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连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获取成就
1、相变理论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2、玻色子多体问题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3、杨—Baxter方程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 年,杨振宁发现 1 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杨阳,年龄未知。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杨阳
外文名
Athena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吉林白山
职 业
演员、主持人
毕业院校
中央戏剧学院
代表作品
冷箭、疯狂的背后、凰图腾等
身高/体重
164cm/45kg
很多人所了解的杨家将都是从演绎当中而来,真实历史当中的杨家将并非如此。
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虽然演绎的版本很多,杨家将确实存在。第一代名叫杨继业,曾经先后投靠过后汉、后周,归顺北宋之后成抗辽大将。可惜被潘仁美陷害,惨死在阵前。
生前留下七个儿子,最出名的是大儿子杨六郎杨延昭。之所以取名为六郎,是因为北宋把第六颗星认为是战星。为了表彰他的抗辽战绩,给他的一种尊称,实际上是大儿子。
其他六个儿子的记载不详细,杨家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当时前方战事比较缓和,北宋已经与辽国签订停战协议。杨文广是因为祖父辈的庇护出名,实际上的战功并不多。
从杨文广之后,杨家基本上就算是没落了。不过由于演绎的版本太多,杨家似乎又在演绎当中逐渐扩大。比如说七郎八虎,以及杨家二十二位女将,这些人物都不存在。
不过佘太君确实存在,他是杨继业的老婆。不过演义当中的百岁高龄挂帅,现实当中并没有。不过杨家的后人却很多,只给大家介绍几个找到的。
据说在后来将西夏平定了之后,宋朝这个国家就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平静了,而杨家的后代杨文广也可以过上一段平静的生活了。
而大家疑惑的杨家将后代,其实我觉得杨家将是有着后代的,只是在后来宋朝被金兵攻打的时候,他们开始了大逃亡。
而因为逃亡的地区不同,所以他们也就分布在国家的一些不同地区了,尤其是南方。如果是要找到他们,那估计是很困难,他们还是存在着的。甘肃有一个完颜村住着5000多金兀术后人,杨家将战斗过的山西也有一个村子,虽不叫杨家将村,但村子里有杨家将的祠堂,并且90%的人都姓杨,也许他们真是杨家将的后人吧,英雄的事迹或许并未落幕。
北宋灭亡的时候,不是杨家将不来救国,而是世上早就已经没有杨家将了。当年辉煌的杨门,早已经没落,三代过后,他们已经成为芸芸众生中再平凡不过的人了,战乱年间,生活都难以自保,哪还有出来济世救民的本领呢?造成这个光景的原因,一方面是杨门再无虎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朝没有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过度的重视文学发展,而放弃了军事训练。
杨家将概括地说,大概经历了三代辉煌的历程,细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三代也是处于不断没落的过程中,第一代是北宋初期的杨业,他可以说是宋太宗最喜欢的将领了,因为这个人熟悉边防,是保家卫国的最好人选,而且他还不争名夺利,十分的忠心,这个时期,是杨家将威名远播的时期。
后来宋真宗时期的杨延昭,虽然也是一个保卫边疆的将领,可奈何当时宋朝已经少有战乱,他无法发挥自己的实力,杨家将的名声开始也渐渐的销声匿迹。此后数年间,宋朝的统治一派清明,人们早已经忘记了战争之苦,安居乐业,朝廷也开始重视文学,压抑武学之士,在杨文广这一代,已经没有当时的名气了,杨文广去世之后,杨家更是走向了分崩离析。
世人不会想到,自己看到的和平不是真的和平,任何时候一个国家都不应该放弃军事,宋朝忘了这一点,当战乱四起的时候,再去养兵,还来得及吗?为何会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说法,不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吗?如果还有杨家将,北宋末年一定不会是这样的光景。
江西吉安永丰杨氏基本都是杨氏晖公后裔,先祖晖公唐朝时开基江西乐安,约十二世(南宋)后裔季盛公迁居江西永丰温坊村,始分仁,义,礼,智,信五大房。后裔一直居住在此有1000余年,人丁繁盛。
杨威,1980年2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原中国体操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操全能金牌获得者。
5岁时,杨威进入湖北省仙桃市业余体校。10岁进湖北队。16岁入选国家队。1997年,杨威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体操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上,杨威作为主力成员与队友一起为中国体操队拿下了第一个奥运会男团冠军。
2004年8月,杨威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体操个人全能的比赛中,由于单杠上的重大失误,使他获得第7名。2006年、2007年,杨威连续两次获得世锦赛全能冠军,也创造了继南斯拉夫运动员佩塔尔·苏米于1926年卫冕世锦赛全能冠军81年之后首位完成这一壮举的运动员。
时隔16年动作终获命名 杨威就怕过它一个
国际体操联合会在北京时间2018年9月29日宣布,将中国体操奥运冠军杨威在2002年匈牙利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跳马项目中使用的成套动作正式命名为“杨威跳”。杨威透露,这也曾是唯一一个令自己害怕过的动作。
“这个命名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事情。”杨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根据国际体联男子技术委员会第34号通知,这套踺子上板小翻后空翻屈体两周成套跳马动作被正式命名为“杨威跳”,是男子跳马第三类动作,分值5.6分。
据身为国际裁判的杨威透露,此前曾跟国际体联男子技术委员会主席米茨克维奇斯提过,自己很久前其实有个创新动作没有被命名。米茨克维奇斯说可以重新申请,于是杨威在26日提交了申请,通过国际体联男子技术委员会等相关程序研究讨论后,自己终于拿到了正式命名通知。
“很开心!”杨威说。尽管已经时隔16年,但这套动作给自己留下来的印象“太深刻”。
杨威谦虚地表示,这套动作其实需要很好的基本功,而自己基本功“不算那么标准”,所以练起来会有很大的难点,那就是不稳定,“所以会有很多不确定性”。
“我练体操以来,从来没觉得做一个动作会那么害怕,需要给自己做很多心理建设、给自己自信。这是唯一一个让我害怕过的动作。”杨威说,“现在回过头看,跳得其实挺好的,当时就特别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