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各类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市民大都熟知该县先后出了李宾王、李元度等雄才高官,但近日经考证,南宋首任宰相李纲也出身平江县。原岳阳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史学专家何培金先生表示,历代名人籍贯原本存在争论,难以定评,而明弘治《岳州府志》是岳阳乃至整个洞庭湖区最早方志,南宋平江籍宰相李纲已登记入册,具有可信性,若有必要,将组织专家进一步考证。明弘治《岳州府志》详细记载,宋宰相李纲籍贯平江
宰相身世有据可考
接到平江市民吴先生反映南宋宰相李纲是否平江人这一报料后,为弄清事实真相,调查考证过程中笔者先后查阅了《宋史》、《宋诗鉴赏字典》和明弘治《岳州府志》、清康熙《岳州府志》及《平江县志》等史料、志书,并求证岳阳文史专家何培金等人,证明李纲为平江籍宋代宰相。
据清康熙《岳州府志》记载,李纲、李纯、李西平皆为平江宋代进士。而明弘治《岳州府志》记载“李西平,宋元符三年进士;伯父李纲,宋相;父纯,进士,有贤名,西平知澧州专务,德化集民训,以孝悌劝课弄,桑化治州,累迁枢密院承旨,金人入汴西平与纲奏守御策,时宰相何栗不能用。”。经查诸志书,认定李纲、李纯二人为兄弟,李西平,字宾王,历官澧州知州、枢密院承旨、司农少卿等职。为李纯儿子,而李纯为安乐县知事。
李纲为平江人有据可考,为唐朝宗室。其祖籍为福建省,北宋中期其父迁居在平江。据悉,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与李纲侄子李宾王(李西平)是同僚好友,他对李纲伯侄爱国抗金胆气尤为赞颂,不仅为李纲撰写了家传,感慨系之,为李西平赋写一首《长歌行》古律,其中“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平枭逆贼清旧京,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句中就言及李西平三字。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谁念迁客来,老大伤名节”此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词作于高宗渡初期被贬途中;“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天际......奇伟、沃水上,八千戈甲......”这首词是李纲认为自己身为宰相,应为抗金作出战功所作,抱负很大。俗话说,树长千尺,落叶归根。上面两首“荣哀”词中,李纲均提及家乡的“长江”海阔天空。充分表明他有思念老家平江故里之情。
平步青云官居宰相
南宋抗金名臣李纲、岳飞二人虽说同朝为官、为将,极力抗金,但李纲不像岳飞那样未得善终,虽说几度罢官、总算青云得路,飞黄腾达,老来安闲,寿终正寝。
李纲,字伯纪,北宋末南宋初为抗金英雄。政和元年(1112年)高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宣和七年(1125年),为太常少卿。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第一次围攻开封。他力主坚守,反对迁都,以尚书左丞、亲征行营使负责战备,激励士兵,奋勇杀敌。使军民团结,金兵闻风而退,钦宗以康王赵构、张邦昌为人质,愿割地赔款求和,他率兵袭敌营不胜,便罢却官职;后经太学陈东等恳求,复职,并升知枢密院事。因极力主战,被贬远方。靖康二年,金兵又围开封,他领兵勤王,但都城已失。宋高宗赵构登基后,他出任右相。给皇帝上书,提出十条抗金建国的建议,反和主战,并请求严惩张邦昌等汉奸,破格任用抗战将士。疏中,李纲还提出改革军制,整顿纪律,重新部署防御力量和募兵买马等一系列革新主张,目的在于挽救宋朝“靖康之变”以来的危重局势。在李纲的强烈要求下,宋高宗总算对一些投敌官员作了适度处置。上任后,即整顿军队,部署战备,荐张所招抚河北,傅亮治兵河朔,命宗泽渡河。可惜李纲任宰相七十天后,又被贬官。绍兴二年(1132年),任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后多次上书论攻战守备方略,均未被采纳。
只因辩“马”丢了状元
李纲自幼才智过人,诗词歌赋,刀剑棍棒,样样精通。二十二岁那年赴京赶考,偏偏母亲身体不适。李纲一贯孝顺,只得等到母亲病好后、才匆忙起身。虽说家乡离京城有几千里之遥,一路上早起晚赶,风尘仆仆赶到京城已到开考日期。匆忙进入考场。当日宰相李邦彦为主考官。阅卷时,见李纲考卷句如行云,文若流水,他格外妒忌,便逐字地查阅。终于发现李纲把“战马”的马字下面的四点写成了一横。以此把李纲的一甲第一名状元降为第四名进士。
随后,宋徽宗下旨召见榜前四名考生时,亲自批阅考卷,看完四张卷子,发现李进士的文章竟比状元的还要好,就问主考官是怎么回事。李邦彦说“进士李纲文章虽然动人,但他连马有四蹄都不懂、把它写成一横。马无四蹄,不能驰骋,更不能作战,请圣上明查!”
皇上听了李邦彦的话,觉得有理。李纲被召上殿,皇上问“马怎么没有四脚呢!”李纲知道自己一则进考场太匆忙,二则心中想念母亲,所以出现了疏漏。他将错就错,辩解说“启奏万岁,臣文中之马本是驰骋疆场,屡见战功的烈马。只是后来被困于南山,不能到战场厮杀以建功业,长期关在马厩里,四蹄便攒在一处了。等待有朝一日扬鞭奋蹄啊!”皇上一听非常高兴,赞赏李纲机智能辩、胸怀大志。皇上封他为“太常少卿”。后来,李纲果然在宋王朝国运危艰,金兵大举南侵,直逼京城紧急关头,能挺身而出,披铠甲,跃战马,率兵抵抗,屡建战功。后人敬慕李纲忧国忧民,刚正不阿,鄙视李邦彦卖国求和、陷害忠良的行为,把有四点的“马”写成李纲所写的那个改点为横的“马”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回乡种树唾骂奸臣
李纲为人正直,为官清正,嫉恶如仇,相传,1142年,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时,李纲已被罢官。当他得知岳飞被害的消息后悲痛万分。既恨奸臣当道,又恨自己无力伸张正义,只好举家隐居乡间,安度晚年。
临行前,李纲想再看一看京都的百姓,就踉踉跄跄地在街上走。忽然见到前面围着一群人,听口音,看穿戴,多数是南方来的读书人。他们挤在地摊前,争买北方运来的桧树苗。李纲凑上前,向他们打听原因。“种桧树苗!”“南方种桧树,我还是刚听说哩!”李纲愈觉奇怪。
“这很简单,不过是为了让后人记住秦桧是陷害忠良的奸贼,不做卖国贼!”这时,人群中有人认出了李纲,就叫起宰相来。大家对李纲仰慕已久,一下子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痛斥朝廷腐败,怒骂奸臣秦桧妒贤嫉能,陷害忠良。原来,这些年轻人都是来应试的,他们看到朝廷黑暗,都感到前程无望,就决定放弃功名,回家种树去。他们说着说着,一个个捶胸跺脚放声大哭。李纲也激动得热泪直流。真是民心不可违。秦桧一时得逞,将来必定遗臭万年!李纲当即也买了两株桧苗带回乡里,种在庭院里,时常浇水、施肥,树苗逐渐抽芽长大了。后来,其中一株桧树干枯了,只剩下光溜溜的枝干。据说,山里突然飞来一群杜鹃鸟,把树叶全啄光了;又有人神秘地说,是秦桧死后,这株桧树一夜之间,全都落了叶,再也不会发芽了。可乡里老人称,每逢阴历十五,明月当空时,在那株枯树下,有一个身影像秦桧,捆绑着跪倒在地的奴颜卑膝形状。
宰相李纲魂归何处?
几经调查考证,虽说初步认为李纲系平江人,李纲卒于1140年,享年57岁。其妻系黄夫人之次女。其子无考,其父名夔,官至龙图阁学士,但其后人及其墓冢,目前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搜寻资料,加以考证。据《平江古今通》一书记载介绍,平江李氏自有唐乾符6年(879年)李敬先从长沙迁芩川。后晋天福2年(937年)李陵泰由江西建昌之磨刀坑迁南江,未曾提及李纲墓冢及其后人分布情况。而李纲侄李宾王(李西平)墓在平江三阳。宋代地方官民为李纯、李宾王父子修建“父子进士坊”。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曾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据《宋诗鉴赏词典》记载,该诗是李纲贬谪武昌(1128年)后所作,由于反对求和、主力投金,并且亲自派兵收复失地,终为投降派奸臣所排挤,自己感到愤愤不平,为此作《病牛》诗以自慰。
李纲为相仅七十天后,被贬到湖广武昌,见世态不妙,恐生变故,遂在武昌谪居,次年又“移澧浦”(见《梁溪全集》),自称所历之处皆“骚人放逐之乡”。之后,李纲痛感皇帝昏庸,不久朝廷又将他贬到边远的南剑州(今福建)沙县充当一名监税小吏。便隐居无锡梁溪河畔安度晚年。并作有《梁溪全集》诗十三自序和著有《梁溪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其中《感愤有作》诗中“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殊方?”可鉴忠心,更可得知李纲老来在无锡深溪隐居。
在电视剧中跨过鸭绿江里面戴墨镜的将领是谁呢?
《跨过鸭绿江》这个戴墨镜将军的镜头确实是一闪而过,毕竟重点需要表现的人物,那是39军军长吴信泉。既然跟吴军长站在一起,所以他不是四野名将的那个“李瞎子”,而是志愿军第39军政委徐斌洲,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开国中将。
知道东北野战军著名的王牌部队“六纵17师”吗?
经常被林总单独拉出来使用的头等主力师,徐斌洲就是该师首任政委,兼六纵政治部主任。徐将军祖籍湖北红安,这一看就是参加过黄麻起义的红四方面军将领,没错,他也曾经是徐帅的优秀政工干部之一,历任红军的团长、师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二支队政委、旅政委等职务。
徐斌洲之所以经常戴墨镜,是因为早在1935年,红四方面军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之时,还是红九军第80团团政委的徐斌洲,率部围攻四川江油城,在20多天的苦战中不幸左眼负重伤,后来不得不摘除了眼球,战后获得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通令嘉奖。不过从那时起,徐斌洲已经是个“独眼将军”,跟刘伯承元帅的情况差不许多。
而仅剩的一只眼睛也是比较怕光,所以在条件允许后,徐斌洲就开始戴上墨镜,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他已经失去左眼15年了。抗日战争胜利的1945年,徐将军已任新四军第七师政委,随部队挺进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野六纵政治部主任兼第17师政委(师长是“龙猛子”——龙书金),整编后出任四野第43军128师政委、第49军政委,跟名将钟伟曾经是军政搭档。
抗日战争时期,徐斌洲先后担任赴山东干部大队政委兼副大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2支队政治部主任兼中共鲁东南特委书记、第3支队政治委员、第3教导旅政治部主任,清河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渤海第4地委书记兼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山东军区第7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等职,指挥参加了清河区1943年反“扫荡”作战、山东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和大反攻等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徐斌洲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政治部主任兼第17师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43军128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49军政治委员等职,指挥参加了山海关阻击战,四平攻坚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宜沙、衡宝等战役。
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徐斌洲指挥第17师勇猛拼杀,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迅速攻占守敌兵团司令部。战后,第17师受到东北野战军总部通令嘉奖,被誉为攻坚老虎师 攻坚主力第49团8连更是被授予“猛虎尖刀”连荣誉称号。
在《跨过鸭绿江》中,观众能看到很多抗美援朝的往事,了解一大批老一辈的军事家。徐斌洲并非该剧的主角,在剧中戏份也不多,他的历史功绩同样应该被我们后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