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过年期间上了一档叫《经典咏流传》节目,以古人经典篇章为词,谱之为曲。咏字用得好,歌以咏志。其中精彩处不少,黄绮珊的一曲《定风波》更是让我几欲堕泪。大家不妨听着此曲,看完下面这篇小文字。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是千古名词,因为名,所以众口相传,人云亦云,随之俗烂。一首绝妙好辞,因为成了成语套话,于是大家都变得不求甚解,只把好词当顺口溜念。
但借由这首曲子,可以重新启发品鉴的兴趣。这首小调合起来才62个字,分两阕叙述。伟大的艺术家对于叙述的把握往往高人一筹,蒋捷的《虞美人》是开篇就把层次分清,让读者瞬间洞悉框架。但苏东坡不乐此道,他直切一个侧面片段,让读者以第一视觉代入,随后伴随着叙述的展开,才逐渐得窥全豹。这是VR叙事法,从读出这首词的第一个字开始,你并非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
从宏观情景上看,词上部在林中穿梭,狭窄而蜿蜒。词下部已出山林,倚杖山头,寥廓而舒展。从上部读至下部,即从幽闭通往开朗,这是行进中的情景,而非静物画。
从故事叙述的完整度看,词上部读者对于作者的认知是逐渐显露的,他在吟啸,又在徐行,这是行为体态。外饰紧随,竹杖芒鞋。可还是不知道衣着样貌,直到上部一句才点破“一蓑烟雨”。至此,穿梭林间的这位诗人,才有了初步印象。身披蓑衣、脚踏芒鞋、手执竹杖,但没有雨伞,于是一身烟雨,且行且吟,忽啸忽住。,这仍非全貌。词下部第一句话,继续深入,这位吟啸诗人还喝了酒。正是酒的作用,才让诗人不觉风雨,呼啸徐行,此刻酒醒时分,顿觉微冷。
从叙述角度看,既然行装轻胜马,则为何要徐行?徐,缓慢也。轻胜马,快也。能快而不快,是词上部的重要内涵。是不愿意快,还是不能快?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正是人生失意时,欲快不达,何必快?而既然不能快,不妨不愿快。决意一蓑风雨任平生,人生路上那些穿林打叶声,也就不足为惧、不屑为惧、不意为惧了。
下阕更妙,微冷,冷却微,因为也无风雨也无晴。无晴故冷,无风雨故微。在晴与风雨之间,方有微冷,
继《定风波》之后,黄绮珊凭改编版《陋室铭》唱响《经典咏流传》现场。黄绮珊 全新演绎《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不只是对于精神充盈的追求,更是面对人生磨难的沧海一声笑,自有德馨,何陋之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而在现场,黄妈却帮《陋室铭》赋予了新的意义,白茹云姐姐身患重病,却以诗词相伴,并作为精神慰藉来与病魔抗争,“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路迢迢 ”便是白茹云姐姐用来形容自己面对病魔时候的心态,许姐姐也表示《定风波》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也是黄妈对白茹云姐姐的致敬,《陋室铭》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放在白茹云姐姐身上,诗词对她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
生活不只有挫折,更有阳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祝福白茹云姐姐,祝福黄妈~
我有 联系我
所有音乐QQ音乐随便下载,是需要偏门软件才行
酷我,酷狗上,找(经典咏流传),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