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知行合一这个词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按照字面意思就是把知道的和自己行为结合到一起。解释的文雅一点就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当今社会我们很多地方都需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也是评判一个人思想道德的一种准则。很多地方都强调知行合一,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规则,并且按照规则去做,这个社会才会有章有序。
道路交通规则是行人和司机都必须遵守的,只有遵守规则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妙用。不过有些漠视交通规则,酒驾、逆行、恶意变道、闯红灯等等,这是这些知行不合一的人才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每年就不会发展那么多交通事故了。
一个人在企业里面也应该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一个员工自由维护企业文化、遵守规章制度,才能在企业中有立足之地。一个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人,没有哪个老板会喜欢,这样的人被淘汰是早晚的事情。
话在聊会提出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他是明代非常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都在奉行知行合一。当他被贬为驿丞的时候,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用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艰苦的生活,还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周围的人。后来他平定匪乱,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原本是一介文人,胆识非常过人,军事指挥能力也非常强。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他一定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这种人自我约束能力强,执行力也强,只要他想办的事情肯定能够办成功。知行合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
王阳明(1472~1529)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可以说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可谓是精彩至极。
要说他最突出的贡献,那便是将宋朝时期的“心学”发扬至顶峰,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一下“半圣”。而“知行合一”是他所提出的著名思想理论之一。
严复: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经过多年的自身经历所概括出的一种思想理论,于正德三(1508)在贵阳讲学时正式提出。
“知行合一”中的“知”指的是“良知”,“行”指的是“实践”,所以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协调。它不是强调理论决定实践的唯心主义,也不是强调实践决定理论的唯物主义,而是不偏不倚,互为表里。
除了这一更深层次的解释之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有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也就是:嘴上知道的,也要身体力行的去做到,否则,他们的“知”与“行”便隔断了。正如他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笔者认为,这需要从我们的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
,我们必须严格律己,遵守原则,做到“良知”的不丢失,再通过这种“良知”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行”,也就是以“知”促“行”。,就是通过生活中的每件事的行动、实践去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反省、“知”,以“行”成“知”。也就是说只有不断的严格自我,勤于实践,才能有效的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
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成,给了极高的荣誉。
参考资料知行合一 百度百科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思想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追求事业完美无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简单通俗理解即为德兼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知行合一”出自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寓意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行合一提出背景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 , 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扩展资料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提出知行合一说。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成,给了极高的荣誉。
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王华曾任礼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阳明中了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于与大宦官刘瑾(因残害忠良,被陵迟处死)结怨,贬到了贵州。
1510年升为知县,到1516年又升任右佥都御史,做到了右副都御史。晚年聚众讲学,在世时著作就被弟子们刊刻印行。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强调知和行的统一,特别强调“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论证知和行的“合一并进”关系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其中含有某些辩证统一的因素。但他抹煞二者的差别和界限,认为知行本体只是一个,知行工夫不能分做两截去做。“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也;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进而把知和行的概念混淆起来,认为良知向外发动时所产生的主观意念、感情、动机都可以叫做“行”,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这就成了以知代行、合行于知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清初的王夫之说“其所谓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犹有其知也,亦惝然若有所见也;行者非行,则确乎其非行,而以其所知为行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