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后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弄权,王守仁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称刘等为权奸,被刘瑾廷杖,后系狱,不久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突破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所谓理就是人的心理,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其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他在此演讲知行合一说。
刘瑾伏诛后,他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与弟子徐爱等人讲述他的大学格物新说与知行合一说。后经徐爱记录整理,成为《传习录》,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渐大,一度强调静坐,要求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赣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在军事镇压取得成功后,强调思想统治,重视教化,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使赣南的统治秩序得到恢复。这期间他在赣县修建濂溪书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其弟子薛侃出版了《传习录》。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仅用35日即生擒宸濠。他从自己的经历中,了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明世宗继位后,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此时王守仁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排挤,疏乞归省,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过着退隐生活。其间他续刻增订《传习录》,修建稽山书院,其弟子创建阳明书院。他的“拔本塞源论”和一系列重要书信及《传习录》下册,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弟子还为他刻印《阳明先生文录》及《居夷集》等。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起用王守仁,镇压广西少数民族起义,造反首领得知王守仁带兵来讨,也很干脆,乖乖投降,得胜后,为加强思想统治,王守仁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推行儒学。在他出征广西之前,录下了全面阐述他哲学思想的《大学问》。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重,桂萼又在世宗面前进谗。王守仁听说后便上书请求致仕,不等朝廷的回复就束装上路。翌年初卒于回归途中的江西南安
摘要
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更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在他的生平里,对事物保持质疑和批判的狂者精神推动着他不断前进,他辩证的自然观人生观为后人树立了思想的方向。
天赋异禀的王阳明,从出生之时便异于常人,母亲怀胎14个月他才降世,5岁方能开口说话,少时便励志“读书做圣人”,之后又独闯边塞。他虽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但他经历了波折的科考之路,起起伏伏的仕途使他人生坎坷,偶然的机缘使他身体力行的悟出了思想的光明之路。他说“心外无物”,其实超越了心和物;他说“知行合一”,已然超越了知和行。他看透了心物,将知行融通,为后人启蒙了思想。
在王阳明看来,人心中之天理和良知的发用流变,生成并主宰了自然万物,也通过自然万物实现和体认“心”的存在、意识的作用,因而二者是相互促成而非单向决定的。从这一点而言,王阳明的心本论和“心生万物”的说法,一方面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而应该理解为一种心物合一的存在主义本体论,另一方面也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或唯我论而应该理解为某种现象学意义上意识与对象合一的认识论。王阳明“万物一体”的思想,以人心中之仁、天理和良知为根源,阐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一体性及其层次性和秩序性,反映了王阳明的宇宙观、社会理想及其修炼内心的修身方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阳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性。“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其中关于人与自然本为和谐一体的思想观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
写王阳明的简介 再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一篇作文
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更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在他的生平里,对事物保持质疑和批判的狂者精神推动着他不断前进,他辩证的自然观人生观为后人树立了思想的方向。天赋异禀的王阳明,从出生之时便异于常人,母亲怀胎14个月他才降世,5岁方能开口说话,少时便励志“读书做圣人”,之后又独闯边塞。他虽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但他经历了波折的科考之路,起起伏伏的仕途使他人生坎坷,偶然的机缘使他身体力行的悟出了思想的光明之路。他说“心外无物”,其实超越了心和物;他说“知行合一”,已然超越了知和行。他看透了心物,将知行融通,为后人启蒙了思想。在王阳明看来,人心中之天理和良知的发用流变,生成并主宰了自然万物,也通过自然万物实现和体认“心”的存在、意识的作用,因而二者是相互促成而非单向决定的。从这一点而言,王阳明的心本论和“心生万物”的说法,一方面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而应该理解为一种心物合一的存在主义本体论,另一方面也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或唯我论而应该理解为某种现象学意义上意识与对象合一的认识论。王阳明“万物一体”的思想,以人心中之仁、天理和良知为根源,阐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一体性及其层次性和秩序性,反映了王阳明的宇宙观、社会理想及其修炼内心的修身方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阳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性。“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其中关于人与自然本为和谐一体的思想观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
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吗?
不要写太深奥了吧 这是小学生的作文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知行合一”就是凭内心的良知去做事。这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既然这些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并指导行为,便是知行合一了,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吗?身外环境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王阳明的伟大在于他始终能遵从自己的心,蔑视权威、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在立下不朽功勋后,由于他军功和思想的光芒过于耀眼,权臣嫉妒,皇帝忌惮,给了他极不公正的待遇,而面对这一切,王阳明毫不动心,因为他的初心就是为天下百姓谋幸福,为江山社稷谋安稳。他的良知始终澄澈透明,从未被外界所遮蔽,这正是王阳明超凡脱俗的圣人境界。希望王阳明的心学能够得以光大,希望每个人都能不忘初心,听从自己心的指引,知行合一!
您看看,麻烦给个赞哦
王守仁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Sunny Wang),1982年11月2日出生于美国,毕业于纽约大学史登商学院,中国台湾演员。
2011年,出演个人第一部爱情剧《我可能不会爱你》而正式进入娱乐圈 。2012年,自创银饰品牌“金银帝国”和主演爱情剧《原来爱·就是甜蜜》 。2013年,主演爱情剧《钱多多炼爱记》,该剧是王阳明来中国内地拍戏影视圈首部作品。2014年,参加湖北卫视户外明星恋爱真人秀《如果爱》节目 。
2016年1月,主演科幻片《蒸发太平洋》 ;3月,出演运动片《纽约人在北京》 ;主演都市童话电视剧《那片星空那片海》 ;2017年,主演爱情剧《那片星空那片海第二季》 。2017年出演权谋剧《三国机密》 。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22488.htm
王阳明主要哲学思想是如下
1、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2、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
3、致良知。
《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4、明镜说(与神秀的说法存在差异)。
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5、培根说。
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6、立诚说。
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7、知行合一。
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王阳明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