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沾者,秦地骊麓一布衣也,幼,家贫无资却喜书好画,皆盲学乱涂;稍长,入学,慕习师友笔迹;再长,入校书画组得师训点,始尝书味;然,学而终与书画无缘。入世后,忙生计而休于习字;至不惑,重操旧爱,偶得欧公《九成宫》帖,不释手,一步一趋,效仿不辍;后,幸得今欧楷大家田英章授训,指点迷津,徐上书道;再后,临习王羲之、赵孟頫、钟绍京大师楷行各帖,不敢怠慢,徐徐前行至今,已即知天命,然,亦不得书之法,字之韵,愧矣!
沾,性温言讷,谨思细行,与人意虔心诚;于书,不才,愚钝,却知勤奋。甘于茫茫书道中一行者,不时、随处“化缘”,蹒跚前行————
戊戌年正月自序
李邕(678~747),中国唐代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其父是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的李善。李邕少年即知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后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他工文,尤长碑颂。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其书豪挺、拗峭,结体茂密。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
史料记载
《新唐书·李邕传》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父善,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麓”。善以《文选》讲授诸生,邕能补益其意。邕少知名,既冠,见李峤,请假直秘书,未几,奥篇隐帙,了辨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
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珪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诤,乃召拜左推拾遗。五王诛,坐善张柬之,出为南和令,贬富州司户参军事。韦氏平,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弹劾任职,人颇惮之。谯王重福谋反,邕与洛州司马崔日知捕支党,迁户部员外郎。
玄宗在东宫,邕及崔隐甫、倪若水同被礼遇,岑羲等忌之,贬邕舍城丞。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张廷珪为黄门侍郎,而姜晈方幸,共援邕为御史中丞。姚崇疾邕险躁,左迁括州司马,起为陈州剌史。会仇人告邕赃貣枉法,下狱当死。许昌男子孔璋上书天子,疏奏,邕得减死,贬遵化尉,流璋岭南。
邕后从中人杨思勗讨岭南贼有功,徙沣州司马。开元二十三年,起为括州剌史,喜兴利除害。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劾。后历淄、滑二州剌史,上计京师。始,邕蚤有名,重义爱士,久斥外,不与士大夫接。既入朝,人间传其眉目环异,至阡陌聚观,后生望风内谒,门巷填隘。中人临问,索所为文章,且进上。以谗媢不得留,出为汲郡、北海太守。
天宝中,左骁卫兵曹参军柳勣有罪下狱,邕尝遗勣马,故吉温使引邕尝以休咎相语,阴赂遗。宰相李林甫素忌邕,因传以罪。诏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奭就郡杖杀之时年七十。代宗时,赠秘书监。
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杜甫知邕负谤死,作《八哀诗》,读者伤之。邕资豪放,不能治细行,所在贿谢,畋游自肆,终以败云。
艺术成就
李邕的字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又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名重一时。后人也多采用行书写碑。李邕书法的个性特点比较明显,字体左高右低,笔力遒劲舒展,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反对机械地摹仿,提倡创新,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叶有道碑》、《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为其代表作。他的笔力遒劲舒放,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苏东坡,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俯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他能诗文,工书法,尤善行楷书。当时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前前后后共为人写了数百篇,得到的润笔竟达数万之多。但他却好尚义气,爱惜人才,常常用这些家资来拯救孤苦,周济穷人,以致家里很少积蓄。
有一次,李邕重返故乡,见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远房族弟,由于屡屡落第而穷得不堪。李邕对这位族弟的境遇十分同情,除了每月供给他生活费用外,还随时邮去他所需要的典籍和文房四宝。后来,这位族弟登上仕途,对李邕感激不尽,差人给他送银子去,但李邕却婉言谢绝。
李邕撰文书写的碑文,常请伏灵芝,黄仙鹤和元省己鑴刻。据明代杨慎的《丹铅录》考证,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
他的传世书迹以《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最为后人重视。
1、《岳麓寺碑》,也称《岳麓山碑》行书。此碑笔势雄健,与《李思训碑》同为佳作。
2、《李思训碑》,也称《云麾将军碑》行书,以碑笔法瘦劲是他行书中的佳作,一向为后人看重,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立。
后人评李邕书法
唐 窦蒙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述书赋注》)
宋 欧阳修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锺、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然邕书未必独然。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试笔》)
元 刘有定初行草之书,自魏晋以来,惟用简札,至铭刻必正书之。故锺繇正书谓之铭石,虞、褚诸公,守而勿失。至邕始变右军行法,劲拙起伏,自矜其能,铭石悉以行狎书之,而后世多效尤矣。(《衍极注》)
明 项穆李邕初师逸少,摆脱旧习,笔力更新,下手挺耸,终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此行真之初变也。(《书法雅言》)
明 项穆逸少一出,会通古今。李邕得其豪挺之气,而失之竦窘。(《书法雅言》)
清 冯班董宗伯云王右军如龙,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军如凤,李北海如俊鹰。(《钝吟书要》)
清 吴德旋学赵松雪不得真迹,断无从下手。即有真迹临摹,亦先植根柢。昔之学赵者无过祝希哲、文徵仲,希哲根柢在河南、北海二家,徵仲根柢在欧阳渤海。(《初月楼论书随笔》)
清 朱履贞李北海正书笔画遒丽,字形多宽阔不平;其行书横画不平,斯盖英迈超妙,不拘形体耳。(《书学捷要》)
清 钱泳古来书碑者,在汉、魏必以隶书,在晋、宋、六朝必以真书,以行书而书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晋祠铭》,李北海继之。(《书学》)
清 阮元李邕等亦皆北派,故与魏、刘诸碑相似也。(《南北书派论》)
清 包世臣降及唐贤,自知才力不及古人,故行书碑版皆有横格就中。九宫之学,徐会稽、李北海、张郎中三家为尤密,传书俱在,潜精按验,信其不谬也。(《艺舟双楫》)
清 包世臣北海如熊肥而更捷。(《艺舟双楫》
清 刘熙载李北海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憍之意拟之。李北海书以拗峭胜,而落落不涉作为。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此北海所谓“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也。李北海、徐季海书多得异势,然所恃全在笔力。东坡论书谓“守骏莫如跛”,余亦谓用跛莫如骏焉。(《艺概》)
李北海字如象,有祥气,稳健雄强却不失灵性。余学之未尽一二,惭愧矣!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扩展资料
《上李邕》
作者李白(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白话译文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李邕》
李邕书法入门书法家赵孟頫,《李思训碑》中由此可见羲之的厉害。后脱出羲之标准而自成一家。他的书法艺术运笔挫顿起伏巨大,“一点一画宛如抛砖落地式”(清刘熙载《艺概》),有一种冷峻的气魄。《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为其代表作品。明纯真昌云“右军如龙,北海市如象。”从与王羲之作品的非常中的确能够看见李邕书法雄豪伟健的气魄。李邕平生以行撰写的碑版极多,即使贬职在外面,也是“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唐杜甫诗句),对后人危害巨大。
颜真卿出生于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浓厚。五世祖颜子推是北齐的知名专家学者,著右二《颜氏家训》,亦工书。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从何下手,无实际记述,爸爸颜激人虽擅草、隶。但早丧,对颜真卿没有立即的危害。据载,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受家人殷氏危害比较大,又从褚遂良、张旭求教技法。从所传信迹剖析,早些年所书《东方朔面像赞》中有羲之的相貌;《多宝塔》中则有所为士人不齿的经生书的身影。从其大部分著作看,吸取较多的是南北朝的碑志,与《经石峪金刚经》、《文殊般若经》等风范相仿,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困于学过,多有造就,所以能集古往今来正楷之大,造就了流传百代的颜体。
“右军如龙,北海市如象。”这也是董其昌对李邕的点评,描述其笔意沉雄,特别是在将其与书法家赵孟頫合称。但论书法艺术造就及在古文字学上的影响力,李邕或是比不上颜真卿。李邕籍贯湖北江夏,更详细一点,是在下面的咸宁市。李邕在政界饱经浮沉,一度曾判死刑,后朋友险些以上相助。直到李林甫掌权,趁机诬陷,总算将李邕杖杀之,时岁73岁。李邕的文章内容是天下一绝,那时候的崔颢、高适、诗仙李白、杜甫等人都奉其为文学界老前辈。李邕去世后,高适、杜甫等都曾作诗留念。
颜真卿则是古文字学上与书法家赵孟頫并排的另一座高峰期。他的书画虽也来源于书法家赵孟頫,但又走出了一条彻底有别于王字的路面。颜真卿的书法艺术丰满肥嫩,气魄轩昂,苍涩老成。假如说王羲之的字如一位手持式扇子的江南地区翩翩公子,颜真卿的字则是一位龙行虎步的关西壮汉。总而言之,书法家赵孟頫与颜真卿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李邕则是一位砥砺前行的实干者,二者不能一概而论。
李邕和李白是朋友关系。
李邕喜好结交有志之士,李白、杜甫两位唐诗双子星都与他有交往,相处期间李白不拘礼节,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得李邕不太高兴。
李邕,67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唐朝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士李善之子。出身江夏李氏,博学多才,少年成名。起家校书郎,迁左拾遗,转户部郎中,调殿中侍御史,迁括州刺史,转北海太守,史称“李北海”、“李括州”。于747年逝世,主要作品《麓山寺碑》、《李思训碑》。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bai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du的《兰亭序》,前人以“zhi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dao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天下三大行书,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01代表人物一王羲之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行
书代表作中最着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
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
(兰亭序)
(王羲之真迹)
02代表人物二颜真卿
唐代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
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
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
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行楷中着名的代表
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
腴润。
(祭侄稿)
(自书告身帖)
03代表人物三苏轼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他的《黄州寒食
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
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
一家。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
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寒食帖)
(赤壁赋)
04代表人物四米芾
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
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
的特点。与黄庭坚、苏轼、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米芾笔迹)
05代表人物五赵孟頫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赞
誉很高。篆隶楷草书俱佳,以楷书、行书
造诣最深、影响最广。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
法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
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
(洛神赋)
天下三大行书,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
世人遂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
真卿《祭侄稿》以及苏轼《寒食帖》与合
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北海如象”——李邕的书法
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尤擅长行楷书。当时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一生共为人写了八百篇,得到的润笔费竟达数万之多。但他却好尚义气,爱惜英才,常用这些家资来拯救孤苦,周济他人。李邕撰文书写的碑文,常请伏灵芝,黄仙鹤和元省己鑴刻。据明代杨慎的《丹铅录》考证,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传世书迹以《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最为世人重视。
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李邕的书法艺术,在当时与后世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他的为人和才情更为世人所敬重。他的父亲李善是一位正直博学的人,为官遭贬,后专心学术,所注萧统(文选》六十卷,至今被视为《文选》最主要的注本之一。李邕天资聪慧,幼承家学,少年时以擅长辞章而闻名。但他在仕途上,却因为人耿介磊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狱,竟被酷吏活活打死。
李 邕
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的字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又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叶有道碑》、《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为其代表作。他的笔力遒劲舒放,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苏东坡,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俯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 “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其主要作品
麓山寺碑
亦称《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书,唐开元十八年 (公元730 年) 立,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行楷书28行,满行56字,碑额阳文篆书“麓 山寺碑”四字。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书的代表作。笔法挺拔,气势纵横。黄庭坚评其书 曰“气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少令功损相半,使子敬复生 不过如此。”此碑笔力雄健,如五岳之不可撼,历来于《李思训碑》并称为 李邕的书法杰作。
李思训碑
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 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李思训碑》 唐开元八年(公元 720年)六月立。行楷书30行,行70字。此碑书法劲健,凛 然有势。明杨慎在《杨升庵集》中云“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其第一。 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 询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
上李邕属于古体诗。
上李邕
作者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在此诗中,他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时人”。“殊调”,与后面的“大言”同义,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人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诏尊孔子为宣父”(《新唐书·礼乐志 》)。丈夫,对男子尊称,此指李邕。《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又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