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论坛中,于丹用白话文对于《论语》的解释使得许多不懂论语的人接触到了通俗易懂的国学文化。出名以来,于丹一直专注于有关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她甚至接受了日本首相的邀请,到日本推动儒学发展。
,人气太高,让她处于人们可以看到的地方,她的各种经典语录经常带有各种“心灵鸡汤”。一些专门研究国学文化的学者认为,她的演讲加入了太多的个人感受和体验,《论语》是关于孔子行为的记录,她总是不合时宜地硬加上这种语录,还偏要灌输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丹似乎并没有把握这种分寸。随着人气升高,她的讲座,书籍也被出版了,似乎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在她的经典话语中,有一句话“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失”。于丹以后的发展似乎应了这句话,在物质的影响下,于丹似乎已经失去了文化研究的初心。在她的研究中,并没有表现出国学大师的专业,在言行中,于丹成了一名文化骗子。
在神圣的国学当中,她也没有做到最基本的尊敬。在一次演讲当中,她甚至被北大学子轰下了台,在网络上也是掀起了各种抵制于丹的言论,于丹在各种舆论下最终销声匿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让于丹爆红的是网络,让于丹走下台的也是网络,但这也只能归咎于她自己,她用国学成就了自己,但在追逐利益时,也用国学毁了自己。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底蕴深厚。而国学大师就是传播讲解传统文化的存在,作为站在文化顶端的人,国学大师们一般文化涵养深厚。不过在中国,却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被国内顶尖学府的学子们轰下台过,这就是于丹。
一、国学大师于丹
在各种类型的节目中,《百家讲坛》一定是文化类型节目中的亮色。中华文化是一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泉,而国学大师就是泉水中的精灵,汲取着养分后将知识散播。而作为一个完全以文化为载体的节目,自然也会捧红许多的国学大师。在过去,中国的国学大师们有钱钟书、章太炎等。
到了现代,随着节目的爆火,一些新的传播者被人广而熟识,其中就有于丹。而人们感叹的就是于丹对于《论语》的解读。对于人们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固然精妙无比,毕竟每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有限,知识面也比较有限,在面对一些古文时,就会显得有些茫然。而于丹关于《论语》的解读仿佛在人们与古籍之间建立了一个连接,原本晦涩难懂的东西在一刹那变得简单易懂了。
二、爆红之后
对于艺术家来说,成名之前的东西往往是最真性情的,因为那时候的他们并不被名利所左右,可以心无旁骛地做出优秀的艺术品。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名利确实会给人带了许多的东西,而这一位54岁的国学大师于丹也被名利所左右了。
一夜爆红给一些人带来的是清醒,而给一些人带来的是沉沦。
在爆红之后,于丹的负面新闻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走红之后她被邀请到各大高校、平台参加讲座,甚至于国外也有机构邀请她去参加活动。在于丹身上却有一个在娱乐圈更为常见的问题,那就是耍大牌。
央视《百家讲坛》节目自2001年7月开播就一炮而红,也在国内掀起了一阵国学之风,让许多参与其中的专家学者们名利双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就是其中一位。她凭借自己对经典作品独到的见解,引发无数国人心灵上的触动。于丹的讲解,生动为要、童叟喜之,使无数经典之作穿越时空直击国人的灵魂深处,有无数人奉她为国学大师。
但原以为,于丹能就这么一直红下去,但一次活动,给她的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2012年,于丹受邀参加北大昆曲讲座,令人诧异的是,在讲座中于丹竟被激动的北大学子轰下了台,曾风光无限,被无数人追捧的国学大师竟被北大学子轰下台,于丹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如此不受人待见?
登上《百家讲坛》仅一年,就在中国作家富豪榜占得名次
我们常说文化人出名后,大多逃不过“出书、演讲、上节目”三件套,于丹自然也不例外,自《百家讲坛》一炮而红后,连带着于丹的曝光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于丹初次登上《百家讲坛》是在2006年,而仅一年之后,于丹就登上了2007年度的中国作家富豪榜,更让人意外的是,她的排名仅次于第一的郭敬明,位列第二。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文化圈的钱就这么好赚?或许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就为于丹日后的跌落神坛埋下了伏笔。
出版的书籍都是老生常谈,类似于网红毒鸡汤
于丹在爆红后就接连出了几本书籍,而正当读者想仔细品读这位国学大师的著作时,却发现这些书都是老生常谈,就像是如今流行的“网红毒鸡汤”一样,甚至还有眼尖的读者指出,于丹出版的这几本书籍,大部分内容都是从某本旧书上摘录的。
这还不算,不久后,就连于丹之前被人所称道的论语见解也被人质疑,对此一些对论语深有研究的学者称她对论语的许多点评都是有所偏颇的,若是粗略品读一番,会让人产生某种共鸣,但若要是仔细品读,你就会发现在她的演讲中得不到任何益处,仿佛除了过程中的一些共鸣外,什么都没有。
形象败坏,人设彻底崩塌
读者的这些发现一下子就将风光无限的国学大师于丹给推上了风口浪尖,但这些也并不能成为压死于丹的“一根稻草”,真正让她跌落神坛的,还是2009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伦敦事件。
那时,于丹还是国内的国学大师,也算拥有不小的人气,尽管“国学大师”这个称号被很多人所质疑,但这并不影响于丹的发展。2009年,于丹受邀到伦敦参加活动,可就是这次活动让于丹的人设彻底崩塌。
在活动结束后,一篇名为《国学大师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的帖子就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文中内容字字诛心,称于丹在伦敦参加活动期间,数次用自己“国学大师”的名头撒泼,就连酒店房间就因一点小细节不满意而更换了至少三次。
这篇帖子在国内引起了一阵舆论之风,想不到被誉为国学大师的于丹,走出国门后竟是这般模样,真是让外国人看笑话。老话说得好“要看一个人如何,得看她私底下是什么模样”,这句话果真不错,而正也是为何她被北大学子所抵制的原因。
国学一般情况下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学说的统称,比如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再广义一点就还要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人文政治,甚至还有书画乐器、易学星象、术数建筑等方面了。
,在国学上的研究是没有尽头的,有的人能够将“国学”中基本定义的部分进行深刻地鑚研,基本上就可以算是当代国学大师了。曾经,还未从新一代国学浪潮之巅跌落,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遭北大学生轰下台的于丹,背后真相如何?
于丹为中国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更是不少热爱文学的女子的人生目标。
于丹的一生其实是非常顺遂的,她出身于书香世家,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于丹刚好对国学文化也有所兴趣,于是最终走上了深研的道路。在2006年的时候,于丹凭借自己对《论语》的深刻认识为人们所熟知,后来又因为对《庄子》的解读而为人们所追捧。
于丹,我们大多从电视荧幕上知道这个曾经的国学大师,受到她的国学大师父亲所影响,于丹在一个充满国学氛围的家庭中长大,她从小便开始接触《论语》,和其他孩子相比,她有许多自己独到的看法。而且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她可以很轻松的同父亲交流,从父亲的见解中得到启发。从小她便体现出在国学上的天赋,因为后来不断的研究,更是取得很大的成果。
但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太差,那几年,于丹也的确很努力的研究国学,而且做出一定的成就。《百家讲坛》在2006年邀请她做客,讲国学搬上银幕,让她替观众讲解《论语》和《庄子》。大家多是从这档节目中认识她的,后来她还受邀到《文化访谈录》等节目,经常出现在荧幕上的她,也逐渐被观众所熟知,短短的时间里她一跃成为观众眼中的国学大师。
顺理成章,拥有超越同龄人造诣的于丹成功入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正式进入了国学的行列深入研究,知道她毕业之后也从未停止对于国学的追求。这样潜心国学使得她在国学界开始拥有了一定的地位,年仅三十岁便成为了北京大学的讲师。
,不再用心研读的于丹已经失去了国学解读的新意。因为之前写作的成功,于丹随后也出了几本书,粗略一看是有些道理,仔细推敲之后不难发现,这些书都有之前思想的影子,没有了初看时的惊艳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她之后推出书籍不过是想沽名钓誉罢了。
提到于丹当代人几乎都曾听说过她,但在当年于丹在人们心中代表着国学,曾经有不少的热爱文学的女孩子,都把“成为于丹那样的人”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她对于《论语》的解读更是让许多人都为之痴迷,她在信息传递还不方便的时代,成为人们口中广为流传的“国学大师”。
这样的于丹好像永远不会倒下,因为她在中国文学的代表,她对外宣传的也是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正在人们以为她注定成为受人敬仰的历史人物时,却被拉下神坛。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吧,于丹曾经那么荣耀,那么受人敬仰,却被听众当众轰下了讲台。于丹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被北大学生轰下台的于丹,究竟怎么了?
于丹的家庭是文化程度颇高的家庭,她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学习也对国学文化有自己的理解。2006年,于丹因为对《论语》的见解被人们熟知,后一年她又带着《庄子》侃侃而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她并且喜欢她,她对于国学的理解是常人没有的深度,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于丹总能把拗口的国学用自己的轻松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们能轻松地了解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也让不少外国友人也爱上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于丹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是她让许多以前并不喜欢文学的人爱上了这门艺术。
于丹就好像我们口中的“开挂人生”,一路走来没有磕磕绊绊,在这里没有否认她自身的努力和实力,相比较于其他辛勤付出的人她真的是太顺利了。这一阶段的于丹无疑是大出风头的一段时间,她频频登上各种的电视杂志,新闻媒体,她本人也十分喜欢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人们也是崇拜她崇拜她的文化,更加沉迷于她对国学的奇思妙想。
各种方面的吹捧,她自己虚荣心的满足,都让她更加沉迷于这种商业式的生活,于丹开始为了赚钱而讲座,为了生活而大谈文化。她非常善于在台上大讲特讲所谓的人生大道理,也会高谈阔论所谓的道德文化,在生活中却是一个十足的爱耍大牌的人,出去工作必须要最好的酒店最好的待遇,而且动不动就把自己标榜成高高在上的样子,多次当众对他人不尊重,这都导致她的支持者们慢慢的认清她。
慢慢的,大家的风向都开始慢慢变了,越来越多的声音质疑于丹,质疑她的为人是否和她自己对大众讲的那些道理一样,反对她的声音也越来越大,甚至连她在电视上最高光的文学讲座,都开始被人们议论并没有含金量。到后面更是有知名人士公开谈论她的言论没营养,也质疑她的学识是不是能担当得起她现在的盛名。
人们开始醒悟,其实所谓的于丹的奇思妙想都是在照本宣科,只是把别人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讲了一遍,就像在说华丽的废话,一开始听觉得无比美妙,深入了解后就会觉得不堪一击。
在大家已经对她不买账的时候,于丹没有反省自己的问题,而是依旧狂妄自大,还是留恋于在各种场合讲她的大道理,于是在一次讲座中,她被北大学子硬生生轰下了台,这也没有让她有反省之意,依旧认为自己是无比正确的,还继续发着自己所谓大道理的文章,继续说着自己的成功是理所,所以她一步步又让自己走下神坛,成为不受敬仰的人。
这件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不可以因为有了一点进步一点成就就变得不可一世,这个世界上始终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时刻牢记谦虚谨慎才能真的做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