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简介姓名乔治·萧伯纳(GeorgeBernardShaw);
出生年代1856—1950;
职称戏剧家;
国家爱尔兰;
个人情况萧伯纳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受母亲熏陶,萧伯纳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在都柏林美以美教会中学毕业后,因经济拮据未能继续深造,1876年为《明星报》写音乐评论,给《星期六评论》周报写剧评,并从事新闻工作。
萧伯纳的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接受过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又攻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艺术上,他接受易卜生影响,主张写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的戏剧使他成为我们当代最迷人的作家”。1885年至1949年年近64个创作春秋中,他共完成了51个剧本。前期主要有《不愉快戏剧集》,包括《鳏夫的房产》、《荡子》和《华伦夫人的职业》等;第三个戏剧集名为《为清教徒写的戏剧》,其中有《魔鬼的门徒》、《凯撒和克莉奥佩屈拉》和《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
进入20世纪之后,萧伯纳的创作进入高峰,发表了著名的剧本《人与超人》、《芭芭拉少校》、《伤心之家》、《圣女贞德》、《苹果车》和《真相毕露》、《突然出现的岛上愚人》等。其中《圣女贞德》获得空前的成功,被公认为他的最佳历史剧,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
萧伯纳杰出的戏剧创作活动,不仅使他获得了“20世纪的莫里哀”之称,而且“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之美”,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爱尔兰戏剧家。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父亲做过法院公务员,后经商失败,酿酒成癖,母亲为此离家去伦敦教授音乐。受母亲熏陶,萧伯纳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在都柏林美以美教会中学毕业后,因经济拮据未能继续深造,15岁便当了缮写员,后又任会计。1876年多居伦敦母亲处,为《明星报》写音乐评论,给《星期六评论》周报写剧评,并从事新闻工作。
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George Bernard Shaw (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Irish playwright. Born in Dublin, Ireland, his father did the Court of the civil service, after business failed, wine became an addiction, the mother left home to go to London for this professor of music. By the mother, nurturing, George Bernard Shaw childhood love of music and painting. Dublin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after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unable to continue studies due to financial constraints, 15-year-old member of lunch the Shan Xie and later served the accounting. More than 1876 mothers at home in London for the “star,“ wrote music criticism, to the “Saturday Review“ weekly write theater, and engaged in journalism.
萧伯纳(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
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
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他又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反对暴力革命。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萧伯纳是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出的代表之一,是现代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批评家,是18世纪以来英国最重要的散文作家,现代最优秀的戏剧评论家,音乐评论家,政治、经济、社会学等方面的卓越的演说家和论文作家。
在他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除了5部长篇小说和大量评论文章外,一共创作了52个剧本。其中《卖花女》在1964年改编成电影《窈窕淑女》,当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音乐等八座奥斯卡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萧伯纳
1、萧伯纳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他又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
2、萧伯纳是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现代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批评家,是18世纪以来英国最重要的散文作家,现代最优秀的戏剧评论家,音乐评论家,政治、经济、社会学等方面的卓越的演说家和论文作家。
3、萧伯纳积极开展文学艺术的拓展革新以及社会意识的引导改良工作,具备积极务实的价值效用。
4、萧伯纳偏爱实践,肯定现实主义者,而对理想主义者取负面评价,不相信任何形式的理想主义。在萧伯纳看来,具有“自由意志”的现实主义者是制衡理想主义的重要力量,他敢于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能超越传统和世俗,对事物的判断更能抓住实质。
5、萧伯纳在批判理想主义者的,还在积极塑造着变革社会、提升文明、进化人类的力量,敢于面对社会真相,有批判精神和实践能力。
扩展资料
萧伯纳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
萧伯纳的前途曾经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在战争中他毫不妥协地反对,尽管招致公众以及很多朋友的愤怒。他的第一个完整的长片,战争后提出的,大部分是在伤心之家“。出现了一个新的萧伯纳,他的智慧依然存在,但减少了对人性的信念。
1917年写出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知识分子绝望情绪的剧本《伤心之家》。十月革命发生,萧伯纳是亚欧最早同情和拥护这一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