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后来重新和燕国交好,以客卿的身份往返于两国之间,最终老死在赵国,本来乐毅在燕昭王的支持下南下攻齐,在5年之间攻下了70多座城池,逼迫齐王迁都,在即将取得胜利之时,却遭到猜忌,最终功败垂成,乐毅也只能远走赵国。
乐毅的祖先不是赵国人,后来留在了赵国,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本来乐毅在赵国做官,在赵武灵王被人困死后,他就离开了赵国,燕昭王此时雄心勃勃,想要一血被齐国击败的耻辱,于是招贤纳士,乐毅也在这个时候加入燕国。后来乐毅得到燕昭王的信任,带兵讨伐齐国。此时的齐国仍然很强大,却没有过去那么强,所以乐毅联合多个国家,击败了齐国,后来连战连胜在5年之内打下了70多座城池。乐毅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想要慢慢转化齐国人,彻底的占领齐国。
燕昭王在即将取得成功之时却病逝了,新的国君在此前就和乐毅有矛盾,并不信任乐毅。齐国人借此时机,派出的说客去说服燕惠王,燕惠王临阵换将,想要召回乐毅,乐毅在收到命令之后感觉不妙,于是果断放弃,从齐国逃走,前往赵国投靠赵王。在乐毅离开后,新的将领并没有承担灭齐的重任,燕国被齐国击败,燕国错失称霸的良机,燕惠王懊悔不已。
赵国得到了乐毅这等人才非常开心,将乐毅封为望诸君,来威慑齐国和燕国,燕惠王此时后悔已晚,只能派人去向乐毅认错,而乐毅也不想再回到燕国,燕惠王后来又封赏了乐毅的儿子,自此之后,乐毅以客卿的身份往返两国,日后也没有太多用武之地,最终死在赵国,而乐毅留在燕国的儿子,在几十年后又和新的燕王发生了矛盾,也投靠了赵国。
乐毅是战国后期著名军事家,也是燕国能够崛起的首席功臣。当时乐毅辅佐燕昭王,统领燕军和其他五国接连攻破齐国70余城,从而创造历史,也是古代战史中以少胜多最著名的战役之一。算是为燕国报了当年齐国伐燕之仇,不过等燕惠王上位以后,乐毅却被频频猜忌只能转投赵国。其实从战绩来看,乐毅也可以算作是战国时期的一大猛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乐毅的一生,一起来了解下吧。
今日的北京,先秦时代只是北方一个偏僻的小国燕国的都城,名蓟。蓟,这种草满身是刺,但这种刺又不是非常强硬,这很像燕国的性格,老出产各种刺头,喜欢挑事,但又扛不住大事。后人综之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好听是好听,细思我有点想笑。
当初,燕国被齐国破国,老燕王被杀死。燕昭王即位后广求人才,改革图强,以洗国耻。大臣郭槐向他提出了一套很洗脑的引才进阶理论大王若以面东、面南、面北、面西不同之礼迎接人才,就会分别得到厮役、人臣、朋友、师傅不同含金量的人才,就看大王的态度了。
燕王被他说动,于是尊郭为师,筑“黄金台”,以吸引天下贤士——可见那时,人们对礼遇的认真,对被君王尊重的看重,那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尊重与追求。正是在这样“以礼为媒”的吸引下,一批人才来到燕国,受到重用,其中就包括从魏国来的使者乐毅。
(一)乐毅将军为燕国效劳简记
乐毅,赵国人,很贤能,擅兵法,被举荐做了官,又因避赵国内乱到了魏国。魏国是乐毅祖辈住过的地方。乐毅听说燕国正在向天下招贤,名闻四方,就以魏国使者的名义到了燕国,受到燕王以“亚卿”之礼厚待,予以重用,言听计从。
乐毅的一生,就是这样,因为燕昭王,从此与这个出使之国结下了深缘。从“昭”这个谥号,也可知燕昭王本人的魅力,对乐毅产生的臣服之心。后来的“生死一知已”“两表酬三顾”等典故也是这样,因知遇之恩而报答一生。
齐湣王,从他死后的谥号可知他结局不好,湣,谥号同“闵”,古同“悯”,怜恤,哀伤之意。但在他为王之初,却是继承强齐霸业,握着一手好牌,打败过秦楚赵魏等好几个强国,版图大扩,还曾和强秦争称过帝号。齐湣王变得骄横自负,对内对外渐失人心,成为公敌。
乐毅看清形势,建议燕王说服了诸侯联合伐齐。乐毅于是以上将军的身份,率领燕、赵、楚、魏、韩五国军队攻进齐国,拔城掠宝。逃难的齐湣王被楚将“抽筋”惨死。其他四国军队获胜撤兵后,乐毅继续率领燕国军队进攻齐国没有被攻下的地方,只剩莒、即墨两城围攻了五年还没攻下。
这时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坚守即墨五年的齐国名将田单得悉燕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不和,就使用反间计挑拔起他对乐毅的怀疑心。燕惠王换掉乐毅的主帅之位,召乐毅回燕。乐毅害怕受到和商鞅等人一样被杀的下场,就逃到赵国安身,被赵王封为望诸君。
田单看到乐毅被撤换,大喜,就集结军民士气,运用奇兵一举大破燕军,尽收失地,恢复齐国。燕惠王这才后悔逼走乐毅,以致大败。又恐乐毅趁着燕国危难带着赵军来攻,就写了一封明含歉意实问其责的书信给乐毅,我的大意是
先王举国,委付将军。将军破齐,天下震动。
我刚即位,左右蒙蔽。将军弃燕,何报先王?
乐毅回复了一封受到历世传诵的著名书信《报燕王书》。
(二)乐毅将军《报燕王书》的简解
书信第一句话,智慧地回答了燕王的责问之意既然燕王承认受到左右奸臣的蒙蔽,我不能乖乖顺从那些奸臣的意思返回燕国,让燕王的明察和先王的正义受到损害,只能遁逃。
然后再委婉道来,说教燕王以事实真相与大义。
这封信,我闲暇之余粗读过很多遍,没有刻意想去背诵,但它整篇表达的委婉有节,外柔内坚之意,让人印象深刻。它所讲述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精神,已经深得我内心的认同。比如下面几句话,是被我划线的重点
(1)“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译贤明的君主,不会用公禄来偏爱私亲,而给予功劳多、才能相当的人。考察才能然后授予合适官职的,是成功的君主;考量操行方才决定结交的,是重名的士子。
释前一句说的是君王的行赏用人原则,后一句说的是一个君子要重视操行,实际上指也包括燕王自己要重视操行德守,方才能让臣下悦服跟从。
(2)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译善于做事的人不一定能做成事,善于开头的人不一定能够把握结局。
释后面举例说伍子胥很有才干,最初知遇阖闾得以建功报仇,后来夫差上位却被裏囊沉江,就是因为他遇上不同的君王,却没有先见之明,以致被杀还不醒悟自己有错。乐毅我不想步伍子胥后尘,回燕很可能受死,离开燕国是很明智的。
(3)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译古代的君子,和别人绝交后口里不会说出恶毒攻击对方的话语;忠臣一旦离开其职位,就不会再去考虑个人留下什么样的名声。
释乐毅我离开了燕国,不会抱怨燕王,也无意为自己洗清所谓逃遁的罪名。这一句最好的表现了乐毅高洁的情怀,既谦虚委婉,又阔朗豪气。
整篇书信的确做到了没有直接指责燕王,比如一句“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也是转指到“侍御者”头上,保持了对燕王无条件的尊重,这是臣之于君王的礼,也是乐毅对老燕王知遇之恩的不忘。
事实上,燕惠王收到这封复信,是由衷释然,尊重乐毅,并恢复了乐毅的儿子的官职。由于自己的儿子等亲人还留在燕国,乐毅后来也是多次往返于燕赵之间,与燕惠王交好,为两国客卿,死于赵国。他的命运,因他自己的主动努力而扭转,和商鞅多么不同。
乐毅能有这么高的信望,也是因为民心所向,这与一件攸关天下苍生的事情有关。
据夏侯玄记述,乐毅率军围攻莒、即墨五年没有攻下,是因为不忍燕、齐兵士血刃相残,不忍害加于城中百姓,所以没有发动屠城战斗。
这一仁心仁举传遍天下皆知,强燕国而废人道,非乐毅之所为。他本想以德感化收服田单,奈何燕国宫内生变,他功败垂成。如果这种传闻是真的,那乐毅独立而伟大的人性,真是世所罕见啊,这才是诸葛亮自比乐毅的主要原因吧,而不是因为乐毅统率六国军队攻破齐国的军功。
(三)学习乐毅将军的为人处事
我初闻乐毅之名,是小时读《三国演义》,诸葛亮居卧龙岗时就自比管仲、乐毅,那时还不知乐毅是何方人物。《三国志》中也说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想来乐毅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古人吧。
再识乐毅,是后来读《战国策》与《古文观止》,里面都单列乐毅的《报燕王书》,可见其重要。三国时代无比景仰乐毅的杰出人物不仅只有诸葛亮,还有曹操,乐毅和蒙恬一样是能让曹操每次读他们事迹都会怆然流涕的两个古人。曹操和诸葛亮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很多先贤们早已在前面树立了伟大的偶像标杆,行为世范啊!
这次再读《史记乐毅列传》,我如受先师之教,其中感受最深的,还是他教会我怎么保持礼让,与人平和地分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总会遭遇与别人的不和,争吵,分离,产生难以遏止的愤怒,还击。每当这个时候,我觉就就应该接受乐毅的教诲,收敛脾气,以谦逊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那些对我们不好的人,让我们受到委屈的人。面临激烈矛盾时,保持理性与礼节,不粗暴报复伤人,这才是可以与古代君子并行的荣耀。
我们都习惯了轻易分离,却没有学会好好告别,这一句话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讲得非常真实。懂得乐毅将军的经历,能在一个复杂的世道把各种事情处理得这么到位,就能明白,不论我们面临的情况多么糟糕,什么原因导致相互关系走向破裂,也绝不要轻易做恶言伤害的事,更不要挟着私怨走向卑劣的报复。以礼相待,谅解包容,永远是这世间最具人性温暖,也能有效化解积怨的社交手段。如果能做到象乐毅将军那样待人处事,就不会有人嘲笑我们的国民劣根性“一人是龙,三人成虫”了。
人生欲成事业者,更须得谨记象乐毅将军那样,以礼始,以礼终,方能成就事业——不过惭愧的是,我自己恰恰做不到这点,自以为是经常占据了我的内心,这恐怕是我为什么至今无所建成的主要原因吧。
回头再看,其实乐毅将军自己,不就是他说的那个身处乱世却能做到“善作也能善成,善始也能善终”的完人吗?虽管仲,在这些方面也不能超过他的。
1、翻译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当时,齐湣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 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使者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劝说秦国。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是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攻取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隔阂,乐毅连续不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暂且留在齐国,(想)在齐国面南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2、注释
(1)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①,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②,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③,力不能制④,于是屈身下士⑤,先礼郭隗以招贤者⑥。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⑦,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①沙丘之乱指前295年,主父武灵王与少子惠文王同游沙丘,长子章乘机作乱,欲杀惠文王以自立,公子成等发兵平乱,章败,逃入武灵王行宫,公子成率兵围困,杀章,武灵王被饿死。②子之之乱指前315年,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政三年燕大乱。前314年齐宣王袭燕,杀燕王哙及子之。③辟同“僻”。偏僻。④制制胜。⑤屈身降抑身分。⑥先礼郭隗指燕昭王听从郭隗建议,先礼尊郭隗自己,为其筑宫,拜其为师以招揽天下贤士。⑦委质古代臣下向君主敬献礼物,表示献身称“委质”。质,通“贽”。
(2)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①,西摧三晋于观津②,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③,已而复归之④。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⑤,百姓弗堪⑥。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⑦,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⑧。”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⑨。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⑩,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⒀,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⒁,齐皆城守⒂。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⒃,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⒄,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⒅,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⒆,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⒇,欲连兵且留齐(21),南面而王齐(22)。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23),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①楚相梁玉绳《史记志疑》“‘楚相’乃‘楚将’之误。”当是。②三晋指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晋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各立为国,故称“三晋”。这里指魏、赵两国。③争重为帝争取尊为帝号。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④已而复归之指齐湣王接受苏代的劝说,称帝后两个月即自行取消帝号,仍旧称王。⑤自矜自尊自大。⑥堪忍受。⑦余业先人遗下的功业。⑧与结交,联合。⑨(dàn,旦)以利益引诱人。⑩害以为祸害。合从当时诸侯国在外交的一种策略,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从,同“纵”。并护统一指挥。⒀罢归停止攻击,撤回本国。⒁徇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⒂城守据城固守。⒃说同“悦”。⒄飨用酒食招待人。⒅卤获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卤,通“掳”,掠夺。⒆纵施放。反间使敌人间谍为我所用,或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20)隙感情上的裂痕,怨仇。(21)连兵断断续续用兵。(22)王齐在齐称王。(23)不善不怀好意。
(3)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①,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②,入于临菑。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以伐燕③。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④,且谢之曰⑤“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⑥,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⑦,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⑧,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⑨,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⑩。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①设诈诳燕军指田单先以请降示弱麻痹燕军,再以“火牛阵”奇袭燕军。诈欺骗;诳迷惑。②迎襄王于莒齐湣王兵败奔莒,为援齐楚将淖齿所杀,后莒人立湣王子为王,即襄王。③疲困。④让责备。⑤谢道歉。⑥雠仇恨。⑦弃群臣抛下了群臣,是死去的委婉说法。⑧暴(pù,瀑)露露天食宿。指战地生活的辛苦。⑨过听误听。⑩捐弃。遗给予。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不应该乱猜疑,尤其是严谨的历史学问。
史记乐毅列传 里介绍了济西之战这场由乐毅领导的战役,消灭齐国的主力军队,随后乐毅带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拿下了齐国,齐国仅存两座城池,完成了燕昭王的意愿。
乐毅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在那个年代可以与白起,李牧等人并肩为第一流的名将,即使在中国战争史上也应有他的位置。
他与后来上位的燕惠王不和,被替代,导致齐国田单火牛阵大破燕军而复国。
但这不能说是乐毅的错,历史上被君主不信人的名将很多,战国四大名将有三个都被君主嫌弃。
乐毅的理论知识水平应该很强,贾谊的过秦论认为乐毅是东方六国能“通其意”的代表人物之一,即有很高的战略眼光。
乐毅列传里收录了一篇感人涕下的《答燕王书》,可见其文采功力如何。
可以说乐毅是历史上比较少见的无可挑剔的人之一。
乐毅是赵国人,先后在赵国、魏国、燕国担任将领,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在赵武灵王去世后,他离开赵国到了魏国。魏王派乐毅出使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做了燕王的臣子,被封为亚卿。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燕、赵、楚、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燕惠王继位后,听信谗言,想要召回乐毅。乐毅害怕回国后被杀,便投降了赵国。而后,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最终老死于赵国。
《报燕惠王书》
《报燕惠王书》作于公元前279年,当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和乐毅本有嫌隙,就派人持书招回乐毅而委骑劫为将。乐毅而奔赵。后来,齐国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失地尽复,燕国势弱不得不割地求和。这时燕惠王想起乐毅的功劳,去信请乐毅回燕国,但又在信中指责乐毅弃燕而走,对不起先王知遇之恩。而乐毅就此写下《报燕惠王书》。
文中乐毅申明自己投赵是为了避免被诛,从而保全燕昭王和燕惠王的贤名与道义。乐毅还表明,燕惠王选择贤能,自己能被重用是燕惠王任免人才的英明策略。详述燕惠王采纳乐毅的建议,论述贤明之君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论功行赏,不废弃有功之臣。隐约批判燕惠王违背了先王的教诲。以伍子胥的遭遇为例,为自己投赵辩解。表明自己虽然离开了燕国但不会做对燕国不利的事情。
乐毅树
战国时期,燕大将乐毅伐齐,兵囤乐陵境内,发现此地的枣与众不同,特别甜脆爽口,想是水土之故,便命士兵从燕国移来千余棵枣树,栽种于此。历经战乱洗劫,所存无几,唯此树仍枝繁叶茂,据传,它正是当年大将军乐毅所栽,故称此树为“乐毅树”。
62岁左右。在赵武灵王攻灭在中山的时候,就因为乐毅好兵被举荐给赵国,那这个时间最少已经成年,而且不会很年轻,因为小有名气无论在任何年代都需要时间积累,即使算这个时期保守的认为是25岁,到长平之战时期是37年,这两个加起来就是62岁,这个年纪在战国时代已经是很大的年纪了
乐毅是中山灵寿人,他是乐羊的后代。乐毅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他本来是赵国人,后来去了魏国。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关于乐毅的 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乐毅的故事
乐毅一直就是一个闲人,直到有一次被派出去出使燕国,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家燕昭王是个很好的君主,他想招揽 天下 贤能之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乐毅到了燕国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乐毅没有留在自己的国家,去了魏国之后,魏昭王知道这个乐毅是乐羊的后代,对乐毅还是非常好的。没有让他统兵带队,就派他做了一个外交官。做了外交官之后的乐毅出使了燕国,燕国是最小的一个国家,不仅地处偏远,而且还总是受到其他国家的欺凌。而燕国的燕昭王没有灰心,他在对燕国进行全方位的治理。在治理的还像外界招贤纳士,因为他要攻打齐国和治理国家苦于没有人才襄助。燕王就很想乐毅留在燕国,乐毅可是使臣,不能随意就这样留下了,燕王给魏昭王寄了一封国书后,魏国很快就回应说是愿意让乐毅留下。
乐毅之后就留在燕国,变成了燕国的亚卿,在燕昭王多乐毅的请教中最多的问题是如何讨伐齐国,乐毅对燕昭王的问话一直逃避,也不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使得燕昭王非常的不悦。在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多次之后,燕昭王对他很失望,不愿意将事情交给他。乐毅在燕国也闲了下来。乐毅其实是想掩人耳目,因为如果一开始就帮助燕昭王攻打齐国,必定会引起四方注意,这样做一个闲散的人,被魏国和赵国国君看不起, 自然 就会在攻打齐国的问题上容易的多。后来乐毅晚上面见燕昭王,向燕昭王说明了一切,告诉燕昭王要分三步走,先安插奸细在齐国,在联合其他国家才能够打败齐国,后来燕昭王重用乐毅,乐毅也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攻下了齐国70余城池。
关于乐毅的为燕破齐故事
乐毅他在为燕破齐这件事上帮助了燕昭王出计谋攻打,从而让他出了名。在攻打齐国中其中他为了燕昭王攻破了齐国70余座城池,这也说明他的胆识和才干都是非常不错的。乐毅本来是赵国人,在有人举荐他做官的时候他就去了魏国。
几个国家中燕国是最弱小的,被各国列强欺辱着。燕昭王一直非常怨恨齐国,因为齐国趁燕国大乱时攻打了燕国。所以燕昭王就想招贤纳士,从而打败齐国。
历史 中记载,公元前314年,齐国一直就想向外扩张,乘燕国内乱时瞄准了燕国,这时候出兵占领燕都。后来在燕昭王即位之时,就开始想将齐国占领之仇给报了,开始广招揽人才,想开始攻打齐国。做为魏国使者的乐毅出使燕国,燕昭王有意招揽于他,就让他留在燕国,虽然乐毅是忠于自己国家的,魏国愿意让他留在燕国,他就留下为燕国做事了。乐毅替燕国攻打齐国时,就有个小人向燕昭王进言,打到,齐国只有两座城池是攻不下来的,乐毅就想趁这个时候,依靠自己的 军事 威力征服齐国,背叛燕国,自己将大军养成在南面称王。
燕昭王是个非常清楚乐毅为人的人,他将进言之人杀掉了。乐毅在攻打齐国时,燕昭王就派人封乐毅为王,乐毅感到非常的害怕,甚至以死明志。这也说明了乐毅对燕昭王的衷心。后来在乐毅的计谋下,燕国 成功 的攻打下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收为己用。在还没有完全打败齐国的时候燕昭王就去世了,这个时候燕惠王上位,不仅听信小人谗言,还嫉妒他的才能,就将乐毅逼回了楚国。后来燕惠王还派人写了一封信斥责他,乐毅不仅没有生气,还回了一封十分真诚的书信给燕惠王,结果就有了乐毅报燕王书这个著名的故事。
关于乐毅的历史评价
司马迁“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贾谊“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曹操“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
夏侯玄“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营即墨论之。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
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下应如草,道光宇宙,贤者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於两邑,乃致速於天下,不幸之变,势所不图,败於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邻国望之,其犹犲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十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废,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覇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诛哉。其与邻敌何以相顷。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刘曜“常轻侮吴、邓,而自比乐毅、萧、曹。”
孙楚“乐生诞节,寔立弘度,丹旄电麾,秦韩景附,威震济西,齐愍失据,惠之不敏,翻然高翥,栖迟一丘,以保皓素。”
司马贞“昌国忠谠,人臣所无。连兵五国,济西为墟。燕王受间,空闻报书。义士慷慨,明君轼闾。间、乘继将,芳规不渝。”
陈元靓“桓桓昌国,乘时厉翼。干戈效用,疆埸底绩。西却秦兵,东下齐壁。完赵保燕,孔武之力。”
黄道周“予观古人尚哲简戆,因事蝉脱,如季札、蘧瑗、晏婴、乐毅之流,皆值祸难飘然,有以自立。”
王夫之“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
武神赵子龙里的高泽并没有杀乐毅。
39集
高则悠悠睁开眼睛,不知身处何处,突然空地处出现一位老者手舞长枪,一套枪法使完老者仰天长笑道他终于悟到了丹田气息与长枪融为一体的法门了。原来正是乐渊走出绝命谷想找子龙却看到了一息尚存的高则,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乐渊将高则救回了绝命谷,他称上天不让他死就一定有他未完成的使命,他让高则把伤养好再决定是去是留、是生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