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3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初六日,晚2006百花迎春戏曲晚会举办
全国八大流行剧种的近二十位当红名角在北京北展剧场演出“2006百花迎春戏曲晚会”。
参加演出的有越剧女小生茅威涛(《陆游与唐琬》选段“浪迹天涯”)、男小生赵志刚(《沙漠王子》选段“叹月”),豫剧演员虎美玲(《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新版《白蛇传》选段“此生足矣”),黄梅戏演员吴琼(《女驸马》选段“洞房”),河北梆子演员刘玉玲,评剧演员谷文月(《杨三姐告状》),粤剧演员郭凤女(《荔枝颂》),川剧演员沈铁梅(《金子》选段“生生死死长相随”)、陈智林(《掌灯焚书》、《斩黄袍》),京剧谭派须生杜镇杰(《捉放曹》)、梅派青衣张慧芳(《谢瑶环》)、尚派名青衣王艳(《杨门女将》选段)、裘派名净孟广禄(《除三害》)、叶派小生李宏图(《壮别》)、老旦名家赵葆秀(《打龙袍》)以及老生耿其昌(《珠帘寨》)和夫人李维康(《贵妃醉酒》),京胡圣手燕守平以《恭贺新春》为晚会开场,其中的“华彩段”,展现出他几十年练就的绝技。 2006年4月8日,农历丙戌年三月十一日纪念胡沙逝世一周年大型演唱会暨第二届评剧之友大赛开幕式举办
为纪念胡沙逝世一周年,中国评剧院在中国评剧大剧院举办大型演唱会。这场演出也是第二届“评剧之友大赛”的开幕式。
在这次胡沙纪念专场演出中,刘萍、谷文月、李惟铨、李金鸣、刘慧欣等中国评剧院老中青年演员悉数登场,他们演唱的都是胡沙生前创作的剧目选段——《春香传》、《金沙江畔》、《阮文追》等。演唱会前,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与中国评剧院还联合为胡沙举行追思会。 2006年5月28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初二日,晚廊坊人民广播电台建台三十周年暨戏曲频道开播文艺晚会举行
廊坊人民广播电台举行建台三十周年和戏曲频道开播文艺晚会。尚长荣、梅葆玖、叶少兰、刘长瑜、谷文月、单田芳、马增蕙等众多戏曲曲艺界的大师纷纷到场表演节目。 2006年6月14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十九日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发展座谈会举办
“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等近30位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将他们珍藏的个人音像资料捐赠给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该院《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的永久收藏。
中国艺术研究院公布的“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显示,中国戏曲剧种剧团发展面临四大困境
国营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国营戏曲剧团大多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后,原先的政府财政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许多院团经费紧张,难以改善艺术生产和演职人员生活条件,创排新戏更是力不从心。于是,经营差的院团纷纷解散,能维持下去的也是困难重重。
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由于剧团经济状况拮据,在职人员基本工资都很难保证,常年下乡演出生活条件又十分艰苦,不少演职人员难安其业,很多人另谋出路。艺术学校的状况也不景气,国营院团的萧条和艺校的高额学费严重影响生源。
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中国现存戏曲剧种267种,比新中国成立初减少上百种。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仅福建发掘的传统剧目就有15600多种,曲牌100多种。这些剧目和曲牌,只有少数整理、编印出来,相当一部分或存放于老艺人的箱子里被虫蛀,或存于老艺人的记忆中,或流散在外,因缺乏经费而无法征集、收购,进行妥善保护。
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获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许多投资几十万元人民币、上百万元的“梅花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剧目在大城市受到专家好评,但在基层演出市场却备受冷落。 2006年6月16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一日,14时宇扬评剧苑建苑五周年暨花派宗师花淑兰逝世一周年名家演唱会举办
由评剧门户网站宇扬评剧苑和中国评剧院二团、北京工人俱乐部主办,北京润佳园林绿化公司协办的“宇扬评剧苑建苑五周年暨花派宗师花淑兰逝世一周年名家演唱会”在北京工人俱乐部隆重举行。
此次演唱会以宇扬名誉苑长,艺术顾问为主以及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沈阳、长春等地的评剧表演艺术家、优秀中青年演员为主,来自北京的谷文月、刘萍、戴月琴、宋丽、张秀云、陈胜利、王金章;以及老艺术家刘淑萍、邢韶瑛;天津李福安、李秀云、赵茹意;来自唐山的洪派小生创始人洪影及弟子张俊玲、新凤霞传人李红霞等;,花派掌门弟子郑桂芳率领数位师姐妹演唱经典花派唱腔,老艺术家莲小君及筱喜彩莲、小花玉兰、李如茵、筱紫玉等登台和广大观众亲切见面。 2007年1月4日,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十六日,19时30分北京长安大戏院2007年新年评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举行
评剧名家名段演唱会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推出。该演唱会集中了国内各大评剧流派的著名演员,演出唱段中既有经典的,又有新编的。演员有谷文月、刘萍、李惟铨、宋丽、韩剑光、张文鹏、刘淑萍、刘秀荣、徐金仙、崔莲润、曾昭娟、张俊玲、冯玉萍、居文琳、郑晓娣、高闯、王平、靳玲展等。 2007年2月28日,农历丁亥年正月十一日,晚“共育和谐——廊坊市商业银行慰问‘两会’代表、委员戏曲演唱会”举行
由廊坊市商业银行主办的“共育和谐——廊坊市商业银行慰问‘两会’代表、委员戏曲演唱会”在廊坊市明珠影剧院举行。晚会由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燕升主持。京剧演员于魁智、李胜素、赵葆秀、孟广禄、王蓉蓉、张火丁、常秋月、徐孟轲,评剧演员谷文月,河北梆子演员王洪玲、王英会,青年舞蹈家柴明明,分别表演了精彩的经典曲目。
当日下午,廊坊市商业银行为感谢广大客户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该行的关心、支持与厚爱,满足广大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一堵名家风采的愿望,以同样的强大阵容演出了一台精彩的戏曲名家演唱会。
2005年4月27日,农历乙酉年三月十九日,上午戴月琴收谭学慧为徒
在平谷区熊儿寨乡桃花盛开的桃林中,平谷区文化馆干部谭学慧正式拜中国评剧院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戴月琴为师。这是戴月琴在郊区收徒。也是平谷区培养高水平的戏剧人才,提高区文化馆业务骨干的技能,推动评剧艺术在平谷的发展重要措施。在拜师仪式上师徒二人还为参加拜师仪式的熊儿寨乡群众表演了的评剧《花为媒》、《刘巧儿》和《杨三姐告状》选段。
2006年6月16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一日,14时宇扬评剧苑建苑五周年暨花派宗师花淑兰逝世一周年名家演唱会举办
由评剧门户网站宇扬评剧苑和中国评剧院二团、北京工人俱乐部主办,北京润佳园林绿化公司协办的“宇扬评剧苑建苑五周年暨花派宗师花淑兰逝世一周年名家演唱会”在北京工人俱乐部隆重举行。
此次演唱会以宇扬名誉苑长,艺术顾问为主以及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沈阳、长春等地的评剧表演艺术家、优秀中青年演员为主,来自北京的谷文月、刘萍、戴月琴、宋丽、张秀云、陈胜利、王金章;以及老艺术家刘淑萍、邢韶瑛;天津李福安、李秀云、赵茹意;来自唐山的洪派小生创始人洪影及弟子张俊玲、新凤霞传人李红霞等;,花派掌门弟子郑桂芳率领数位师姐妹演唱经典花派唱腔,老艺术家莲小君及筱喜彩莲、小花玉兰、李如茵、筱紫玉等登台和广大观众亲切见面。
于文华,3月9日出生于河北唐山,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1988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民族歌剧系,同年进入中央歌舞团(现中国歌舞团),1994年特招入伍,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担任独唱演员。
1987年,进入录音棚为电影《红楼梦》录制《葬花词》、《太虚幻境》插曲,1993年与尹相杰的男女二重唱《纤夫的爱》广为传唱。2010年开始致力于唱片《国学唱歌集》的打造。
中文名
于文华
外文名
Yu Wenhua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
人物关系
李凡
前夫
尹相杰
搭档
快速
导航
参演电视剧参演电影
早年经历
于文华出生于河北,通过艺考后,迈进了艺术行业。1982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学习评剧,于文华的干姨妈是中国评剧大师韩派创始人韩少云,韩少云对她的人生起了决定性作用,在河北艺术学校毕业后,1985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民族歌剧系学习,毕业后在中央歌舞团工作。
演艺经历
1987年,于文华进棚录音,录制电影《红楼梦》插曲,包括《葬花》、《提帕》等。
1988年加入中央歌舞团(现名为中国歌舞团)任独唱演员。
1990年参加“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作为唯一的一名独唱演员演唱了歌曲《仙鹤》。
1993年2月参加北京电视台正月十五元宵晚会,《纤夫的爱》与观众见面。9月再一次作为唯一的一名独唱演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演唱歌曲《摇蓝曲》。
1994年加入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同年作为唯一一位进入流行歌坛的民歌手参加了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群星耀京华”大型演唱会。
1995年参加199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8月至10月在由中央电视台投资、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的18集电视连续剧《一亩三分地》中扮演女主角。10月广东音像出版社开始发行唱片《偷一颗月亮照亮天》。
1996年4月电视连续剧《一亩三分地》在中央电视台首播。11月参加中国流行歌坛十年回顾活动及演出,录制完成唱片《芝麻开花节节高》。
1997年与耿为华、李丹阳、吕继宏参加199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合唱《风风火火走一回》。
1999年1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CCTV-7《芝麻开花·综艺23分》综艺栏目中做主持人。7月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2000年10月主演中国评剧院大型现代评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共20张
于文华演出风采
2001年1月参加中央电视台2001年春节晚会,演唱歌曲《想起老妈妈》并获2001年春节晚会“观众最喜爱的节目”二等奖、中国本土歌手MTV大奖赛“金曲奖”。
2002年1月出版个人唱片《秋天的诺言》。11月出版个人唱片《远航》。
2004年1月推出亲情唱片《不要惦记家》磁带、CD、VCD、DVD。参加湖南省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不要惦记家》。同年参加第八届全军汇演,演唱歌曲《看见你们还是格外亲》。
2005年1月参加中央电视台2005年春节戏曲晚会,演唱评剧《花为媒》,获得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同年参加湖南省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家》。2月在上海东方卫视“同一片蓝天下”慈善晚会及河北电视台2005年春节晚会“吉年大吉”中演唱《百姓的事比天大》。3月出版唱片《百姓的事比天大》。5月出版唱片《美丽的雪乡我的家》。
2005年6月30日在广东省委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四周年大型晚会“南粤先锋颂”演唱《百姓的事比天大》,千人伴舞。7月出版《娘,大哥他回来了》唱片。7月23日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4—2005“中国民歌榜”揭晓晚会。7月参加中国新民歌演唱会,演唱歌曲《婚礼道情》。
2006年6月27日在湖南省委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五周年文艺晚会上演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2008年歌曲《中华全家福》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5月参加cctv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主题晚会,与众艺术家及文艺工作者演唱《祖国在召唤》《爱的奉献》等歌曲,并捐款10万元。参加“心连心”艺术团赴四川慰问演出,演唱《大爱无言》等歌曲,并担任主持人。参加陕汽集团40周年庆典,演唱歌曲《喜洋洋》。参加第四届cctv电视相声颁奖晚会,演唱歌曲《新纤夫的爱》。7月参加抗震救灾文艺晚会暨七一晚会,与李谷一,关牧村等人演唱《在灿烂阳光下》。11月参加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歌声飘过三十年百首金曲演唱会,演唱《纤夫的爱》。
共22张
于文华生活照
2009年参加河南省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春节序曲》。参加第九届全军会演,演唱歌曲《我是你肩上的那颗星》。6月出版建国60周年献礼唱片《亲吻你再久依然恋着你》。7月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庆祝建党88周年晚会,演唱歌曲《亲吻你再就依然恋着你》。8月参加庆祝建国六十年-歌声飘过六十年,演唱《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
2009年10月参加建国六十周年晚会,演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参加“祖国不会忘记”大型文艺晚会,演唱歌曲《喜洋洋》。
共23张
于文华艺术照
2010年开始筹划并录制《国学唱歌集》之“节日篇”、“诗经篇”及“楚辞”。参加世博会歌曲《世界看中国》录制。参加“中华长歌行”,演唱歌曲《滏阳河水绕邯郸》。1月参加央视戏曲晚会录制,演唱豫剧《花木兰》。参加“心灵俱乐部-爱的奉献”演唱会,演唱《同喜同喜》等歌曲。参加中国首届诗经文化节,演唱歌曲《龙船调》。8月参加庆祝建军83周年-2010年八一联欢会,演唱《纤夫的爱》。10月15日参加河北宁晋服装节,演唱歌曲《凤凰城等你来》。
2011年1月参加2011年老年春晚,演唱歌曲《新纤夫的爱》。1月5日参加军营大拜年,演唱歌曲《新纤夫的爱》。2011年3月18日,于文华带着央视《星光大道》栏目的导演王爱华一行,自费从北京远赴山东单县朱之文的老家朱楼村,第一个以实际行动挺朱之文,于文华老师是朱之文的伯乐。6月参加庆祝建党九十年-放歌九十年,演唱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演唱潜江名歌《中国有个小地方》入选湖北名歌。参加评剧戏迷群英汇,演唱评剧《花为媒》。参加评剧戏迷群英会闭幕演唱会,演唱评剧《刘巧儿》。11月为中国2011年曲艺艺术界演唱主题曲《曲乡情》。参加台联成立三十周年晚会的录制,与庄奴演唱《甜蜜蜜》《又见炊烟》《小城故事》等歌曲。
2012年参加人民军队建立85周年晚会,演唱歌曲《真情换得百姓心》。与蒋大为等参加《天下有情人》七夕特别节目,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等歌曲。2月6日参加2012年央视元宵晚会,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3月参加中国梨花节开幕式,演唱《光景不错》等歌曲。9月参加2012年中国民间民族歌舞乐盛典,演唱《献花》。参加2012年中秋戏曲晚会,演唱花鼓戏《刘海砍樵》。2012年参加当代十大孟母颁奖典礼,演唱歌曲《天下父母》。
2013年1月参加中央电视台环保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美丽中国》。参加美丽乡村大型主题晚会,演唱歌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演唱的歌曲《兰亭序》被选入第三届(2013年)汉服春晚。后参加2013年河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中国梦》。与潘长江,杨议,韩兆等人担任2013年河北卫视炫动中国风-河北春晚民间艺术选秀节目全场嘉宾。2月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表演音乐剧《年夜饭》。4月8日于文华参加2012年“中国民歌榜”听众喜爱的歌手揭晓盛典于文华《国学唱歌集》 《上已—兰亭序》获得年度最佳唱片奖 。4月《国学唱歌集——中国节日之记忆》获“中国民歌榜”2012年度最佳唱片奖。4月出版唱片《明溪》。5月参加“心连心”艺术团赴山西演出,演唱歌曲《欢天喜地奔小康》。7月参加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颁奖典礼,演唱歌曲《但愿人长久》参加中国文艺重阳节特别节目,演唱歌曲《想起老妈妈》。
2013年9月19日晚在“梅州月 中华情”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上演唱了歌曲《想起老妈妈》。
个人生活
于文华从河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考入河北艺校。李凡90年代初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分配到中国唱片总公司任音乐。音乐使二人相识相爱。李凡精心制作了《纤夫的爱》于文华和尹相杰首唱,结果一炮走红。没到半年,李凡又为于文华创作并制作了《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于文华走红中国歌坛。1995年二人正式结成夫妻。一年后,于文华为李凡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李思妤。可是两人的婚姻生活并没有维持很久,在四年后的1999年11月,于文华与老公离婚。
主要作品
音乐单曲共9首
全部
枉凝眉
美丽中国
贵妃醉酒
音乐专辑共13张
全部
明溪
2013-03-28
国语
歌曲32首
亲吻你再久依然恋着你
2009-06
国语
歌曲16首
百姓的事比天大
2005-03
国语
歌曲11首
参演电视剧共1部
1994
一亩三分地
饰 耿志茹
参演电影共3部
2005
88995
饰 童童妈
2003
同喜同喜
1982
张灯结彩
参演评剧
时间 作品 导演 角色
2000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李六乙
韩剑光
社会活动
2003年4月21日于文华率先启动了全国第一首抗炎歌曲《白衣天使》。5月8日出版的《白衣天使》CD、VCD成为了全国第一个面市的抗炎文艺产品。5月11日于文华走进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隔离区,将512套《白衣天使》CD、VCD送到了战斗在最前沿的医护人员手中。成为全国演艺圈中第一个以慰问者的身份走进了“非典”隔离区的文艺工作者。5月12日于文华又来到北京小汤山医院,以一名军人的身份慰问了医护人员代表。
2007年,于文华当选中国“农民工援助基金”形象大使,
2009年,当选河北省“志愿者形象大使”,宣传慈善。
2010年,当选中国残疾儿童艺术节“爱心大使”,关爱残疾人。
2011年,当选中国节能宣传大使,倡导民众节约用物。参加“伸出你的手”大型慈善晚会,演唱歌曲《与爱同行》。12月参加艺术人生录制。12月26日参加由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组织的“爱心齐聚、温暖过冬”活动在丰台区儿童福利院举行。
2012年,当选吴忠市慈善产业形象大使,致力于扶贫救病。
2014年12月,河北籍明星于文华等人加盟“关爱困境儿童”爱心大使团,为河北加快困境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再添薪火。“关爱困境儿童,我们在行动”是在河北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经济网河北频道、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由公益组织、媒体、企业机构、普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一场大型公益系列活动。
2015年9月23日,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在石家庄某知名房产开展中秋慈善晚宴。晚宴邀请于文华和尹相杰老师及200余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陪空巢老人们一同赏“有爱的月亮”。
获奖记录
音乐奖项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 备注
2013 观众最喜爱的女歌手 《国学唱歌集——中国节日之记忆》 获奖
2013 年度最佳唱片奖 《国学唱歌集——中国节日之记忆》 获奖
2011 “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歌曲评选福建赛区优秀作品奖 《祈福》 获奖
人物评价
于文华擅长民族通俗唱法,她温柔,能带给人温暖,她的歌贴近生活。她演唱的《想起老妈妈》、《一块过吧》、《单亲妈妈》、《丈夫辛苦了》、《想对婆婆说》、《嫁个好人》以及《不要惦记家》等一系列以亲情为主线的歌曲,已经使她成为歌坛亲情歌曲的代言人之一 。在对亲情歌曲的演绎过程中,于文华一直在思索与领悟,不断谋求和探究。(新浪网评)
中国评剧大剧院
中国评剧院“十一”演出周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演出日程
9月28日 晚1930
“群星璀璨”新派弟子及各界名家纪念新凤霞逝世八周年名家演唱会
9月29日 晚1930
“众星捧月”各流派名家纪念新凤霞逝世八周年名家演唱会
9月30日 晚1930《金沙江畔》(第四代)
10月1日 下午1400《杨八姐盗刀》 晚1930《三凤求凰》
10月2日 晚1930《包公梦蝶》
10月3日 下午1400第二届“北京评剧之友大赛”复赛第六场
晚1930《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10月4日 晚1930《金沙江畔》(第四代)
票价查询87266331
并且关注一下“中国票务网”上面有很全的演出信息。
1935年“奉天落子”在上海演出时,正式开始使用“评剧”这一名称,寓“评古论今”之意。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一个大剧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评剧也进行了改革,剧目表现题材范围的开拓和男演员迅速崛起是变革的显著标志。
评剧的艺术特点也日趋鲜明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表现时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亲切的民间风味,形式活泼、自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韩少云在评剧《小女婿》中扮演杨香草(左一)
“奉天落子”发展阶段在评剧史中占有位置,其诞生地沈阳自然具有深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从沈阳的舞台上出发,风靡全国,被称为“沈阳评剧四大名旦”,乃至最终形成的“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艺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韩少云和她的“小河流水”韩少云(1931—2003)原名王守贞。河北省山海关人。九岁时加入“三合班”(京、评、梆),专工评剧旦行。1951年入东北戏曲研究院实验评剧团任主任。曾先后受教于评剧前辈刘子熙、金开芳门下。刚入道时深受白玉霜、喜彩莲评剧艺术风格的影响,又非常崇尚爱莲君、刘翠霞的落子艺术。自上世纪50年代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主演的《小女婿》(饰演杨香草)一剧红遍大江南北。
花淑兰在评剧《茶瓶计》中扮演春红
韩少云的唱腔多彩多姿,在继承了传统戏剧唱腔程式基础上独辟蹊径,创作了《小女婿》中“小河流水”评剧音乐经典唱段——第一句“小河流水呀还是哗啦啦地响”的唱腔,她借鉴了传统剧《花为媒》里“下来了八五(哇)一十三层”一句加以改造而成。“小河流水呀”半句出现了小波浪的感觉,“哗啦啦地响”后半句出现了起伏的旋律,优美动听。第二句“河边的柳树还是(还是)那么样的弯”,用了两个“还是”,然后在“弯”字后用一个小腔修饰,表现了杨香草既有影子依旧的感觉,又有“景物依旧人不在”的痛苦复杂心情。第三句“那一天薅草回来天色晚”,曲调简单,含意深刻。表现了回想起几天前她和田喜哥同地幸福会面的心情。第四句“满天的彩霞太阳下了山”,也是从唱腔中借鉴过来的。既有东北民歌小调的地方韵味,又形成了新的一套唱腔。
韩少云的唱腔有三绝“字清、腔纯、板正”,加上甜美的音色、清晰的吐字和别具特色“娇”嫩的颚音,演唱的“疙瘩腔”别具一格。表演和唱腔浑然一体,形成了总体的艺术风格,被称之为“韩派”。上世纪60年代,韩少云的艺术又进入新的高峰,演出了许多现代戏。六十余年的舞台生涯,她上演了二百余出剧目。主要代表剧目有《小女婿》《杨三姐告状》《洪湖赤卫队》《江姐》《杜鹃山》《人面桃花》等。韩少云的传人主要有著名演员宋丽、杨小彦、刘虹、胡桂秋、周丹等。
花淑兰把《茶瓶计》演绝了花淑兰(1929—2005)原名葛淑兰。河北唐山人。八岁随母亲刘玉芳(评剧艺人)学戏,十二岁开始在唐山、秦皇岛、天津等地演出。十四岁拜刘子熙为师,深受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刘翠霞唱腔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1945年,她在张家口参加《血泪仇》《白毛女》《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现代戏的演出。1954年,她随锦州评剧院调到沈阳为辽宁评剧院二团,后为沈阳评剧院主演兼副院长。她一生中演了许许多多戏,有几出戏是保留剧目,其中《茶瓶计》一演就是五十年,让她演绝了。大幕拉开,花淑兰扮演的春红走上台来,这个俏丽而活泼、天真而善良的丫环顿时让人眼前一亮。花淑兰在“闻喜”“窥婿”两场戏中边舞边唱,充分利用她的唱功、圆场功和优美的身段表演,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花淑兰生前曾介绍当年她练跑圆场时,先是用膝盖的两腿中间夹着笤帚跑,后来是夹着细竹竿跑,练小碎步时夹的笤帚和竹竿不许掉。如果步子跑大了,笤帚或竹竿就掉了。这样越跑越快,越练越好。如气儿在空中飘,像鱼儿在水里游,似鸟儿在云中翔。
花淑兰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一方面继承前辈的传统艺术,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广泛吸取京剧、梆子、大鼓等剧种、曲种的艺术营养加以融化,进行发展和创新,创造出“高遏行云,低逐流水”的花派唱腔。她嗓音清脆甜亮,音质纯净,唱腔高亢挺拔。人们赞誉她的演唱有“三高”即“弦高、腔高、音高起唱”。她享有“金嗓”“戏曲的美声”“花腔女高音”的美称。六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演出大小剧目二百多出,主要代表作有《白毛女》《茶瓶计》《琼花》《谢瑶环》《花木兰从军》《志愿军的未婚妻》等。她热心传授技艺,各地弟子四十余人,主要有冯玉萍、王镇之、吴丹阳、徐蕴玉、张丽华、郑桂芳等。可谓“一代栋梁木,满园桃李花”。
筱俊亭创造老旦全新唱腔筱俊亭原名张宗善,1921年生在天津,祖籍山东乐陵。她八岁拜师杨义,走街串巷卖唱。后又拜朱金才为师,十岁在天津加入白玉霜戏班。十四岁离开白玉霜戏班,流动于天津、唐山等地。1952年以后,她先后担任锦州评剧院三团团长、辽宁评剧院二团演员队队长及沈阳评剧院副院长。
1956年,筱俊亭三十六岁,嗓音已经定型,浑厚纯正、甜美圆润、刚柔相济。她的身形已经发胖,更适合演一些老年妇女为主要角色的戏。在传统戏中从没有过以老旦挑大梁的剧目,筱俊亭却大胆实践,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老旦形象,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老旦唱腔。她的《杨八姐游春》唱腔刚毅、洪亮、豪放、巧妙。在“要彩礼”一折中,她以细腻传神的表演将佘太君的刚直不阿、幽默风趣的性格层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佘太君要的“几色彩礼”是“我要你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六两气,七两黑烟八两琴音,火烧龙须要你三两六,搂粗的牛毛要三根,公鸡下的蛋要八个,雪花晒干要二斤”“一步一棵摇钱树,两步两个聚宝盆,摇钱树上拴金马,聚宝盆上站金人,金人身高一丈二,不沾铜铁全要金”。老太君字字句句铿锵作响,直逼皇帝昏君儿的心窝。“泰山不倒女儿不出嫁,黄河不干女儿不成亲,万岁要选杨八姐,等八十八岁再成亲”。要得老丞相心中暗喜,随波逐流;要得宋仁宗目瞪口呆,怒气冲天。
筱俊亭发挥了中音区浑厚、低音区沉稳的长处,创造出一套比一般评剧唱腔低四度的唱腔,创立了评剧老旦行当。筱派唱腔粗犷豪爽,低回浑厚,刚柔相济,韵味浓郁。善于运用“掏、闪、顶、垛、急、顿、搓、抡”等手法,节奏变化绚丽多彩。代表剧目有《打金枝》《对花枪》《母女俩》《南海长城》《杨八姐游春》《穆桂英挂帅》等。筱俊亭热情传授评剧艺术,弟子有曹小雄、刘彩玉、滕文秀、新少敏、李冬梅、郑筱娣等。时任文化部部长高占祥称道她的唱腔“韵味醇厚,低回婉转,柔刚相济”。戏迷看她的戏无不凝神屏息,连声叫绝。
2006年年末2007年岁首之际,已年逾八十五岁高龄的筱俊亭在北京参加了“全国评剧名家演唱会”引起了轰动。筱俊亭是当今评剧界旦角六大流派(白、新、鲜、韩、花、筱)唯一健在流派创始人。筱老晚年一直致力于评剧振兴活动,每年都有数十场的演出。这次在女儿小筱俊亭的陪伴下,为首都的观众演唱了她的代表剧目《小院风波》和《杨八姐游春》的精彩唱段。
筱俊亭在评剧《打金枝》中扮演皇后(左二)
三大青衣之一的鑫艳玲鑫艳玲(1926—1988)山东省人。幼年家贫,被父母卖给人家,她不知父母是谁。十一岁时,她被养母带到吉林省海伦县(今黑龙江省)送进戏班,拜张振东(艺名四季红)学艺。十六岁正式登台,闯荡江湖,经常演唱的戏有《刘翠屏哭井》《珍珠衫》等。1949年,她参加唐山评剧团(后改为东北戏曲研究院评剧实验剧团)。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演出新剧目,如《王贵与李香香》《血泪仇》《折聚英》等。1949年在沈阳戏曲汇演时,她演出的《新贪女泪》荣获特等表演奖;1952年在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她演出的《新打狗劝夫》荣获表演一等奖;1953年,她与武宝盛合演的《杨二舍化缘》(晏甬创编),荣获东北大区戏曲汇演表演奖;1963年沈阳市现代戏汇演,她主演《霓虹灯下的哨兵》荣获优秀表演奖;1961年,她演出的《祥林嫂》深受好评。
鑫艳玲主演的评剧《祥林嫂》
鑫艳玲扮相秀丽,嗓音甜美,唱腔优美,善于传情,尤其擅长扮演悲剧人物,真切感人。她与小白玉霜、鲜灵霞三人被誉为“评剧三大青衣”。“文革”中下放农村,返城后因身体欠佳,过早地离开了舞台。
“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艺术是一个文化区域内艺术特色的代表,也是辽沈人的骄傲和自豪。韩派的《小女婿》、花派的《茶瓶计》、筱派的《对花枪》奠定了三大流派艺术的基础,已成为沈阳评剧院评剧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东北评剧艺术的主体构成。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加上沈阳评剧院的鑫艳玲(已被列入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并称为东北评剧“四大名旦”,在全国评剧艺术界占有重要席位。1961年,沈阳评剧院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剧院。
1994年11月,农历甲戌年纪念评剧创始人成兆才诞辰120周年暨全国评剧新剧目交流演出举行
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在天津主办“纪念评剧创始人成兆才诞辰120周年暨全国评剧新剧目交流演出”,全国各地的评剧艺术工作者来津献艺,成兆才的弟子孙芸竹,老演员花月仙、花淑兰、小花玉兰、筱玉芳,以及谷文月、刘淑萍、王丽华、李秀云、马淑华、崔莲润、王有才、高金元、曾昭娟等参加演出。天津评剧院的新编历史剧《杀妃剑》、《夫人令》获优秀剧目奖,崔莲润、曾昭娟获优秀表演奖,王有才获表演奖。
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一个钱包》李丁、刘淑萍、杨新鸣
2006年6月16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一日,14时宇扬评剧苑建苑五周年暨花派宗师花淑兰逝世一周年名家演唱会举办
由评剧门户网站宇扬评剧苑和中国评剧院二团、北京工人俱乐部主办,北京润佳园林绿化公司协办的“宇扬评剧苑建苑五周年暨花派宗师花淑兰逝世一周年名家演唱会”在北京工人俱乐部隆重举行。
此次演唱会以宇扬名誉苑长,艺术顾问为主以及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沈阳、长春等地的评剧表演艺术家、优秀中青年演员为主,来自北京的谷文月、刘萍、戴月琴、宋丽、张秀云、陈胜利、王金章;以及老艺术家刘淑萍、邢韶瑛;天津李福安、李秀云、赵茹意;来自唐山的洪派小生创始人洪影及弟子张俊玲、新凤霞传人李红霞等;,花派掌门弟子郑桂芳率领数位师姐妹演唱经典花派唱腔,老艺术家莲小君及筱喜彩莲、小花玉兰、李如茵、筱紫玉等登台和广大观众亲切见面。
2007年1月4日,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十六日,19时30分北京长安大戏院2007年新年评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举行
评剧名家名段演唱会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推出。该演唱会集中了国内各大评剧流派的著名演员,演出唱段中既有经典的,又有新编的。演员有谷文月、刘萍、李惟铨、宋丽、韩剑光、张文鹏、刘淑萍、刘秀荣、徐金仙、崔莲润、曾昭娟、张俊玲、冯玉萍、居文琳、郑晓娣、高闯、王平、靳玲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