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拿天鹅》是反映蒙古族放海青(一种鹰)拿天鹅这一古老习俗的乐曲与歌舞。海青又曾是成吉思汗部族的图腾。这一反映蒙古族传统习俗的舞蹈,在元人的诗词中有所描写。杨允孚《滦京杂咏》“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来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乃贤《塞上曲》“踏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这些文字向我们提示琵琶演奏的乐曲描绘了天鹅与海青的形象,帐营前鞭鼓踏歌声里有这一民俗舞蹈的踪影。现内蒙古札木苏记录的兴安岭南麓的狩猎舞蹈《海青拿天鹅》,由二人分别扮演小天鹅与海青,小天鹅乞求海青放她回到蓝天,海青却要小天鹅唱歌跳舞,后海青将小天鹅放走。据传蒙古族舞蹈中的顺拐和小碎步奔跑,皆是模仿海青的动作。
蒙古民族历来是欢歌乐舞的民族,宴会、婚礼、庆典、体育竞赛无不既歌且舞,而且宗教舞、宫廷舞、民间舞有着难以截然划分、千丝万缕的因缘关系,统治者宫廷中的盛大宴会,还保留着民间即兴舞蹈的习俗。《出使蒙古记》记载“当他们举行盛大宴会时,他们全都拍着手,并随着乐器的节奏跳舞,男人们在男主人面前,妇女们在女主人面前。”蒙族民间舞如《踏歌》、《倒喇》、《筷子舞》、《酒盅舞》,至今流传在民间,成为娱乐性强的集体舞。
《踏歌》
蒙古族进入中原之前,流行氏族部落的集体舞,形式是绕树踏歌。《蒙古秘史》中有一段记载,说是立忽图刺(成吉思汗的叔祖)在成为合罕(部落的领袖)时,在豁儿害纳黑川举行了庆典,“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以庆之”,既推举忽图刺为可汗,所以要“绕蓬松繁茂树而舞,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绕树而舞或围成圆圈起舞为游牧民族舞蹈的原始形式。“在繁茂的树阴下,跳舞欢宴,把杂草踏烂,地皮也踏破了”(均见《蒙古秘史》)。古代蒙古的游牧部落以“库伦”的形式居住,每个“库伦”都是圆形的,部落首领的帐篷居中,其他人家层层围着它,所以他们习惯于围成圆圈载歌载舞,还喜欢顿足踏步(莫德格玛《蒙古舞蹈文化》),元代从草原进入大都市仍流行这种舞蹈形式。而且在宫廷巍峨的殿堂里,宴会上也欢舞踏歌,《辍耕录》记载“黄羊尾,文豹胎,玉液淋漓万寿杯。九殿高紫帐暖,踏歌声里欢如雷。”至今蒙古族民间的《安代》中还保留着这种即兴踏歌(还有移步动作)的形式,虽有种种不同的传说,但从动作特点看是和踏歌一脉相承的。莫德格玛的研究认为是《德布恩勒特踏舞》。
《倒喇》
《倒喇》(蒙语又歌又舞的意思)和现在流传于内蒙古杜尔伯特部族的《顶碗舞》(头上顶碗)以及广泛流行于鄂尔多斯民间的《筷子舞》、《酒盅舞》等,和佛教舞《灯舞》、《珠腊》都有很密切的渊源关系。《历代晌拧吩�傅剑骸霸�小兜估�分�罚�礁枰玻��谩⒑�佟Ⅲ萁砸蝗说���侄ゴ傻破鹞琛!鼻宕�宋獬ぴ��跺吩�队喑�吩�赋觯�兜估�肥墙鸫�驮��南肪缑���一挂�昧寺酱卧频摹堵�シ肌反剩骸白蟊��茫�页昼�辏��僦幸星伢荩��液鲎啵�裰敢皇泵�3�椒币羧肫乒曜惹��∽鞅呱�G愣�剩�霰�鱿埠鲇趾弈哑健N枞笋嫖杼���狈侄ィ�ド先嫉啤8�卩呦嬷窕鹘诳疤�P�椿胤绻鲅��$�颍�适谷司��а藜���招某希�淖�皇で椤!贝诱庖欢紊��拿杌妫�梢灾�馈兜估�肥且怀∮琶蓝�说亩牢瑁�褂刑丶急硌荩�坏�飞隙サ疲��铱诶锘勾底嘧藕岬选!八�狈侄ィ�ド先嫉啤保�蛑讣榷ニ�牖蚨サ闳甲诺牡啤C晒抛逦璧敢帐跫夷�赂衤昙�卸哦��夭孔宓亩ネ牒投醵�嗨沟摹毒浦盐琛返木���幢嗔说贝�摹吨淹胛琛罚�傧至烁吖蟆⒍俗�⒌溲拧⑿忝赖墓糯�晒鸥九�纳裉�缭希�诒硌菔保��淮赏牒孟癯ぴ谌颂迳系牧慵��范ゲ焕胪耄�植焕胫眩�挥��岸�揭痪�薄?
《黑山鸡舞》
这是流行于布里亚特蒙古族的古老民间舞,模仿黑山鸡的动作和叫声,翩翩起舞,舞者边舞边吹口哨或用舌头作响,学鸡叫伴奏(《布里亚特蒙古史》)。
乐器、乐曲和舞曲
元代的乐器除蒙古族固有的胡琴、号角外,也吸收了汉族乐器,如方响、羯鼓、竽、拍板等,山西曲沃出土的元延佑元年的砖雕四乐伎就是典型例子。蒙古乐曲散见于《新元史·礼乐志》以及《辍耕录》等书中。这些乐曲都和汉族曲调不同,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色彩,除大曲、小曲之外,也有从新疆一带传来的乐曲,即所谓“回回曲”。
《海青拿天鹅》
海青是鹰的一种,全身为白色,红嘴,红爪,善于擒拿天鹅,是成吉思汗部族的图腾。蒙古族放海青拿天鹅是很古老的习俗,因之也产生了反映这种生活的乐曲和舞蹈,叫做《海青拿天鹅》。元代诗人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描述了这首琵琶曲“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根据内蒙古札木苏记录,兴安岭南麓的狩猎歌舞《海青拿天鹅》为两人扮演的小歌舞,据说蒙古族舞蹈的顺拐和小碎步向前跑,都是模仿海青的,这可说是蒙古族图腾舞的遗迹,值得重视。
《白翎雀》
《白翎雀》是元代著名的《答罕曲》。“答罕”为蒙古语,亦名《白翎雀双手弹》,见《新元史·乐志》。杨维祯《元宫词》有“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之句(十三弦为筝,是用筝奏的曲子)。最初元世祖忽必烈令伶人硕德闾作曲,表现在朔漠之地能制猛兽又能驾天鹅的白翎雀。此鸟雌雄合鸣,声音悦耳,曲子开始缓慢柔和,曲终急促,表现“白草黄云日色薄”,“啾啁百鸟纷参错”的朔漠风光,动人心弦。此曲后为舞曲。张昱在《白翎雀歌》中描述了女真族舞伎作此舞时的妙丽多姿“女真处子舞进觞,团衫盘带分两傍,玉纤罗袖柘枝体,要与雀声相颉颃。”
《白沙细乐》——《别失谢礼》
这是至今保存在云南省丽江县的元代歌舞曲。相传南宋末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取道吐蕃之地,过大渡河抵金沙江,丽江摩些(纳西族)部土司阿良对忽必烈表示拥护并帮助他进军大理。临别时忽必烈将乐曲十章和乐工、乐谱赠送给阿良。这就是《白沙细乐》——《别失谢礼》的来源。《丽江府志》记载元太弟(忽必烈)革囊渡江,其音乐相传有胡琴、筝、笛诸器,其调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名曰细乐。据调查,现在元代遗音仍保留在纳西族丽江地区,成为纳西族的古典乐舞。而且配以舞蹈,这原是大型套曲,有十个乐章,但现在仅存乐曲《笃》(序曲),第一章为《一封书》(即堪蹉),第二章为《雪山脚下三股水》,第三章为《美丽的白云》,第四章为《多蹉》(即赤脚跳),第五章为《三思吉》,第六章为《劳曼蹉》(即《云雀舞》),还有《哭皇天》等,其他已失传。“蹉”即舞蹈,《堪蹉》、《多蹉》和《劳曼蹉》都是舞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劳曼蹉》(《云雀舞》),该舞由二人分别着黑白长袍,腰间系带,扮一对云雀,持黑白双扇绕场飞翔,曲调活泼,舞姿优美而敏捷,颇有元代遗风。这和硕德闾所作白翎雀及女真舞伎擅长的白翎雀舞是有着内在联系的。陈卫业曾向云南老艺人学习此舞。至今云南大理仍保存元代乐队陶俑,这些陶俑有的吹大号,有的吹竽,均着长袍,长靴,有的戴笠子帽。
《回回曲》
这是新疆一带的乐曲。《辍耕录》乐曲条说回回有《马黑木当当》(当当即曲调)、《清泉当当》。《马黑木当当》很可能就是新疆维吾尔族最古老的乐曲《木卡姆》。“木卡姆”当时称“马黑木”。成吉思汗西征,使东西交通畅行无阻。其后到至元间(1264年),忽必烈控制了岭北局势,势力已伸入畏兀儿(即维吾尔)地区,西域和边疆乐舞在元代非常盛行。“木卡姆”乐舞已成为大都(汗八里,即北京)和上都(开平)演出的重要节目,至今新疆地区仍保留“十二木卡姆”。据学者考证,“十二木卡姆”发源于南疆和田一带。
好看才是硬道理,对吗?也许您可以去支持他一下下吧?
祝您家人生活的幸福快乐!大大发财地!
祝您胃口好,牙口好,吃嘛嘛香,身体健康!
非常感谢 您有耐心看 完这个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