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反应根据不同人体质有所不同,有人比较轻,他就是有点呼吸不畅了,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这段时间不要剧烈活动,慢慢的身体就能适应这种低氧的环境。但有人高原反应比较严重,它会引起囊肿和肺肿危害生命的,严重的时候会丧失生命的。
去青山高原是很多驴友的梦想,觉得那个地方空旷无人是真正大自然灵气的聚集地,也觉得人这一辈子总要去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至少对于旅游者来说是这样。他们有这样的追求,所以很多驴友进藏旅游的,徒步的骑摩托车的自己开车的都有,不同人结果是不一样的,有人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经验,他知道到什么地方准备什么。但有人不知道,进青藏高原不同人的高原反应不一样,有人的比较轻就没事儿,不需要准备什么,但有人比较严重,需要准备药物和氧气瓶。
有专门对抗高原反应的这种药物,对于那些轻微的高原反应有比较不错的缓解效果,就是吃了这个药之后,它可以让人的身体适应这种低氧的环境。让因为缺氧导致的大脑和身体不适有所缓解,比较严重的就得吸氧了,吸氧也不是说一直吸,就刚到青藏高原这样一个环境之中适应不了,吸一点氧气,隔一段时间吸一点。慢慢这个间隔越来越长身体能适应这个过程,高原反应自然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西藏虽然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旅游去看一看祖国大好河山确实是值得追求的一个目标,前提是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一定要提前做攻略。毕竟不同地方,自然环境不一样,风俗习惯,地理环境都有所差异,这些要提前考虑,才能避免旅途中意外的发生。
为了表达哀思。
2018年12月27日上午,河北邢台货车司机倪万辉夫妇在前往西藏送货途中去世,法医鉴定原因为高原缺氧,加之在封闭的驾驶室内休息,最终窒息死亡。
夫妇二人的生命轨迹,永远停留在了31岁、30岁,青藏线109国道五道梁。很多人经过五道梁的时候,都会为辉哥辉嫂鸣笛三声表达哀思。
在青藏线,五道梁是最为恶名昭著、气候最恶劣的地段。而“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这是对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五道梁的真实写照。
其实五道梁这块地方海拔不到4700公尺, 不算高,但因海拔和地势原因,空气不流畅被认为是青藏线上生命的禁区,让人闻之丧胆。这里地高天寒,长冬无夏。被世人称为“生命禁区”。
藏北高原7月平均气温低于8℃,五道梁7月平均气温为5.5℃,是全国最低值。当地人用水基本来自雪水,没有洗澡的地方。五道梁镇夏天常驻人口较多,达200人左右,冬天由于一些饭馆关门,人员下撤。这里住户不足200人。
如果去高原地区的话,一定要准备好充分的准备,比如保暖,还有氧气瓶,还有一些拨打的急救电话,急救措施的药品啊之类的,都应该随身携带。
七类人群不适合去高原地区,分别是一下七种
1、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显著心率失常、静脉脉率在100次/分以上、严重高血压病和各种血液病患者。
2、患有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扩张、哮喘、间质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他各种呼吸功能不全、活动性肺结核者。
3、患有癔病、癫痫、严重神经衰弱、脑血管疾病者。
4、重症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慢性活动性肝炎、肾功能不全者。
5、糖尿病未控制及其他严重内分泌系统功能不全者。
6、曾有过高原心脏病、严重高原昏迷、高原肺水肿病史者,以及曾有症状明显的高原反应、高原高血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病史者。
7、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者,因低氧可诱发视网膜剥离导致失明。
扩展资料
西藏旅游注意事项
1、初到西藏高原旅游时,多数人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但这并不说明不能适应高原环境;如果能够正确地保护自己,2到4天后,一般都可使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
2、如果是乘飞机上高原,一般高山反应的症状会在12到14小时产生。所以,刚刚到高原的时候一定不要剧烈运动,而要卧床休息。否则,一旦感觉到反应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了。
3、人们常常用吸氧来缓解胸闷不适。吸氧能暂时解除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停止吸氧后症状又会重新出现。假若缺氧症状不是很严重的话,建议最好不要吸氧,这样可以加快适应高原环境的速度。轻微的高原反应,会不治自愈,不要动辄吸氧,以免形成依赖性。
人民网-西藏旅游又渐入旺季 专家提醒游客注意事项
自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人类开启了一段崭新的 历史 。强大的 探索 欲与征服欲成为了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总有这么一些人,似乎天生就为了突破自己的极限,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冒险于星辰大海的征程。
珠穆朗玛峰,坐落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是众所周知的世界第一高峰。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都是绝对的“生命禁区”。,从古至今有无数勇敢的冒险者对她充满向往,并前赴后继的尝试挑战。
“到达‘睡美人’之后,要向左转。”这是登山家们在介绍登顶珠峰的路线时,常常说的一句话。而这位著名的长眠于世界之巅的“睡美人”叫做弗朗西斯.阿森蒂夫(Francys Arsentiev)。
1958 年出生于美国夏威夷的弗朗西斯是一位女登山家,自幼家境便十分优渥。她的父亲就是一位狂热的登山爱好者,从小,弗朗西斯就在父亲的影响和带领下,逐渐爱上了这门户外运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弗朗西斯开始一步步挑战更多的山脉,一座比一座更高也更险,她的内心也随着每一次登顶,被喜悦与自豪填满。 她憧憬着征服世界上所有的高峰,就像著名的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的经典名言因为山就在那里。
在一次登山活动中,她结识了同为登山家的谢尔盖.阿森蒂夫(Sergei Arsentiev)。 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迅速坠入了爱河。关于登山,他们似乎有聊不完的话,计划着未来共同挑战更多的登山冒险活动。
很快,这两位优秀的登山家便携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并诞下了爱情的结晶。虽然这是一个充满了快乐的小家庭,与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女性不同, 酷爱登山的弗朗西斯没有选择在家“相夫教子”的生活,而是决心继续完成自己征服高山的梦想。
1998 年,弗朗西斯即将迎来自己 40 岁的生日。她很希望用一个特别的方式庆祝,于是丈夫谢尔盖送了她一份梦寐以求的礼物挑战传说中的世界屋脊,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弗朗西斯开心极了,这正是她一直以来最大的梦想和目标,不过与此,她认为仅仅是攀登还不足够特别, 她想要挑战自己的极限“无氧登顶”,并成为 历史 上第一位无氧登顶珠峰的女性登山家。
所谓的“无氧登顶”,指的是不携带氧装备登山,完全只凭自身的经验与身体素质来应对高山上的各种极端情况。
这无疑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就拿自然条件来说,高山地区氧气极其稀薄,山上的氧含量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二,而海拔超过 8000 米以上氧含量最低的地方甚至只有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
而登山过程中一旦氧气不足,登山者可能会产生极其严重的高原反应,比如幻视幻听、头痛欲裂、丧失行动能力等等。即便是身强力壮经验十足的男性登山家都很难承受,何况弗朗西斯已经是一位步入中年的女性。
尽管这个“无氧登顶”的想法有着极大的风险,,同为登山家的丈夫谢尔科还是赞同了弗朗西斯,决定让她尝试挑战无氧攀登珠穆朗玛峰。如果成功,弗朗西斯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不带氧气设备成功征服珠峰的女性。
这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纪录,不仅仅是人类登山史上的壮举,更加是对于女性精神的崇高赞赏。这个目标对弗朗西斯似乎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令她十分憧憬,跃跃欲试。
对于全世界的登山爱好者而言,珠穆朗玛峰绝对是当仁不让的终极目标。时至今日,人们的技术和装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上个世纪,登山设备依旧相对简陋,珠峰始终是耸立在人们面前难以逾越的顶点。
当地的丹巴人向导曾说过“人无法决定是否能够登顶,这是珠穆朗玛峰决定的。” 为了将风险控制到最低,在挑战珠峰之前,每个人还是至少需要经过几个月的专业体能训练。
1998 年 5 月,弗朗西斯和谢尔盖完成了攀登前的各项身体训练,他们告别了 10 岁的儿子,满怀着期待和信心,远渡重洋来到了西藏,并顺利抵达了珠峰大本营。五月的珠穆朗玛峰只有零下 30 度,寒冷的气温无法浇熄二人心中炙热激动的火焰。
他们在大本营做好万全的准备的后,弗朗西斯留下氧气辅助设备,只携带着常规登山装备开始了这次前途未卜的攀登。
因为他们充足的登山经验,前期攀登的过程还算是比较顺利。弗朗西斯因为没有携带氧气瓶,一路上都十分专业的调节着自己的呼吸,尽量让状态保持平稳。 她控制着前进的步伐,让自己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一段攀登,不至于落后,但也很难加快速度。
随着海拔越来越高,氧气也随之越来越稀薄。夫妻俩相互扶持着抵达了 8000 米的高度,这里的空气已经异常稀薄,强烈的不适感阻碍了弗朗西斯的步伐。
她感觉自己的肺部仿佛被一双大手握住了一般,呼吸越来越不顺畅,甚至开始出现了幻觉,这是典型的高原缺氧症状。知道无法立刻向上进发的弗朗西斯不得不选择扎营休息一晚来恢复体力。
弗朗西斯夫妇继续尝试冲击顶峰。虽然经过了一夜的休整,但毕竟位于海拔八千米以上的极端气候条件之下,根本谈不上恢复了多少。历经艰辛来到这里,他们不会放弃。
珠穆朗玛峰的一段路程也是最艰险的,他们反复尝试攀登了三次,最终成功站上了世界之巅。
弗朗西斯终于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无氧登顶珠峰的女性。 ,极度的不适让他们激动的心情转瞬即逝,弗朗西斯甚至没有欢呼的力气,只匆匆拍了一张照片便向下撤离了。
据统计,攀登珠峰的遇难事件中有七成都是发生在下山的途中。艰难的无氧登顶已经远远透支了弗朗西斯的体力,坚持到顶峰本就已经是强弩之末。
在下撤过程中,她感觉到一丝力气被逐渐抽离自己的躯体,似乎每一次从嘴里呼出的气都在撕裂自己的喉管,呼吸越来越困难,视线越来越模糊。
很显然,高原缺氧反应依然紧紧纠缠着她。当下行到距离顶峰 244 米的时候,意外还是发生了。 弗朗西斯的身体迎来了极限,她眼前一黑,倒在了雪地里。
此时,弗朗西斯虽然极度虚弱,但依然还保有比较清晰的意识,她向丈夫谢尔盖发出求救信号。谢尔盖看到她倒地也迅速停了下来,开始查看她的情况。很不幸的是,情况十分不乐观。
在海拔 8000 米以上的地区,哪怕短暂的停留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高山上,天气本就瞬息万变,前一秒的晴空万里,下一秒也许就会刮起暴风雪,随时可能发生的雪崩、滑坡,以及极低温环境下登山者体温的迅速流失、体力耗尽、极度缺氧,无论哪一项都注定走向死亡的结局。
谢尔盖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登山家自然懂得这些,他的理智清晰地告诉他,即使妻子已经倒下,他也不能停下来,以他现在的能力什么也做不了。
弗朗西斯不知道丈夫此刻的想法,只是异常虚弱的请求丈夫留下来帮帮她。谢尔盖看到她的样子觉得揪心极了,他开始了极度痛苦的心理挣扎。
他实在无法做到对心爱的妻子见死不救,独自离去。但理智告诉他,留在这里毫无意义,魔鬼般的恶劣环境会迅速将他们俩吞噬。
谢尔盖十分清楚,现在最好的做法是留下弗朗西斯,自己一个人尽快下山,想办法通知营救人员,并在拿到氧气瓶后迅速返回,这是营救妻子的唯一希望。 他难受极了,但还是毅然决然的站起来转身离去,想用最快的速度返回营地。
此刻,巨大的绝望充斥着弗兰西斯的内心,她以为自己被抛弃了,极度的虚弱与眼前逐渐模糊的景象让她无法理智的思考, 她看着丈夫狠心离去的背影,用尽一丝力气喊道求求你!不要丢下我!
虚弱地喊声被淹没在了残酷的冰天雪地里,弗朗西斯绝望而恐惧,一个人留在雪地与冰川间悄悄地挣扎着。陆陆续续地,也有一些下行的登山者经过她的身边,她轻声的呼救,但没有人停下来施以援手。
这就是残酷的珠穆朗玛峰,这些人并非见死不救,而是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爱莫能助。
沉重的登山装备重重的压在每一个登山者身上,复杂而未知的路况让下山的每一步都危机四伏。在如此极端的气候环境下,每迈出一步已经是巨大的艰辛,如果停下来救助他人,尝试带他们一起下山,那所有人必定会一起死去。
不久后,另一对正在挑战登顶的登山家夫妻伊恩和凯西发现了倒在雪地里的弗朗西斯。他们俩犹豫了,如果现在停下来施救,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放弃冲击顶峰。此时此刻,世界之巅距离他们仅仅只有一步之遥,如果在这里放弃,将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思虑片刻后,不能见死不救的同情心和油生的责任感,令他们很快做出了抉择,伊恩和凯西决定放弃这次登顶机会,停下来寻找所有可以帮助弗朗西斯的办法。
倒在地上的弗朗西斯已经奄奄一息,裸露在外的面部皮肤没有任何血色,睫毛和眉毛上结满了细碎的冰渣,意识也模糊不清。她似乎在喃喃低语,也许是在呼喊着谁的名字,但只有已经冻裂的嘴唇在微微颤抖着。
他们试图帮助她恢复意识,但无能为力。长时间的低温和缺氧已经对她的身体产生了不可逆的伤害。伊恩和凯西意识到,除非他们给弗朗西斯一个氧气罩,否则做什么都是没用的。,这也就无异于自杀,他们中将有一个人进入和弗朗西斯一样的境地。
最终,伊恩和凯西停留在弗朗西斯身边长达一小时,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时间,随时可能让他们自己也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思虑再三后,他们艰难地决定放弃自行营救,唯一的办法只有先行下山回到大本营求救。
他们翻遍了全身可以留下的物资,放在弗朗西斯身旁的雪地上,并向她再三承诺他们一定会回来,就转身离去了。 而命悬一线的弗朗西斯唯一能做的,也只是气若游丝的一遍遍哀求着,求他们不要留下她,不要离开她身边。
第二天,另一组登山队经过弗朗西斯身边时,发现她已经没有了呼吸。弗朗西斯.阿森蒂夫在独孤与绝望中去世了。 她成为了被永远留在珠峰上的几百具登山者尸体中的一具,成为了著名的雪山之巅的“睡美人”,等待着她永远无法回来的王子。
直到第二年,人们才知道当时狠心丢下弗朗西斯的丈夫谢尔盖的最终结局。他并没有像弗朗西斯弥留之际以为的那样冷血地抛弃了她。
1999 年,谢尔盖被人们发现死在了珠峰一个山谷的斜坡上,身上带着两个氧气瓶和各种登山补给。 他的尸体离弗朗西斯仅仅只有几百米远,显然是在返回营救的途中不慎跌落山谷,最终命丧雪山他从未想过要放弃自己的妻子。
就这样,这对优秀的登山家夫妻永远的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们年仅十岁的儿子。 弗朗西斯被称为“珠峰睡美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数百名登山者从她身边走过,她成为了众多冒险者必经之路上触目惊心的“地标”。
直到九年后,终于有人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她的尸体从主要道路上移开并简单安葬。他们就是当年遇见并陪伴她,但最终没能救下她的登山家夫妻伊恩和凯西。 当年因为营救条件过于恶劣,他们在返回大本营后,仅仅发出了求救的信息,没能实现回到她身边的承诺。
事实上,弗朗西斯的死与他们没有任何瓜葛,但他们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内疚之心,这么多年从来不曾忘记。他们心里始终记得离开时的那句“我们会回来的”。
9 年后,伊恩找到了弗朗西斯的遗体,虽然没有办法将她带下山,但还是小心地将她从路边转移至一个更加隐秘僻静的地方。
伊恩始终记得这里有一个和他有着同样信念的灵魂,他为她进行了一个简单而神圣的安葬仪式,用美国国旗将她的身体包裹起来,并在她身边放置了一个泰迪熊,和一封她的儿子写给她的信。
他维护了弗朗西斯作为冒险家与逝者的尊严,从此,她将以这种方式永远与珠峰融为一体,而伊恩也终于实现了对她的承诺。
时至今日,珠峰上依旧有超过 200 具登山者的遗体。在那样的高度,那样瞬息万变的气候条件下,即使是绝大部分直升飞机也难以到达,而每一次螺旋桨的旋转震动都随时可能引发雪崩,更加没有适合悬停的地理条件。
每当尝试转移一位登山者的遗体,意味着将有十个人面领着死亡的危险。过于艰险的自然条件和高昂的营救费用让这些勇敢的冒险者只能一直沉睡在雪山的怀抱。
追求极致征途的勇士们令人敬仰,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将自己的生命和肉体永远定格于深深憧憬着的雪山之巅,也是一种灵魂的归宿,“当珠峰夺走一条生命时,它也保留了一条生命”。大自然是这里绝对的主人,人们在试图征服它的时候,往往只能臣服于它的无情。
这些珠峰上的遗体早已成为了一种图腾般的存在,对于那些满怀信心想要征服高山的人来说,它们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与警示,在面对严酷的大自然时,请永远满怀敬畏之心。
MOUNTAIN TOMB,Who Is Sleeping Beauty on Mount Everest,by David Boroff,THE SUN
Death in the cloudsThe problem with Everest’s 200+bodies,by Rachel Nuwer,BBC
珠峰上的尸体,by 陈冉,知网
珠峰云端之上的“死亡圣地”,by 高佩莙,知网
在假期里看到这条新闻,真的戳中我的泪点。为了生活,夫妻二人进藏送货,因高原反应缺氧去世,留下一双孩子。
因为往西藏送货,路程长、用时久,所以挣钱也多,可是没想到,他们俩是第一次进藏,就再也没能走出去。真是让人痛心!
经常生活在平原的人,出行高原,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高原反应。
我曾经去过一趟西藏,高原反应不是说你身体好不好的问题,完全是看个体反应。
我的身体不是很好,但进藏一路,我基本没有什么高原反应。只是在翻越米拉山口的时候,因为激动,在山顶快走了几步,结果开始头疼。当车下山之后,头疼症状就消失了。
我观察了同行的小伙伴的反应,得出一个结论身体最强壮的和身体非常弱的不适合进藏,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就是各有各的反应了。因为身体最强壮的人,耗氧量多;而身体最弱的人,基本不适合出远门。
如果必须去高原地区,我有这样几个建议
一、行前最好服用红景天等药物,调节一下身体状况;最好检查一下身体,如果发现心、肺、脑、肝、肾的病变,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病人,尽量避免进藏;
二、把行程拉长,由海拔低的地方慢慢向海拔高的地方阶梯式前进,慢慢适应缺氧情况,让身体有个适应过程;
三、一定要防寒保暖,在高原感冒,无疑于一场重病发生,严重的会因为小小的感冒而送命;
四、进藏不要太兴奋,不要多运动。刚进藏的朋友,会对西藏的一切都感兴趣,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高原反应使得你必须冷静面对,因为兴奋和运动都很消耗氧气;
五、多喝水,多吃蔬果。这可不是套话,因为水和蔬果利于消化,少暴饮暴食,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
六、尽量别吸氧,这是万不得已才采取的措施,别提前用了,到时候真没有什么可以补救的啦。
生命是自己的,远方再美好,也一定要量力而行。
禾田飞歌自由撰稿人。微信公众号禾田飞歌(IDahetian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