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叶立三是功德林中的一名战犯,曾经担任过国民党一支军队的师长,为人刚正不阿。
2、刚开始叶立三来到功德林的时候,还不大适应这里的新生活,后来在王耀武的帮助下,渐渐适应环境,并且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刘安国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之前担任国防部保密局华北行动处处长,军衔为中将。特赦1959中介绍刘安国的身份背景介绍的非常清楚,在真实历史记载中并未发现刘安国这个名字,可见刘安国原型不能具体到某一个人,他应该是众多国民党战犯的集合,是国民党战犯的一个缩影。
除了刘安国之外,剧中出现的每一位国民党战犯都代表了战犯的一种态度,刘安国是固执和狡猾的,还有一腔热血的等等。特赦1959中刘安国、叶立三等人都是没有原型的,他们个性十分鲜明,对待改造态度明显,这些人虽然不是历史具体存在的人物,但从他们身上我们自然可以看到国民党战犯对待改造这件事情的态度,也看得出改造的难度。在接受改造过程,刘安国等人思想上逐渐发生改变,坦白他们的罪行获得了特赦。
在《特赦1959》中像是杜聿明、王耀武、黄维等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本剧也是历史题材,可是剧中出现的刘安国、蔡守元、陈瑞章和叶立三四位在史料中全部无记载,他们难道真的没有原型吗?
因为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剧中一些人物也都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说他们四位没有原型的话好像是一种遗憾,不过对于改编剧来说受到故事的影响添加虚构人物来丰富故事情节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有人通过这四位的言语甚至是一些细节方面猜出了他们的原型。
剧中一些话暗示他们每个人的原型。刘安国是那个看上去非常精明的人,很多人猜测他的原型是文强。刘安国1926年入党,之后参加过南昌起义,当做高级干部。刘安国也说他不是叛徒是受不了审查和质疑才离开共产党的。
1925年文强入党,27年参加南昌起义,曾任命红一师师长兼政委,后被王明审查负气离开未找到组织,后来加入到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和杜聿明一起被捕。
蔡守元的身上有一件标志性的物件“罗盘”,大家都知道当时有一位号称罗盘将军的人,因为他走到哪里都习惯性的在身上带一件罗盘,每次作战之前都会为自己算上一卦,大家应该知道了这位拿着罗盘的将军就是张淦。
剧中蔡守元是功德林中立功最大的一个,可是在第一批特赦人员名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那是因为蔡守元的原型张淦在特赦之前就已经病逝。
从剧中叶立三和大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确定,他的原型是韩浚,叶立三在莱芜战役被俘,而在莱芜战役中因为李仙洲乱指挥被捕的将军便是韩浚了。陈瑞章的原型是段沄,不过出现的人物事件和真实历史有出入。
电视剧《特赦1959》中,有两个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就是机电专家理工男叶立三和神机妙算罗盘将军蔡守元,这二位一个严肃得近乎古板,另一个滑稽得近乎可笑,但他们却是功德林里给大家留下比较深刻印象、表现也不错的两个战犯。看到,人们不禁生两个疑问为什么首批特赦的战犯中不包括叶立三和蔡守元?他们的历史原型又是谁?
蔡守元这个人比较搞笑,搞笑得不像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更不像在中原大战的时候,曾经带领一旅人马杀入重围救出光头凯申的悍将。这个人没事就算一卦,罗盘被收缴,他还能在帽子里藏三个铜板,继续摇卦。其实他的铜板即使不藏起来,也没人会过问,因为就是没有铜钱,他用木头削三个元宝形的东西,也能“重操旧业”。
除了跟周养浩徐远举关系不睦之外,蔡守元在功德林里如鱼得水,眼高于顶的黄维也会找他算卦,就连一向严厉的副所长胡大树,也跟他私交不错。胡大树除了跟贺政委、王英光开玩笑之外,唯一能让他露出真诚笑容的,就是蔡守元。陈玉生送给蔡守元一袋大枣的时候,胡大树还拿他开涮“你的待遇比我还好,这么好的大枣,我可没收到。”
胡大树还笑着婉拒了蔡守元送上的大枣“你吃你吃,你留着吃。”能让苦大仇深的胡大树露出灿烂笑容的战犯,仅蔡守元一个。而胡大树之所以对蔡守元高看一眼,那是因为他们有过并肩战斗的情义,为了保护蔡守元,战士陈玉生还身负重伤。
也正是那次并肩战斗的情义,让胡大树看清了蔡守元的价值只要他看出力,威力能顶得上一个师——他只是给对方一个军长算了一卦,数万敌军就乖乖地放下了武器,所谓“高射机枪部队”,纯粹是蔡守元从报纸上搬运过来的。
很多人都认为,凭着蔡守元这次劝降之功,他应该是第一批被特赦的,蔡守元并不在名单之内,直到一批黄维都被释放了,我们也没看到蔡守元的下落。
与蔡守元类似的,还有叶立三。这位叶立三认为“只有两种人承担战争罪行,一种是战争决策者,另一种是在战争中滥杀平民,毁坏历史文明的。这两种人我都不是。”结果被刘安国一句话憋了回去“我问你,当年你带部参加莱芜会战的时候,造成了大量平民的伤亡,有这事儿吧?”
叶立三这个德国学成归来的理工男,有一股子较真儿精神,他认为自己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抛下一切成见,热情地投入了灯泡厂建设中。通过灯泡厂建设,叶立三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大家对他的印象,俨然成为了灯泡厂实际的总工程师,帮着王英光的弟弟(灯泡厂厂长)一起跟大毛派来的顾问大妈据理力争,那时候他的立场,已经完全转变。他在灯泡厂的改造和扩建工程中,几乎有了最终话语权,这贡献,虽然不如蔡守元兵不血刃劝降了西南一军之众的敌军,比起其他人,也算是出类拔萃了。
跟蔡守元一样,叶立三也没有出现在第一批特赦的十人名单中。那么第一批从功德林走出去的十个人都有谁呢?这一点真实的历史和电视剧一模一样。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都知道到,功德林里首批特赦的有十个人,他们分别是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郑庭芨、宋希濂、杨伯涛、陈长捷、邱行湘、周振强、卢浚泉。
这十个人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是正规军事院校出身,除了武备学堂和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陈长捷,其余九位都是黄埔毕业杜聿明、宋希濂、曽扩情、周振强黄埔一期;王耀武,黄埔三期(卢浚泉虽然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毕业,但后来入黄埔轮训班,留校任第三期学生队区队长,应该算黄埔二期或三期); 郑庭笈、邱行湘黄埔五期; 杨伯涛,黄埔七期。
第二、这些人都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虽然“功是功过是过”,其历史功绩不会被遗忘,所以第一批被特赦,合情合理。
叶立三跟蔡守元没有被第一批特赦,原因有两个,其一,他们在功德林里做出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确实没办法跟前面说过的十位在抗战中的贡献相比。第二,并不重要,但也不能不考虑,因为这两个人物是综合了许多人的经历和特点衍生出来的。
《特赦1959》是一部比较严肃的历史片,如果把叶立三蔡守元列进去,就违背了起码的历史真实——电视剧可以汇总融合而衍生出一个有特点的人物,却不能违背起码的历史真实,这跟《飞虎神鹰》和《亮剑之雷霆战将》是有本质区别的,后者好像根本就没有播出。
叶立三的原型不好找,“每次打仗之前都要算一卦”的“蔡守元”,在历史上还真有.这个人名字叫张淦,他的外号就叫“罗盘将军”。
这位罗盘将军张淦,资格可是老得不能再老,官职也不比杜聿明黄维王耀武低,此人给陆荣廷当过少校副官,后来加入桂系,先后任第八军、第四十八军参谋长、第七军军长,后来还当过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兵团司令官。
正像对联里写的那样,“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张淦后来也进了功德林,他没有熬到第一批特赦,在1959年2月,就病逝了……
叶立三为什么没特赦的原因如下
叶立三是虚构的,史料记载并没有这号人物,《特赦1959》是一部比较严肃的历史片,如果把叶立三和蔡守元列进去,就违背了起码的历史真实。电视剧可以汇总融合而衍生出一个有特点的人物,却不能违背起码的历史真实。
叶立三在功德林里做出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确实没办法跟前面说过的十位在战争中的贡献相比。一开始是功德林的叶立三关于长津湖的战役的资料,给大家讲出来,然后分析长津湖的位置和气候情况,那里森林茂密,道路狭窄,人员稀少,并且夜里可以达到零下四十度。
《特赦1959》的剧集评价
该剧是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剧集用温暖的细节搭建了完整的改造,充分展现团队真的是从思想上改造他们,打开大门迎接他们,加入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尤其是抗美援朝的胜利,真的是让他们口服心服。
整个中国高奏凯歌,披荆斩棘,实现伟大主义的理想,大时代大背景大格局大胸怀大理想,在关照新中国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外,人们内心的波澜壮阔也与观众同频共振,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观众觉得这是一部创作的胜利,也是客观表达的胜利。
《特赦1959》中有四个人被认为是虚构的,而且有人说就是这四个人是整部电视剧的瑕疵深沉厚重的真是历史题材,都像杜聿明王耀武黄维沈醉周养浩那样真名实姓多好,干嘛要弄出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四个虚构人物来?
这种质疑似乎有些道理,但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委婉一点比平铺直叙要好一些,毕竟有些事情是不好说、说不得的。其实电视剧中已经伏下了草蛇灰线,熟知那段历史的人,能从这四个角色的几句话甚至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东西,马上就能猜出其历史原型。
正因为电视剧中的一件物品几句话,都在暗示着他们的历史原型,所以我们才可以通过蛛丝马迹,找到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原型,并且很悲伤地发现有一人被枪决了。
那个看着有点混不吝,其实比谁都精明的刘安国,很多人一看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不是那个文强吗?
据功德林要犯管理所所长王英光介绍,刘安国“1926年入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当过高级干部”。刘安国自己则说“我不是叛徒,我是受不了审查和质疑,这才负气出走的!”
这就不用细问了,有过这样的经历,又进了功德林的,只有一个人1925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入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曾任红一师师长兼政委,后被王明审查打击,负气出走寻找组织未果,这才在程潜、张治中介绍下跳了槽,以“徐州前进指挥所副总参谋长”的身份,跟杜聿明一起在淮海战役中被俘。
此人资格老,被动地走错了路,级别很高,但却似乎没有什么罪行,抗战中还立有大功(策反百万伪军),所以他在功德林连个检查都不肯写,给人留下了抗拒改造的印象。
刘安国的真实历史身份极好确定,跟他一样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蔡守元,他身上的标志物,就等于在脑门上刻下了“罗盘将军”四个字。
初到功德林,管理员要求所有战犯交出随身携带的东西登记造册,蔡守元拿出自己的宝贝“没见过吧?罗盘,测风水用的;(又拿出几个铜钱)这是五爻卦。”把小战士闹糊涂了“什么乱七八糟的!”
小战士不知道咋回事,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年进了功德林而且又会算卦的,就是张淦,桂系大将,白崇禧送他绰号“罗盘将军”,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在电视剧里,蔡守元是功德林里立功最大的一个,因为他成功劝降了盘踞在大西南数万蒋军残兵败将,要是按照这功劳,第一批特赦名单中肯定应该有他的名字,大家都知道,没有蔡守元,也没有他的历史原型张淦——原因很简单1959年12月第一批特赦,张淦已经于当年二月就病逝了。
让蔡守元(张淦)去大西南劝降,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张淦是桂系元老,说话很有分量。张淦其实也不是仅仅会算卦,在历史评价中,此人身“北伐名将”“抗日名将”两个称号,参加过武汉会战、随枣会战。
张淦被俘前是第三兵团司令官,所以王英光才过故意问马玉和副所长“知道蔡守元什么来历吗?”马副所长回答“知道,他是中将兵团司令。”这就不用猜了,蔡守元的原型就是张淦,一点问题都没有。
刘安国蔡守元的真实身份很好确定,因为他们两个的身上都贴着标签呢,叶立三是谁,就比较让人费脑筋了。有人说叶立三的原型不是王耀武的爱将韩浚,因为身份对不上号叶立三是少将师长,韩浚被俘的时候是中将军长,韩浚也参加过南昌起义,当过秋收起义副总指挥,战斗中负伤与组织失去联系,这才转变了立场,这一点跟文强有点相似,只不过他不是受不了审查打击才负气出走的。
叶立三的身份其实不难确定,因为他对老长官王耀武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尊重,尊重之中还有一些愧疚“佐公(王耀武字佐民,称之为佐公,就跟称程颂云为颂公、李德林为德公一样),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山东战区,您把最好的一个部队交给了我,让我全弄丢了!”
叶立三接下来的话又透露了自己被俘的地点和原因“莱芜战役。李(仙洲)长官不听你的劝说,一味服从陈诚,这才酿成今天的大败。”在莱芜战役被李仙洲瞎指挥断送的王耀武爱将,就是韩浚这么一位,所以叶立三的原型,除了韩浚,找不出的人了——韩浚又名傅韩浚,头一个字单立人,后一个字三点水,合起来恰好是“立三”。
在功德林里,唯一一个跟所长王英光早就认识而且私交不错的,就是陈瑞章,而且陈瑞章夫人的戏码也挺重,而这也正体现了对陈瑞章原型的尊重——陈瑞章这个名字是假的,他的番号和职务说得很清楚,电视剧第一集,就通过王英光跟徐高平的对话,给出了陈瑞章确切身份“八十七军中将军长。”
这位八十七军中将军长,是最有可能跟以策反为主要任务的王英光联系的——此人是程潜的女婿段沄,曾任第八十七军中将军长兼塘沽防守司令段沄(字湘泉)。
程潜起义,段沄还没来得及起义,就被老蒋弄到岛上,被保密局秘密枪决了。《特赦1959》设立八十七军军长陈瑞章这个人物,也可能是向段沄将军致敬——段沄是否真的决定起义,海峡两岸有不同的说法,这边承认确有其事,可是对面却又开始说他冤枉了……
电视剧《特赦1959》中,扮演叶立三的是一位老戏骨,这个角色塑造成功,一要感谢扮演者,二要感谢角色本身。叶立三是谁,追剧的朋友多少知道一点。有人认为,他有人物原型,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号人。有人认为,他没有人物原型,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一起了解一下!
据悉,《特赦1959》叶立三是一名战犯,由徐永革扮演。新中国成立前,叶立三曾经担任国民党某师师长,军衔为少将。有网友爆料,历史上没有叶立三这个人,他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不存在角色原型问题。
剧中,叶立三到了北京功德林管理所,赖在车上不肯下来。一名小战士脾气不好,正准备来硬的。所长王英光阻止了小战士,不卑不亢让人拿走车上的棉被,又把车上的篷子拆了。大冬天的,叶立三受不住冻,终于妥协下车。
之后,在功德林管理所,叶立三遇到了老上级王耀武,谈及往事,两人感慨良多。叶立三像以前一样称呼王耀武佐公,不肯放下过往。王耀武只好提醒他,这里大家都互相称呼名字。多亏王耀武的帮助,叶立三慢慢开始适应新环境。
据了解,年轻的时候,叶立三是一名热血青年,曾经投身实业救国事业。加入国民党后,王耀武是叶立三的上级,两人非常亲近。王英光乐于看到王耀武帮助叶立三进步。
1967年,徐永革出生在内地,他是一名影视演员,也是一名话剧演员。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徐永革投身娱乐圈,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爱是一场温柔的幻觉》、《特赦1959》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凭借话剧作品《泥巴人》,他获得过全国小剧场汇演优秀表演奖。
在电视剧《特赦1959》中叶立三是一位个性非常鲜明的国民党将领,在接受改造时他不求改造,所以在1959年没有被特赦。不过后来他接受了改造,后期被特赦了。
电视剧《特赦1959》中,有两个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就是机电专家理工男叶立三和神机妙算罗盘将军蔡守元,这二位一个严肃得近乎古板,另一个滑稽得近乎可笑,但他们却是功德林里给大家留下比较深刻印象、表现也不错的两个战犯。
简介
叶立三这个德国学成归来的理工男,有一股子较真儿精神,他认为自己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抛下一切成见,热情地投入了灯泡厂建设中。
通过灯泡厂建设,叶立三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大家对他的印象,俨然成为了灯泡厂实际的总工程师,帮着王英光的弟弟(灯泡厂厂长)一起跟大毛派来的顾问大妈据理力争,那时候他的立场,已经完全转变。
他在灯泡厂的改造和扩建工程中,几乎有了最终话语权,这贡献,虽然不如蔡守元兵不血刃劝降了西南一军之众的敌军,比起其他人,也算是出类拔萃了。
叶立三,中国国民党军少将师长,电视剧《特赦1959》虚构人物。
在电视剧《特赦1959》 里,众多人物所呈现出来的众生相,可谓丰富多彩,值得推敲。 其中就有故意捣蛋、只求速死的中国国民党军少将师长叶立三。 刚开始叶立三来到功德林的时候,还不大适应这里的新生活,后来在王耀武的帮助下,渐渐适应环境,并且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最终叶立三成功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扩展资料
《特赦1959》是由董亚春总导演,张铎、奚望领衔主演,曹克难、高一玮、赵恒煊、肖荣生联袂主演的年代剧 。该剧讲述了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赦共释放反革命罪犯和刑事罪犯12082名、战犯33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指示将关押在全国各地的蒋介石集团的高级战犯转入北京功德林集中关押。其中有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黄维等人。起初他们对共产党的改造政策采取抗拒的态度。在改造和反改造的艰难博弈中,他们的灵魂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毛主席肯定了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将领在抗日战场上的功绩。功德林的战犯如沐春风深受感动,开始主动交代自己的历史和罪行。1959年国庆前夕,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发布了对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战争罪犯的特赦令。这一天,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依次从共和国法官的手里接过了特赦书。这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1949年被共产党在战场上打败,1959年被共产党在心灵上征服。
在电视剧《特赦1959》中叶立三是一位个性非常鲜明的国民党将领,在接受改造时他不求改造,所以在1959年没有被特赦。不过后来他接受了改造,后期被特赦了。
电视剧《特赦1959》中,有两个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就是机电专家理工男叶立三和神机妙算罗盘将军蔡守元,这二位一个严肃得近乎古板,另一个滑稽得近乎可笑,但他们却是功德林里给大家留下比较深刻印象、表现也不错的两个战犯。
简介
叶立三这个德国学成归来的理工男,有一股子较真儿精神,他认为自己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抛下一切成见,热情地投入了灯泡厂建设中。
通过灯泡厂建设,叶立三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大家对他的印象,俨然成为了灯泡厂实际的总工程师,帮着王英光的弟弟(灯泡厂厂长)一起跟大毛派来的顾问大妈据理力争,那时候他的立场,已经完全转变。
他在灯泡厂的改造和扩建工程中,几乎有了最终话语权,这贡献,虽然不如蔡守元兵不血刃劝降了西南一军之众的敌军,比起其他人,也算是出类拔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