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连续五年中国武术大赛冠军!各种兵器样样精通,并不是大众所想的花拳绣腿而是真刀真枪的功夫!————是真正的功夫之王!
成龙京剧班底出身,曾在元家班做替身演员,跟元家班老师傅学过一阵拳脚。但凭着不怕死的精神打出一片天地,其中功不可没的功臣是他的经纪人——陈自强!他在好莱坞凭着自己的一身胆敢,成了国际巨星!!而且他从来不演反派,所以在大众的心中声望最高!真正的功夫却不如李连杰!
李小龙,学过咏春拳!但咏春拳在中国武术拳谱上,排不了名次!因为咏春拳的创始人——清朝武术宗师严咏春所创!!因为她是女的所以创下的拳法,与南派拳法不能相提并论!李小龙开创了动作片的先河,是世界动作片的创始人之一。随着他的成名,咏春拳,双截棍也在世界掀起了潮流!!!但他不是功夫之王!
中国功夫博大精深种类繁多。为何 “咏春”如此倍受青睐?福建省福州市于2014年11月11日申报“咏春拳”项目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再则就是野史小说的描述。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而发展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法就互有出入,故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这并不妨碍咏春拳的地位和影响力。
咏春拳被大众熟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批的影视作品。真正让咏春拳在世人面前大放光彩的电影,是李小龙扬名世界的作品,在今天仍被视为美国历史上25部经典之一的《龙争虎斗》。
李小龙《龙争虎斗》
电影中李小龙与弟子,空手道冠军罗伯特比武,双方前手搭在一起,李小龙忽然不回手即在对手面前发力,一拳将对手击倒,全场喝彩,对手不解,再试,李小龙突然发力,击倒对手。这种后来名扬天下的“寸劲拳”,即是来自咏春拳的技巧。《龙争虎斗》地下城堡一战中,李小龙以一敌多,众打手一起向李小龙进攻,李小龙纯以手部动作连消带打,转瞬将多人击倒,这个打法也是来自于咏春的桥手技巧。剧中以长棍、短棍、两节棍对战众打手,其中长棍的技巧就源自咏春六点半棍。
邵氏电影时期,张彻导演的《洪拳与咏春》在今天看来很多地方显得粗糙,模式化,但在当时却是很有开拓性的。电影实际上对咏春的表现并不多,只有五分之一,但对咏春拳的表现由本片开创了先河,充分体现咏春指力可以从三寸内发力,攻敌所不备。
随后,洪金宝导演的第一部咏春拳电影《赞先生与找钱华》中让梁家仁窄马短桥的咏春掌法和卡萨伐大开阔合的洪拳外加挥洒自如的跆拳道腿法打得可谓是相得益彰。《赞先生与找钱华》的妙处在于它将咏春拳的一招一式及演练方法都进行了分解,并详细地被拍了出来,完全可以当做咏春拳的教科书去读,即使没有那些故事情节也可以成为经典。剧中赞先生正是梁赞,清朝佛山咏春拳一代宗师,而找钱华则是陈华顺,陈华顺是梁赞的徒弟。而之后被广大观众熟知的叶问正是梁赞高足陈华顺的关门弟子。
继《赞先生与找钱华》成功三年后,洪金宝导演又推出了另一部伯仲之间的古装经典《败家仔》,由元彪林正英主演。其中林正英的表演极为亮眼,打出了绝不逊于后来甄子丹表演的咏春拳技,可能是林正英戏剧出身的缘故,他打的咏春不仅严谨毫无破绽,更有一种京剧程式的韵律感,张驰有度,如艺术般赏心悦目。洪金宝在本片中不仅设计了连场精彩的咏春拳打斗,更亲身出演王宝华一角,这个让人笑破肚皮的喜剧角色,打出了与林正英完全不同风格的咏春拳,林正英的咏春优雅迅捷,一派大师风范,洪金宝的咏春则技中有力,威猛凌厉,把咏春粘连挤靠,永不后退的技击特色发挥极致,两人不同的咏春风格也为洪金宝口中的咏春长短桥之分做了最好的注脚。洪金宝在本片中的武术设计同样兼具了对咏春拳理的详细讲解,以及视觉上的精彩呈现。全面展现了咏春拳的打法及部分桩法器械。
这一时期咏春拳在香港和海外的逐步推广,随着电影的热映更加速推动了咏春拳本身的发展,广大咏春拳的习练者和普通大众观看后均大感意犹未尽。
咏春拳,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有传闻咏春拳是女人发明的。由袁和平亲自指导并担任武指的经典功夫片《咏春》,是九十年代香港武侠片黄金时期的佳作之一,讲述咏春拳创始人“严咏春”的故事。片中两大主角杨紫琼和甄子丹当时身手都处于巅峰状态,在袁八爷的指导下,场场打戏都是精彩漂亮,干净利落。动作戏一如袁和平以往作品那样凌厉生猛,有舞蹈功底的杨紫琼拍起动作戏来腰马之柔韧亦相当好看,只可惜“咏春拳术”表现得并不正宗。所谓“短桥窄马”的近距离战术,是咏春拳法的基本要领,但在本片中,却多用高踢动作和长桥大马的腾空打斗,似乎有些不伦不类。
被看作是新派武侠动作片接班人的李仁港,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他的两部《阿虎》,刘德华的阿虎拍泰拳,少年阿虎则把国术的概念导入到擂台赛中,狄龙,姜大卫,熊欣欣,卢慧光,刘家辉等各代武打明星的加盟也使之成为一部中国功夫片的诚意纪念之作,吴建豪向各位老前辈学习国术的过程中,讲述了咏春和洪拳的拳法要领,教吴建豪咏春的是狄龙,狄龙幼年时曾专门拜咏春老师学习,但从来没有在电影中显露过,这次却被李仁港拍了出来。这部电影实际上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在向《洪拳与咏春》致敬。
近年来的“咏春”题材最被观众所熟知的当属甄子丹的《叶问》系列,“甄功夫”将咏春拳无论从可视性还是实战性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武打场面做到了多而不杂,细致展现了咏春拳等拳法的制敌手段,使人能赏心悦目地领略搏击套路。南北两派功夫的对决,彰显中华武术的美感,刚猛强劲对决沉着稳健,武夫的生硬比拼宗师的灵动。尤其是当甄子丹用一把鸡毛掸子格挡樊少皇大刀的时候,一刚一韧,一莽一稳,鲜明对比下给人造成强烈的感官冲击。咏春拳所使用的招式,都是我们日常用于自卫自保的本能反应动作,既不神秘,也不华丽。习武者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并通过系统练习,成为连贯的技术应用,“以打为消、连消带打”,以此达到高度自保效果。
随着甄子丹《叶问》系列的热映,掀起了一股“叶问热”,影视跟风作品也相继出现。
电影出品人冼国林先生既是金融业老板,又是武林中人,他是叶准老的首徒、香港咏春联会主席、国际咏春联会副主席,是所有“叶问”系列电影的幕后推手,从《叶问》、《叶问2》到《叶问前传》再到《叶问终极一战》,可以说是“咏春拳”和“叶问”品牌在全球的主要推广者。
《叶问前传》由邱礼涛导演,杜宇航樊少皇主演的,影片重点讲述了叶问从十二岁到三十岁这一段时期的经历。叶问之子叶准除了为影片担任顾问指导,还扮演父亲叶问的第二位咏春师父梁壁,亲自在银幕上展示咏春拳,这是他第一次以演员身份参演电影。
而《叶问终极一战》依然由邱礼涛执导,黄秋生、袁咏仪等主演。影片讲述的是1950年咏春宗师叶问到香港谋生,先后收了梁双、李琼、陈四妹、邓声、汪东等人为徒,师徒为树立“咏春精神”做出了奋斗。尽管此剧也不乏可观的武术呈现。但邱导故意将重点放到重现五、六十年代的老香港风貌,借此缅怀那种属于庶民式的人情和生活趣味。
有一定的情怀,但并不一定会是部成功的电影。同样是关于叶问题材,以上这两部上映时获得反响却是平平,缺乏存在感。直到由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上映,让观众关注叶问,关注咏春拳。
咏春拳讲求“中线理论”,强调使用正确的观念,意识及思维方式来导出肢体的灵活应用,其内容包括 “寻桥”,“标指”,“小念头”。 正所谓“小念头不正,终身不正;习武如是,做人如是。”《一代宗师》讲述了民国期间“南北武林”多个门派宗师级人物,以及一代武学宗师叶问的传奇一生。师傅陈华顺“一条腰带一口气”的告诫,支持他走过兵荒马乱、朝代更迭的混乱年代。影片运用咏春的招数,讲述习武做人的道理,丰满人物推进剧情。
咏春拳本身实而不华,简单、直接且实用。叶问把这些特质发扬发大,谦虚谨慎,从不自称是咏春宗师或者掌门人。其他人如果以之相称,叶问会局促不安,连连拒绝,可见他的个性,弟子们,皆称他为“问叔”。 叶问去世后,他的儿子与弟子们都继承他的遗志,致力于向海外推广咏春拳术。其子叶准在香港咏春体育会、沙田大会堂、香港城市大学、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设点授徒。香港演艺圈修习咏春拳,更是蔚然成风,著名的程家班、元家班虽然都以北派功夫为主,但都兼修咏春,而刘家班,则主要修练咏春。据说,王家卫、梁朝伟都学过咏春拳。
元家班主要是指于占元“元”字辈的门生,计有元龙(洪金宝)、元楼(成龙)、元彪、元华、元庭、元奎、元彬、元文、元武、元泰、元德、元秋、元甫、元红、元宝、元辉、元菊、元俊、元麟、元发、元新、元声、元南等,他们是香港动作电影的中坚力量。
元家班当家主角
“七小福”之元德、元奎、洪金宝、成龙、元彪、元武、元彬,成名后的七人在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团结,有头脑有胆识,然后再加上不可或缺的拼搏和运气,最终成就了元家班的辉煌。
“七小福”是另一个概念。 于占元授徒过百,严格说来,并不是所有中国戏剧学校的学生都能称之为“七小福”成员,,非科学的领域并不需要那么严格,所以,说他们都是“七小福”也没错。
2018年时,在网络上搜索“德云社创始人”,系统自动显示为三个人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2020年时,再搜同样的字样,系统自动显示为两个人郭德纲、张文顺。显然,李菁被人为排除出去了,因为创始人这种概念是属于历史范畴,就像企业不管做大还是破产,其创始人是谁应该是从确立名单起就是一成不变的,那可是历史,毕竟现在还没发明穿越技术呢。所以,这只能是人为干预删除的。
,李菁这个“德云社创始人”的头衔基本上是没了。
李菁到底算不算德云社的创始人呢?一般来说,一个团队的创始人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出资,一种是出力。像现在很多科技公司在创办时,其中就有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的例子,这种技术入股就相当于出力。实事求是讲,李菁在德云社创办过程中肯定是出过力的,除了作为演员演出之外,他还是北京土著,在北京有人脉有资源有师兄弟,没有他和张文顺以及王玥波这些老北京的协助,郭德纲没那么容易在北京站稳脚跟。
所以,李菁算德云社创始人是有资格的,郭德纲对外说他是创始人之一也是实话,不然为啥不说王玥波为啥不说徐德亮呢。
,你要说李菁不算德云社创始人,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不过,问题就出在,你以前说他算,现在又说他不算,自己扇自己就没意思了。有意思的是,即使张文顺和李菁是德云社创始人,可他们俩一样在德云社没有任何股份。
为何德云社没有股份?总而言之,并不是叫“创始人”就一定有股份的!
1995年,以郭德纲为首,是退休的相声演员张文顺,还有上学业余打工的徐德亮、李菁等人游走于各个中小相声剧场,之后经过几人三年的努力,把这个小团体扩张到了十几人,并且取名为“北京相声大会”,而当时这个名字更像是一个口号,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经济原因,并不具备什么规模。
到了2002年末,“北京相声大会”已经初具规模,从一共十几人的小团队变成了演出队伍就有十几队的大团体,也是那一年,正式更名“德云社”,但也只是口头更名,更像是“换了个口号”这么简单,之后2003年夏天,郭德纲与现任妻子王慧结婚,婚后王慧把当时她父亲送她的夏利车给卖了,又凑了一大笔钱,终于在2006年初,正式建立了“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是从这一天起,虽然郭德纲和张文顺、李菁三人是德云社的创始人,但在法律上,实际掌权人其实是郭德纲的妻子王慧。
也听过很多的传闻,说他们没有股份是因为“深明大义”,或者有人说是因为“只想为艺术献身,并没有想如何捞钱”,其实那只是为了给他们没有股份的事实“镀一层金”而已,他们并没有那么清高,只是他们并没有在公司建立的时候出资而已;现如今,张文顺已故,李菁也另辟蹊径,三大元老只剩郭德纲一人在担任“德云社扛把子”的角色;无论他是否有股份,也成了人家的家事!
认识几十年的师兄妹关系。元华、元彪、元奎、元龙(洪金宝)、元楼(成龙),元秋是“七小福”都是“元家班”的。创始人是于占元!谢谢。
京剧流派的繁荣是京剧艺术的成熟的结果。在京剧逐渐成熟之时,由于艺术本身的积累、竞争机制的形成以及师承体制的完善,艺术上的追求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许多演员在表演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逐渐被观众认可;一些演员主动去效仿某一风格的演员,并在此基础上独特发挥,于是就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早在19世纪末,老生演员谭鑫培就在表演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初随程长庚等人学唱老生,后博采众长,改革旧的老生唱腔,创造出细腻婉转的谭派唱腔。梁启超盛赞谭鑫培“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载轰如雷“。谭鑫培在演唱上运用“云遮月“的嗓音,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发低沉哀怨之情;在做工上发挥武生特长,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练。他把青衣、老旦、花脸众行唱法及昆曲、梆子、大鼓等音调有机地融入老生唱腔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有许多人以谭为宗,人称谭派传人。此后,京剧在武生行、旦行都有不少演员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武生行早期的俞(菊生)派、黄(月山)派、李(春来)派,旦行早期的王(瑶卿)派。时至20年代,京剧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起。老生行中有的余叔岩的余派、言菊朋的言派、高庆奎的高派、马连良的马派、周信芳的麒派、杨宝森的杨派、奚啸伯的奚派等。20年代,余、马、言、高在剧坛有“四大须生“之称。旦行的流派发展也很迅猛,如梅兰芳的梅派、程砚秋的程派、荀慧生的荀派、尚小云的尚派、于连泉的筱派、黄桂秋的黄派、李多奎的李派等。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评选旦角演员的活动,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获得前四名,被人们称为“四大名旦“。除了个人流派的繁荣以外,因地域文化之别也形成了一定的流派。京剧的“京派“、“海派“就是这样形成的。京派以北京为中心,亦称“京朝派“;后者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方地区的京剧,亦称“南派“或“外江派“。京派讲究严谨的艺术规范、严格的师承、完美的表现,但又有拘泥成规之弊;海派讲究艺术上的革新,敢于突破旧范、大胆创新、追求新奇效果,但又易流于粗疏。京剧流派的形成,是京剧走向繁荣的标志。众多的流派把京剧表演艺术发展得淋漓尽致,丰富了京剧表演艺术的欣赏层面,京剧艺术本身也在流派的形成和繁荣中走向中兴。,也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京剧流派的繁荣虽刺激了京剧的发展,但又使戏曲艺术疏离了文学的追求,偏于一隅向前发展,使戏曲艺术流于技艺的开拓而失去了应有的文人色彩。
京剧有很多派,我们常听到“某某是学哪一派的”“某某是某派的传人”等等,感觉非常的高深,其实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我们从京剧的行当说起,就可以略见一斑了。
我们知道,京剧分为四个行当,即生、旦、净、丑。最早期在元朝时,是生、旦、净、末、丑,后来将末行划入生行,成为现在这样。
生在京剧中表现男子,有小生、老生(即是末)、武生等等。如图
生
┏━━━━━━╋━━━━━━━━━┓
小生 老生 武生
┏━━┻┓ ┏━━┻┓ ┏━━━┻━━━┓
小生 武小生 老生 武老生 长靠武生 短打武生
小生用来表现年青的男子,唱腔多用假嗓,在京剧中行话叫做“小嗓”。这类角色非常多,如《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等等。代表派有叶派,叶盛兰开创。
武小生顾名思义,就是以打为主的小生角色,《群英会》中的周瑜即是例子。代表派有叶派,叶盛荣开创。
老生用来表现老年男子,可以根据胡须的颜色来区分他们的年龄。代表派非常多。
马派马连良
谭派谭鑫培
余派余叔岩
杨派杨宝森
奚派奚啸伯
麒派周信芳(艺名七龄童,麒麟童,故称麒派)
言派言菊仙
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称为四大须生。
武老生顾名思义,是以打为主的老生角色。
长靠武生表现武将时,身后插的四杆小旗,称之为靠。长靠武生,就是指这种扎着长靠以打为主的行当。如《挑滑车》中的高宠。
短打武生同样是武生,但不扎靠,穿薄靴。以短打为主的武生,《三岔口》就是比较经典的短打武生戏。代表派有盖派盖叫天。
旦古写“狚”,是一种擅饰的小兽。在京剧中,为女性角色。如图
旦
┏━━┳━━━╋━━━┳━━┳━━┓
武旦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彩旦
在过去尚有正旦,又有副旦、贴旦、外旦、小旦、大旦、色旦、搽旦等等。
武旦相当于生中短打武生,轻装以打为主的女性角色,《十三妹》中的十三妹就是此行当。
刀马旦相当于生中长靠武生,扎靠重装的以打为主的女性角色,如《七星庙》中的佘赛花,《天门阵》中的穆桂英。
花旦性格活泼的年轻女性,如《红娘》中红娘。代表派有荀派荀慧生
彩旦一般饰演媒婆等角色,如《法门寺》中的刘媒婆,可以说是旦角中的丑行,也是一出戏中出嚎头的地方。
青衣性格文静的年轻女性,因为一般寒门女子,穿青皂色长裙故而得名。代表派有
梅派梅兰芳
荀派荀慧生
程派程砚秋
尚派尚晓云
张派张君秋
其中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晓云被称作“四大名旦”
老旦年老的女性,如《岳母刺字》中的岳母,《打龙袍》中的李皇后等等。代表派有李派李多奎
净俗称“花脸”,京剧中脸谱就是由此诞生的。因为满脸涂抹油彩,非常不净,反其意故名为“净”,净中都有那些行当呢?如图
净
┏━━━━━━╋━━━━━━┓
铜锤花脸 架子花脸 武花脸
铜锤花脸因为在《探皇陵》、《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怀抱铜锤而得名,主要以唱功为主,发音多用鼻音和脑后音。包拯、黄盖、徐延昭、尉迟恭等等都是以这种行当来表现。主要派别裘派,裘盛荣。
架子花脸也就动毋就会“哇呀呀”的那种性格较暴燥或诙谐的那种。如张飞、李逵、牛皋等等。代表有金派金少山,袁世海先生也是此派。
武花脸以打为主的花脸。
在一出戏中,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花脸,主要的以唱为主的,称之为“大花脸”,其它的则是“二花脸”。
丑鼻端涂白,滑稽可笑的角色。
丑
┏━━┻━━┓
文丑 武丑
文丑较多,通常意义的丑,如《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法门寺》中的刘公道、《群英公》中的蒋干等等
好了,京剧的行当和派大概就是如此,希望您从这里可以有所了解。◆程长庚 (京剧早期老生)
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京剧早期老三杰之一。是对京剧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长庚自幼坐科徽班,出科后随父入京,搭三庆班,曾向米喜子问艺,以演《文昭关》及《战长沙》显露头角。
◆谭鑫培 (京剧老生的流派)
谭鑫培,老生“新三杰“之一的谭鑫培在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及卢胜奎诸家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谭派“,是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以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
详细介绍
◆梅兰芳(京剧旦角流派)
四大名旦之一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体系,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和剧目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丰富的不断创造和发展,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旦行中影响极其深远的流派。
详细介绍
◆侯喜瑞
侯喜瑞承暮年的黄润甫,得其苍迈沉郁,又根据个人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创造,建立了侯派蓊脸艺术表演体系,是现代净行三大家中唯一专擅架子花脸的流派。侯派特色主要体现在身段、工架和念、做方
详细介绍
◆杨鸣玉(京剧早期 丑角流派)
杨鸣玉(1815-?),江苏扬州人,因排行第三,固人称杨三。自幼入苏州科班学昆生后改昆丑。奠定扎实的文武戏的功底。道光年进京后搭四喜班,武戏能演《盗甲》、《问探》等,文戏能演《借靴》、《测字访鼠》、《风筝误》等。与朱莲芬合演《活捉三郎》,表演生动,功夫非凡,被称为双绝。由于其艺术高超,名声远播,在他病故后有“杨三一死无昆丑“的说法,足见一斑。
李菁离开德云社的真相,其实就是由于德云社在做大做强之后,出现了人际关系疏远的问题,而李菁非常不适合这样的工作氛围,所以才会选择退出德云社。
虽然德云社现在已经成为了相声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相声社团,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德云社刚刚起步的阶段,由于并没有受到主流相声界的认可,致使德云社经常会遭到主流相声界的打压。
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郭德纲和李菁等德云社创始元老并没有出现任何分歧,反而在危局之下,更加团结一心,这也使得德云社很快就度过了生存发展危机。
按理说李菁作为德云社的元老之一,在经历过德云社生存发展危机之后,应该会把自己的一辈子都留在德云社这个舞台上,李菁在德云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却选择离开了德云社,这也使得大家非常不理解李菁为何这么做。
虽然德云社在做大做强之后,李菁在德云社的地位确实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作为德云社的创始成员之一,就算李菁再怎么地位下滑,郭德纲依然会保留对于李菁的尊重。
虽然李菁在离开德云社之后,就再也没有和郭德纲联系过,李菁在离开德云社之后,并没有说过郭德纲一句坏话,甚至李菁还曾当众表达过对于郭德纲的尊重,李菁还认为郭德纲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相声演员。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李菁和郭德纲之间并没有任何个人恩怨矛盾。
李菁认为自己之所以离开德云社,就是由于德云社在做大做强之后,人与人之间就丧失了足够的信任,这导致所有人之间再也无法进行深度交流以及沟通,而李菁认为这样的人际关系对相声的发展,会有着极大的害处。
这些年,李菁却由于缺少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这才使得曾经深受大家喜欢的李菁,渐渐在相声圈子里消失了踪影,我们希望这位优秀的演员,能够有机会重回巅峰。
可以这么说吧.
七十年代末,元家班的大师兄洪金宝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名气,借此他开始组织人马成立了“洪家班“...洪金宝是显大哥气派,不但刘家班的人跑过来,粉菊花的粉家班(粉家班也是一个京戏班底,出过萧芳芳、陈宝珠等人的“七公主“。)成员林正英、董玮、孟海也都是过档进入洪家班,而元家班师兄弟成龙、元彪、元奎、元华早期亦为主力军。(1):开始加班里只有几个人,元彪还没办元家班之前也是洪家班的。
曾志伟早在七五年就和洪金宝相识了,曾志伟是洪金宝拉一把,才
有今天的成就,洪家班和成家班不同,洪家班也有少数不会武功,洪
家班的人,演的电影不需要打打杀杀的镜头,洪金宝早期作品都是在
动作电影里带点喜剧风格,创出自己的风格。
“洪家班”的班主洪金宝(元龙)出自“七小福”。
“七小福”1 洪金宝(元龙) 2 元奎 3 元华 4 成龙(元楼) 5 元俊 6 元德 7 元彪 。
“七小福”戏班成员共有十四人洪金宝(元龙)、元奎、元华、成龙(元楼)、元俊、元德、元彪、元彬、元振、元宝、元泰、元武、元秋。
出自于占元创办的“中国戏剧研究学院”。
“七小福”是一出京剧,也是一个戏班,更是于占元这群得意门生的总称。很多朋友都以为“七小福”指的是成龙等七个人,实际却不止。原来于师傅在一次京剧表演中,选了元龙、元楼、元彪、元奎、元华、元武、元泰七人担任《七小福》的主角,因为演出非常成功,于占元便借此组了个“七小福”戏班。后期随着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事业发展,“七小福”逐渐演化成洪金宝、成龙、元彪、元奎、元华、元德、元彬等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