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风暴》热播,网上评价不一,即使收视率都有不同说法,但所有这些评论,并不妨碍它是一部好剧,从我看到大多数人还是表达了对它的喜欢。这部剧好在哪? 就像汪海林说的,小鲜肉搭配老戏骨,还不能当主角,那么这部戏就不会差。 本剧似乎正是应了这种模式,张艺兴在一众老戏骨的托举下,给了我不错的好感。但这部剧真正吸引我的,却是其中一个小角色,那就是苏可饰演的“大江”。
第一眼见“大江”,从他的眉宇、举手投足间都给我一种似曾相识之感,那张有点冷峻、沉闷却充满故事的脸,这不正是著名老戏骨廖启智吗?那一刻我恍惚了,瞬间提升了对这部剧的兴趣。
这之后他的酷劲十足,他身上那种有点楞又耿直的特质,让我看得赏心悦目。在去求“项天”时,他人狠话不多,直接拿瓶子在脑袋上敲,脸上却依然有着软里带硬的笑;打完仗出来,孙红雷大骂他找的兄弟不像好人,他让兄弟们去整容,然后把自己气乐了,我也跟着乐了。
这表演实在太自然,这气质实在太飙风,让我嗅到了当年港片的那种黑暗气质。终于内地剧这种类型片也有了自己的特质,既有继承又有超然,而且一切都源于这么一个“小角色”。
有个作曲家的父亲,让苏可从小在可爱之外,更多了一丝文艺的秀气,而且对音乐也早早展现了自己的热情,但一次意外的机会,却让他爱上了表演。
当年谢铁骊筹拍影版《红楼梦》时,意外发现了眉目清秀的苏可,于是他顺利成为刘晓庆饰演的“王熙凤”身边的书童“彩明”。这一次演戏经历,彻底打开了在他心中,最原始对于表演的热爱。
这之后他努力寻找演戏机会,也正在谢铁骊的帮助下,后来他又演了王扶林导演的《庄妃轶事》,而这一次他饰演“少年康熙”。经过这部戏苏可也彻底坚定了当演员的想法,并且顺利考入中戏,开始接受系统的表演训练。
上学期间同样是因为清秀,让他以大二学生的身份,成功入选94版《三国演义》,并很好诠释了懦弱无能的汉献帝刘协。与诸多艺术家合作,让苏可受益匪浅,对于自己的表演理论有了极大提升。
后来靠着优异的表现他成功留校,成为了一名表演老师,但低调、内敛,甚至有点腼腆的个性,却让他在面对,未来可能是无数巨星的学生时,显得格外紧张。
当老师第一年,他带的班里就有个调皮的邓超,对于这位腼腆的小老师,学生们可没少欺负他。为了压制学生们的嚣张气焰,苏可不得不板起面孔,走起了高冷范,这反而让学生越发喜欢他,觉得他很酷很有自己的style。
苏可骨子里有一种强烈的隐忍风格,这让他在驾驭一些复杂性格角色上,显得更游刃有余。 比如《大明风华》中的“于谦”,他把人物身上那种执拗,以及悲情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再比如在《扫黑风暴》中的“大江”,同样人物身上也有隐忍气质,但在隐忍背后,却更彰显人物的冷酷气质,苏可在这一点上把握得非常精准。
虽然表演“黑色”人物栩栩如生,但生活里的苏可,却是个非常低调的人,除了演戏和上课,人们几乎看不到有关他的任何新闻,更不要提那些乱七八糟的花边八卦。
苏可的妻子是相恋多年的圈外人,两人在2017成婚,当时诸多好友都出席,纷纷表达了对这对儿新人的祝福,其中就包括王扶林导演,及曾有过合作的好友孙红雷等。
从《扫黑风暴》中,你很难想象,这个浑不楞的“大江”,现实中却是一位低调内敛的表演老师,这可能就是苏可精彩演技最好的呈现吧!他身上时隐时现的“廖启智气质”,足以说明他的演技足够接地气,并没有因为老师的身份,而让自己成为所谓的“学院派”。表演是生活的呈现,想要我们的剧集越来越好看,演员的表演同样要根植于生活,从这方面来说,苏可是这部剧最大的惊喜。
谢铁骊的大女儿叫谢小丽,二女儿谢坚坚,四女儿欣红。根据相关信息查询显示谢铁骊育有四个女儿,大女儿谢小丽,1951年出生,二女儿谢坚坚,1952年出生,三女儿夭折,四女儿欣红。谢铁骊(1925年12月27日至2015年6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毕业于淮海军政干部学校。
1938年,开始参加抗日救亡文艺活动 。1940年,参军并在参加新四军后成为文艺战士;同年,进入淮海军政干部学校学习 。1942年,加入中国 ,曾任新四军文工团戏剧教员、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军文工团团长等职 。1950年,在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当了3年教员 。
1953年,担任电影局演员剧团常务副团长 。1956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 。1959年,担任剧情电影《林家铺子》的助理导演。1959年,独立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无名岛》 。1960年,担任剧情电影《红旗谱》的助理导演。
1961年,执导由于洋、高保成等共同主演的革命电影《暴风骤雨》 。1963年,执导剧情电影《早春二月》 ,该片获得第12届葡萄牙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审会奖 。1964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千万不要忘记》上映 。
1970年,执导戏曲电影《智取威虎山》,该片由李仲林、纪玉良、童祥苓联合主演 。1971年,谢铁骊被下放到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1972年,与谢晋联合执导戏曲电影《海港》 ;同年,执导由李炳淑、李元华共同主演的戏曲电影《龙江颂》 。1974年,执导戏曲电影《杜鹃山》 。
1975年,担任剧情电影《海霞》的编剧,影片根据黎汝清的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 。1978年,与陈怀皑合作执导剧情电影《大河奔流》(上下集)。1980年,执导由李秀明、唐国强合作主演的战争电影《今夜星光灿烂》 ,他凭借该片入围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1981年,与陈怀皑、巴鸿联合执导的剧情电影《知音》上映 。1983年,执导由管宗祥、刘昌伟等共同主演的剧情电影《包氏父子》 。1984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清水湾,淡水湾》上映,该片根据姜滇的同名小说改编 。
1988年,执导古装剧《红楼梦》 ,他凭借该剧获得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1991年,执导由邢岷山、傅艺伟、周迅联袂主演的奇幻电影《古墓荒斋》 。1994年,执导反腐倡廉题材电影《天网》 。2000年,与杜民联合执导由沙溢、席与立共同主演的惊悚电影《聊斋-席方平》 。
2005年,获得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2007年,客串由云文耀执导的剧情电影《镟律》 。2011年,获得第2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杰出贡献奖 。
20世纪40年代,与王遐相识。1950年,两人结婚。2015年6月19日10点40分,谢铁骊因病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90岁 。
在代的电影导演中,谢铁骊是一位视野广阔、涵养丰富、手法多样的导演,他既能再现剧烈的社会变动,展示浩荡的历史重大变迁,又能逼近人物、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对人情世态作准确而精致的描绘。艺术涵养的丰富,使他能通晓和适应多种文体。,他是现实主义者,他力求作品的人物、情节、环境乃至细节都符合生活的原来样子 。追求风格统一,不能单从风格着眼,他的基本见解是从人物性格出发,讲究按照人物性格的逻辑和客观事物发展的逻辑去组织情节 (《当代电影》评)。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为第一阶段。 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
第三代导演第二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谢晋(1923-2008),是第三代导演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他执导了36部影片,先后获得国内大奖23次,国际大奖10余次,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他举办过个人电影回顾展。谢晋1947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的贵族》、《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鸦片战争》、《女足9号 》。其中《女篮五号》(1957年,兼编剧)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红色娘子军》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年导演的《鸦片战争》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题材影片。谢晋导演的电影几乎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他也被海外影评家誉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谢晋不但有艺术上的创新精神,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致力于创作出真正具有精神价值、人文关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谢晋共6次获得“百花奖“,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第三代导演:谢晋
凌子风(1917年-1999年)原名凌颂强,生于北京,1948年开始执导影片,主要作品:《中华儿女》(与翟强合作)、《光荣人家》、《陕北牧歌》、《春风吹到诺敏河》、《母亲》、《深山里的菊花》、《红旗谱》、《春雷》、《李四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狂》。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中华儿女》展示了人民民众日益高涨的抗日热情,是新中国最早得到国际荣誉的影片之一。1960年执导影片《红旗谱》,在处理革命历史题材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文革结束后,凌子风艺术创作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他把自己的创作视角集中到对现代文学名著的改编上,将老舍、沈从文、许地山、李劼人 的作品接连推上银幕。《骆驼祥子》、《边城》、《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构成了凌子风的创作特色。
第三代导演:凌子风(左)谢铁骊(1925年)江苏淮阴人,从影五十余载,编导影片二十余部。代表作品:《暴风骤雨》、《红楼梦》(系列片,共六部)、《海霞》、《早春二月》、《清水湾,淡水湾》、《知音》、《大河奔流》、《包氏父子》、《月落玉长河》。其中,《暴风骤雨》、《早春二月》堪为新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上世纪八十年代,谢铁骊把鸿篇巨制《红楼梦》分为六部搬上了银幕,以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段再现了封建制度的挽歌。上世纪九十年代,先后导演了《月落玉长河》、《天网》等优秀影片,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谢铁骊的导演艺术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颖脱俗的艺术魅力,能将深刻的思想内容、缜密的情节结构、精细的人物刻画融会在一起。
第三代导演:谢铁骊崔嵬(1912年-1979年)原名崔景文,主演过《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影片。导演作品有《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张嘎》、《天山上的红花》等。《小兵张嘎》最具特色的是运动长镜头的运用,当时西方的长镜头理论还没有传到中国,这种探索显得十分可贵。《青春之歌》像一首优美而激昂的长诗,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学思想上,崔嵬追求电影的民众化、民族化,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崔嵬还先后导演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曲艺术片。他在传统的戏剧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对角色的体验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戏的感染力。
成荫(1917年-1984年)原名成蕴保,出生于山东曹县。一生共编导20余部影片,以拍摄革命战争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著称。代表作有《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拔哥的故事》(上下集)、《西安事变》等。《西安事变》标志著成荫导演艺术的高峰。成荫影片的显著特点是:着力于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把历史真实、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结合起来,把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地坚持革命现实主义道路。
水华(1916年-1997年),早在30年代便投身左翼戏剧运动,1949年后转入电影界任导演,共拍了7部故事片---《白毛女》、《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鸡毛信》、《伤逝》、《蓝色的花》,作品不多却部部精彩。他的成名作是《白毛女》,别具匠心的银幕显现,使原剧固有的民族特色更为鲜明生动。《林家铺子》是水华的颠峰之作,曾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审奖。
王苹(1916年-1990年),本名王光珍,出生于南京。作品有:《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槐树庄》、《霓虹灯下的哨兵》及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晚年又成功地执导了另一部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柳堡的故事》突破了以往表现战争题材只是描写战斗的框框,像一首清新、优美的抒情诗,显示了导演的艺术胆识和追求。影片的音乐也十分优美,尤其是插曲《九九艳阳天》,直至今天仍四处传唱。
郭维(1922-10-21)电影导演,天津人。1938年参加陕北公学流动剧团。次年加入中国 。导演的影片有《董存瑞》获1956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其后导演的影片有《花好月圆》、《柳暗花明》等。《智取华山》1954年获第八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