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的读音是。
“芈月”
1、释义
“芈月(历史人物)”一般是指“宣太后(历史人物)”。
2、人物背景
宣太后(?―公元前265年),芈(mǐ)姓,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宣太后出身于楚国,为秦国相穰侯魏冉之异父姊、后为秦惠文王妃,生子秦昭襄王。宣太后起初是惠文王的妃子,惠文王死后,由惠文王后所生的秦武王即位。武王在位三年薨逝,由武王之弟——芈八子所生的公子即位,即秦昭襄王,芈八子成为王太后,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一年的临朝称制。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
3、人物典故
太后称谓,始见于她。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其后赵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说。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
太后专权,也自她始。宋代陈师道《后山集·卷二二》云“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她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发展了国力,“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记·穰侯列传》)。
大秦宣太后,芈姓,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境内),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她是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她在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
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人称芈八子。秦昭襄王元年(前306),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的公子稷送回秦国。在宣太后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继位,即秦昭襄王。
魏冉随后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平定了秦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
宣太后的娘家楚国曾派兵包围韩国的雍氏,围困其长达五个月。韩襄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国求援,但秦国军队一直按兵不动。韩襄王又派靳尚出使秦国,靳尚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秦国尽快派兵救援。而宣太后因为自己的故乡是楚国,不同意派兵。
她召见靳尚说“当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时,大王把大腿压在我的身上,我感到身体疲倦不能承受。而他把整个身体都压在我身上时,我却并不感觉到重,这是因为这样让我比较舒服。秦国要帮助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就无法解救韩国。解救韩国的危难,每天要耗费数以千计的财物,这对我和秦国又有什么好处?“
韩襄王于是又派张翠出使秦国。甘茂认为韩国一旦投靠楚国,楚、韩两国就会挟持魏国来危害秦国,他主张秦昭襄王立即出兵救援韩国。秦昭襄王最终下令出兵,楚国闻讯后撤军。
秦昭襄王二十年(前287),齐、赵、韩、魏、楚五国合纵攻秦未能成功,诸侯在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停战。秦昭襄王想让韩国公子成阳君兼任韩、魏两国的国相,韩、魏两国不同意。
宣太后通过穰侯魏冉对秦昭襄王建议,不要任用成阳君。因为成阳君曾因秦昭襄王的缘故困居于齐国。在他穷困的时候,秦昭襄王没有任用他。而当成阳君得势,秦昭襄王又要任用他,这不会使他满意。另一方面,秦昭襄王任用成阳君而韩、魏两国不同意,有损秦国与这两国的关系。秦昭襄王听后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时在泾水北部至河套地区活跃着义渠这一古代民族,他们长期与秦国发生战争。秦惠文王七年(前331),义渠国内发生内乱,秦惠文王派庶长操平定内乱。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秦惠文王在义渠设县,义渠王向秦国称臣。
后来秦国攻打义渠,夺取了郁郅(今甘肃省庆阳市东)。作为报复,次年义渠参与了公孙衍合纵楚、韩、赵、魏、燕的五国攻秦之战。义渠趁秦军主力与五国交战,大败秦军于李帛(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文王派兵攻打义渠,攻取了徒泾(位于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境内)等二十五座城池,义渠国力大损,但仍保留一定实力。
秦昭襄王继位时,义渠王前来朝贺,宣太后与义渠王私通,生下两子。后秦昭襄王与宣太后日夜密谋攻灭义渠之策。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宣太后引诱义渠王入秦,杀之于甘泉宫。秦国趁机发兵攻灭义渠,在义渠的故地设立陇西、北地、上郡三郡。
宣太后在主政时,任用弟弟魏冉、芈戎以及儿子公子悝、公子芾四贵主政。宣太后及四贵的专权极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权力,造成了秦国国内只知有太后和四贵,不知有秦王的局面。
魏国人范雎逃亡至秦国后,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范雎建议秦昭襄王收回五人的权力,以免造成淖齿、李兑那样弑君篡国的祸乱。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废宣太后,将其安置在神宫而不再让她参与政事,将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芾四贵驱逐出首都咸阳。《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范睢日益亲,复说用数年矣,因请间说曰’…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今臣闻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华阳、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昭王闻之大惧,曰’善。’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十月,宣太后去世,葬于芷阳骊山。
历史学家马非百曾道“宣太后以母后之尊的地位,牺牲色相与义渠王私通,然后设计将之杀害,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义渠,使秦国可以一心东向,再无后顾之忧。她的功劳不逊于张仪、司马错攻取巴蜀。“确实,芈月作为秦国第一位掌权太后,为秦国做出的贡献足以使她留名青史。
芈
芈
读音:
芈,为羊鸣;牟,为牛鸣。羊气上出为芈,牛气口出为牟。
①同“咩”。象声词。②姓。芈姓。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国语》
《史记》说其起自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是属于以图腾崇拜为姓的姓氏。据史籍《史记·十·楚世家》的记载“高阳生……,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的这个季连应该就是芈姓的始祖。
中文名
芈
拼音
部首
卝
部外笔画
5
总笔画
7
五笔86
GJGH
五笔98
HGHG
郑 码
AIIB IAIB
仓 颉
TQ
四角号码
11502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8288
笔顺编号
2121112
释 义
①同“咩”象声词 ②姓。芈姓
目录
1 详细记载
2 方言集汇
3 芈姓
▪ 芈姓源流
▪ 芈姓名人
4 社会研究
详细记载
《康熙字典》《未集中》《羊字部》·芈
《广韵》绵婢切《集韵》母婢切,音弭。
《说文》羊鸣。 又姓。楚之先也。
《郑语》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
《史记·楚世家》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後也。
《注》芈姓,诸楚所出。芈,羊声也。
《集韵》或作哶。
方言集汇
粤语me1 me5
芈姓
芈姓源流
芈槐 (2张)
白氏,芈姓,出自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战国时期,楚国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公胜之子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
景氏,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叶氏,芈姓,颛顼后裔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昭氏,芈姓,楚公族也,以族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成氏,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屈氏,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
桓氏,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查(zhā)氏,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源出于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
熊氏,商末鬻熊之后,楚国公族以芈为姓,国君以熊为氏。
项氏,芈姓,项羽(前232—前202)芈姓,项氏,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
蓝氏,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大夫蓝县尹“亹”,子孙以封地为氏。
莫氏,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之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其后裔在西周初期建有芈姓大国,即荆国,后改称楚国。其后世子孙中有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莫氏,世代相传至今。著名的屈原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由屈氏的分支改姓而形成的。
芈姓名人
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芈八子
战国时期秦宣太后。以秦王外藩姬妾的身份,统治秦国三十六年。虽然被儿子夺回了权力,这位太后威风仍在,照样在王宫里豢养男宠,临了还想把心爱的“二爷”带去阴间殉葬,儿子连个话都不敢说。她是楚王的姐妹群中的一人。八子,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嫁给丈夫秦惠文王后得到的封号。
芈戎
春秋战国时期秦华阳君。
熊旅
即楚庄王(?~前591),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芈姓,名旅。又称熊侣。在位期间(前613~前591)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暴乱,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庄王平息乱事,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陈兵问鼎于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着又破陈围郑。晋出兵救郑时,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北),晋军败绩。此后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楚国,楚庄王遂称霸中原。
白起
白起(?—前257),芈姓,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春秋时期楚君僭称王,大夫、县令僭称公,白起为白公胜之后,故又称公孙起。白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米芾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山西太原人,祖籍安徽无为。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因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信
米信(926年―992年),年轻时勇猛强悍,以擅长射箭闻名。后周太祖郭威即位后,把他编在护圣军。跟从后周世宗柴荣征讨高平,因战功升任龙捷散都头。宋太祖赵匡胤统领禁兵时,把米信收用在军中,得以追随左右,于是成为宋太祖的心腹,改名为米信,署任为牙校。宋太祖即位后,补任他为殿前指挥使,升任直长。平定扬州时,米信执弓箭侍奉在宋太祖身边,有一个散骑兵将接近宋太祖车驾,米信一箭射去将其毙命。升任殿直指挥使。开宝元年(968年),改任殿前指挥使、兼任郴州刺史。
社会研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认为“楚本蛮夷,亦即淮夷”。淮夷即楚人,即蛮荆……淮徐荆舒每连言,必系同族,且为殷之同盟。后来在《殷周青铜器铭文考释》、《金文丛考》等书中,又明确认定楚人即“熊盈族”。
季连部南徙楚地后,与土著蛮民相融合,铸成了楚族中亦夏亦夷亦蛮、非夏非夷非蛮的独特性格与印记。所以,整个楚族是多元而统一的民族,恰似中华民族的缩影。这种历史现象,表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现象。
芈读音 mi3
芈月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
芈月的名字据兵马俑上的残字“芈月”和阿房宫筒瓦上秦惠文王妃子“芈月”的合体陶文而来。宣太后芈月的一生波澜壮阔、纵情恣意,在至高处把持朝政、呼风唤雨,太后专权自她而始,太后称谓亦始见于她,诚为千古太后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