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 是个圈,风格永流传。最能完美地解释这句话的人,我觉得是奥黛丽·赫本。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赫本进入人们的视线就一直被尊崇,直到今天,无论是打开某宝满满的“赫本风”服饰,还是网络上铺天盖地记录着她和纪梵希之间的 时尚 故事,亦或是明星们争相模仿的赫本造型,都在续写着赫本的传奇。
她就是一个掉入凡间的天使,完美的精致小脸和小鹿一样清澈纯真的眼睛,美丽修长的脖颈和苗条的身材,还有超凡逸尘的高雅气质和不俗品位,以及一生都在非洲儿童们呐喊发声,没有人会不爱她。
虽然伊人已逝,但赫本一生中参演的电影中无数,那些留在荧幕上的经典 时尚 造型,我们还是可以翻出来品位一番。
《罗马假日》
1953年大名鼎鼎的《罗马假日》,被视为赫本的成名之作,她也凭借此片拿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电影中女主角安妮身上的纯真、优雅被赫本演得淋漓尽致,而这也被认为是赫本自己本色出演。平民女孩安妮身着简洁到极致的迷笛裙,搭配一双 芭蕾舞绑带单鞋 ,笑得单纯美好,闲庭信步地走在广场上,这一身造型搭配至今都被无数女孩尊崇。
而锦衣华服的公主安妮在舞会上翩然起舞、如鱼得水时,也像极了公主的姿态和作风。她像小鹿一样轻盈可爱,像童话里不谙世事的纯真女孩。
电影中有许多白色纽扣衬衫,搭配在脖子上轻轻打结的真丝围巾,一头利落干净的短发。虽然电影是黑白色调,但丝毫不影响 时尚 质感。
《龙凤配》
1954年拍摄的《龙凤配》,赫本在电影里饰演一位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女性。她从一个唯唯诺诺、害羞拘谨的司机女儿变成一位漂亮干练、温文尔雅、独立又自信的女性,电影中的服饰也非常精彩。
电影中赫本穿着的许多深色的双排扣西服,别致的铅笔裙,鸡尾酒会上的芭蕾喇叭裙和百褶雪纺头巾,这些都是赫伯特·德· 纪梵希 设计的。
没错,这是赫本与纪梵希之间的第一次合作,打火成功之后,俩人的合作将延续她整个电影生涯。
龙凤配是一部巩固了赫本风格的电影,成长之后的女主角像极了赫本自己,独立自信、优雅端庄,这些 时尚 造型的确值得一看。
《蒂芙尼的早晨》
在我心中,这是最一部具有赫本标志的电影。电影开头,美丽的女神赫本身穿一条婀娜的黑色小礼服,脖子上满是珍珠,带了一双歌剧表演般的手套,配上黑色太阳镜,她咬着羊角面包,凝视着蒂芙尼的窗户。就跟每一个梦寐着奢侈品的女人一样。
一柄长烟杆,夸张的项链,经典小黑裙,勾勒出女主角就是一个乖戾的拜金女形象。
电影中令人难忘的造型还真不少赫本在下雨天穿的Burberry风衣,有一种风雨中依然坚韧的傲骨花朵的感觉。
还有这种极简极度优雅的宽檐帽和大气缎带,成了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经典 时尚 造型。
在《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成功塑造了在生活的残酷面前委曲求全却保持了纯洁心灵的女性形象,她在片中闲坐窗台轻弹吉他,用忧伤慵懒的声音吟唱《月亮河》的片段成为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之一
电影作品
直到永远 Always (1989)其他译名天长地久
哄堂大笑 They All Laughed (1981)其他译名皆大欢喜
血统 Bloodline(1978)其他译名朱门血痕、血线
【说明】赫本的唯一一部R级电影
罗宾汉与玛莉安 Robin and Marian(1976)
盲女惊魂记 Waut Until Dark (1967)其他译名等到天黑
俪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其他译名丽人行、二人同路
偷龙转凤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其他译名怎样偷到一百万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1964)
巴黎假期 Paris, When It Sizzles(1964)其他译名花都缤纷录、巴黎燃情记
谜中迷 Charade(1963)其他译名谜中谜、迷中迷、花都奇缘结良缘、儿戏
双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其他译名孩子们的时刻
蒂凡尼的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其他译名珠光宝气、第凡内早餐、帝芬尼的早餐、蒂凡内早餐
恩怨情天 The Unforgiven (1960)其他译名恩怨有情天
修女传 The Nun’s Story (1959)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1959)其他译名绿厦
黄昏之恋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其他译名午后之爱、下午的爱情
甜姐儿 Funny Face(1957)其他译名滑稽面孔
战争与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龙凤配 Sabrina (1954)其他译名萨布丽娜
罗马假日 Roman Holiday(1953)其他译名罗马假期、金枝玉叶
双姝艳 The Secret People(1952)其他译名神秘的人
【说明】饰演Nora Brentano,当时赫本在演员表上排名第四,为第二女主角
前进蒙特卡罗 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英文片名We Will Go to Monte Carlo)(1952)其他译名前进蒙地卡罗、我们要去蒙地卡罗
【说明】该版本为《蒙特卡罗宝贝》的法国翻拍版,片中的女孩角色需要说法语,由于赫本说法语非常流利,仍饰演同一个角色(但角色名更换为Melissa Walter)
蒙特卡罗宝贝 Monte Carlo Baby(1951)其他译名蒙特卡罗宝宝、蒙地卡罗宝宝
械劫装甲车 The Lavender Hill Mob(1951)其他译名薰衣草山的暴徒、拉凡德山的暴徒、横财过眼、机械装甲车
【说明】原本预计要赫本饰演主要女性角色之一,但赫本因为舞台剧GIGI轧戏无法分身,只好串场龙套演出一幕作罢
少妇轶事 Young Wives’ Tale(1951)其他译名少妇故事、年轻妻子们的故事
【说明】饰演角色Eve Lester
野燕麦 One Wild Oat(1951)其他译名无
【说明】饰演餐馆的招待员
天堂笑语 Laughter in Paradise(1951)其他译名天堂里的笑声
【说明】饰演卖烟女孩
谈起《窈窕淑女》,认识这部电影源于《王牌特工》的内部推荐,看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部 奥黛丽赫本 主演的片子,顿时兴趣大增,之前看过两部 赫本 的影片,分别是《罗马假日》和《蒂凡尼的早餐》,两部作品分别造就了两次经典,也让 赫本 这个演员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很好奇,她究竟是一名怎样的演员呢?
是什么样的魅力可以让奥黛丽赫本能够驾驭三种不同性格不同阶层的角色呢——《罗马假日》是 贵族阶层 ,《蒂凡尼的早餐》是 平民阶层 ,而《窈窕淑女》中主角的出现则直接到了 贫民阶层 了。
这样来看的话,三种人物各有侧重点,表演起来难度是很大的,尤其是在《窈窕淑女》里面,一开头,奥黛丽赫本扮演的角色 伊莉莎·杜利特尔 是一个贫寒家庭的卖花女,开场的一段时间,就有一场声势浩大的 叫骂戏 ,这场戏很考验演员的演技——尤其是对于曾经温文尔雅的奥黛丽赫本更是一个挑战,从《罗马假日》的公主角色开始,奥黛丽赫本主演的人物大多出身高贵,而到了《窈窕淑女》里,突然降到了一个贫穷的卖花女上面,展现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表达形式。
你可以倒回去仔细的观看这一段,从赫本的嘴型、动作、脸部表情和语言表达的情绪上发现我上面所说到的这种不同于以往的表达形式——它表明了赫本具有演技的张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种形象的塑造和展现。
并不是说奥黛丽赫本只会演公主,而是说演员应该尝试着去挑战自己未知的演绎领域,尝试进行更多的戏剧化演绎手法,这是我想要说的。
那么除此之外呢,奥黛丽赫本还有什么特点——或者我们可以说赫本还有什么不同于其他人的特别之处呢?
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奥黛丽赫本的个人成长背景,再去回答这个问题。
在1948年的《荷兰七课》里面,奥黛丽赫本贡献了自己的荧幕首秀,在剧中扮演一位 空姐 ,用 英语和荷兰语 向观众讲解。
而我们熟悉的《罗马假日》则是在1952才开始上映的,在这中间的四年内,奥黛丽赫本参与了多部舞台剧以及电影的演出和制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并掌握了基础的一些演技技巧。
那么,为什么奥黛丽赫本选择了舞台剧和电影的平台,而没有去选择找一份正式的有固定工资的工作呢?
当我看到她的母亲的时候,我发觉这里原来有一些很微妙的相同之处——奥黛丽赫本的母亲名为 艾拉·凡·赫姆斯特拉 ,她的母亲从小就有演电影唱歌剧的梦想,把奥黛丽赫本送到芭蕾学院这一举动,就是对自己梦想的一种延续。
奥黛丽赫本之所以选择了歌舞剧和电影,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她的母亲。
在 歌舞剧 最热火朝天 二十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 里,奥黛丽演出了多部歌舞剧,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拍摄《罗马假日》成名之前,奥黛丽就已经演出过多部电影和歌舞剧了,这为她之后的演艺生涯打造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在1964年上映的《窈窕淑女》这部电影里,可以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奥黛丽赫本,这应该是赫本最著名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一部歌舞片了。六十年代——在歌舞剧热潮的末期,奥黛丽赫本重新拿起了她明亮的歌喉,与 雷克斯哈里森 饰演的 希金斯 ,上演了一出别具一格的歌舞盛宴。
在《窈窕淑女》之前,1957年上映的歌舞片《甜姐儿》同样是由赫本主演,两部影片的故事结构惊人的相似——或者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爱情歌舞片中,故事的主角总会被「改造」一番,在《窈窕淑女》里,卖花女被改造成了贵族公主;在《甜姐儿》里,书店的女店员被改造成一流模特;在《雨中曲》里,平凡的女孩凯西被改造成了银幕新秀...诸如此类。
歌舞片强调惊喜和娱乐,所以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都会选择贴近生活的人物——这些人物起先平凡,因为某种 巧合 或者 机遇 而 飞上枝头变凤凰 。这是符合我们普通人的潜意识的,所以这类影片很受欢迎。
为什么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歌舞片开始走下坡路了呢?
我个人觉得这和 剧情片的发展 以及 观众的审美疲劳 有关系,在歌舞片近二十年(40——60年代)的黄金时期,生产了可能近千部甚至近万部歌舞片,这些歌舞片投入到市场上,让观众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歌舞本身的故事本质,却没有和产量一起提升。
相比于剧情片的多样化,歌舞片的故事一般都只具有一种或两种故事套路,我在前面说爱情歌舞片的经典故事范式的时候,其实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且,歌舞片要想发展处新的类型和形式是很困难的,它不像剧情片一样,故事可以千变万化,只要不脱离逻辑就行。
那么歌舞片呢?
歌舞片需要在电影中增加唱歌和舞蹈的部分,那么故事就必须要符合歌词和舞蹈——在最近几年的一部歌舞片《爱乐之城》里面,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随着他们的舞姿而逐渐转变和进入高潮——这是歌声和舞蹈带来的极大魔力。
起初我在观看《雨中曲》的时候,情绪上的感动很强烈,我也不得不承认,在观看了多部歌舞片之后,我发现歌舞片的类型一般无二,缺乏变数——这应该是歌舞片最大的一个缺点。
那么,我们回到《窈窕淑女》上,回到赫本身上,作为一部黄金时期末期的经典电影,《窈窕淑女》歌舞的部分其实占比已经非常少了,更多的则是倾向于类型片的格式。
细心地观众可以发现,即使是《窈窕淑女》的歌舞部分,制作和演绎上,都没有早期的电影——比如《音乐之声》,以及我上面提到的《雨中曲》认真和精致了,片中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赫本的演技,赫本在这部电影里贡献了超一流的演技,将一个贫困女孩的 霸道无理 和 斤斤计较 演的入木三分。
由于歌舞片的局限阻碍了《窈窕淑女》故事的完整性,也在另一方面强化了它的喜剧色彩,可以说是有利有弊,在这部电影之后,奥黛丽赫本的就没再出演过大型的舞台剧或歌舞片,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奥黛丽赫本最出名也是最完善一部歌舞片了。
是很值得我们去多看几遍的。
,谢谢观看。
奥黛丽·赫本最经典的电影当之无愧的要数《罗马假日》了,虽然说这部电影是赫本第一次出演女主角,在这部电影中赫本所饰演的公主真的是不能再完美了,也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而但就这部影片真的是黑白片中经典之经典啊。
除了《罗马假日》外,赫本主演的经典电影还有像《龙凤配》、《战争与和平》、《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丽人行》、《盲女惊魂记》以及《罗宾汉与玛丽安》等等,都是赫本电影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奥黛丽赫本的经典电影有1.《罗马假日》2.
《龙凤配》3.《战争与和平》4.《甜姐儿》5.《修女传》6.《蒂芬尼的早餐》7.。《窈窕淑女》。
我也喜欢奥黛丽赫本,高贵典雅,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