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见》是记者柴静所撰的长篇自传集。初版时间为2012年。
2、《看见》记录了十年间重大的公共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药家鑫事件等的记录,更有柴静个人的精神成长历程。柴静将十年央视经历、个人成长心路与中国大事件糅合在一起,传达了对人的“同情之理解”和对“众口一词”的质疑。《看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柴静,山西临汾人,1976年出生。 19岁,柴静就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22岁时,她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现为中央电视台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
2012年12月出版讲述十年央视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该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首印高达50万册。
1995年,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温柔》。
1998年,辞职进入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
2001年,加盟《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
2003年,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
2011年,担任《看见》周末版主持人。
柴静 - 著作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夜色温柔的故事
《看见》采访是人与人生命的往来
婚姻
赵嘉
2013年1月,柴静被爆出已经与某知名摄影师低调完婚,并在三环一普通公寓居住。报道中提到该摄影师名叫赵嘉,是国内知名摄影师。赵嘉担任过特项旅游向导,国内某大型网站栏目负责人,某互联网投资公司中国区副总裁,某电视媒体的首席运营官并且出过书也写过专栏,随后才开始摄影师生涯,还曾担任过央视下属公司的重要干部。被封“央视最穷主持人”
网上流传指央视的女主持人柴静到2012年都还未于北京买房产,10多年都住在租屋处,封她为“央视最穷主持人”。为此柴静于博客回应称有很多人去关心她,她知道大家的好意,但希望以后不要再提起这件事。柴静说自己是记者,只有在报导方面的专业能力和公众有关,但她选择的生活方式是隐私,她只是以觉得舒服的方式生活,跟能力和道德都无关,不需要惭愧、也没必要得意
阳春二月底,楼顶上积着的去年的雪已经消融得差不多了,即便封门闭户,新一天的清晨也是这样悄无声息的从窗帘缝间溜进屋中。
《看见》这本书写是柴静在主持生涯中所见的一些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事,以及其中的人。这样的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随着读者年龄阅历的不断增长,每读一次,心得就会改变一次。了,也不是说新感悟就比旧感悟更高明更有深度,只是,会有不同。
说几点体会吧。
一、客观
记者与看客的不同,就是看客可以思考,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而记者,也必须思考,但不能有观点。因为一旦产生了观点,报道就可能有失偏颇。
生活中,事实往往代表的是理性,而观点是感性。观点应是在了解全部事实之后所表达出来的,倘若观点快于事实,那么必然可能出现误判。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遇到什么事,需要拿出判断之前,先扪心自问,我是否已经掌握了全部事实?不明白不清楚的事,不要随便信,更不要随便站队。
二、深度
每件事细说起来,都有深层可挖,问题是,你能不能看清深层要从哪个方向挖?
蒸一锅米饭,是件在普通不过的事了,但细说起来,这里面问题就多了。比如火候的问题,时间的问题,米和水比例的问题,锅的大小高度的问题。这里面又要进一步讨论生米做成熟饭中哪些营养素经过蒸煮变性了,变性的温度和时间,变性具体的分子机制,以及米中各个营养素的含量占比,南方米和北方米的差异,人与人对口感的不同偏好等等。
在某些事情上的深度挖掘,有利于更好的认识问题。
三、主次
2008年的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一次盛会,与主流选择报道夺金热门选手不同,柴静选择性地报道了一些奥运赛场上的“小人物”。他们不被聚光灯追逐,却各有故事。
生活中常常会有这种这样的事情,当所有人都盯着一个焦点时,焦点炙手可热,这时候,你想从焦点上获得突破比别人做的都好可能就不太容易,反而,去寻找一些其他可能说不定更容易出彩。,寻找的过程可能是曲折的,甚至寻找了之后做出来仍然只是感动自己。这需要一种思路,更需要一个心态。
四、执著
现代社会很多人失去了理想,但更多人在抱怨理想,因为难以达到。
工作不是理想,工作就是生存,期待通过努力工作实现什么或是证明什么本身就是不可靠的。现实是,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往往激励你的也已经不是理想,而是欲望了。
理想能不能实现,是否因为它是理想所以永远只能追逐?
,理想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执著,是往下走下去的脚步。当排除了一些肯定是通往毁灭之路的选项后,我们都会有困惑,我的路通向哪里?这条路能否到达我的目的地?我能否到达?而事实上,在《看见》这本书中,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你是否在走,坚定不移的走,持之以恒的走,不是走走停停,不是前一步后一步,不是这几年这条路再几年换条路。
愿疫情早日结束,前路多艰,愿我们鼓起勇气,不停下这或矫健或蹒跚的脚步。
《看见》这本书描写的是柴静看见的别人的故事,也是柴静看见的自己的故事。十年前柴静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为没有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柴静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
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
扩展资料
柴静是一位有良心,敢说真话的新闻工作者,她有着犀利和敏锐双眼、坚定与坚持精神。她冷静客观,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不向恶势力妥协,是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 2013年柴静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引起热议,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在这本书中柴静通过一个个故事,记录了从她进入中央台后的一步步成长。而这个成长的过程就是棱角慢慢消融,开始融入这个世界的过程。
开始柴静认为世界非黑即白,所以她喜欢质问。开始她喜欢一些模式,上纲上线,政治正确,后来她发现有很多喊口号解决不了的问题。随着柴静的成长,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让我们反思自己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如何完成自己的成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看见
柴静成长告白书籍《看见》内容简介
《看见》是201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记,作者是柴静。该书讲述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下面,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本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简介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三重内涵
1.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本书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2.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3.我们自己的故事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作品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他开了口。“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这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我看到了一些东西,但只不过隐约地感到怪异,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四章 是对峙,不是对抗
能不能采访准确,不是能不能完成工作,或者能不能有乐趣这么简单,这事关人的性命,我要是问得不准确,不配坐在这椅子上。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聚会上,朋友说,你现在做的这些题目太边缘了,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碰到这些问题。作家野夫说“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了。”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第七章 山西,山西
我出生在一九七六年的山西。山西姑娘没见过小溪青山之类,基本上处处灰头土脸,但凡有一点诗意,全从天上来。
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
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第九章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二○○六年二月底,我接到通知,迷迷糊糊去别的部门开会。被惊着了,因为在“新闻联播”里要开一个有我名字的专栏,叫“柴静两会观察”。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准确是记者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
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认识而已
虐猫那期节目播出后,我收到王的短信,她要的并不是同情,节目也没给她同情。她只要求得到公正,这个公正就是以她的本来面目去呈现她。
第十二章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 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我脑袋里旧思维习惯改不了,新的又不知道怎么形成。钱钢老师说,你可以看一看历史,“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第十三章 事实就是如此
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不仅事关技术,更是对事件各方科学精神的检验,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间。
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去年地震的裂缝里青草簌簌地拱动,湿黑的山坡上一层一层墨绿的杉树林,梨花浅白,空气里都是水滴和鸟叫。很多坍塌滑坡的山体,现在已经慢慢重新覆盖上了草木,就在这片山峦之间,正在建成新的房屋、村庄和家庭。
第十五章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全世界媒体都在这儿,金牌运动员有无数人采访,我说“那咱们就采访不显眼的吧,失败者也成,只要打动咱俩的就算。”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新闻调查六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征地题材,各种口音,各个地方,各种冲突。节目组每天一麻袋信里,一半是关于征地的。
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
从世俗的意义上说,卢安克做的事情没用,没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第十九章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第二十章 陈虻不死
谈起陈虻时,有人说智慧,有人说尖锐,白岩松说“那是个非常寂寞的人”。 他的寂寞不是孤单,是没完成。
后记
推荐:
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首度出书讲述十年央视生涯。个人成长的告白书,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看见》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我们自己的故事。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经典语录
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回忆太痛苦,但痛苦也是一种清洗,是对牺牲人的告慰。
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人在那种苦快意的痛苦里毛发直竖,电子乐里失真的人声像在金属上凶狠的刮刺,绳索突然全都绷断了,我睁开眼,像一只重获自由的小兽,久久的凝视着这个新的世界。
我们都痛恨用马赛克压在人脸上的丑陋和不尊重。
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
什么样的人能理解人?听别人说话的人。
“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者?”“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把生育当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爱情,应该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道德,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看清它,然后抑制它。
什么是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就是不往地上砸瓶子。
你生活得太塑料了,不真实。
别当了主持人了,就不是人了。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吗?你要不期待,你就别问了。
人在关口上,常是一些看上去荒唐的事起作用。
你可小心,别变成最初你反对的人。
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 才会忘记自己。
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