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蔡康永出生于台北一个富裕家庭,父亲五十高龄老来得子,捧若明珠般疼爱 。
1971年九岁开始唱评剧,在台北市私立再兴高级中学度过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学生生涯,其间负责代表学校参加作文、辩论、演讲的所有校际比赛。
1973年4月在小学期间出演学校的国剧《四郎探母》,饰演杨四郎,获得无数掌声。剧照登上台湾《联合报》和《中国时报》头版,并由中国电视公司录影播出 。
1978年10月24日获得台北市国语文比赛演讲第一名,11月23日全国推行国语注音符号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获教育部长颁发奖状,而被二度载入再兴校史。高中时期是学生会主席、校刊主编,因发表文章披露“二二八事件”真相和刊登共产主义宣言,但又因是绩优生而被记不为人知的“暗过”两次,差点毕不了业。
原本录取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后转至外文系。大学住宿时接触到各阶层同学,方开始了解民间疾苦。大学期间母亲因癌症过世。
1986年凭着父亲的朋友胡金铨导演的推荐信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念电影电视研究所。
1989年在暑假期间担任滚石唱片陈淑桦专辑《跟你说听你说》及飞碟唱片黄莺莺专辑《红伶心事》的唱片文案。并受白先勇邀请将其小说《谪仙记》改编为电影剧本《的贵族》由谢晋导演。
1990年获得UCLA电影电视研究所编导制作硕士学位后,返回台湾,在世新大学电影系担任电影语言、风格评论讲师和传播学院制作中心副主任。还参加电影制片以及编剧、影评的工作,并担任影评人在《联合报》、《影响》等杂志上发表影视评论,煽情的文字颇受注意,张小燕的节目只要聊电影,就邀他上节目。后跨足广播影视圈,最初担任电视纪录片导演,受父亲的朋友周乃忠推荐担任许鞍华导演的《客途秋恨》的策划和制片经理,并代表许鞍华出席当年的戛纳影展。被邵逸夫的夫人方逸华选中,签入香港的邵氏电影公司,为多部香港电影编剧 。
1992、1993年担任《中时晚报》电影奖、第五届商业映演类和第六届非商业映演类的评审(“中时晚报电影奖”后改名为“台北电影节”)。
1995年为CTN大地频道制作节目,成为其制作的《流行都市》的节目主持人之一,也曾担任TVBS 节目部顾问 。
所谓“我们的轮船”,其实是几十年前,爸爸在上海开的轮船公司的船。这家公司所拥有的轮船当中,最有名的一艘,叫做“太平轮”。
“太平轮”,中国的“泰坦尼克号”。
一个时代,大火烧天的烧过去了。我见到的,是烧剩下的,东一处,西一处的,明明灭灭的余烬。
--------
蔡康永我家的“泰坦尼克号”
小时候家里有几样东西,是从轮船上拿下来的,其中有一对绷皮木骨的扶手椅,皮垫边缘钉了黄铜圆钉,坐起来很舒服。
“那是蒋中正坐我们的轮船时,最喜欢坐的椅子。”爸爸告诉我。
还有一架重得要命的望远镜,可以望很远。我有时候站在我们家的窗边,用
这架望远镜望向三条马路以外的行人,看他们过街时的表情。不过船上用的望远 镜是用手拿的,拿一阵子手就酸了。
皮椅和望远镜,从“我们的轮船”上拿下来的东西。“我们的轮船?”
所谓“我们的轮船”,其实是几十年前,爸爸在上海开的轮船公司的船。这家公司所拥有的轮船当中,最有名的一艘,叫做“太平轮”。
“太平轮”,中国的“泰坦尼克号”。
一九四九年,国共内战的揭晓之年。那年除夕前,一群急着要离开上海的有
钱人,终于了解到状况的紧急,连过年都顾不得了,抢着要挤上早已客满的太平
轮。这些人,有的用金条换舱位,硬是从原来的乘客手上,把位子买过来。有的
靠关系,向爸爸或其他合伙人要到几个位子。
理所,这群太平轮的“一批乘客”里面,有当时上海最有钱的一些人,也有爸爸最要好的朋友。在离乱的时代里,命运之神似乎拥有它自己也无法 控制的戾气。
太平轮开到半路,出事沉没。
没有人生还。
船上漂流散落的珠宝首饰,佛像牌位,让许多渔民大吃一惊,悲喜交杂。
爸爸从来没有跟我说过太平轮沉没的原因。只提过当时他们公司所拥有的每 一艘轮船,一律都向欧洲的保险公司投保。唯独太平轮启用前,因为上海一位好友自己开了保险公司,为了捧好友的场,就把手上最大的这艘太平轮,让好友的公司承保。
太平轮一出事,爸爸好友的这家保险公司,立刻宣布倒闭。
所有赔偿,由轮船公司自己负担。
可是在太平轮上遭难的乘客,实在太多有钱有势的达官显贵,怎么样的赔偿都不可能让家属满意。
官司始终无法解决,公司旗下太平轮以外的所有轮船,被铁链拴在台湾高雄 港,直到全部锈烂,成为废铁。
“我们的轮船”,从此全部从地球消失不见了。除了一对皮椅,一架望远镜。
太平轮是怎么沉的?我从来没有向爸爸问过。
一方面我知道这不可能是令人愉快的回忆,没事拿来问自己的爸爸,未免太差劲;
另一方面,这件事对我来说,实在太遥远了———所谓“我们的轮船”,我一艘也没见过。
唯一一次,我记得我提过太平轮的事,是在念初中的时候,我读到报纸上在讲“船王董浩云”的消息。爸爸就提到太平轮还在的时候,董浩云的轮船公司才刚起步而已。
于是我放下报纸,问了一个很无聊的问题———“爸,如果太平轮没有沉的话,我有的时候就可以坐在轮船上,看着海吃早餐了,对不对?”
“对呀。”爸爸笑嘻嘻地回答我,没有说别的话。
一直到我问这个蠢问题的十年后。那时我已经在洛杉矶加大的电影制作研究
所念了一学年,忽然收到小说家白先勇先生的来信,问我有没有兴趣开车到加州的圣塔芭芭拉去,到他家帮他修改一个电影剧本。
那部电影的故事,要用白先勇的名作《谪仙记》,导演是在中国举足轻重的谢晋。正在学拍电影的我兴高采烈的答应。
《谪仙记》的女主角,是世家女。小说里说他的父亲是中国的驻美大使,一切本来照人世的悲欢进行,直到离乱来临,驻美大使夫妇两人,“死于太平轮船难”。
我到了白先勇先生家后,白先勇把手边的相关资料厚厚一叠拿给我参考,其中有一张影印的剪报,是太平轮出事时,上海大报《申报》的报道。
我看着这份剪报,报道里说“太平轮舱底装了远远超载的货物……在白天和
另一艘轮船对撞沉没……”
这实在是令人困惑的报道。“货物超载”可以理解,要不就是轮船公司的决
定,要不就是船上工作人员私下进行的交易。
可是“超载”和“白日撞船”有什么关系?就算超载导致太平轮行动迟缓,
闪避不及,也还是不能解释白天跟另一艘轮船对撞的事呀。是海上大雾吗?是开船的人大醉吗?还是内战衍生出来的惩戒?
《申报》的报道似乎没有兴趣做进一步的调查,在整版整版的战乱伤灾里,
太平轮的沉没,也只是一个标题罢了。
白先勇先生很好奇我为什么对这篇跟故事情节不太相关的剪报这么在意?
“因为,太平轮是我爸爸的公司的。”我回答。
《谪仙记》后来拍成了电影,片名改为《的贵族》。
“贵族”是怎么变成“”一批的?白先勇顺着命运之神的手势,让太平 轮参与了行刑的队伍。
白先勇,作为“广西王”白崇禧的儿子,是典型的“的贵族”。而 我呢,是“”又过了很久以后才出现的。就算我愿意,也早就没我的事了。
钉皮的椅子,我坐一坐,重得要命的望远镜,我望两眼,如此而已。
一个时代,大火烧天的烧过去了。我见到的,是烧剩下的,东一处,西一处的,明明灭灭的余烬。我的童年,常常笼罩在这余烬隐隐约约的红光里。
《太平轮》电影里的沉船事件是真的吗?《太平轮》电影里的沉船事件是真的
“太平轮事件”发生于1949年1月,由大陆驶往台湾的中联轮船公司轮船“太平轮”因超载、夜间航行未开航行灯而被撞沉,导致船上近千名绅士、名流罹难。这一事件曾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
太平轮沉船事件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
葛克是所有36名幸存者中最知名的一位,当年任国防部参谋少校,他的台湾行是要赶在新年前把妻子家小带到台湾,结果这趟旅程成了家人的不归路,只有他幸存了下来。1949年后他在台湾,继续在军中服役。在海上被救后,他遇到了同样在太平轮上失去亲人的袁家姞,在太平轮遇难后第二年,他们结婚生子。袁家姞在太平轮上失去的是父亲袁家艺——袁世凯之孙。
现居福建老家的叶伦明已经90岁了,当年家人在台湾做生意。他还能对太平轮失事做直接回忆。1949年后,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妻子在台湾。1980年代开始定居香港,到香港后开始跑马拉松,他成了香港长跑的代言人。张典婉说,拍纪录片写书都是为了两岸“离散的记忆、团圆的拼图”。历史走过60年,90岁仍然在世的叶老似乎可以圆满60多年前的爱情,但叶老还是选择孤身。叶老1949年死里逃生,从此与妻子失去联系几十年。直到1980年代,叶老去香港定居,才联系到台湾的家人,得知妻子已经改嫁,“他觉得很伤心,竟孤老一生。”张典婉说,晚年很多人怂恿他们复婚,但叶老始终不愿意,还说出“我没有结婚,她死了”的负气话。
太平轮事件的沉没经过
太平轮从上海开往基隆的途中,于夜间航行,为逃避宵禁,没开航行灯,晚间23时45分在舟山群岛海域的白节山附近(北纬30°25’,东经122°)与一艘载著2700吨煤矿及木材的「建元轮」相撞,建元轮立刻沉没,船上72人溺毙,有3人被救起;太平轮在1分钟后跟著沉没,此时船上的人几乎都在惨叫,落水者因当时天寒而冻死或溺毙,船上有超过900人罹难,有38人(6名船员)被澳洲军舰救起。死者大多是国民党高官、有名望、富商级的人物,包括音乐家吴伯超、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之父,船上漂流著许多珠宝首饰、佛像牌位、木箱文牍,附近的渔民大吃一惊。上海法院判决中联轮船公司赔偿,但因当时战乱流离,上海不久又解放了,赔偿金额又属天文数字,太平轮的保险是向上海华泰保险公司投保,出事后这家保险公司立刻宣布倒闭,中联轮船公司必须自负盈亏,中联轮船公司结束营运,旗下两艘轮船,被铁鍊锁在高雄港,全部锈烂。此事遂不了了之。蔡康永回忆当时父亲被债主逼迫的情景,使得其父成为倾向「同情资方」的律师。
1951年竖于基隆港东16码头海巡队附近立有「太平轮遇难旅客纪念碑」,由于右任题字。2004年4月民进党族群事务部与凤凰卫视合作筹拍「寻找太平轮」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