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郑裕彤个人资料(刚刚,首富半天丢了四十亿,

  • 生活知识
  • 2023-05-20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刚刚,首富半天丢了四十亿,发生什么事

  第一名李嘉诚 (Li Ka-shing)
  资产净值亿美元
  过去一年中,由于旗下长江实业(Cheung Kong) 股价暴跌,这位称“超人”的十亿美元级富豪的资产净值缩水一半。李嘉诚拥有的第二大控股——加拿大石油 Husky Energy——将年的开支缩减了近三分之一。而他名下慈善基金会通过中国银行40%的股权而筹得5.1亿美元。
  第二名郭氏家族
  资产净值亿美元
  在价下跌之前,香港最知名的企业之一的背后家族就出现了风波。大哥郭炳湘(Walter) 在与两个胞弟郭炳江 (Thos) 和郭炳联 (Raymond) 发生矛盾后,于去年5月黯然离开了他担任了18年的新鸿基(Sun Hung Kai Properties) 董事局主席职位。他们的母亲邝肖卿 (Kwong Siu-hing) 接替了主席一职。该集团旗下的 W 酒店于1月份在香港开业。郭氏家族在 SrTone-odafone 以及香港巴士运营商九龙巴士 (KMB) 也持有股份。
  第三名李兆基 (Lee Shau Kee)
  资产净值90亿美元
  “亚洲股神”也只是个凡人。他的主要产业恒基兆业有限 (Henderson Land Development) 去年值缩水了五分之三。他还向上海复旦大学的一所图书馆捐赠了万美元。
  第四名米高嘉道理 (Michael Kadoorie)
  资产净值42亿美元
  米高嘉道理是中电控股有限 (CLP Holdings) 的主席,其家族是该电力的大股东。去年,米高嘉道理宣布在印度设立第四个风力发电厂的计划,并开设了节能电器店 Eco Home。米高嘉道理还是香港上海大酒店(Hong Kong &Shanghai Hotels) 的主席。
  第五名刘銮雄 (Joseph Lau)
  资产净值40亿美元
  华人置业(Chinese Estates Holdings) 主席因及时股份大赚了一笔。去年,他在的个人股份提高了15个百分点。刘銮雄的儿子于10月份辞去了董事会职务。
  第六名郑裕彤 (Cheng Yu-tung)
  资产净值38亿美元
  这位老牌十亿美元级富豪自年起就执掌新世界发展有限 (New World Development)该商(参与基础建设、零售和业务)的股价去年下跌了近三分之二。郑裕彤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乘船逃离了中国,最开始的时候,在澳门的一家珠宝店担任店员。郑裕彤后来迎娶了店主的女儿,并帮他打造了香港最大的珠宝连锁店,之后他靠成为富豪。
  第七名吴光正 (Peter Woo)
  资产净值26亿美元
  拥有时代广场和海港城等香港标志性物业的会德丰(Wheelock &Co) 的掌舵人,并在 JPMorgan Chase 和 General Electric 担任顾问职务。其女儿吴宗恩掌管家族的香港奢侈品零售店连卡佛 (Lane Crawford)。
  第八名邢李源 (Michael Ying)
  资产净值22亿美元
  近年来,这位 Esprit 前掌舵人已经了近20亿美元的股票。自去年起,他余下股份的值已经缩水超过50%。他仍然是该服饰的非执行董事,他的夫人是前影星林青霞。
  第九名陈廷骅 (Chen Din Hwa)
  资产净值18亿美元
  这位宁波出生的企业家于年迁至香港。起初在纺织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他开始在业大展拳脚。他的南丰集团 (Nan Fung Group) 在新加坡十亿美元级富豪黄廷芳 (Ng Teng Fong) 旗下的信和置业(Sino Land) 以及香港的丽新发展(Lai Sun Development) 都持有股份。该集团还涉足航运和金融行业。
  第十名陈启宗与陈乐宗
  资产净值17亿美元
  陈启宗掌管着恒隆集团(Hang Lung Group),该集团近年来在大陆场投资了30亿美元,并立志在经济低迷期获取更多土地。弟弟陈乐宗则积极投身于家族投资企业香港晨兴集团 (Morningside Group)。他们的母亲也身家丰厚。(福布斯)

周大福创办人郑裕彤的创业故事

周大福创办人郑裕彤的创业故事

  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周大福创办人郑裕彤的创业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大福创办人郑裕彤的创业故事 篇1

  郑裕彤,广东顺德伦教出生,香港商人,香港新世界发展创办人兼首任董事会主席,周大福珠宝金行创办人周至元女婿。2010年3月,福布斯杂志公布他是香港第三大富豪。

  郑裕彤,在香港超级富贾中排名第三,个人身价达300亿港元。港人听到他的名字都会和家喻户晓的“周大福珠宝”相联系。而在他旗下的香港新世界集团更是集酒店、房地产、黄金珠宝业等多元化全方位发展的跨国集团。

  郑裕彤不善高谈阔论,不了解他的人,总以为他辉煌业绩的背后是数不清的运气。对此,他说“一个人的一生,幸运碰上一两次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永远幸运。如果你希望永远幸运,你一定要付出永恒的‘勤’与‘诚’,那幸运才会常伴你左右。”

  郑裕彤虽然拥有今天的辉煌,却也曾有过儿时苦苦熬过的贫寒。1925年8月27日他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县(今顺德市)一个贫寒的家庭。幼时一家人仅靠父亲开小店勉强糊口。原来父母亲希望他专攻学业,只念到初中便被迫辍学。父亲郑敬诒也将儿子送往澳门,到挚友周至元开的“周大福”金铺去当伙计。

  首创制造九九九九金

  金店算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不知底细的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的。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给周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的伙计,便接纳了小阿彤。

  金店里分大伙计和小伙计,小伙计就是当杂役,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再和姗姗来迟的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意。对于一个只有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说,这段工作显得十分忙碌辛苦,但懂事的小阿彤却一个心眼想着不辜负老板的“不弃之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周大福”金铺因入行较晚,店面在当时名气不大。入店后不久,阿彤的勤劳的在工作中体现的智慧逐渐被周至元所赏识。一天,周至元派阿彤去码头接一位亲戚。码头上,来自香港以及东南亚的海船不断靠岸,人流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忽然,一位南洋商人向路人打听在哪里可以竞换港币。许多人都懂得这是一个良好的商机,年纪尚小的阿彤也热情地上前搭讪,他用浓重的顺德口音说“到周大福金铺可竞换,价格公道”。阿彤说话时口齿稍显笨拙,却在众口之争中赢得了信任。这样,商人望了望老实巴交的阿彤,随他来到了“周大福”开创了一笔新的生意。而后,周至元发现阿彤在这方面显得过人的智慧,于是继续派他发展这项工作。此后仅半年时间,周至元就提升郑裕彤正式在金行当学徒了。

  当时,由于广州、香港沦陷,不少金铺迁移澳门,金铺几乎随处可见,竞争十分激烈。郑裕彤似乎天生便是为黄金珠宝而生,他对做珠宝生意极有兴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营销的要领并痴迷似的钻进了行当。

  他常利用上下班的时间,看看路途经过的金铺来作对比,用行话说这叫“看铺”。而周老板并不知阿彤如此痴迷。长此以往,阿彤经常上班迟到,因而引起了周至元的注意。一日,在上班途中阿彤路过一家金铺,发现橱窗里摆放着好几款别具一格的饰品,不由得停住脚步,良久地揣摩起来,竟又耽搁了上班的时间。当他急匆匆赶回金铺时,老板已经在店内等候多时,阿彤知道自己犯了大错,战战兢兢地说明了原因,结果老板不但没有责备,反将上街“看铺”的特权交给了他。这样只要生意不忙时,他便上可以上街去“看铺”了。照规矩,在金铺学徒需要3年才能出徒,可郑裕彤却未满3年就荣升为金铺掌管,负责铺面的日常经营了。

  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亲与同在广州绸缎庄做过伙计的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手足。周、郑之妻又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了亲家。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儿,郑家生了男儿,恰好成了天生一对。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那年夫妇俩同是18岁,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1946年,21岁的郑裕彤到香港设立了“周大福分行”。他跑遍了全港各家金银珠宝行,集各家之所长用于领导分行的经营,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郑裕彤并不满足,他清醒地认为“在商场上‘守业’就等于‘败业’,要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才能图谋发展”。,他又一改原有的资本结构模式,邀集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这也是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郑裕彤虽说接受的是金铺旧式的带徒教育方式,他并不保守,甚至超前具备现代人的经营理念。在他全新思想指导下,“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不再为总裁独有,而是资产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现代企业。在他的思维方式中,独具特色的洞察力,令同事们人人称道。

  当时在香港,金铺比比皆是,竞争十分激烈。那时,黄金成色一律为九九金,而郑裕彤却大胆投入资金,首创制造了九九九九金,率先开创了金饰制造的新工艺,也领导了消费领域的新潮流,此项壮举为“周大福”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郑裕彤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市场,短短几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家。有人说他是靠运气发的财。郑裕彤却说“香港是个充满无限机遇和挑战的地方,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面对挑战是每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关键在你如何去辨识,有无足够的心理准备”。

  当郑裕彤将“周大福”推上一个新台阶后,他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军了。

  把目光转向钻石业

  郑裕彤具有极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香港,郑裕彤享有“珠宝大王”的美称,而这还不仅仅指他的金饰,更有后来使他进入世界珠宝之林的钻石业。郑裕彤十分关注国际珠宝饰品的流行款式,他在观察中发现,许多极有身份的西方女士,喜欢佩戴钻石饰品,黄金饰品已不被她们所器重,得出此结论后,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了钻石业。

  按照国际上的规定,持有“戴比尔斯”牌照,方可批购钻石,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00张这种牌照。就是这张“戴比尔斯”牌照,曾吓退了一大批钟表商,一些业内人士称“要从戴比尔斯购到钻石,简直比从天上摘星星还难”。

  郑裕彤并未而退却,他绞尽脑汁,顿生主意,他决定在南非买下了一间持有“戴比尔斯”牌照的公司。不但使他顺利拥有“戴比尔斯”牌照,并且到70年代,郑裕彤已成为香港最大的钻石进口商,每年的钻石入口量约占全港的30%。实际上,郑裕彤开创钻石业所取得的功业,起到了引导香港珠宝业挑战传统,寻求发展的一场空前的革命。

  郑裕彤先生今年76岁,翻开“周大福”的创业史,每一页都有他60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60年代初,一手握着黄金,一手伸向钻石,叱咤风云于急风暴雨刺刀见红的商场上,稳操胜券。70年代,兴建香港新世界中心,这痤恢宏的大厦至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筑。80年代。与香港贸易局合作建成香港会展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90年代,率先大举进军祖国内地,投资祖国的建设事业。,收购亚洲电视股权、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团,收购美国Stouffer集团海外28间酒店和欧洲penta集团9间酒店。

  多年来,郑裕彤创下的业绩,早已传为佳话,他以自己60年勤奋进取的实际行动,证实了心“诚”体“勤”是成功的不败原理。

  “周大福”的发展史,是郑裕彤——一代商界英才的成功史……

  郑裕彤的经典语录

  1、(钱)多了这么过,少了也这么过。只要是够子女读书,够家中大小两餐,足矣 。你今天许诺将整个汇丰银行给我,又有 什么用呢?得个‘看’罢了。

  2、做生意要胸襟广阔,不够阔做不了大事,,这个未必每个人都做得到。

  3、所有行业的’兴衰都是有周期性的,在低潮时购进,总不会错到哪里去。

  4、 幸运可能光临你一两次,但她不可能终生都陪伴你。其实,人的一生,‘勤’字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是‘诚’字,只要有了这两点,你的事业就基本上奠定了。

  5、做生意要有一定的利润,但不能只顾追求利润,降低质量,欺骗顾客,欺骗得来的利润,不叫利润,是‘断肠痧’;脚踏实地做买卖才是致富的根本。

  6、 投资与投机是有本质区别的,只有买空卖空才完全属于投机的做法。……所以凡事不要过头,不要博尽。一个商人最好永远不要有敌人,不用视对手为敌人,做生意要胸襟广阔,不够阔做不了大事,,这个未必每个人都做得到。我的原则是大事过得去,小事决不斤斤计较,所以长期合作的伙伴很多。

  周大福创办人郑裕彤的创业故事 篇2

  “珠光宝气”这个词显示了珠宝行业的贵气,谈起大中华的珠宝品牌,你会想到哪一家?本文要讲的是香港最大的珠宝商,它也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珠宝商之一,说起这家珠宝商也算是最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了,它便是周大福(英文名Chow Tai Fook)。

  这家珠宝商创立于1929年,可谓年代久远,更重要的是它从不曾出现过“断层”。在市面上,有的品牌听起来也属于百年品牌,可是在中途出现过历史断层导致手艺失传。而这家周大福却是从1929年一直由一个家族延续至今。

  周大福珠宝的老板名叫郑裕彤,也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叫“郑大福”呢?答案是周大福的创办人是郑裕彤的老丈人,周至元。

  1929年,周至元老先生在当时的广州开张了首家“周大福金行”,经营黄金首饰。“周大福”的“周”那便是取自周至元先生的姓氏了,“大福”则寓意“五福临门,大富大贵”。1938年周大福金行从广州迁至澳门,1939年更是把分店开到了香港,香港第一家周大福金铺的位置是中环皇后大道中148号。当年的周至元可没曾想过“周大福”后来成了香港珠宝业的象征。

  1940年,周至元的老友郑敬诒派人捎来书信,说要把顺德老家的儿子郑裕彤送来香港,在周至元手下当个金铺学徒,周至元就这般收留了年仅15岁的郑裕彤。

  后来的故事想必不少人也有所耳闻了,郑裕彤有着天才般的经商才能,帮助周大福开疆拓土,周至元不但把周大福交给郑裕彤继承,还把女儿周翠英也许配给了他。

  郑裕彤

  郑裕彤最为珠宝界称道的是,诚信。1956年,周大福首创推出“四条九”的足金,也就是黄金成色达到99.99%,这在当时引发了市场上的轩然大波,每位顾客都认定周大福的品牌可靠、周大福的黄金不掺假,周大福的品牌知名度就这般愈攀愈高,逐渐成为了华人世界最为著名的珠宝品牌。

  如今,周大福珠宝的规模有多大?我们来做一组简单的数据对比,内地的老凤祥、周大生、曼卡龙的销售额依次为510亿元、50亿元、8亿元,香港的周生生、六福珠宝的销售额依次为150亿港元、88亿港元,而周大福的销售额超过700亿港元。按市值计,周大福的市值高达1750亿港元,行业第二的老凤祥的市值不足300亿元。由此可见,周大福在珠宝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郑裕彤

  在珠宝行业大放异彩后,郑裕彤又把商业版图扩张到了其它领域。他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办了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营房地产生意。如今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的净资产逾2400亿港元,位列香港五大地产商之一。

  ,周大福控股集团旗下还拥有澳门赌王何鸿燊的大本营澳娱集团9.6%的股份,以及位于广州、武汉和天津的三座高度超过500米的周大福金融中心。

  在国外,周大福拥有澳洲布里斯本皇后码头度假村、巴哈马Baha Mar度假村、澳洲昆士兰布里斯本娱乐城等等多个大型资产。

  如今的周大福,可不仅仅只有珠宝,珠宝只占了其庞大家族生意的一小部分。

  李嘉诚曾被问及他所佩服的商人有谁,李嘉诚只回答了三个名字郑裕彤,包玉刚,唐骥千。郑裕彤正是李嘉诚最敬佩的对手之一。

  郑裕彤与李嘉诚

  郑裕彤1940年去到香港,靠珠宝起家,之后60年内缔造了一个资产上千亿美元、遍及多领域的庞大商业帝国,跌宕人生令人称奇。

  2016年,郑裕彤去世,李嘉诚前来扶灵,要知道李嘉诚一生极少给人扶灵,连赌王去世李嘉诚都不曾露面。郑裕彤出殡当日,李嘉诚对记者讲“今天不多说了,我来送别我的好朋友”,李嘉诚与郑裕彤作为同一时期的香江大佬,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商场上互相竞争的也惺惺相惜,可谓“爱杀一生”。

  今天,郑裕彤家族的周大福商业王国由郑氏第三代郑志刚执掌,延续着豪门的传奇。

;

郑裕彤简介

郑裕彤,1925年8月26日出生于广东顺德伦教镇,全球华人十大富豪之一,珠宝大王。兼任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及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主席,恒生银行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Cheng Yu Tung Family (Holdings) Limited及Centennial Success Limited董事。亦为信德集团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及利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非执行主席。被誉为香港地产界四大天王之一。
周大福珠宝金行始创于1929年,为香港十大财团之一,新世界发展集团。建于1970年,并于1972年在香港上市,是香港四大华资集团之一。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百货公司、酒店、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业。该集团在内地17个城市开设了百货公司。据2009《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榜的最新统计,全球金融风暴后,郑裕彤仍以4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位居全球第132位,全球华人富豪第五位。

郑裕彤的个人经历

郑裕彤的父亲是广州的绸缎商人郑敬诒,与黄金商人周至元是同乡兼好友。郑裕彤只读过小学,在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便辍学到澳门其未来岳父周至元的周大福珠宝金行打工,1943年与周翠英结婚,并在1956年继承了周大福。周大福首创四条九足金(即足金成色达999.9),1964年又在南非购入一间拥有De Beers钻石石胚牌照的公司,入口钻石到香港。
1950年代,郑裕彤先后在香港跑马地兴建蓝塘别墅及铜锣湾兴建香港大厦。1967年,香港发生六七暴动后,郑裕彤在1968年起购买不少地产物业,亦与恒生银行保持良好关系。1970年,郑裕彤与杨志云及冼为坚等珠宝同业合作,成立新世界发展,由郑裕彤拥有57%股权。1971年,新世界发展以1.3亿港元从太古洋行手中购入九龙尖沙咀“蓝烟囱”旧址,1982年建成新世界中心及丽晶酒店(即今日洲际酒店)。1980年代初与胡应湘等香港商人在广州投资兴建中国大酒店。
1980年代中期,新世界发展投资18亿港元,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合作,在湾仔填海区兴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并在1988年5月1日在九龙东区议会建造连接新界东区议会的大老山隧道来解决狮子山隧道的交通压力,而大老山隧道于3年后的7月1日完成。1989年与林百欣合作购入亚洲电视,各占47%股权,早期亦出任主席。

香港十大首富分别是谁

第一名李嘉诚 (Li Ka-shing) 资产净值162亿美元 过去一年中,由于旗下长江实业(Cheung Kong) 股价暴跌,这位号称“超人”的十亿美元级富豪的资产净值缩水一半。李嘉诚拥有的第二大控股公司——加拿大石油公司 Husky Energy——将2009年的开支缩减了近三分之一。而他名下慈善基金会通过出售中国银行40%的股权而筹得5.1亿美元。 第二名郭氏家族 资产净值108亿美元 在房价下跌之前,香港最知名的房地产企业之一的背后家族就出现了风波。大哥郭炳湘(Walter) 在与两个胞弟郭炳江 (Thomas) 和郭炳联 (Raymond) 发生矛盾后,于去年5月黯然离开了他担任了18年的新鸿基地产(Sun Hung Kai Properties) 董事局主席职位。他们的母亲邝肖卿 (Kwong Siu-hing) 接替了主席一职。该集团旗下的 W 酒店于1月份在香港开业。郭氏家族在电信公司 SmarTone-Vodafone 以及香港巴士运营商九龙巴士 (KMB) 也持有股份。 第三名李兆基 (Lee Shau Kee) 资产净值90亿美元 “亚洲股神”也只是个凡人。他的主要产业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 (Henderson Land Development) 去年市值缩水了五分之三。他还向上海复旦大学的一所图书馆捐赠了1600万美元。 第四名米高嘉道理 (Michael Kadoorie) 资产净值42亿美元 米高嘉道理是中电控股有限公司 (CLP Holdings) 的主席,其家族是该电力公司的大股东。去年,米高嘉道理宣布在印度设立第四个风力发电厂的计划,并开设了节能电器店 Eco Home。米高嘉道理还是香港上海大酒店(Hong Kong &Shanghai Hotels) 的主席。 第五名刘銮雄 (Joseph Lau) 资产净值40亿美元 房地产公司华人置业(Chinese Estates Holdings) 主席因及时出售股份大赚了一笔。去年,他在公司的个人股份提高了15个百分点。刘銮雄的儿子于10月份辞去了董事会职务。 第六名郑裕彤 (Cheng Yu-tung) 资产净值38亿美元 这位老牌十亿美元级富豪自1970年起就执掌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 (New World Development)该房地产开发商(参与基础建设、零售和电信业务)的股价去年下跌了近三分之二。郑裕彤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乘船逃离了中国,最开始的时候,在澳门的一家珠宝店担任店员。郑裕彤后来迎娶了店主的女儿,并帮他打造了香港最大的珠宝连锁店,之后他靠房地产开发成为富豪。 第七名吴光正 (Peter Woo) 资产净值26亿美元 拥有时代广场和海港城等香港标志性物业的会德丰(Wheelock &Co) 的掌舵人,并在 JPMorgan Chase 和 General Electric 担任顾问职务。其女儿吴宗恩掌管家族的香港奢侈品零售店连卡佛 (Lane Crawford)。 第八名邢李源 (Michael Ying) 资产净值22亿美元 近年来,这位 Esprit 前掌舵人已经出售了近20亿美元的股票。自去年起,他余下股份的市值已经缩水超过50%。他仍然是该服饰公司的非执行董事,他的夫人是前台湾影星林青霞。 第九名陈廷骅 (Chen Din Hwa) 资产净值18亿美元 这位宁波出生的企业家于1949年迁至香港。起初在纺织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他开始在房地产业大展拳脚。他的南丰集团 (Nan Fung Group) 在新加坡十亿美元级富豪黄廷芳 (Ng Teng Fong) 旗下的信和置业(Sino Land) 以及香港的丽新发展(Lai Sun Development) 都持有股份。该集团还涉足航运和金融行业。 第十名陈启宗与陈乐宗 资产净值17亿美元 陈启宗掌管着房地产公司恒隆集团(Hang Lung Group),该集团近年来在大陆房地产市场投资了30亿美元,并立志在经济低迷期获取更多土地。弟弟陈乐宗则积极投身于家族投资企业香港晨兴集团 (Morningside Group)。他们的母亲也身家丰厚。(福布斯)

九大名人创业故事

想要创业的人很多,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以下是我整理的九大名人 创业 故事 精选,欢迎阅读分享。献给每位想创业的人,借此学习他们的成功 经验 。

更多“名人故事”的相关 文章 推荐【↓ ↓ ↓ 】

★历史名人故事5则★

★有关勇敢的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精选5篇★

★伟大的名人励志故事十篇★

★  12个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名人创业故事一《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名人创业故事二《李开复自述高中第一次创业经历》

1977年,我第一次参与了美国Junior Achievement(JA)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学生将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办一个学生公司,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生产和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学习商业运行的方式,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它所带来的效益。

参加这个课程,将由学生担任员工并推选一个总裁,由总裁来设定公司名称、产品的推出,以及目标客户。当年,我被推选为主管市场的副总裁,负责销售。

当时每个周末,工厂里都集中了很多学生在做雕花。在负责推广的过程中,我建议让学生家长来购买,虽然他们其实并不需要。,公司虽然有盈利,这些产品几乎是在内部消化了。有了这次的切身参与,15岁的我忽然意识到,真正好的产品,其实不是求人去买的,而是必须要有市场需求,真正好的产品是有人来拉住你的手,来恳求你,而我们的企业不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要央求亲属给面子购买,显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不过,这已经充分奠定了下一次成功的基础。

1979年年中,我已经对建立公司的整个程序了如指掌,我第一次像模像样地撰写了公司的财务 报告 ,不但包括《收入报告》(statement of earning)、《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还有《清算报告》(liquidation report),我第一次知道了公司的运转需要现金流的顺畅,我们知道批发商对于付账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他们需要30天才给我们结账。我也第一次知道,当我们把商品销售到田纳西州以外的公司时,田纳西州的税率是不适用的。在写财务报告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个股东得到64.90美元的回报,这个结果创造了我们高中有史以来最高回报率的公司。让我更自豪的是这个公司经过评比,得到了1978年全美Junior Achievement的第一名,成为了那一年的“Company of the Year”(年度最杰出公司)。这次小小的成功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金钱的收获,而且是收获一种“我可以成功的”信念。

名人创业故事三《被拒绝了1009次的肯德基创始人》

桑德斯上校退休后拥有的所有财产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饭店。饭店虽小,但颇具特色,与众不同。可最受欢迎的、也是客人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他发明烹制的香酥可口的炸鸡,仅此就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多年来,他的客人一直对他烹制的炸鸡赞赏有加。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高速公路改道别处,饭店的生意突然间也一落千丈,只好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上校决定向其他饭店出售他制作炸鸡的配方,以换取微薄的回报。

在推销的过程中,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的配方,并且还不时地嘲笑他。一个人在任何年龄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更何况到了退休的年龄还被人嘲笑,这就更令人难以接受了。而这恰恰发生在了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并且接连不断地被人拒绝,可见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没有找到买主之前,他开着车走遍了全国,吃住都在车上,就在被别人拒绝了1009次后,才有人终于同意采纳他的想法,购买他的配方。从此后他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载入了商业史册。这就是肯德基的由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的肯德基店前树立一尊他的塑像,以此作为肯德基的形象品牌。俗话说“神枪手是一枪一枪打出来的!”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或者认为自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两者都是阻碍大多数人勇于改变的关键原因。如果你能够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不放并坚持不懈,那么很快你就会超过大多数人。记住,是你掌握着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一心想达到一个目标,就一定会有办法取得成功。

名人创业故事四《比尔·盖茨放弃哈弗创立微软》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在2008年6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620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91000人。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Gat es II,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已故的母亲,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的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 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Paul Allen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

名人创业故事五《霍英东的创业故事》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 修理 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

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霍英东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

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 方法 ,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名人创业故事六《从小事做起的王永庆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 措施 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名人创业故事七《腾讯五兄弟的创业故事》

这是一个难得的兄弟创业故事,其理性堪称标本。12年前的那个秋天,马化腾与他的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这5个创始人的QQ号,据说是从10001到10005.为避免彼此争夺权力,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各管一摊。马化腾是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之所以将腾讯的创业5兄弟称之为“难得”,是因为直到2005年的时候,这五人的创始团队还基本是保持这样的合作阵形,不离不弃。直到腾讯做到如今的帝国局面,其中4个还在公司一线,只有COO曾李青挂着终身顾问的虚职而退休。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业迅速壮大的过程中,要保持创始人团队的稳定合作尤其不容易。在这个背后,工程师出身的马化腾从一开始对于合作框架的理性设计功不可没。

从股份构成上来看。5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12.5%的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的股份。

虽然主要资金都由马所出,他却自愿把所占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而,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保持稳定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搭档之间的“合理组合”。

如果说,其他几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档级人物”的话,只有曾李青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个,与温和的马化腾、 爱好 技术的张志东相比,是另一个类型。其大开大合的性格,也比马化腾更具备攻击性,更像拿主意的人。不过或许正是这一点,也导致他最早脱离了团队,单独创业。

可以说,在中国的民营业中,能够像马化腾这样,既包容又拉拢,选择性格不同、各有特长的人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并在成功开拓局面后还能依旧保持着长期默契合作,是很少见的。而马化腾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设计了创业团队的责、权、利。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越大,收益也就越大。

名人创业故事八《郑裕彤的创业故事》

金店算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不知底细的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的。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给周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的伙计,便接纳了小阿彤。

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再和姗姗来迟的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意。懂事的小阿彤一个心眼想着不辜负老板的“不弃之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周大福”金铺因入行较晚,店面在当时名气不大。入店后不久,阿彤的勤劳和在工作中体现的智慧逐渐被周至元所赏识。此后仅半年时间,周至元就提升郑裕彤正式在金行当学徒了。

当时,由于广州、香港沦陷,不少金铺迁移澳门,金铺几乎随处可见,竞争十分激烈。郑裕彤似乎天生便是为黄金珠宝而生,他对做珠宝生意极有兴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营销的要领并痴迷似的钻进了行当。

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亲与同在广州绸缎庄做过伙计的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手足。周、郑之妻又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了亲家。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儿,郑家生了男儿,恰好成了天生一对。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那年夫妇俩同是18岁,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1946年,21岁的郑裕彤到香港设立了“周大福分行”。他跑遍了全港各家金银珠宝行,集各家之所长用于领导分行的经营,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郑裕彤并不满足,他清醒地认为“在商场上‘守业’就等于‘败业’,要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才能图谋发展”。,他又一改原有的资本结构模式,邀集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这也是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当时在香港,金铺比比皆是,竞争十分激烈。那时,黄金成色一律为九九金,而郑裕彤却大胆投入资金,首创制造了九九九九金,率先开创了金饰制造的新工艺,也领导了消费领域的新潮流,此项壮举为“周大福”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郑裕彤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市场,短短几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家。当郑裕彤将“周大福”推上一个新台阶后,他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军了。

郑裕彤具有极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香港,郑裕彤享有“珠宝大王”的美称,而这还不仅仅指他的金饰,更有后来使他进入世界珠宝之林的钻石业。

按照国际上的规定,持有“戴比尔斯”牌照,方可批购钻石,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00张这种牌照。一些业内人士称“要从戴比尔斯购到钻石,简直比从天上摘星星还难”。

郑裕彤并未而退却,他绞尽脑汁,顿生主意,他决定在南非买下了一间持有“戴比尔斯”牌照的公司。不但使他顺利拥有“戴比尔斯”牌照,并且到70年代,郑裕彤已成为香港最大的钻石进口商,每年的钻石入口量约占全港的30%。

郑裕彤先生今年76岁,翻开“周大福”的创业史,每一页都有他60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60年代初,一手握着黄金,一手伸向钻石,叱咤风云于急风暴雨刺刀见红的商场上,稳操胜券。70年代,兴建香港新世界中心,这痤恢宏的大厦至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筑。80年代。与香港贸易局合作建成香港会展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90年代,率先大举进军祖国内地,投资祖国的建设事业。,收购亚洲电视股权、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团,收购美国Stouffer集团海外28间酒店和欧洲penta集团9间酒店。

名人创业故事九《马云的三次创业》

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

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相提并论,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

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第三次创办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 广告 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

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九大名人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 九大名人创业故事

★ 名人创业故事

★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经典

★ 名人创业故事

★ 世界名人创业故事

★ 名人创业的故事推荐

★ 名人创业成功的故事经典

★ 名人创新创业故事

★ 名人创业故事大全

var _hmt = _hmt || ;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郑裕彤是谁

这里有答案
http://baike.baidu.com/view/135812.htm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