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是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意识。一个阶级的政治主张,无论多么隐晦,必定是反应了这个阶级的兴趣和利益。从百度百科的履历看,许吉如的背景;应该在中国的中上阶层和城市精英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演讲中渗透的国家主义和保守主义也带有强烈的这个阶级的印记。,我并不是很意外在听到这样的话“因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会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的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他是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又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家园”。这样的论点,对于当今99%的中国人,是非常超现实的。这样的论点,对于站在塔尖的1%的中国人而言,却又是非常合理的相对于其他阶层,他们更多的享受到市场经济下的成果,从而更强的认同中国现存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并自觉地将国家的强大和个人幸福挂钩。这一精英化的视角实际上避开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能否给与所有国民公平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当一部分人,能够轻飘飘的说“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是否连做这个梦的权利都没有,许吉如和她背后的团队一定也是意识到这个漏洞,否则她不会在演讲试图接一下地气,顾及一下99%的人的感受“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为了“你和我”做出牺牲。
许吉如演讲读后感:
看完许吉如的视频后,我的内心,激情澎湃,这位哈佛女孩所表现出对政治学基本常识的惊人无知,不过,她非常善于叙事,叙事能力的强弱在于是否成功将别人带入自己构建的话语体系,很明显,对于没有接受过批判性和逻辑思维训练的人来说,她富有感染力的叙事风格充满迷惑性,她十分聪明地以年轻男女朋友关系作为引子,一句“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便将男女朋友之间的安全感与公民安全需求偷换概念。这一焦点转移竟如此成功,以至于观众理所地认为安全感是国家赋予的一种爱,她不可能不明白,安全需求是公民让渡权利以换来国家作出的秩序保证,其中包括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市场稳定。她将最基本的国内政治局势大体稳定和主权不受侵犯纳入到“国家层面的安全感”,将在安全方面更为丰富的权利诉求纳入到“政府满意度”的范畴,成功完成了对安全感概念的重新建构,如果这样的“安全感”是“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那么朝鲜人民也就的确拥有了痛哭流涕的理由,她还在演讲中提到,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她经常被老师安排发言,这是因为老师觉得中国很重要。这让我非常吃惊,因为欧美学校基本上鼓励学生自愿发言,很少刻意安排。“安排学生发言”是因为某些课堂任务需要学生做展示(presentation)或者学生发言太少,而中国留学生主要围绕涉及中国的话题发言并非主要因为老师很想听中国留学生的声音,而是因为中国留学生对中国以外的事务很少关心或过于无知,哈佛女孩的爱国演讲,只有在反智主义盛行的国家才会成功,,也没有兴趣和资格去质疑一个人的动机和品格,真正想审问的是,如果站在“无知之幕”的后面去思考,我们会认为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二条,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也就是说,所谓爱国,其实应该回归到对人的终极关怀而不是落脚到国家本身,如果爱国就是纯粹的爱国家,那么国家的存在对国民而言又有何意义呢?,现实当中,爱国主义往往成为流氓的庇护所。常年的单一话语规训使得许多人缺少理解复杂社会议题的能力,一旦发生他们所认为的社会危机,他们就会依靠规训下获得的经验对事件进行简单地归因,而爱国与卖国、忠诚与背叛等简单的二元论自然成为他们思考社会议题的思考模式难以启齿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他们只能以从国家意志和集体意志所感受到的力量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发泄自己的不满。对一个普通公民来说,他最应该做的是改善自身在一定范围内的生存环境(广义的)而不是专注于改变整个宏观环境,爱国不应该是对身边的不义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对千里之外的“敌人”张牙舞爪义愤填膺,更不应该只是一番宏大的道德宣言,一碗精致的心灵鸡汤。
于欣雨
《奇葩说》的舞台上能够受大家喜欢的要么是真正的精英,要么就是够奇葩。而许吉如是一个既不是绝对精英也不是奇葩且有点矫情的普通人,所以许吉如没有观众缘。
许吉如曾经很优秀,但仅限于学生时代。如今不得不承认,剥掉名校的光环和外衣,她没有立身之本,才不配位,一手绝世好牌打得稀烂,都是自己经历太多捷径受过太多重视赞美,太过自命不凡又缺乏自省,虚荣浮躁给作出来的。
许吉如没有观众缘,重点是观众找不到她讲话的“炸点”。这是脱口秀辩论《奇葩说》,不是严肃的辩论现场。有趣讨喜的观点才是《奇葩说》受众喜欢的,辩论内容要么有段子气息让人听得捧腹大笑,要么高深莫测得让人脑洞大开或者突然感觉醍醐灌顶,能够制造内容又创造快乐的选手才有观众缘。
语速太快许吉如的说话语速非常快,如果在大段这个频率下,听众可能会感觉完全跟不上,而放弃去听,自然也不会给你投票。
在许吉如被淘汰的那场里,她的观点太过于平淡,要知道不管是哪个观点都需要事实,那些离大家生活更近的事实来打动大家。现在,人们最不喜欢听的就是大道理和鸡汤,你一碗碗的端出来,自然没人喜欢。
人设不讨喜《奇葩说》讨论的都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鸡零狗碎,犹如一个大型讨好观众的现场。
别的综艺,很多都是观众开心就ok了。奇葩说不一样,非要把竞争的一面撕裂给人看。厉害的人,不光能赢对手,在整场比赛里出尽风头,得到导师的喜爱,受到观众的认可和追捧。许吉如就是高知美女学霸人设不够接地气。
所有的自卑和没底气,很多来自于对自我认知的匮乏,过度的输出而没有输入容易造成透支,这也是为什么她给人感觉嘴皮子利索形象气质台风不错,可是语言空洞没营养。
她完全没意识到,她目前的才女光环,恰恰是她的人设中最缺乏硬实力支撑的部分。很多人都发现许吉如,在奇葩说现场,发言空洞,既不深刻,也不独特,更不有趣。很多次,许吉如的发言都是以势压人,强行兜售一些毫无新意充满说教且不扎实的观点浮空的大路货。
她心中对自己有一个定位,观众对她也有一个定位,而她自己实际还有一个定位。她根本的问题是这三个定位没有达到成统一。事实上能达到统一的人在人群中本来就是少数。只是她把这一缺陷暴露在了大众面前。所以会发现她的表现一直都很拧巴。用一个不太恰当但可意会的比喻,叫做小马拉大车。看上去气势磅礴,实则外强中干。
《奇葩说》第7季开播,老奇葩许吉如的状态却让人大跌眼镜!
她是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哈佛大学的硕士生,妥妥的学霸;加上靓丽的外表,是典型的美女+才女!
在上届奇葩说中,她自信满满、言辞犀利、气势咄咄逼人;可是这次在海选中的表现,却黯然失色,说话时还要倚靠着旁边的箱子。
最让人吃惊的是,她选择的辩题是上次被打败的那道题,当时她以1585的大比分被淘汰。而她辩论的结果,并不比上次好,并且气势也弱了很多。
几位导师惊讶的是,她为什么至今还没放下那次的失败。许吉如自曝参加完上次奇葩说后陷入抑郁状态。
原因除了她说的网友们的攻击之外,其实还有她对自己的高要求、高期待,以及希望得到外界认可的需求。
在学业上一路顺风顺水的学霸们,往往在遭遇打击时,会挫败到怀疑人生,这是很正常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外界环境时,从小就习得了一套应对模式,包括思维和行动。但这套模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到一定阶段就需要更新——或主动或被动。
比如曾国藩,在带领湘军与太平军打仗的过程中,起初奉行法家严格执法的策略,杀了不少人,包括一些不该杀的人,被人称为“曾剃头”。
并且,他与上级的关系也很紧张,使得原本就不愿意支持他的官员,更加厌恶他。
后来他反省自己、调整了应对模式,在思想上,“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特别是认识到老庄“柔弱胜刚强”的重要性。
行动上,他摒弃对左宗棠的怨恨,获得了对方的支持。之后他还拜会了上下级官员,获得了他们的一致好感,减少了后续工作的阻力。,他又恢复了中断十三年的日记。
他的这些调整为出山立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是这样的主动改变,他很可能会遇到比之前更大的困境,甚至危及性命!
主动改变真的很难,但被动改变又很痛苦,正如许吉如正在经历的过程一样。
我们可能都会有一个阶段像她那样,原来的模式不再有预期的效果,我们陷入痛苦的漩涡。
这是人之常情,不过,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那就是——更新应对模式。
所以,多看一些经典书籍,多读一些人物传记,看看别人是如何应对危机的,从而帮助我们更加从容地度过一个个难关!
我是演说家第三季第一期。
她说维和部队的时候,说仍有人在这片国土上有着各种不安全感。还有就是以色列的不安全感。她说以色列少年仍然为建立安全感而不懈努力。我当时觉得好像许吉如偏题了。昨晚想了一夜终于明白这话的第二层含义。
请大家仔细想一下“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里面“强”这个字的含义。“强”这个字在这句话里是作动词使用,意为变强,奋发图强,强国。那么我们倒过来说这句话就是“中国强则少年强”,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中国在变强的途中,少年也应该做些什么,奋发图强。这个意思其实和刘媛媛的《寒门贵子》里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中国变强大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坐享其成,我们应该努力变得更强大。
所以中国强则少年强,其实浓缩了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因为中国强大,所以中国少年在国际少年这个圈子里,地位有所提升,别人会羡慕尊敬我们,感受到中国国民这个身份的强大,允许我们有更多选择,这是外人看我们的时候的“强”,是个形容词;第二个意思是中国在变强,那么中国少年理应变得更强大,消减身边的各种不安全感,这里是我们自己要“强”,是个动词。许吉如把这两个意思合并成一个的时候,我们就以为她走题了,其实一句话就是两个意思。
反正我挺赞同这姑娘的话的。我是低保家庭的,起码政府有救济金不会让你饿死,想要生活还得靠自己啊!人主要的还是靠自己吧!我觉得自己现在生活挺好的!也挺感谢我的国家的(ง •̀_•́)ง
对于那些说这篇演讲没有灵魂的人。我只能说,你心里真的太想去反驳她的观点。就以她的经历来看,什么强拆啊,教育问题啊,她没有办法驾驭,而且那些都和这篇演讲都不能凸显她的观点,不是没有那样的问题,而是这个一篇演讲只能从一个对你有利的角度去写,去说。然后呢,说这篇演讲不好的,通常是有这样三种人,一个是基础条件不达标,就是说你家庭条件不好,觉得如果我有基础去哈佛,我就一定比你混得好的,其实你的思维是想证明她是错的,这个观点其实是无关对错,有异议是正常的;第二种叫做,自己不够努力的(我就不解释这种了);第三种叫做心态偏差,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往往影响着他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许吉如的演讲在一些人的眼里就是在和叙利亚难民比较谁地位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长期被各种国家里不安稳的因素迫害,拆迁,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贫富差距大,这些东西将你对国家给你的安全感掩盖了。因为你和许吉如的生活状态不一样。还有一点就是,贫富差距大并不是国家层面的不安全感,其实个人的不安全感。
我是支持许吉如的观点,如果国家有内部比较,那就一定有外部比较,在一篇演讲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情况下,选一个你最懂的就行。我相信许吉如她最懂的就是从留学生的经历里比较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我也相信今后她会继续讲她在国内如何克服各种个人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