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将军。甘露二年(公元266年)率军援助反魏的诸葛诞时战死。死时年仅23岁。
此下为三国演义。
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诸葛恪之进兵于新城,魏无衅之可窥;若孙綝之进兵于寿春,则乘魏之衅而动矣。毋丘俭之讨司马昭,犹惧吴之袭其后;若诸葛诞之讨司马昭,则吴且为之援矣。綝之事易于恪,诞之事易于俭,而迄无成功者,是綝之才不如恪,诞之才亦不如俭也。然吴有不降贼之将,则于诠一人为忠臣;魏有不降贼之兵,则诸葛诞数百人皆义士。君子谓吴之一人,可以愧吴之众人;而诞之数百人,愈以重诞之一人云。
“威克厥爱”,为将之道固然,而用法太严,御人太酷,又必败之理也。朱异不杀,则吴将不至离心;文钦不诛,则魏将不至解体。读书至此,可为严酷之戒。
曹操筑土城于潼关之西,地高而无水患;司马昭筑土城于淮水之南,地卑而有水患。无水患,则城难堕;有水患,则城易堕也。而天雨不降,淮水不发。与寿春相拒数月,而曾不得上方谷一日之雨;以淮河之势,而曾不及铁笼山一井之涨溢。此实天意,岂人事哉!此谯周《仇国论》之所作也。
谯周《仇国论》,不过以成败利钝为言耳。其不作于武侯伐魏之时,而作于姜维伐魏之时者,盖武侯“非所逆睹”一语,已足以破之矣。使人尽明哲,孰竭愚忠?使人尽知天,孰尽人事?故后世人臣有报国之志者,愿读《出师表》,不愿读《仇国论》。
闻魏之衅而起,闻吴之败而止,此姜维五伐中原之师,所以一出而即返。前于三伐、四伐之时,魏军中早有一邓艾为之设谋,为之画策,而维与艾尚未识面;直至此回,而又先见其子,后见其父。及既见之后,而又略战而退,未及大决雌雄。其事之纡徐,文之曲折如此。读书至此,又乐得而观其后矣。
却说司马昭闻诸葛诞会合吴兵前来决战,乃召散骑长史斐秀、黄门伺郎钟会,商议破敌之策。钟会曰“吴兵之助诸葛诞,实为利也;以利诱之,则必胜矣。”利与义相对,不为义则必为利。为魏讨贼者义也。会以吴人为为利,则诞之义可知矣。昭从其言,遂令石苞、周太引两军于石头城埋伏,王基、陈骞领精兵在后,却令偏将成倅引兵数万先去诱敌。又令陈俊引车仗牛马驴骡,装载赏军之物,四面聚集于阵中,如敌来则弃之。是日诸葛诞令吴将朱异在左,文钦在右。见魏阵中人马不整,诞乃大驱士马径进。成倅退走,诞驱兵掩杀,见牛马驴骡遍满郊野,南兵争取,无心恋战。此曹操破文丑之计,其解渭桥之危亦以此。忽然一声炮响,两路兵杀来左有石苞,右有周太。诞大惊,急欲退时,王基、陈骞精兵杀到。诞兵大败。司马昭又引兵接应。诞引败兵奔入寿春,闭门坚守。昭令兵四面围困,并力攻城。
时吴兵退屯安丰,魏主车驾驻于项城。钟会曰“今诸葛诞虽败,寿春城中粮草尚多,更有吴兵屯安丰以为犄角之势。今吴兵四面攻围,彼缓则坚守,急则死战。吴兵或乘势夹攻,吾军无益。不如三面攻之,留南门大路,容贼自走;走而击之,可全胜也。先算诸葛诞。吴兵远来,粮必不继。我引轻骑抄在其后,可不战而自破矣。”次算吴兵。昭抚会背曰“君真吾之子房也。”曹操以荀彧为子房,昭又以钟会为子房,前后遥相照映。遂令王基撤退南门之兵。
却说吴兵屯于安丰,孙琳唤朱异责之曰“量一寿春城不能救,安可并吞中原?如再不胜必斩!”一味好杀,安能成功。朱异乃回本寨商议。于诠曰“今寿春南门不围,某愿领一军从南门入去,助诸葛诞守城。将军与魏兵挑战,我却从城中杀出,两路夹攻,魏兵可破矣。”此计亦妙,但城中增兵,则粮愈少。异然其言。于是全怿、全端、文钦等,皆愿入城。遂同于诠引兵一万,从南门而入城。本欲虚一门以待诞之走,不想吴兵反从此而入。出于意外。魏兵不得将令,未敢轻敌,任吴兵入城,乃报知司马昭。昭曰“此欲与朱异内外夹攻,以破我军也。”乃召王基、陈骞吩咐曰“汝可引五千兵截断朱异来路,从背后击之。”于诠所算,又早为司马昭所算。二人领命而去。朱异正引兵来,忽背后喊声大震左有王基,右有陈骞,两路军杀来。吴兵大拜。朱异回见孙琳。琳大怒曰“累兵之将,要汝何用!”叱军士推出斩之。一味好杀,安能成功。又责全端子全祎曰“若退不得魏兵,汝父子休来见我。”是驱之降魏。于是孙琳自回建业去了。
应该是甘罗吧?
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
少年政治家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
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至于你说的“十二甘露为丞相”只是传说故事而已
古时有一大户人家,宅院高大,内养有树一株,枝繁叶茂,日晨,满溢甘露水,故名“甘露树”。
其家有女,千金也。初长成,奇之,命丫鬟采水,洗而食之,日久,肚腹竟大,家人怪之,其父命医者诊之,医者曰“令女有孕矣。”千金乃闺女,突然有孕,家人皆惊,查无可查,甚怪此事,问其饮食,女曰“日洗食者,甘露水也。”疑为甘露树所出,怀胎十月,乃产一子,取名甘露。
千金父者,当朝大官也,深蒙皇恩,宠信倍至。
这日早朝,百官拜罢。皇帝问曰“诸位爱卿,朕昨日夜梦公鸡下蛋,雄羊产胎,此何兆也?”千金父曰“恭贺陛下,此吉兆也。”皇帝问曰“何解?”千金父曰“自古但逢明君,必出祥瑞,公鸡下蛋,雄羊产胎,世所罕有,陛下梦之,意指当世圣主也。”皇帝曰“朕亦梦,公鸡蛋,雄羊胎,食之,长生不老也。”千金父曰“此乃陛下洪福齐天,长寿安康之兆也。”皇帝大喜,曰“此言甚善。爱卿乃朕股肱,可为朕遍访全国,寻此二物,取来为朕服用。”千金父急磕拜之,曰“陛下,此乃梦境幻象之物,世间却无,臣请陛下开恩,收回承命。”皇帝怒曰“朕乃皇帝,九五至尊,真命天子,龙之化身,金口玉言,君无戏言,爱卿领旨,谢恩去罢,一月内,若办不成此事,便是欺君之罪,当于武门斩首示众。”抗旨不遵,乃是死罪,千金父知之,无奈之余,领命去了。
时千金父知性命忧关,不敢怠慢,连日来,其四处奔波,多方打听,明察暗访,走村过户,此二物消息,却从何来?终日只是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日子急过,一月之期,转眼即至。一想再过数日,人头不保,急得茶饭不思,平添白发。
时甘露年方十二,机智聪敏,胆识过人。连日来,其见阿爷愁状,知有内情,乃问其母。母初不答,再问,乃曰“阿爷之事,你自问去。”其便入阿爷厢房拜见,问曰“阿爷有何心事,这般心烦,可与孙儿言之,或有帮助。”阿爷摇头,叹曰“我孙年幼,不知也罢!”甘露曰“阿爷将事告之孙儿,孙儿或解之。”阿爷知孙儿聪慧,乃喝茶叹息,以实言告之。心中思曰我死便罢,只求皇上开恩,手下留情,留了一家老少性命,那便好了。
时阿爷言罢,甘露听了,笑曰“孙儿以为何事,却是寻此二物,那却容易,阿爷莫忧!”阿爷心奇,问曰“却在何处?”甘露笑而不答,再问,乃曰“日期到时,上早朝,孙儿代阿爷去,自取于皇上看。”其爷疑之,问之再三,甘露只笑不答。事关性命,阿爷无奈,只得依允。
这日期至,清早,百官上早朝,甘露亦去。时皇帝至,身穿大红金袍,稳坐于金銮殿上。群臣拜过,口中山呼“臣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曰“平身。”群臣站起。
皇帝环视群臣,见内有一小童,身穿绿袍,笑曰“今朝,‘青壳田鸡跳进来’!”绿袍小童者,甘露也。其见皇帝身穿大红金袍,对曰“‘入汤弯转大红袍’!”看官至此,便要问了田鸡何物?弯转何物?田鸡者,青蛙也。弯转者,虾米也。
皇帝奇之,问曰“小子何人?”甘露答曰“我乃甘露,十二童也。”又言是何人之孙,皇帝知之,问曰“小子阿爷,为何不来上早朝,让你代之?”甘露告曰“启奏陛下,小臣阿爷正在家中产子,故由小臣代之。”皇帝责曰“妄言,世上男子岂能产子乎?”甘露反问曰“陛下既知世上男子不能产子,又何来公鸡蛋,雄羊胎之说乎?”皇帝闻言思之,曰“言之有理,此事作罢。”心曰此童异也,常人不及。问曰“小子聪明,不知何来?”甘露曰“陛下不知,人肚皆有孔窍,常人七孔八窍,小臣异之,九孔十三窍,故小臣聪明有超于常人。”皇帝责曰“小子口出狂言,何以为证?”甘露曰“陛下若不信,可命武士来,剖小臣腹验之。”皇帝惊曰“剖开肚腹,小子怎活?”甘露曰“陛下放心,小臣体异,剖开肚腹之后,陛下只须亲唤小臣三声‘亲孩儿’,小臣便可复生。”
皇帝思之再三,不忍动手为之。甘露只是催逼。百官见状,皆奇,心曰此乃怪论,世上何有?此童言语,又不似假,且剖其腹观之,看其怎活?嘴上不饶,出言怂恿。皇帝见众大臣意同,方定大略,遂命武士入,当堂剖之。
时武士取刀入来,当堂开腹,肚腹开处,鲜血迸流,甘露躺于血泊之中,不醒人世。皇帝依其言,亲唤三声“亲孩儿。”甘露已死,不复醒矣。
皇帝既开金口,认了甘露为亲子,百官皆耳闻之,君无戏言,便必认之。后皇帝将甘露母,迎娶入皇宫,纳为妃子,甘露爷,升为国丈,甘露尸首,以皇族礼仪,风光大葬,钦点御赐,追封为丞相。
语记原甘露者,水之子也。其家有树,名“甘露树”, 其母日取树水,洗而喝之,久生此子,其在人间,阳寿仅十二年也,今已期满,合当归天,甘露自知之,故设此谋,让皇帝中计,亲认己做子,为家人善后而走也。
文/苏扬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需要抽调大批干部参加接管工作,据统计,参加北平接管工作的干部有8000多人,最初从 西柏坡 抽调 的 干部 大概有 500名。
当甘露从萧三口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情十分激动,她才29岁,对这个闻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充满向往,迫切希望到这个大都市去,于是就跟萧三说她要报名。萧三和甘露于1944年10月结婚,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大儿子才三岁,小儿子还不足周岁,萧三到 晋察冀边区工作 后,他们夫唱妇随,被 周恩来 称赞为 “模范夫妻”。幼儿 正是需要母亲照料的时候,但萧三看妻子进京的心情迫切,她还没看过北平,就同意了。
甘露后来在她的《甘露自传》中写道
1月26日,接管干部从西柏坡出发,开赴北平。29日凌晨,甘露与 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市长 叶剑英同车经过北平东交民巷,她看到北平很多市民早早就站在街道欢迎解放军。 2月3日,她 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规模盛大的入城仪式 , 亲眼见证了这一 历史 时刻。
甘露 参加北平军管会接管工作后,任北平军管会农林水利处科长。她的生活繁忙而充实,充满希望,等待一家团聚。
萧三之所以没有陪甘露来京,是因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要召开了。 1949年 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举行,决定将中共 中央和军委机关迁往北平。3月22日,叶剑英、李克农从北平发来电报,说北平及搬迁沿途交通警戒等一切布置就绪,党中央可以搬迁。 西柏坡接到电报后,就开始调动车辆搬迁, 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 中共领导及核心机关先期离开 西柏坡, 开往北平。
1949年4月初,萧三带着和甘露所生的两个孩子随中央机关来到北平 。中央为了照顾他们一家的生活,将 甘露调回萧三身边, 任全国文联秘书处科长。
在延安时, 萧三、 耶娃、 甘露的 “三角恋”曾闹得沸沸扬扬,党中央不得不出面处理,批准 萧三与 耶娃离婚,结果耶娃负气带着两个混血儿子去了苏联,成全了这对“模范夫妻”。谁料他们到北平后,这三人的婚变又搅得风波四起,惊动了党中央。
从甘露的《甘露自传》中可以看出这次婚变的起因
由于萧三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 1949年4月,他 随中国代表团经莫斯科到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参加世界和平大会。 苏联方面以为 耶娃 仍然是萧三的妻子,便热心地 为这对“牛郎织女”安排了一次“鹊桥会” 。他们分别五年半了, 耶娃 离开 延安时,他们的儿子大的五岁,小的两岁,现在都已长成了英俊少年。 萧三看到他们,百感交集,不由又想起他 目睹耶娃母子离开时,曾伤感地写下诗歌《送别》。耶娃更是嚎啕大哭,她给萧三写了几十封信,信件从苏联寄到延安,又辗转到西柏坡。如今 他们又在相识相爱之地阔别重逢,诗人动情了, 昔日的恩爱顿时如被唤醒的火山, 情火 喷涌而出。他们紧紧拥抱着,满脸热泪的耶娃抱着萧三说道 “我们相逢就知道,今后我们是再也分不开的,谁也离不开谁了。”
可能萧三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内心,他一生中最灿烂的情诗都写给了耶娃,别人无法取代。他怎么会放弃他的内心?放弃他的耶娃?他要带她回国。于是,萧三立刻 给甘露写信
甘露毕竟是个通晓情理的女子,自然同情耶娃的处境及独自带孩子的艰辛,何况当初是她插足了萧三和耶娃的婚姻,心中或许有愧,便 同意了。但 她也不是没有防备,一边热情地回信说“立昂和维嘉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孩子,理应让他们回到中国来,回到革命的队伍里来!”又向周恩来作了汇报。
因为6月初,萧三去莫斯科参加普希金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前,甘露曾要求和萧三同行,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但萧三没有同意。
出国之前的5月30日夜,周恩来找萧三谈话,要求萧三即使把 耶娃 母子接来,也只能放在哈尔滨等地,不能来北平, 萧三当场 做了 承诺。后来 周恩来又委托李立三提示他, 萧三也 点头 答应了。 ,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7月9日深夜,大雨倾盆。 甘露正在北京东总布胡同的家里为萧三伏案校对《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的书稿,听见门响, 甘露起身打开门,一下子就惊呆了,门口站着满身雨水的萧三,他身后还跟着金发碧眼的 耶娃 和 两个混血儿 。萧三把 耶娃母子安顿在里 屋后,出来抱着甘露痛哭,坦白他和 耶娃 难以割舍, 已经同居一个多月了……
萧三对甘露说“耶娃母子在苏联生活很不稳定,现在革命胜利了,我有责任抚养他们母子。我们还是夫妻,让他们与我们一起生活吧。”
犹如晴天霹雳, 甘露对萧三和耶娃的越轨行为,气愤得 说不出话来,心里爱恨交加,她要与 萧三 休息的时候,耶娃在里屋突然放声大哭。
萧三的三角恋 很快又闹得满城风雨, 大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甘露羞愤之下,再请周恩来出面处理, 周恩来 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萧三会背叛承诺,只好 把三个人都叫到一起,进行四方谈话。当初 萧三和耶娃离婚,是 周恩来亲自批准的,所以,他 问 耶娃 ,你不是和萧三离婚了吗? 耶娃回答 “那是为了便于通过国民党的地盘,并不是真离婚。”
这个玩笑真开大了!不知如何是好的 周恩来当即对这个浪漫的诗人严厉批评 “你三骗!一骗党中央,二骗苏联政府,三骗甘露同志!”
这时期,中苏关系正热。 7月16日,中苏友好协会发起大会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 萧三的工作和使命以及他的婚姻都被放在了这个热点上。 萧三自知 耶娃 已有身孕,左右为难。最终,他 决绝地说 “我要和甘露离婚,和叶华( 耶娃中文名) 复婚!” 考虑到 萧三 的现实取向,也考虑了中苏关系, 许多领导都赞成萧三与耶娃复婚。 无奈之下, 周恩来只好 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从中协调,做 甘露的思想工作 。俗话说, 清官难断家务事,再难也得断。周恩来 安排 耶娃 母子大连暂住,8月甘露被调离北京, 南归杭州,与同乡陈学昭一起筹备中苏友好协会浙江分会,不久 甘露又 调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人事科长。萧三送 甘露母子 到车站时,痛哭流涕地对 甘露 说 “我一万个对不起你!”
对此,周 恩来 苦笑着 调侃 道 “你呀,人家是喜新厌旧,你是喜旧厌新。”
不久,萧三便将 耶娃 接回了北京,并且 接二连三地给甘露写绝情信,要求她同意离婚。
周恩来 只能继续对甘露好言相劝, 要求甘露顾全大局,放弃与萧三的婚姻。 处理 萧三的麻烦婚事, 实在不容易,也只有像周恩来这样厚道的人出面了。
接着,安子文、 沙可夫、丁玲、陈明、陈学昭等领导与好友也加入了劝导队伍, 几个月后,甘露逐渐冷静下来。 既然爱而不得, 再留恋已无意义,她同意与萧三离婚, 曾经的“模范夫妻”终于成为镜花水月。
1950年3月, 甘露 回到北京,被中组部选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学习。
这年 耶娃 生下第三子萧和平。 9月,由朱德亲自向萧三传达中央的决定同意萧三与甘露离婚,与叶华复婚。 对萧三感情多变、太过浪漫的行为,给予口头警告处分。
萧三 近乎荒唐的婚变 ,也许受制于“政治因素”的考量,但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对渴望爱情的甘露而言,那种家庭破碎的心理创伤,终究是无法弥补了。 可怜的“养蚕女”、“花木兰”,只能在心里默默流泪,而漂泊多年的耶娃,终于鸳梦重温。
后来,萧三寄给孩子的全部生活费,甘露悉数退回。她决绝地说“我不希望他再来打扰我们,接孩子,钱啊,信啊的,永远断绝了吧。”
甘露致萧三的信
这场悲欢离合,究竟是老天开的玩笑,还是当事人的自作自受? 1953年 甘露从 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毕业后,被派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联络部筹建交际科。此后,她和联络部部长谢筱乃相识。 1954年,34岁的甘露与谢筱 乃 结婚,后来生了一个女儿。
1983年2月4日,萧三病逝,享年87岁, 甘露“怀着同志的友谊”也参加了追悼会,她面容平静,外人根本看不出她的心情。 1987年5月24日,甘露病逝, 她在病中默默地走完了67岁的人生之路 。 有人在她的遗物里发现了一张她和萧三的合照,这才意识到甘露从来就没有放下过往,她独自一人埋下了长达四十年的思念。 只落得挽联 “声播蚕桑女,名扬花木兰” 。
2001年11月29日,耶娃(叶华)以90岁高龄在京逝世,结束了她坎坷而传奇的一生, 与萧三合葬。
1946至1948年她生两儿,一家与丁玲同住,周恩来你们是模范夫妻
1943年经周恩来批准离婚,1944年他第四次结婚,毛泽东祝白头偕老
婚内出轨小24岁的“花木兰”,他洋妻来延安,惊动毛泽东、周恩来
1925年他和俄罗斯女郎在国内热恋,到苏联生下一子,离婚后出大名
她为他改国籍,生下混血儿,1939年他独自回国,毛泽东亲自接待
应该是甘罗吧?
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
少年政治家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
“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那么历史上甘露之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甘露之变的典故讲了什么
唐宪宗平定淮西以后,变得骄傲自得起来。他开始信奉神道,下诏求能炼长生金丹的方士。公元820年,他服了金丹以后,脾气变得暴躁不定,宦官因而常常被认为有罪而处死。不多久,他就暴死于宫中。
宪宗虽然平定了藩镇之乱,但对宦官一直是信任并依靠的,所以宦官的势力很大。宪宗死后,宦官王守澄、陈弘志擅自立李恒为帝,这就是唐穆宗。穆宗病死后,他的儿子敬宗只做了一年皇帝,就被宦官杀了,王守澄等人又迎立李昂为帝,这就是唐文宗。
文宗即位后,王守澄因拥戴有功,由枢密使升为骠骑大将军。表面上,文宗对宦官加以恩宠,但内心非常恨他们。特别是看到杀害宪宗的凶手还没有被惩治,宦官们却权力大到可以任意弑杀、拥立皇帝,文宗心里更加不能忍受。公元831(太和五年),文宗曾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如何剪除宦官。可是秘密却被京兆尹王泄露,宋申锡被贬,计划也失败了。但文宗不甘心,仍在悄悄地物色能帮他除去宦官的人。
两年后,文宗患病,嘴里说不出话来。王守澄推荐了他手下的官员郑注,给文宗看病。郑注早年以行医为业,那年他到襄阳时,襄阳节度使李正患病,他给李使用了偏方,李服用后十分见效,就让他留下来做官,军政之事都让他参加决定。通过李,郑注又认识了王守澄,王守澄调到内廷后,郑注也随着来到京师。文宗服了郑注的药,也很有效,于是郑注又得到了文宗的宠信。
文宗憎恨宦官,但经过太和五年的失败,他又不敢向朝中大臣明说这件事。郑注深知文宗的心思,常常秘密为文宗献计;又向文宗推荐了进士李训。文宗见李训仪表堂堂,善辩论,多有手腕,十分高兴,对他越来越信任。
李训、郑注对当时的朝政都很有自己的见解,能准确地指出政治中的弊病和症结,加上他们又是王守澄推荐的,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文宗便与他们密谋除掉宦官的计划。他们认为,可以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以毒攻毒的方法除掉宦官。
当年拥戴文宗的宦官,除了王守澄,还有一个仇士良。但仇士良一直受王守澄的压制,没做上大官,于是他们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分掉了王守澄的一部分权力,使王守澄很不高兴。后来,李训等人还除掉了几股宦官势力。
李训当了宰相后,又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官阶比过去高,但王守澄的军权却被解除了。这年十月,文宗叫人往王守澄的家中送了一杯毒酒,这个气焰嚣张的宦官头子就这样被除掉了。
李训他们知道,要除掉宦官,就一定要掌握军事力量,因为有权势的宦官大多掌有军权。为此,文宗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以便组织军队,作为外援。李训精心挑选了一些有才干的名臣子弟,作为郑注的助手,还让文宗任命罗立言为京兆尹、韩约为禁卫军将军,作为接应。
李训原来和郑注约定,公元835年11月27日,王守澄下葬时,由文宗下令,宦官中尉以下的全去送葬,到时候由郑注率兵将这些宦官全部砍杀。可是李训求胜心切,又想独占剪除宦官的功劳,提前采取了行动。
这年11月21日,文宗在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站定后,禁卫军将军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面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昨天夜里降了甘露。在古代,天降甘露被认为是祥和的好兆头。李训带领百官向文宗祝贺,并请文宗亲自到禁卫军的后院去观看。
于是文宗乘软轿出紫辰门,来到含元殿。文宗要李训带一些官员先去观看,李训看后回来说,恐怕不是真的甘露。文宗又要仇士良带宦官们去看。仇士良等人来到禁卫军大厅,却见韩约神色紧张,态度反常,心中很是疑惑。这时天公又不作美,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厅内的帷幕,仇士良他们发现,幕布后站着不少手拿兵器的士兵。他们大吃一惊,慌忙逃出去,门卫想关门都来不及了。
仇士良等人去看甘露时,李训正在含元殿调兵遣将。这时,仇士良等人跑回来,挟持着文宗,把他塞进轿内,抬起来就跑。李训大叫“保护皇上的乘与,每人赏钱百千!”于是禁卫军们都冲了上来。仇士良见形势危急,就抄近路向内廷跑去。李训拉住软轿不肯松手,仇士良便扑上来厮打。李训从靴筒中抽出刀来刺仇士良,仇士良却被宦官救起。李训一直抓住文宗的软轿不放,被一起拖到了宣政门。这时宦官郗志荣跑来,把李训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人乘机拥着文宗的软轿进了内宫。
李训见预谋难以成功,只好换上便衣出逃,但后来仍被抓住。在押送京师的路上,他因为怕受到宦官的酷刑和侮辱,说服押送的人,把他的头砍下来送到神策军。事发时,郑注正带着兵马进京,听到消息他退回凤翔,但后来又被仇士良密令杀死。这个失败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指挥宦官大肆屠杀朝廷官员和禁卫军士兵,被杀死的有六百多人,宰相王涯等都暴尸街头,没人敢收殓。文宗在宦官的辖制下,抑郁成疾,终于在公元840年去世。
甘露之变后几位诗人的反应是什么
在甘露事变后,唐文宗听闻多名朝廷重要将领被诛灭感到十分的悲痛,但也是无可奈何。现今,他唐文宗完全是处于太监的控制之下,只能在深宫中九重哀叹悲凄。那么在甘露之变后几位诗人的反应如何呢?
在甘露之变后,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在东都洛阳闲居的白居易听说长安的老同事全族一起上法场这一事情,显得十分的幸灾乐祸,于是就作了诗《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退居政治二线的白居易一直为火灼心,如今能够看到往日的后来居上者终于要一命黄泉了,也难免会卖弄一下自己早先退出朝廷的狡黠和洁身自好的智慧。
而相比于白居易,同为官场元老的裴度来说,他虽然是浮城避祸,但很少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情感。裴度借酒消愁,在诗文之间,透露着看似闲适的心境,但也有藏不住的笑意和或者是抑制不住的悲愤。从裴度在甘露之变后的诗文看,可以看出他比白居易要厚道的多。
相比于老年人来说,正值青年的李商隐就显得更加的意气风发。年仅二十四岁的李商隐,在甘露之变事发后,就立马作了一首《有感二首》,表达自己的愤愤不平,感慨时局。
“甘露之变”后,另一位诗人也是有感而发,他就是杜牧,但他的态度跟李商隐完全是相反的。当时一直在外辗转反侧的杜牧刚刚入京作监察御史,正值李训和郑注气势高涨,杜牧对两人又反感又惧怕。后来他的好友被贬值,让他气愤之极。所以他的态度很李商隐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