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生卒年不详),本字昭姬,晋朝避司马昭讳称文姬。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
蔡文姬思汉图
1.蔡文姬(177?-?)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 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才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2.根据《襄阳耆旧记 卷一 人物·蔡瑁》记载,三国时期蔡瑁的一个弟弟也叫做蔡琰“(蔡)琰,字文珪,为巴郡太守,(蔡)瑁同堂也”
蔡文姬,原名蔡琰,字文姬,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她是文学家蔡邕之女,小的时候经过父亲蔡邕精心培养,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16岁时董卓死了以后,牵连了蔡邕,蔡邕从一开始就不愿出山与董卓为伍,但为护家人周全被迫跟随,为清除董卓余党,61岁的蔡邕死于狱中,赵五娘伤心欲绝,也死于长安。自此十五岁的蔡文姬失去了双亲。第二年青春年少的蔡文姬邂逅了她生命里的第一个男子卫仲道。卫仲道从河东而来,只为一心求学,习得蔡邕书法真传,来到蔡文姬家这边得知蔡邕已死于狱中,卫仲道又不愿意离去,得知蔡文姬习得父亲真传,便相跟着蔡文姬学习书法,蔡文姬看他与自己年纪差不多,于是便答应教他书法,就这样,两人经常一起研习书法,弹唱游玩,日久生情,因为也无父母,在乳娘的见证下2人互许终身,蔡文姬和卫仲道回到他的家乡山西,在山西的几个月是蔡文姬最幸福的时光,好景不长,卫仲道因病病逝于家中,婆婆看她如此年轻不忍她一直守寡便派人将她送回老家。
不久匈奴因中原战乱南侵,蔡文姬在逃难途中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左贤王看到蔡文姬如此美貌,深深的被她吸引,他命令一众奴仆将蔡文姬带回驻地,蔡文姬面对这些像强盗一样的匈奴人内心惶恐不安,不得不踏上北上之路。左贤王虽然是一介莽夫,面对喜欢的蔡文姬他并没有强迫她,而是用真情去感动她,2人先后生育一女一子。
转眼12年过去,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特别喜爱文学、书法,常与蔡琰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因为多年的战乱蔡邕的书法及文学创作早不知所踪迹,为了能够让史官留住文学家蔡邕的文学创作,曹操用武力迫使蔡文姬回到汉地,面对曹操强悍的兵权,左贤王想与曹操来个正面交锋,蔡文姬劝说左贤王“你我已拥有一儿一女,草原好不容易有了今日的和平,我不想你为了我而意气用事,我将我心头肉我儿我女留给你,纵然有天我不在这个世界上,也有他们陪伴你。”在蔡文姬的劝说下,左贤王泪流满面,他觉得自己这辈子爱上的这个女人是上天派来拯救他的,为了草原的安稳,他依依不舍的将蔡文姬送回汉地。
蔡文姬走了,左贤王走了很远的路来送。她的一双儿女在身后哭喊着,左贤王也泪流满面,他恨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去与曹操抗衡,他和迎接文姬的使臣骑马走在前面,蔡文姬在马车里听着一双儿女的哭喊声心如道绞,不停的抽泣着,她以为此去将是的诀别。曹操派人将蔡文姬接回中原,蔡文姬原本以为曹操会因为父亲的原因要将自己处死,曹操并没有而是将她嫁给了董祀,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现在让大家见一见。”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 情感 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蔡琰为丈夫董祀求情时,天气非常寒冷,曹操见蔡琰没有穿鞋又披散着头发,于是赠给蔡琰头巾鞋子袜子。曹操又问蔡琰“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蔡琰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我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曹操说“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蔡琰说“男女授受不亲,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写给你就是。”于是蔡琰花费数年将记忆中的古籍抄录下来并且送给曹操,曹操命史官成套保留在国库,也正是因为曹操爱才惜才才让我们知道了蔡邕和蔡文姬之才。
蔡文姬著有著名的《悲愤诗》,诗里记载了自己因战乱流离失所与爱子分离的感情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蔡文姬(汉末三国时期才女)
蔡琰(生卒年不详),本字昭姬 ,晋朝避司马昭讳称文姬。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人,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
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东汉末中原大乱诸侯割据,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嫁给董祀。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今已失传,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文姬归汉的故事,广为流传。
湖南湘阴人
河南杞县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5379.htm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
历史上确实有蔡文姬这么个人存在。而且还是个大美女、大才女。只是这个大美女的命运有点坎坷。嫁过三次人,还是曹操的老相好,但却没有跟曹操结婚。
01、蔡文姬的第一任丈夫蔡文姬的第一个丈夫是卫仲道,这个人跟蔡文姬的背景差不多,两个人也是门当户对。而且,两个人还都喜欢文学,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卫仲道,非常欣赏蔡文姬的才学。
,卫仲道的明不好,年纪轻轻就得病死了。所以,蔡文姬成为了寡妇。
02、蔡文姬的第二任丈夫蔡文姬那个时候,天下大乱,像蔡文姬这样貌美又有才学的女子,早就被人盯上了。她的丈夫死后没有多久,她就被匈奴给抢走了。好在是被左贤王给看上了,还娶她当了王妃,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蔡文姬跟左贤王在一起的时候,还生了两个儿子呢。
03、蔡文姬的第三任丈夫前面说到曹操跟蔡文姬的关系,一直就是暧昧不清的,曹操虽然没有娶蔡文姬,但却一直很照顾她。
他知道蔡文姬被匈奴给抢去了,就让人花重金把蔡文姬给赎了回来。在那个时期,女人就像个商品一样,可以被交易。
后来,蔡文姬又认识了董祀,在曹操的助攻下,两个人就结婚了。有人很矛盾,曹操自己不喜欢蔡文姬吗,喜欢的,这个喜欢并没有利对曹操来的重要。把曹文姬嫁给董祀,不仅可以报恩,还能巴结董祀,对曹操来说,这么做更有利。
这就是蔡文姬的一生,嫁了三次,除了第一次,是她喜欢的。后面的多少都有些被动,好在董祀陪伴她走到了。
在古代,美貌与才华对女子来说,并不是武器,有时候反而是一种负担。
陈留围(今河南杞县南)人
蔡文姬,名蔡琰,字文姬,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女诗人。陈留围(今河南杞县南)人。其父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