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出处】 《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黄袍加身,成语。
意思是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出自《宋史·太祖本纪》。
赵匡胤在后周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五代时期,武将夺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们有这种猜测也是不足为奇的。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过了两天,就带了大军从汴京出发。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 赵匡胤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人告诉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请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范质、王溥找来。赵匡胤见了他们,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 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这就是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
龙袍是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根据史料记载,皇帝的龙袍上绣有九条金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
龙袍上有九条龙,主要是受《易经》的影响,《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到了唐朝武德年间,李渊便下令臣民不得使用黄色,黄色的袍逐渐成为了王室专用的服装。从此历代沿袭为制度。
随着《清平乐》的热播,很多人好奇宋仁宗无论生活还是上朝,都没有龙袍加身,而是穿的类似于宋朝官员所穿的红色官服,再看宋朝皇帝的朝服像,也都是红色的官服,为什么到了宋朝,皇帝突然都不穿龙纹了?
,咱们看到历代皇帝穿的龙袍,不是什么时候都穿的。只有参加庆典的时候,皇帝才穿龙袍。到了宋朝以后,宋代崇尚“淡雅朴素”的美学,为了个大臣们、老百姓拉近距离,宋朝皇帝就穿红色官服。
还有一层政治原因,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称皇帝。赵匡胤为了让别人信服自己,好让天下人信服,就自称“官家”。官家是有出处的,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三年》注解为“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
宋朝皇帝自称“官家”,也表现了宋朝皇帝和老百姓很友好。也有“官家上朝,众卿平等”的说法,北宋皇帝的画像,所穿戴的并非官服,而是履袍。宋代帝王祭祀用黑革履和绛罗袍作礼服,这种服装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穿的服饰,相当于百官的朝服。
有人会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怎么解释?咱们从史料为大家解释这个事情,《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史料上说的是“黄衣加身”,黄衣上并没有龙纹,于是龙袍也就别称黄袍。
咱们看到的宋朝皇帝朝服像,大多数都是清朝乾隆时期,根据以前的画像复原的。当时乾隆皇帝在检查库中所藏的画像时,发现很多画像开始脱落,就让工部把所藏历代皇帝、后妃重新装裱,并藏在了南熏殿中,这批画像也被称为《南熏殿图像》。
在《南熏殿图像》中,只有宋朝皇帝和嫔妃的画像比较完备,宣祖、太祖真宗后、英宗的坐具为宝座,宣祖后、仁宗后、高宗、孝宗、光宗、光宗后、宁宗、理宗、度宗的靠背椅较华丽,真宗、仁宗、英宗后、神宗、神宗后、哲宗、徽宗、徽宗后、钦宗、钦宗后、高宗后、宁宗后的靠背椅较朴素。
由于大家受到电视剧的影响,认为皇帝就应该穿龙袍,其实这个观点有点片面。到了宋朝,由于他的发展史和别的朝代不一样,慢慢的就演变成了朝服。还是非常喜庆红色的朝服,主要是还没有龙纹。
谁是史上“黄袍加身”第一皇帝? (2008-10-18 11:09:08)
标签文化 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兵变 唐高祖李渊 终始五德说 刘秉光 分类读史札记
提起“黄袍加身”,很多人都会想到宋太祖赵匡胤,会想到发生在公元960年的那次著名的“陈桥兵变”。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使赵匡胤从后周节度使、殿前都点检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据《说岳全传》记载“(宋太祖)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黄袍是事先准备好的,赵匡胤此举显然是在效仿前朝皇帝的装扮。,赵匡胤虽是“黄袍加身”典故的原型,但不是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身披黄袍的皇帝是唐高祖李渊。王懋《野客丛书·禁用黄》中云“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那么,李渊为什么喜欢穿黄色的袍服呢?笔者认为有三点。一者,隋唐时期盛行袍服。二者,李渊是马上皇帝,身披战袍,更显威武英姿。三者,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遵循“终始五德说”,为自己建立的唐王朝寻找统治根据。
“终始五德说”,是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一种历史观点。邹衍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交替统治,周而复始。李渊曾受爵唐国公,后建立大唐,这与曾封于唐,故称“唐尧”的千古明君尧帝,有着如出一辙之巧,异曲同工之妙。按“终始五德说”,唐尧属于“土德”,李渊有意效仿尧帝,便推当时的五行为“土德”,服色尚黄,戴黄冕,着黄袍。
自李渊首穿黄袍起,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也称作“龙袍”。唐高宗时,重申“一切不许着黄”。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更是禁止任何人穿黄袍,否则以谋反论处。宋仁宗时又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沿袭,一直到清朝灭亡。(刘秉光)
“黄袍加身”汉语成语,拼音是huángpáojiāshēn,比喻发动政治变动获得成功。意思是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
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造句
1、他过去利用兵权黄袍加身,别人也可以如法炮制,将他推翻。
2、曹操一直都想黄袍加身。
3、黄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休。
4、后来风云际会,一路顺风,居然黄袍加身。
5、太祖黄袍加身,返回沐京后,即至崇元殿行禅代礼。
黄袍加身
【释义】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指被拥立为帝王。
【语出】清代钱彩《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赵匡胤起床后,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是赵匡胤。
【出处】 《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黄袍加身的主人翁是赵匡胤。
黄袍加身,汉语成语,拼音是huáng páo jiā shēn,意思是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出自《宋史·太祖本纪》。
《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旧五代史太祖纪一》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或有裂黄旗以被帝体,以代赭袍,山呼震地。
清代钱彩《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扩展资料
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今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今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赵匡胤起床后,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