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的微博转载一条新闻《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 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并配发评论,闾丘露薇批评柴静的原因是什么2014年4月22日,闾丘露薇批评柴静的出镜采访是“表演”,难道采访时更关注“人”而非“事件背后的原因”就不是优秀的记者其实这两个都是我比较欣赏的记者,闾丘露薇是战地记者出身,柴静是从电台文艺节目进入新闻,两个人从业轨迹、人生经历和基因不一样,导致各自对新闻和记者的理解不一样,哦,对,按闾丘露薇的意思,这些可能不算新闻,但我想,关于新闻是什么,是应该像1+1=2这样有个明确的定义呢,还是可以如哈姆雷特一般,各人有各人理解?闾丘露薇的观点,我觉得柴静估计也是同意的,闾丘露薇转发微博时指出,闾丘露薇21日下午在微博发声,网友几乎一边倒的指责闾丘露薇隐瞒事实。
应该是双关修辞手法。 所谓双关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分语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亦称谐音双关)两种情况。例如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语音双关。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2、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语意双关。“杨柳”表面上杨树和柳树,实际上指的是杨开慧和柳直旬二位烈士。) “砍柴”是对那些指责批判柴静的人的行为的一种调侃的说法。这里的“柴”从表面看是指柴火,实际指的是柴静这个人。可见,这种说法用的是语意双关修辞。
2014年4月22日,一则视频在网上转发,大陆夫妻带着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却被港人拦住去路并遭围观者狂拍。在网友上传的视频中可以看出,现场混乱,有路人指责孩子父母,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孩子母亲不住安抚哭闹的孩子,情绪激动,对向她指责的人群解释,称自己孩子都快尿裤子了,让我怎么办。并与阻止其离开的路人争抢儿童车。闾丘露薇转发微博时指出,“这条视频只是事件后半部分。孩子当街便溺,有路人拍照,遭孩子父亲抢走相机和记忆卡,孩子母亲打了路人一耳光。片中白衣青年看不过眼报警,并且阻止夫妻离开,双方争执,青年遭人用婴儿车推撞。警察到场调查后,父亲无条件释放,母亲涉嫌袭击被捕,准保释,五月中需到警局报到。”但此篇微博随即招来网友责骂,截至22日上午10时30分,该条微博已有接近三万五千条评论。在评论中,网友几乎一边倒的指责闾丘露薇隐瞒事实,忽略了父母主动带小孩去厕所排队并且在小孩小便时母亲专门用纸尿布接住的细节,对于港人拉扯斥喝且拍了小女孩私处的画面并未提及。更有网友指出闾丘露薇没有考虑保护未成年人,转发清晰图片,不顾视频中被吓得哇哇大哭的孩子,误导舆论,缺乏基本的爱心。纷纷要求闾丘露薇出面道歉。网友秦耀文“视频里设计未成年。你们未经父母监护人同意。不打马赛克。把孩子的脸暴露在视频中并发布到社交网上已经犯法。视频前半段没有你说的一巴掌是否涉嫌造谣@闾丘露薇。 ”
2013年1月20日晚,闾丘露薇发表博文《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暗讽和批评柴静。闾丘露薇21日下午在微博发声。,闾丘露薇也反复澄清自己并无兴趣评论同行。 2013年6月6日,闾丘露薇在《羊城晚报》发表文章《纽约式过马路》。 闾丘露薇对“中国式过马路”和“纽约式过马路”的对比引起了网民几乎一面倒的质疑和吐槽。《纽约式过马路》引发网友“闾丘露薇体”群嘲。 2014年4月21日,闾丘露薇的微博转载一条新闻《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 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并配发评论。随即,闾丘露薇的微博招致一片谩骂声。
其实这两个都是我比较欣赏的记者,闾丘露薇是战地记者出身,柴静是从电台文艺节目进入新闻,两个人从业轨迹、人生经历和基因不一样,导致各自对新闻和记者的理解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这两种观点也无所谓对错。,我认为人和事件背后的原因这两个要素在新闻中难舍难分,事实上也比较难区分的。在追求事件背后的原因的,在某些情况下其实反应的也就是人性的复杂,这在柴静的书中《双城创伤》中反应比较直接。(给不了解的同学讲一下。这个新闻是这样的,在一个叫双城的小镇上,有5个孩子相继服毒自杀,当地人猜测是邪教,经柴静他们调查了解后发现是这群小朋友间的友情和萌动爱情,是复杂的人性导致的。具体内容可搜索)事实上, 那些影响至深,让人印象深刻的新闻,大多也是因为有人性的东西在。然后,现在都强调新闻专业主义,那不同的新闻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揭黑调查类的新闻,可能更需要记者的勇气与智慧,需要他们理智的追求真相,反应造成事件的行业、社会层面的深层原因。像某些,这叫我怎么归类啊,就是闾丘露薇提到的,有涉及到弱势群体的一些新闻,如柴静书里写到的同性恋群体,青少年犯罪,监狱女犯等。其实,柴静的悲天悯人,人文关怀,采访时的倾听,我觉得就是一种寻求真相的方式方法,你要让采访者回答你的问题,以一种倾听的姿态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获从而得信任,被采访者才愿意回答你的问题嘛。,这样的姿态是柴静在当时的情境中自然的表现出来的。可能也就是在这样一些新闻中,大家对柴静有质疑。哦,对,按闾丘露薇的意思,这些可能不算新闻。于是,关于新闻的定义这个本源问题又来了,这个我不晓得,我既非新闻专业学生,也非媒体从业者。但我想,关于新闻是什么,是应该像1+1=2这样有个明确的定义呢,还是可以如哈姆雷特一般,各人有各人理解?闾丘露薇的观点,我觉得柴静估计也是同意的。“准确是记者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决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摘自柴静《看见》所以,脱离具体事件来谈问题谈人,是比较难谈清楚说明白的。===============================咯咯咯=====================================几百字谈下来,肯定会引起大家一些异议,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只是,可不可以温柔一点,人家很脆弱的好么……的喵~~(据说,加上的喵,是卖萌比较简单实用的技巧。)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