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
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心学的地位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王阳明
王阳明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此心不动,比较通俗的讲就是指心的定力。有从容淡定的修养,遇事沉稳,不慌不乱,不急不躁,即便下一刻影响到生命的安危,也不会影响处理事情的分寸。
阳明先生《心学》核心思想之一便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当下的心是“空”的,不受一丝一毫杂念的影响,不会因事物产生波动,外在事物的变化,我会感知到,也会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虚妄,并对虚妄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随机而动,指的是在心不乱的前提下,根据局势的发展而采取的正确应对措施。
阳明先生《心学》核心思想之一便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当下的心是“空”的,不受一丝一毫杂念的影响,不会因事物产生波动,外在事物的变化,我会感知到,也会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虚妄,并对虚妄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针对“空”来说,心学的空(此心不动)和佛学的空是有区别的。佛家讲究禅定,心学的空则有事上练的功夫,即对事物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而临危不乱。
先生曰心之本体,原本不动。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
先生说的此心不动,是指致良知到自然不动。我们的心是命中注定不该动的,如果心不动,而心即理,那理也不会动。我们的心主宰着理,所以有什么样的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
由于习俗所染,我们遇事常常躁动、骚动、欲动。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很容易受外在事物所影响,导致情绪激动,慌乱,惧怕,对心智产生干扰,思绪出现较大波动,方寸策略就会乱,应对措施也会出问题,结果往往是一团糟。
要想遇事不乱,就要恢复心之本体,即致良知。
先生曰“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所耳。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意思说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愤懥等件”指的就是其中的愤懥、恐惧、好乐、忧患四样。
“廓然大公”一举一动都合乎人类本性,生命还是以我做主,能够自主自如,精神与生命统一。
情绪来时,我们只需知道情绪来了,觉知着它,然后就随它去,情绪自己就会慢慢平复。这跟佛家修行的观照法一脉相承,而不要强行压住,而且通过觉知来体验、顺应它,当你有觉知后,情绪就难以绑架你!
心学的很多内容,是从佛家、道家借鉴而来,但先生反对佛家、道家只一味求“静修”!先生认为静以养心,动以磨性,才是最最好的修行。
先生言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先生认为“静修”作用很大,一味追求静修,而缺乏致良知的功夫,遇到事一样会六神无主、失魂落魄!
阳明先生平定宁王叛乱,以临时拼凑的部队仅用了35天就摧毁了宁王的十万大军。
有弟子问先生“用兵有术否?”先生回答“用兵能有什么术?只是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罢了。”弟子沾沾自喜道“那我也能用兵。”
先生看向该弟子,弟子脸上充盈着自信的光“只要临战时让此心不动,不就如您一样谈笑间击败敌人了?”
先生笑问“你怎样让自己的心不动?”
弟子“我用心控制它啊。”
先生“你的心被你全力控制着不动,那你用什么运筹帷幄呢?”
弟子哑然。
的确,战争中运筹帷幄非常重要。智谋决断,军记,情报,心理战,粮草等等每一样都是重要因素。只要有克敌制胜的心,就一定会有克敌制胜的一番道理、技巧出来,面临战事时自然能做到此不动心。
此心不动,就能在面对各种情境时方寸不乱,应对自如。
欲养得此心不动,须自信、学养深厚,具备谋事的大局观,用孟子的说法就是“集义”,在现实生活中做符合道义的事,积累善行和善念,心胸坦荡,才能随应事物的变化做到随机而动。
主要核心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 曲越腐朽。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反应,也就是心外无物,而这个心也代表着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
至于怎么反映,就是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运用内心的良知,使得自己的良知得到彰显,知和行必须同步进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切都是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