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后主刘禅加封蒋琬为尚书令、大将军等职,让其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这个决定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他就是杨仪。当时,杨仪的能力与蒋琬不相上下,而且他的资历、功绩还要超过蒋琬,更重要的是他长期在诸葛亮身边任职,堪称是孔明的左右手。
那么问题来了,杨仪为何没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反而被迫自杀了呢?
杨仪字威公,是荆州襄阳人。最初的时候,杨仪是在荆州刺史傅群(曹操任命的)的手下担任主簿,后来投奔了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杨仪为功曹,之后让他作为使者,入川去面见刘备。
刘备与杨仪交谈一番后非常高兴,将其留在了自己身边,“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刘备称帝时,杨仪被任命为尚书。诸葛亮开府后,杨仪担任相府参军,几年后,跟随诸葛亮进驻汉中,被任命为长史。相府长史这个职务别看品级不高,却非常重要,是诸葛亮最主要的助手。
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诸葛亮出兵北伐主要依靠两个人,一个是魏延,另一个就是杨仪。
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军中,临死前将全军托付给了杨仪,而杨仪也很好的完成了这项工作,将蜀汉的主力部队全部带回汉中。不过,杨仪却没有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事后,后主只是给了杨仪一个中军师的虚职,“无所统领,从容而已”。那么,诸葛亮那么器重杨仪,为何却没有选择杨仪,反而选择蒋琬呢?
其实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因为蒋琬、杨仪都是他的左右手。杨仪在军前出谋划策、调动军队,蒋琬坐镇成都,负责往汉中运送粮食、组织兵源。两人都属于荆州集团,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对比了两人的性格,最终做出了决断。蒋琬性格宽宏、待人友善,而杨仪则性格狭隘,而且非常偏激。
诸葛亮死后,杨仪非但没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反而被授予虚职,非常生气。在杨仪看来,蒋琬的资历不如自己,威望、才能更是不如。人们都怕杨仪乱说话,所以不敢与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去安慰杨仪。杨仪对费祎说了一通牢骚话,意犹未尽,说了一句更过分的话,“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费祎将杨仪的话汇报给了后主刘禅。刘禅闻讯大怒,下旨“废仪为民,徙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后,依然不知收敛,反而继续口出狂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下旨逮捕杨仪。杨仪得到消息后,选择了自杀,他的妻儿最终回到了蜀地。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器重,说明杨仪确有过人之处,但他的偏激狭隘的性格决定了他最终悲惨的命运。
杨仪自杀身亡,蒋琬病逝,费禕被魏降刺死。
1、杨仪(约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建兴十三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下狱,自杀身亡。
2、蒋琬(?—246年),字公琰。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蒋琬继其执政,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九年,蒋琬病逝,谥号“恭” 。
3、费祎(费禕)(?-253年2月),字文伟,江夏鄳县人,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深得诸葛亮器重,孙权非常惊异于他的才能,加以礼遇。费祎性格谦恭真诚,颇为廉洁,家无余财。后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葬于今广元市昭化古城城西。
扩展资料
1、杨仪人物评价
孙权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杨戏威公狷狭,取异众人;闲则及理,逼则伤侵,舍顺入凶,大易之云。
陈寿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郝经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陆文圭魏延及杨仪,两人蜀俊乂。各怀专忌心,曲直竟谁在。孔明惜其才,未尝辄偏废。渭南反斾归,师在千里外。朝臣意左右,魏为杨所害。杨亦不得死,晚用姜维辈。
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邓艾。艾复矜其功,受制于钟会。四人共一律,皆以专忌败。家国莫不然,鸣呼可为戒。
王夫之杨仪福小之器耳,其曰“吾若举军就魏,宁当落度如此”。是则即为懿屈而不惭者。
蔡东藩魏延杨仪,心术相同,延不过早为发作,自速其死耳。若仪之与费祎言,谓不若前时就魏,是延之所未及设想者;而仪欲为之,其居心尤出延下。微诸葛丞相之善为驾驭,几何而不先作乱也?
2、蒋琬轶事典故(宽宏大量)
东曹掾杨戏平常不太爱说话,蒋琬与他交谈,杨戏不做答,于是有人对蒋琬说“你和杨戏说话,杨戏居然不做回应,这种对上司的态度是非常傲慢的。”
蒋琬却说“人心各有不同,各如其面,表面上顺从而背后反对,是古人所诫的。杨戏若是赞赏我,则不是他的本意,若是反对我,就会显示我的不对,所以他默然不答,杨戏实在是个痛快人。”
而督农杨敏曾经恶意毁伤蒋琬“蒋琬做事糊里糊涂,实在不如前人。”有人将此话告诉蒋琬,司法官觉得可以以此治杨敏的罪,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人,所以杨敏说的对。
“司法官听到蒋琬这样说,便问蒋琬什么事做得糊里糊涂,蒋琬说”他所说的不如前人,就是事情处理的不当,事情处理的不当就是做事糊涂,有什么好问的?“后来杨敏犯罪入狱,大家都以为杨敏必死,蒋琬依法办理,没有给杨戏加罪,蒋琬好恶存道,都是这种类型的。
3、费祎后世纪念
①费祎墓
费祎死后,后主刘禅根据他对汉室所建的功勋,谥赠“城乡敬侯”,并为其举行国葬;将其安葬于汉寿城西门外社稷坛南边。并勒石竖碑镌刻“汉尚书令费公敬侯之墓”。
经千年风雨泯蚀,其碑字迹斑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县令吴光耀又重立一碑,其字由其十一岁长女吴正敬书写。碑文字迹浸润童女的娟秀,一派聪慧之气。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
费公逝后的许多年间,昭化的父老乡亲为其整修墓冢,造祠立坊,以表敬念之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亲王入蜀时,为费公特书“深谋卓识”四个大字,并勒立碑立于敬侯祠前。这所有的一切均被“文革”扫荡一空。唯有孤碑残墓尚存。
费祎墓仅存土半堆,高约3米,墓碑二块,一题“汉尚书令费公敬侯墓”,一题“蜀汉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乡敬候费祎之墓”。旁立“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老百姓还亲切的称他为费大将军。
②费祎亭
1993年春依费祎跨鹤憩于黄鹤楼的传说而建。亭位于公园北区,在黄鹤楼东北约70米、白云阁以西214米处的山北坡上,离吕仙洞门前约8米。
人们巧妙地把费柿与黄鹤楼联系起来,自唐始,有人在黄鹤楼旁建有费祎洞、费公祠,称乃费祎升仙后栖息之所。唐人李宗孟《费公祠》一诗曰“空遗费仙迹,江山余万愁。”不过,也有一些考据家引经据典,力主费祎登仙之说不可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仪
百度百科-蒋琬
百度百科-费祎
杨仪,字威公,是襄阳人士。在建安年间,他就进入官场,替荆州刺史傅群担任主簿一职,之后,背离簿群投奔到关羽帐下。关羽觉得他是个人才,就任命他为功曹,让他作为信使,去见身处蜀地的刘备。刘备见到杨仪之后,跟他谈论起国家大事来,杨仪议论其政治那可是头头是道,引得刘备的喜欢,于是任他为曹掾,直到日后刘备当了汉中王以后,又任命他为尚书。在刘备称帝之后,带兵去攻打东吴的时候,杨仪跟自己的上头不合,被改任为遥领弘农太守。
直到公元225年,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任其为参军,代诸葛亮处理丞相府的大小事务。公元230年,杨仪被升为长史。诸葛亮在多次出军的时候,杨仪总能够在一旁替他参谋,帮他筹措粮食,行事果断,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就能够把事情利索的处理好。军中的大小礼节,都让杨仪来安排。诸葛亮非常爱惜他的才干,杨仪就跟魏延不合,他也不好偏袒他们其中的任何一方。
在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军屯扎谷口,而杨仪伴随他出军,那年诸葛亮去世,杨仪只好率回归,并诛杀了想要造反的魏延。杨仪自认为功劳甚大,理所应当接替诸葛亮来执掌朝局,诸葛亮生前留有密奏,他认为杨仪性格急躁,不能担此重任,希望让蒋琬来担当重任,任命蒋琬为尚书令,让杨仪做军师。在每次出军的时候,杨仪自己承担军中繁重的事务,自认为才能远超于蒋琬,常常在蒋琬面前流露出怨恨的表情,别人都碍于他的身份不敢多言,杨仪在跟费祎的谈话中,说到此事,还说自己早知道直接举兵投降于魏国,如今也不会有如此地步。于是,费祎就向上面奏报,之后杨仪就遭到了放逐,被废为平民,在不甘中自尽。
其实杨仪的死映射出一个现象,往往可悲的死大多都是祸从口出,而杨仪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一个口无遮拦的人,必将惹怒上头,最终作茧自缚。
起初,杨仪多次跟随诸葛亮出军,被任命为丞相府长史,并授予军将军号。他在军中的地位甚高,能够处理好军队粮食补给,颇有些才干。在诸葛亮死了之后,自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觉得能顶替诸葛亮的位置,却被任命为中军师,其实是一个不能统领军队的闲职,职务远远低于蒋琬。杨仪觉得自己在跟随丞相多次出征,担任军中繁杂的事务,觉得自己的资格应该高于蒋琬,但为何职务会在他之下,他深表不服,于是,在他脸上常常带有怨恨的情绪。他身边的朋友怕杨仪乱说话,引火自焚,都远离他。只有费袆敢前往看望他,杨仪就有了宣泄口,对他说“假如当初丞相刚去世的时候,我就带兵去投降魏国,那么我就不会有如此境地。”费袆觉得杨仪有反意,就把此事上报给朝廷,于是,杨仪就被罢官为民,流放到偏远的’地区。到了流放地之后,杨仪依旧不满,多次上书诉说自己对朝廷的不满,朝中就派人去逮捕杨仪,见状,杨仪只好自杀,而他的妻子儿女回到蜀地。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杨仪也是因为多言,不甘心居于蒋琬之下,经常有怨言,然后被人告发,惹得刘禅大怒,贬其到汉嘉群为平民。杨仪深感惭愧,最终自尽。
三国时期,蜀国当中有数不尽的军士将领,而魏延与杨仪就是其中十分出名的两个将领。魏延原本是湖南长沙市攸县的军官,之后却成为了刘备的手下。
原因就是刘备与孙权联合,共同抵抗曹操的入侵,最终大败曹操,刘备成功入主荆州,而在入主荆州的,还进攻湖南长沙市攸县。魏延作为攸县的军官,并没有与刘备的军队发生冲突,而是因为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将长沙太守韩玄杀了,把韩玄的头颅献给刘备,表明投诚的诚意。
刘备见魏延为了投降自己,将长沙太守韩玄的斩首献给自己,帮助自己成功取下湖南长沙市攸县这一座城池,心中十分的感动,便将魏延收入麾下。而魏延在刘备的麾下,充分的利用刘备给自己的机会,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魏延逐渐得到刘备的重视,官位级别不断的升高,成为了蜀国的镇远将军。
杨仪一开始也不是蜀国的大臣,而是荆州刺史傅群主簿。,杨仪后来投奔了关羽,成为了关羽的手下。之后受到刘备的赞赏,被封为尚书。由于和尚书令刘巴相处并不融洽,最终被降级为弘农的太守。
在公元225年,在诸葛亮身边任丞相参军一职。在公元230年,杨仪升迁成为了长史,任然后又被封为绥德将军。在诸葛亮死后,杨仪没能继承丞相之位,而是蒋琬记录丞相之位。杨仪因为不满,多次抱怨。被降职之后,与尚书诽谤他人,最终被关进了监狱,畏罪自杀。
杨仪(?-235)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官至中军师。
明代的杨仪是著名藏书家、刻书家。
简介
杨仪,字梦羽,号五川。常熟(今属江苏)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工部主事,转礼部、兵部郎中,官山东副使,后以病辞官归乡,日以读书、著述为事。致力于宋元旧本的收藏,收藏古今典籍极富,藏书楼有“七桧山房”,又别建“万卷楼”,多聚宋元旧本及法书名画、鼎彝古器,江左推为雅博。
藏书印有“杨仪梦羽收藏图书”、“海虞杨仪梦羽图书”、“华阴世家”、“杨梦羽氏”等。所藏之书一部分后归余外孙莫是龙,另一部分归于钱谦益。喜刻书,抄书用纸的版心位置有“嘉靖乙未七桧山房”或“万卷楼杂录”字样,主要有晋代郭璞《穆天子传》、宋代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北堂书抄》等,均是“杨抄”的代表之作。在明一代的刊刻家中,杨抄(杨仪七桧山房抄本),最为藏书家所珍爱,和“秦抄”(秦四麟致爽阁抄本)、“毛抄”(毛晋汲古阁抄本)、“冯抄”(冯舒、冯班、冯知十兄弟抄本)、“钱抄”(钱谦益绛云楼抄本、钱曾述古堂抄本、钱谦贞竹深堂抄本)并为明清之际的五大刻书名家之一。辑有《骊珠随录》,编有《七桧山房古虞文录》、《垄起杂事》,著有《螭头密语》、《格物通考》、《明良记》、《骊珠随录》、《高坡遗纂》、《古虞文录》、《南宫集》等。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建安年间,他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离傅群前往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派他为信使西行去见刘备。刘备与他谈起国家军事大计,议论政治得失,非常喜欢他,于是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及至刘备为汉中王,又升任杨仪为尚书。刘备称帝后,东征东吴,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便被改任遥领弘农太守。
建兴三年(225),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准备南行。建兴五年(227),杨仪跟随诸葛亮到汉中。建兴八年(230),杨仪被升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出军,杨仪总是帮他制订规划,筹措粮草,做事不用过多的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诸葛亮深为爱惜杨仪的才干,借助魏延的骁勇,常恨二人不能很好相处,但又不忍心偏废他们任何一方。
建兴十二年(234),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军屯扎谷口。诸葛亮病逝于沙场。杨仪既率领部队退回,又讨伐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特大,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于是招呼都尉赵正用《周易》卜筮,卦为“家人”,杨仪沉默不欢。而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起初,杨仪任先主手下的尚书,蒋琬为尚书郎,后来虽然都任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每次随行,承担军中繁重的工作,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于是声色之间经常流露出怨愤表情,斥责他人叹息自己的言语发自内心。当时人家都畏惧他出言不逊,不敢与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往慰劳看望他。杨仪对费祎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说了许多以前的事,还对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前就魏氏,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费祎便秘密地将这些话向上奏报。
建兴十三年(235),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杨仪自杀,他的妻儿老小回到蜀地。
杨仪(?-235)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投襄阳太守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降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任丞相参军。五年,随亮出军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德将军。亮卒,他部署安全退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仪仅拜中军师。十三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至郡复上书诽谤,被收狱,自杀于狱中。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蜀汉昭烈皇帝。
刘禅,字公嗣,后主。自缚投降。
刘永,字公寿,先主子,鲁王。
刘理,字奉孝,后主庶弟,梁王。
刘辑,理子,奉车都尉,封乡侯。
刘胤,理子,哀王。
刘承,胤子,殇王。
刘封,刘备义子,有武艺,气力过人,副军中郎将。被赐死。
甘皇后,沛人。
穆皇后,陈留人。
孙夫人,东吴宗室。
敬哀皇后,张飞长女,后主皇后。
张皇后,敬哀之妹,后主皇后。
王贵人,敬哀张皇后侍人。
刘璇,字文衡,后主太子。死于乱军中。
刘瑶,后主子,安定王。
刘琮,后主子,西河王。
刘瓒,后主子,新平王。
刘谌,后主子,北地王。蜀灭亡时自杀。
刘恂,后主子,新兴王。
刘虔,后主子,上党王。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病死于军中,时年54岁。
诸葛瞻,字思远,亮子,行都护卫将军。临阵战死,时年37。
诸葛尚,瞻长子。与父亲一起战死涪城。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均,亮弟,长水校尉。
诸葛乔,字伯松,瑾次子,驸马都尉。
诸葛攀,乔子,行护军翊武将军。
诸葛显,攀子。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前将军,假节钺,壮缪侯。被东吴偷袭兵败被杀。
关兴,字安国,关羽子,侍中、中监军,壮缪侯。
关统,兴子,官至虎贲中郎将,壮缪侯。
关彝,兴庶子,彝壮缪侯。
关平,羽义子。与关羽一起被杀。
张飞,字翼德,涿郡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桓侯。被部下张达、范强暗杀。
张苞,飞长子,桓侯。
张遵,苞子,尚书。
张绍,飞次子,侍中、尚书仆射,桓侯。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威侯。
马岱,马超弟,平北将军,陈仓侯。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后将军,刚侯。
黄叙,忠子。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镇军将军,顺平侯。
赵统,虎贲中郎,督行领军,顺平侯。
赵广,牙门将。随姜维出征沓中,临阵战死。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司马徽称他为南州士之冠冕。军师中郎将,关内侯。围攻雒县,为流矢所中,时年36。
庞宏,字巨师,统子,涪陵太守。
庞林,统弟,荆州治中从事。随黄权投魏。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尚书令、护军将军,翼侯。
法邈,关内侯,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善于评价人,太傅。
许钦,靖子。
许游,钦子,尚书。
陈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外孙,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
陈裕,祗子,黄门侍郎。
吕义,字季阳,南阳人,尚书令。
吕辰,义子,成都令。
吕雅,义次子,有文才,著《格论》十五篇。
麋竺,字子仲,东海朐人,安汉将军。
麋威,竺子,虎贲中郎将。
麋照,威子,虎骑监。
麋芳,字子方,东海人,南郡太守。降吴。
孙乾,字公佑,北海人,从事中郎,秉忠将军。
简雍,字宪和,涿郡人,昭德将军。
伊籍,字伯机,山阳人,昭文将军。
秦宓,字子敕,广汉绵竹人,大司农。
夏侯纂,广汉太守。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掌军中郎将。
董允,字休昭,和子,侍中守尚书令。
董宏,允孙,晋巴西太守。
刘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尚书令。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马良眉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其兄弟五人被称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左将军掾,夷陵之战中阵亡,36岁。
马秉,良子,骑都尉。
马谡,字幼常,良弟,为人言过其实,绵竹成都令,越希太守,街亭之战失误,被斩,39岁。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卫尉,城阳亭侯。
陈济,震子,城阳亭侯。
孟达,字子敬,宜都太守。
彭漾,字永年,广汉人,阳江太守。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长水校尉。被流放汶山郡。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骠骑将军,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因误军机流放梓潼郡。
李丰,严子,朱提太守。
刘琰,字威硕,鲁国人,固陵太守,都乡侯。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孔明死后与杨仪不和被杀。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有才干,丞相参军长史,绥军将军。因不满地位被流放汉嘉郡,自杀。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梓潼太守、裨将军。
霍弋,字绍先,峻子,监军、翊军将军,建宁太守。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王山,连子,江阳太守。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左将军,显明亭侯。
向条,朗子,御史中丞。
向宠,朗兄子,中领军。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阵亡。
向充,宠弟,射声校尉、尚书。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辅汉将军,领留府长史。
张毣,裔子,三郡守、监军。
张郁,毣子,太子中庶子。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蜀郡太守,越骑校尉,关内侯。
黄元素,汉嘉太守。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谏议大夫。惧罪降魏。
王冲,广汉人,牙门将。
杜微,字国辅,梓潼涪人,谏议大夫。
五梁,字德山,犍为南安人,习儒学,谏义大夫、五官中郎将。
周群,字仲直,巴西阆中人,儒林校尉。
张裕,蜀郡人,善相,州后部司马。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精通究安术,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善郑氏学,学士。
许勋,慈子,博士。
胡潜,字公兴,学士。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太尉孟郁之族。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
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来歙后代。父来艳,汉朝司空。官至执慎将军。
来忠,敏子,博览经学,参军。
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通诸经史,大中大夫。
尹宗,默子,博士。
李撰,字钦仲,梓潼涪人,中散大夫、右中郎将。
陈术,字申伯,汉中人,博学多闻,著《释部》七篇,《益部耆旧传》,《志》,三郡太守。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中散大夫。
谯熙,周长子。
谯贤,周次子。
谯同,周三子,最像谯周。
郤揖,都督。
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师人,揖子,祖父俭,灵帝末为益州刺史。官至令史。
张通,汝南人,殿中督。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曾出谋破杜濩、朴胡,杀夏候渊,据汉中。治中从事。不得已降魏。
黄邕,权子。
黄祟,权子,尚书郎。
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安汉将军,建宁太守,汉兴亭侯。
李遗,恢子,汉兴亭侯。
李球,恢弟子,羽林右部督。随诸葛瞻拒邓艾,死于绵竹。
吕凯,字季平,永昌不韦人,云南太守,阳迁亭侯。为叛夷所害。
吕祥,凯子,阳迁亭侯。
王伉,亭侯,永昌太守。
马忠,字德信,巴西阆中人,为人宽济有度量,镇南大将军,彭乡亭侯。
马修,忠子。
阎芝,巴西太守。
阎宇,有功干,于事精勤,右大将军。
张表,时名士。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原来市魏将,不受重用投向刘备,为人忠勇而严整,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后与魏将徐质交锋,临阵阵亡。
王训,平子,左将军,封宕渠侯。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为人识断明果。荡寇将军,关内侯。
张瑛,嶷长子,西乡侯。
张护雄,嶷次子,关内侯。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孔明称之“社稷之器”,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安阳亭侯。
蒋斌,琬子,绥武将军、汉城护军。为乱兵所杀。
蒋显,琬子,有才学,为太子仆。为乱兵所杀。
刘敏,左护军、扬威将军,云亭侯。
费祎,字文伟,江夏人,宽济而博爱,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成乡侯。被降将郭循所杀。
费承,祎子,黄门侍郎。
费恭,祎子。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好郑氏学,有文有武,督中外军事,大将军,平襄侯。被乱兵杀死。
胡济,镇西大将军。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邓禹后代,领兖州刺史,阳武亭侯,大将军。
邓良,芝子,尚书左选郎,阳武亭侯。
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都亭侯。为乱兵所杀。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关内侯。
廖化,字元俭,襄阳人,以果烈称,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中乡侯。
杨戏,字文然,犍为武阳人,护军、监军,梓潼太守,射声校尉。
张表,尚书,督庲降、后将军。
邓方,字孔山,南郡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
费观,字伯宾,江夏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都亭侯,加振威将军。
王谋,字元泰,汉嘉人,太常,关内侯。
赖恭,零陵人,太常。
赖厷,恭子,丞相西曹令史。
黄柱,南阳人,光禄勋。
何宗,字彦英,蜀郡郫人,精究安术,大鸿胪。
何双,宗字,有淳于髡、东方朔之风。
吴壹,字子远,陈留人,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雍州刺史,济阳侯。
吴班,字元雄,族弟,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
陈到,叔至,汝南人,名位常亚赵云,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辅匡,字元弼,襄阳人,右将军,中乡侯。
刘邕,字南和,义阳人,监军、后将军,关内侯。
刘式,邕子,关内侯。
刘武,邕少子,有文才,与樊建齐名,尚书。
卫文经。
韩士远。
张存,字处仁,南阳人,广汉太守。
殷观,字孔休,荆州主簿、别驾从事。
习祯,字文祥,襄阳人,广汉太守。
习忠,祯子,尚书郎。
王甫,字国山,广汉郪人,荆州议曹从事。
王佑,甫子,尚书右选郎。
马勋,字盛衡,巴西阆中人,州别驾从事。
马齐,字承伯,巴西阆中人,尚书。
李朝,字伟南,别驾从事。
李邵,字永南,朝弟,广汉郪人,治中从事。
姚伷,字子绪,阆中人,尚书仆射。
李福,字孙德,梓潼涪人,尚书仆射,封平阳候。
龚禄,字德绪,巴西安汉人,益州太守。
冯习,字休元,南郡人,领军。猇亭之战阵亡。
张南,字文进,猇亭之战阵亡。
傅肜,义阳人,猇亭之战阵亡。
傅佥,肜子,关中都督。死于军中。
程畿,字季然,巴西阆中人,从事祭酒。猇亭之战阵亡。
程祁,字公弘,畿子。
程郁,畿子。
宠羲,巴西太守。
博士仁,字君义,广阳人,将军。降吴。
郝普,字子太,义阳人,零陵太守。降吴。
潘浚,字承明,武陵人,荆州治中。降吴。
刘璋,字季玉,原益州刺史,后降刘备,振威将军。
刘循,璋子,奉车中郎将。
关索,关羽三子。
罗宪。
4.C(因袭,承袭,继承)
5.C(①是写杨察揭发坏人坏事的;⑤是说杨察在所谈之事的看法上与陈执中不合,触犯了上司,还不能就断定为表明杨察敢于直言的。⑥是说杨察勤于政务的。)
6.A(概括和分析有误。从原文看,“糊名”和“变文格”是两回事,“变文格”可以导致文章“放轶”,而“糊名”则是防止走门路。)
7.(1)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授官翰林学士,并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译出大意给2分;“忧”“服除”“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现在因在是与不是之间,就被责问,臣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这不是用来广开言路的做法。译出大意给2分;“诘”“缄默”“广”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