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节是国家法定节假日。
根据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第一条 为统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的假期,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1、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2、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3、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4、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5、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6、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7、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小长假的形成
2000年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确定了劳动人民每年享受的三个黄金周,即春节,五一,国庆十一。目的使劳动人民获得休息,刺激消费。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例如交通。
国家有关部门对节假日进行调整,取消五一国际劳动节长假,增加传统节日元旦、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假日,便形成了五个3天小长假(元旦、清明、劳动节、端午和中秋)。
放假调休制度
即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周末的休息日冲突,为使劳动人民获得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休息,所以国家统一对假期进行调整,使劳动者获得法定节假日的休息后,再享受调整以后的周末休息,即是假期延长,对劳动人民是有利的。
元旦放假,是法定节假日。
一、元旦2021年1月1日至3日放假,共3天。
二、春节2月11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
三、清明节4月3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3天。
四、劳动节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5日(星期日)、5月8日(星期六)上班。
五、端午节6月12日至14日放假,共3天。
六、中秋节9月19日至21日放假调休,共3天。9月18日(星期六)上班。
七、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9月26日(星期日)、10月9日(星期六)上班。
扩展资料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元旦属于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
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法定节假日,一般是指根据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或纪念要求,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进行庆祝及度假的休息时间。
扩展资料
法定节假日的休假安排,为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8月2日,人社部发布《我国法定年节假日等休假相关标准》明确,休息日、法定年节假日、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五类休假标准。其中,现行法定年节假日标准为11天。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是新年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清明节放假1天;劳动节放假1天;端午节放假1天;中秋节放假1天;国庆节放假3天。探亲假未婚职工每年1次,假期20天;已婚职工每4年1次,假期20天。
法律分析元旦是法定节假日。元旦是每年公历(阳历)1月1日,国家法定假日指的是国家规定放假的日子。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是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其中春节、清明、劳动、国庆这四个法定节假日高速免费。元旦节高速是不免费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一)元旦;(二)春节;(三)国际劳动节;(四)国庆节;(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不是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
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
,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元旦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中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从汉武帝起,规定阴历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元旦不是传统节日,元旦是国家法定节日。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便把夏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扩展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一天) 等。
,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是的,元旦就是属于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法定节假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
元旦属于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算是带薪休假。凡是在带薪休假期间加班的,可以获得三倍工资的加班费。
元旦节是法定假日,,劳动者在法定假日当天上班,用人单位应该按照日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这笔钱不得以调休来抵销。
《劳动法》规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由此可见,休息日加班后,企业可以安排补休,在无法安排补休时,才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加班费。
元旦总共休息3天,但从目前国家的规定看,只有1月1日是国定假日,其余2天是把前后的双休日调换来的。所以1日的加班是国定节假日的加班,必须支付加班费(按300%计算),其它2天,是双休日加班,由企业决定安排补休还是给加班费。
是法定节假日,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中国历史上的“元旦”之名称指的是夏历(阴历,又称农历)正月初一,有现存文献记载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
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或“公历年”。“元旦”的概念,在不代、不同国家,具体所指也不尽相同。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