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明朝时期楚王府的建造是以哪个宫殿为蓝本?朱

  • 生活知识
  • 2023-05-20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明朝时期楚王府的建造是以哪个宫殿为蓝本

要知道楚王府是以哪个宫殿为蓝本修建,给大家普及一下,楚王府的由来。公元1364年,朱元璋攻克武昌城,适逢其第六子朱祯出生,于是朱元璋下令“以楚封之”,而楚王府正是朱元璋建立大明后,给楚王朱桢修建的王府。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为巩固朱家王朝,于洪武三年,将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为“一字并肩王”,其中第六子朱桢被封为了楚王,而楚王府正是为了给,自己的第六子楚王朱祯所建的官方王府,由于明朝初得天下,朱元璋儿子众多,加之缺少各类设计人才,楚王府就直接按南京的故宫为蓝本修建,为了体现皇与王的差别,楚王府的建筑风格,实际上是缩小版的南京故宫。

洪武三年,朱桢得封楚王后,第二年开始在武昌修建楚王府,当时选址方案比较多,但确定修建在长江边上、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的江夏高观山上(下图高观山,就是今天的蛇山),前后历时九年修成,建成第二年,楚王朱桢就藩武昌城的楚王府。

那么为何要选在这么一个地方修建哪?在朱桢前往武昌就藩前,朱元璋告诫朱桢,武昌自古就是兵家战略要地,特别是蛇山那个地方,希望楚王能在武昌拱卫南京应天府,一但首都应天府有事,希望楚王能带兵顺江而下,进京勤王,也许这也是楚王统领的总兵力,比燕王朱棣(朱棣就是后来在北京起兵的永历帝)还多20%的重要原因。

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设计天衣无缝的朱家天下保卫计划,到了第二代皇帝就开始削藩,虽然由于楚王地位很高,加上朱桢楚王任上,多次领兵出征,建有战功,楚王没被削,但自燕王朱棣造反后,将京师搬到了北京,也就是说,武昌城对京师的拱卫战略地位丧失。

朱元璋分封“一字并肩王“,全部是在大城市,而且藩王都是住在王府里,这些王府修建的都非常豪华,很多都是缩小版的南京故宫,楚王府也一样,这楚王府有多大哪?

据说,城周2098丈,东南高3丈1尺,西北高3丈9尺,府内遍筑宫殿、楼阁及水榭庭院,宫殿、宫室、堂库、宗庙等800余间,周围垒石为城,高二丈九尺,有四个城门,其中正门称为镇楚门。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而张献忠此时正率部攻打黄州、麻城,取得胜利后,张献忠开始攻打武昌城,守城官吏闻风而逃,而楚王所募兵实际上是张献忠的内应,他们直接打开了城门,张献忠攻占武昌后,杀光了宗室,放火烧毁楚王府。

自此楚王府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过客,从尘世间消失,实在是令人惋惜。

朱元璋攻克武昌,儿子出生,朱元璋大喜等你长大,把这座城给你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传奇帝王,他一生有26个儿子,其中有7个儿子出生在明朝建立之前。这7个儿子,各有各的故事。例如,公元1355年,朱元璋刚刚渡江成功,率军攻打集庆(南京,后改为应天),这时,后方传来消息,说朱元璋之妻马氏生下一位大胖小子,这位婴儿就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

28岁的朱元璋得到消息后欣喜若狂,挥剑在石壁上写下“ 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八个大字。从此,朱标成为朱元璋最看重的儿子,13年后,朱元璋称帝,册封朱标为太子。遗憾的是,朱标比朱元璋早去世5年,让朱元璋的传位计划落空,成为一时遗憾。本文要说的这位主角,是朱元璋的另一位儿子,楚王朱桢。


公元1353年,因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城争权夺利,朱元璋决心自己开创一片根据地,他向郭子兴辞行,带着24位心腹将领(淮西二十四将)远赴定远。在定远,朱元璋不仅招揽了李善长,还认识一位叫 胡泉 的将领。胡泉原本是元朝的一位武将,他和其他官宦不太一样,因看不惯元朝官员胡作非为,负气辞职。朱元璋攻下定远后,胡泉前来投奔,后来朱元璋南下,封胡泉为定远都指挥,留守定远。

几年后,朱元璋占领南京,成为一方枭雄,胡泉把自己的女儿胡氏送给朱元璋做妾,而楚王朱桢,便是胡氏所生。

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打败陈友谅,陈友谅战死后,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在 张定边 、张必先的辅佐下逃往武昌。朱元璋认为陈理不足为惧,为了防止张士诚偷袭,朱元璋先回南京,留常遇春率领众将攻打武昌。

到了第二年春天,朱元璋见武昌久攻不下,便亲自前往督战,正在朱元璋召集四方将领围攻陈理时,南京传来一封家信,说胡氏为朱元璋生下一子,排行第六,朱元璋大喜。正在此时,又得到捷报,陈理献城投降。朱元璋听闻后,豪情万丈,他跃马走进武昌城,对自己刚出生且未曾谋面的儿子说“儿子,等您长大后,我要把这座城封给你!”

《明史·诸王列传》云

当时陪同朱元璋一同攻打武昌的将领有常遇春、邓愈等人,大家都认为朱元璋是开玩笑,毕竟,朱桢刚出生,而且又是庶子,将来的事情谁说得准呢?没想到,六年之后,朱元璋果然实现了这个诺言。

洪武三年(1370年),六皇子朱桢正好六岁,这一年,朱元璋不顾大臣反对,坚持封藩,一次性封了9位藩王(8个儿子和1个侄孙),其中朱桢被封为楚王,藩地正好在武昌。这并非是巧合,而是朱元璋为了兑现六年前的诺言,特地安排的。朱元璋希望朱桢能够守好武昌,将来一旦南京有危险,朱桢能够顺长江东进而勤王。

《明史》云“朱桢天资英睿,有谋略,天性端重,幼而喜学。”朱桢的确是一位优秀的皇子,洪武十四年,17岁的朱桢离开南京,带着妻子王氏(定远侯王弼之女)前往武昌,正式开启自己的藩王生涯。从此,明朝楚王一系在武昌繁衍生息。

洪武十八年,贵州发生叛乱,朱桢主动上书给朱元璋,请求前往西南平叛。朱元璋大喜,派汤和(信国公)和周德兴(江夏侯)两位名将辅佐朱桢,朱桢虽然是皇子贵胄,但在汤和和周德兴面前丝毫不显稚嫩,他从容指挥,只用了一个月就平定叛乱。汤和回京给朱元璋汇报战况,对朱桢赞不绝口。朱元璋心里欢喜,给朱桢传口谕

朱桢从洪武十四年来到武昌,到永乐二十二年去世,合计在武昌待了43年,给武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朱桢修建的楚王府,其实是缩小版的南京皇宫。朱桢来到武昌时,武昌人烟稀少,朱桢和他的后代们陆续在武昌城外筑起了一道全长20公里的城墙,并设置了 9个城门,使得武昌逐渐成为湖北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当地人称朱桢创造了武昌城,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因明朝藩王无诏不能离开封地,朱桢在武昌日久,思念远在南京的朱元璋,他特地在武昌城南修建“封建亭”,并立碑,他经常登亭遥望京城,后人称此地为“楚望台”。1911年,武昌起义第一枪打响后,义军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攻占楚望台。

朱桢及其子孙一直忠于明朝,虽然明朝发生过多次内乱,但楚王一系岿然不动。直到崇祯十八年(1643年)张献忠攻破武昌,末代楚王朱华奎宁死不降,被沉江而死,楚王一系才断绝。从朱元璋承诺把武昌封给朱桢,到朱华奎殉国,朱桢及楚王一系与武昌的缘分,长达280年,比明朝的国祚还要久。

“子长,以楚封之。”朱元璋或许也没想到,他当年的一句诺言,给区域和 历史 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

求明朝楚王的女眷!他有几个王妃是楚王朱桢

楚王朱桢出生于至正二十四年,也就是甲辰年1364年四月初五,他的母亲是胡充妃。楚王朱桢洪武三年七岁的时候受封为楚王,之所以封他为楚王,是因为他出生时朱元璋鄱阳湖大捷,彻底打败了陈友谅。
洪武十二年二月册大都督佥事王弼女为楚王桢妃,也就在这一天朱桢与大他一岁,出生于至正二十三,癸卯年1363年的王弼的女儿为正妃。王弼很早就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洪武三年时,授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洪武十一年封为定远侯。洪武二十六年陷蓝玉谋逆案,明史上说是被诛,很奇怪的是王弼老家是安徽定远,可他的墓在今四川盐亭县,可能他陷蓝玉谋逆案被发配到四川并死在四川。
楚王妃王氏母亲是王弼夫人吴氏,她生了两个儿子楚庄王朱孟烷,楚府寿昌王朱孟焯,还生了四个女儿。楚王妃于洪武三十年正月初三日去世,去世的时候35岁。
楚王朱桢有十个儿子,女儿不祥。其他藩王的第一子基本都是嫡长子,朱桢则不同,他的第一子和第二子都是庶子,可见楚王妃努力生世子的时候,其他女人也没闲着。
1.洪武十四年四月 皇第十一孙孟熜生楚王庶长子,洪武三十年封为巴陵王,同年去世年十七岁。
2.洪武十五年三月 戊寅皇第十三孙孟炯生楚王庶第二子,被封为永安王,宣德七年四月己亥去世,年五十岁。
3.洪武十五年四月 己亥皇第十四孙孟烷生楚王世子,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封为王世子,永乐二十二年袭封,正统四年八月壬寅薨,年五十八岁。母亲楚王妃王氏。孟烷的正妃是邓愈的孙女,邓妃无子。
4.洪武十六年七月 辛未皇第十六孙孟焯生楚王第四子,三十二年封为寿昌王,正统五年五月壬子去世,年五十八。母亲是楚王正妃王氏。
5.洪武二十年三月 壬申皇第二十四孙孟炜生楚王第五子,永乐二年封为崇阳王,正统十二年二月乙亥去世,年六十一。母亲是潘氏。
6.洪武二十一年正月 庚辰皇第二十六孙孟爚生楚王第六子,永乐二年封为通山王,正统七年九月乙卯去世,年五十七。母亲李氏。
7.洪武二十二年九月 壬午皇第三十孙孟灿生楚王第七子,永乐二年封为通城王,景泰六年十一月壬辰去世,年六十七。母亲华氏。
8.洪武二十六年正月 辛亥皇第三十七孙孟炤生楚王第八子,永乐二年封为景陵王,正统十二年十二月乙卯去世,年五十三。无子除封。
9.洪武二十七年二月 癸未皇帝四十一孙孟爟生楚王第九子,永乐二年封为岳阳王,宣德元年五月丙午去世,年三十三。
10.永乐十年十二月 丙寅楚王桢第十子孟炬生,成化十年去世,年六十三。
楚王朱桢墓,旁还葬了他的一个妃子程氏,不知道她生了孩子没有。
可以说楚王朱桢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靖难之役后,朱棣如何对待其他藩王,他们的结局都是如何的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42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崩于应天皇宫,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闰五月十六日(6月30日),朱允炆于应天即位,年号“建文”,改明年为建文元年。

朱允炆是个值得人们同情的皇帝,如果不是他的四叔朱棣篡夺了他的皇位,“仁宗”的庙号或许会更早出现在明朝的 历史 上。“乱世用重典,盛世施仁政。”朱允炆继位后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一改朱元璋重武轻文的倾向,优容文世,毕竟治国还是需要饱读诗书的文官;他宽刑省狱,平反冤案,改变了洪武朝动辄诛杀、连坐的严酷的政治环境;他减轻赋税,解决了“江浙赋独重”的积弊,深得东南民心。

,朱允炆虽有明君的潜质,却无明君的命。他毕竟只是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皇帝,从小就生活在蜜罐之中,心地善良,毫无处理政务的经验,被祖父朱元璋细心呵护着,360 全方位保护着,全然不知宫外 社会 的人心险恶,哪能斗得过如狼似虎野心勃勃嗜杀逞勇的四叔朱棣呢?

洪武末年,北方诸塞王的权势越来越大,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是握有“节制沿边士马”的要权,且诸塞外不但手握重兵,个个也都是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之辈,根本就不是朱允炆能够应付的,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要在遗诏中特意点明“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的根本原因,知子莫若父,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些儿子都不是平庸之辈,若是让他们来京师,朱允炆是应付不了的。

如此,朱允炆即位后,惧于藩王势大,恐会酿成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遂着手进行“削藩”。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朱允炆一连下诏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其辱,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大同。两个月后,朱允炆有下旨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迁往漳州。

朱允炆接连废掉五位藩王,这让诸王中实力排名第一的燕王朱棣十分惶恐,恐自己会重蹈弟弟们的覆辙,再加上他本就对侄子朱允炆登基十分不满,自觉自己更适合做这个皇帝,最终于建文元年七月以《皇明祖训》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为由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的造反可谓是孤注一掷,要知道当时的朱棣只是控制北平周边地区,也无其他藩王支持,仅凭燕藩一藩之地和兵马对抗拥有整个大明并占据大义的朱允炆,这在谁眼里恐怕都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事件的发展却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优柔寡断又不知兵事的朱允炆连出昏招,致使朝廷精锐悉数尽丧燕军之手,最终仅仅只是过去了四年的时间,朱棣这只蚂蚁奇迹般地扳倒了朱允炆这头大象,夺得天下。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改明年为永乐元年。

那么,朱棣继位后,作为曾经的藩王,现在的永乐皇帝,他对其他藩王的态度是如何的呢?

终洪武一朝,洪武皇帝朱元璋一共册封了25位藩王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潭王朱梓、赵王朱杞、鲁王朱檀、蜀王朱椿、湘王朱柏、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岷王朱楩、谷王朱橞、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和靖江王朱守谦(朱元璋长兄朱兴隆之孙,父为明初名将朱文正)。

终建文一朝,建文皇帝朱允炆一共册封了3位藩王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和徐王朱允熙。

自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陷京师南京,取代朱允炆,成为永乐皇帝后,活着的第一代藩王共有20位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岷王朱楩、谷王朱橞、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和徐王朱允熙。

20位藩王中,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被朱允炆贬为庶人。

朱棣继位后,为了安抚各地藩王,从而稳固自己不太正统的皇位,最开始这四位藩王都被逐一恢复藩王爵位,恢复封地,并多有恩赏。之后,随着朱棣的皇位已稳如泰山,这四位藩王手中的权力被剥夺大半,齐王朱榑更是被直接废为庶人。

先说周王朱橚,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月,周王朱橚被指控谋反。次年二月,朱橚被朱棣召到京师问询,朱橚知道后虽然没有造反的意思,仍然“顿首谢死罪”,朱棣不再追究。侥幸逃过一劫的朱橚回到封地后,自知朱棣是不会放弃削藩的,为了自己的性命,他主动把自己的三护卫献还朝廷。

就这样,识时务的朱橚不但活到了老,仁宗朝还被增加至二万石岁禄,死后被赐谥号“定”,追补前过曰定,德操纯固曰定,为上谥。

再说齐王朱榑,永乐四年(1406年),齐王朱榑在朝会上面对着弹劾自己的朝廷大臣,大言不惭说道“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时耶!会尽斩此辈。”朱棣听后很是爽,遂削减其官属护卫,将他的亲信逐一诛杀。

同年八月,被留在京师的齐王朱榑仍然执迷不悟,非但没有主动向朱棣请罪,反而多有埋怨,朱棣遂下旨将其废为庶人,连同其子也被废为庶人,被逐一剥夺爵位,齐藩在真正意义上宣布断绝。

宣德三年(1428年),福建有一男子冒名“七府小齐王”,意图不轨,事发后被处死。不久,除朱榑幼子朱贤爀被安置在庐州,其余诸子皆暴病而亡,死因不明。时隔218年后,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南明朝隆武帝认为朱棣把齐藩一脉世代被废为庶人的处罚过重,追复朱榑的齐王封爵,并加上“恭”字为谥号。

说代王朱桂,永乐元年(1403年),代王朱桂被朱棣下诏恢复王爵和封地。回到封地后,朱桂不思进取,多次被人控诉行为不轨,朱棣曾多次对其严加申饬,告诫他不得擅役军民、敛财物,朱桂始终不听劝阻。朱棣见朱桂始终执迷不悟,在第二次召他入京问询时,中途把他遣还,并下诏把他的三护卫革去。

说岷王朱楩,朱楩在永乐朝曾二次被废为庶人。永乐元年(1403年),朱楩被朱棣恢复王爵不久,就原形毕露,不尊王法,“擅收诸司印信,杀戮吏民”,朱棣大怒,下诏废其为庶人。不久,朱棣念其是自己的弟弟,且艰难之役时也没有支持朱允炆,所以下诏恢复其王爵。

,被恢复王爵的朱楩仍然是死性不改,且越发变本加厉,朱棣怒不可遏,于永乐六年(1408年)下诏将其废为庶人。此后,朱楩的王爵在永乐朝再未被恢复。

除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外,剩下未被朱允炆剥夺王爵的16位藩王境况也大有不同。

靖难之役后,永乐皇帝朱棣夺走自己大哥朱标一脉的皇位后,为免日后有人借朱标后人的名头行造反之事,也为避免日后朱标的后人如同他威胁朱标一脉皇位那般威胁到自己这一脉的皇位,遂对朱标一脉的藩王很是防范,其惩戒的态度要远比他对自己的兄弟来得狠辣。或降爵,或废为庶人永禁凤阳。

朱棣刚即位时,为了安抚朝堂和天下,对朱标的子嗣的处置还算克制,只是将他们的王爵降封三子吴王朱允熥降封广泽王,居漳州;四子衡王朱允熞降封怀恩王,居建昌;五子徐王朱允熙降封敷惠王,和生母吕氏居住在其父懿文太子的陵墓,世奉懿文太子之祀。

鉴于朱标在朝堂和民间的威望,朱棣对朱标的后代终究是放心不下的,虽说不敢杀他们,也不会让他们手握王权,更不会让他们离开自己的视线之外。建文四年(1402年)9月,刚刚把朝堂稳定下来的朱棣就急不可耐地着手处置朱标的二个稍年长藩王儿子,即三子广泽王朱允熥和四子怀恩王朱允熞,朱标将他们二人召回京师后,便下诏将其废为庶人,永禁凤阳。

大约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怀恩王朱允熞因病而亡。永乐十五年(1417年),谷王朱橞诈称蜀府崇阳王朱悦燇为建文皇帝,意欲谋反,此事让朱棣对朱标一脉的忌惮之心再起,不久朱允熥遂于是年暴卒。

据《明实录·英宗实录》记载,朱允熥留有后人,名为“吴庶人”。夺门之变后,曾被囚禁在南宫数年的明英宗朱祁镇深感失去自由的痛苦,于是下诏释放吴庶人,将其安置于凤阳,并遣人看守门户以礼优待。

徐王朱允熙因年幼,加之朱棣也怕天下人说他不顾兄弟、叔侄之情,欺负孤儿寡母的,毫无人性可言,所以最开始的朱允熙虽被降封敷惠王,但并未将他废为庶人,而是在其2个兄长被废为庶人后,于永乐二年(1404年)将其改封为瓯宁王,然后让其继续居住在懿文太子的陵墓旁,世奉懿文太子之祀。

,仅仅只是过去了2年,朱允熙和其母亲吕氏突然死在了一场大火之中。或许这就是意外,可谁也不能保证这就不是朱棣在暗地里所为。,无论朱允熙是意外而死,还是谋杀而死,朱棣的表明工作做得还是挺不错的,赐其谥曰“哀简”,他是建文兄弟中唯一在永乐朝获得谥号的。

除了朱标的3个藩王儿子,剩下14位藩王都是朱棣的弟弟。不得不说,朱棣对长兄的儿子虽然不咋地,可对这13位藩王弟弟大多都是够可以的,即使是像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这样曾经支持建文皇帝朱允炆的,虽借机剥夺了他们手中一些权力,可亲王爵和其他物质待遇却一应保留,让其后代与明朝休戚与共。

13位藩王中,只有一位藩王被朱棣废为庶人,他就是谷王朱橞。

靖难之役时,朱橞应建文帝诏,带兵三千帮助建文帝朱允炆护卫南京城,驻守金川门。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军渡江至金川门外,朱橞见建文大势已去,为保性命,开门投降。朱棣即位后,念朱橞献城有功,赐其卫士3000,加岁禄2000石,朱棣对他还是不放心的,毕竟他曾支持朱允炆,所以为了确保他对自己不会造成威胁,将他的封地由北方边疆重镇宣化改封长沙,从而方便对其进行监视、控制。

朱橞来到长沙后,自恃迎朱棣进京师有功,变得骄横跋扈,目无法纪,是胡作非为,弄得长沙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朱棣对朱橞骄横霸道一事虽已有耳闻,当时长沙史庐廷纲就曾状告朱橞“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朱棣念其是自己的弟弟,且献城有功,所以只是稍加训斥,并未惩戒。

,朱棣的容忍非但没有让朱橞幡然悔悟,反而是助长其野心,让他误认为朱棣不动他,是因为不敢动他,是因为怕他,加之朱棣本身也是以藩王的身份造反登基的,所以这就给了朱橞一个错觉,觉得朱棣既然可以造反夺走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他也可以造反夺走哥哥朱棣的帝位。有了这个念头后,朱橞想要做皇帝的心思就一发不可收拾,他大肆搜刮民财,招兵买马,造战舰弓弩,练水兵张勇,并妄图勾引自己一奶同胞的哥哥蜀王朱椿一起造反,推翻成祖朱棣。

朱橞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与朱棣相比差得太远,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朱棣能够以藩王的身份推翻建文朱允炆,这其中固然有朱允炆的决策接连出现重大失误,让朱棣有机可乘,可也跟朱棣本身不俗的政治、军事能力有关,朱棣在朱元璋诸子中可以说是能力最强悍的其中一位,除了太子朱标外已是无人可及。朱棣仅凭一个北平城就能击败拥有整个大明的朱允炆,现在的朱棣可是坐拥整个大明,朱橞在他的手上能撑过一个回合,都算是他的本事。朱橞想要推翻朱棣,自己做皇帝,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不久,有自知之明的蜀王朱椿向朱棣告发弟弟朱橞想要谋反。朱棣这个人可以容忍弟弟胡作非为,也可以容忍弟弟滥杀无辜,但绝对不能容忍弟弟想要造反,毕竟作为一个以藩王的身份造反登基的皇帝,这是他最忌讳的事情,纵使他现在有能力压制住任何有异心的弟弟们,他也不敢保证日后自己的后代能否压制住这些藩王的后代,为了将藩王造反的苗头彻底掐灭,谁有这个念头他就搞死谁。

于是乎,朱橞的命运可想而知,永乐十五年二月初六(1417年2月22日)朱橞和两个儿子一起被朱棣废为庶人,并被囚禁于徽州新安卫公署内,谷国被撤除。宣德三年(1428年),朱橞在囚禁中忧郁而终,其家人被召回京师,后被安置于凤阳、庐州。

除了谷王朱橞在靖难之初支持朱允炆,还有辽王朱植、宁王朱权也在靖难之初支持过朱允炆。这两位藩王因为在之后没有做出造反的举动,没有像谷王朱橞那样被废为庶人并囚禁,只是王权被剥夺大半。

辽王朱植,靖难之役时由于他的封地广宁州离朱棣的封地很近,朱允炆害怕他会暗中或直接支持朱棣,成为朱棣的同盟,下旨让他回南京,而当时朱棣的确联系过朱植,让他跟着自己一起“清君侧,靖国难”,显然朱植拒绝了,因为朱植接到诏书后,选择听从朱允炆的旨意,从海路返回南京。

朱棣即位后,对朱植在靖难之变时不支持自己一事颇为不满,虽恢复他的王爵,却将他改封至荆州,显然对他已很是不信任。之后,朱棣虽然没有找理由废掉他的王位,但却找了一个借口在永乐十年(1412年)削其护卫,只留下军校厨役三百人供他差使。好在朱棣对自己的弟弟还是有感情的,朱植也算懂事没有触碰到朱棣的逆鳞,所以朱植虽然王权被削去大半,但至少还是以善终为结局。

宁王朱权,他原先也是支持朱允炆的,但因被朱棣诓骗,又被其平分天下的信口胡诌所蛊惑,选择跟着朱棣一起造反,把宁藩军中最精锐的朵颜三卫交由朱棣指挥,这支部队替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朱棣登基后,早就把那句平分天下的承诺抛到九霄云外,不但没有跟朱权平分天下,还忌惮其手中的势力,千方百计地找各种理由限制、防范他,将其改封南昌。

除谷王朱橞被废为庶人,辽王朱植被改封封地并削其护卫,宁王朱权改封封地外,剩下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等9位在靖难之役秉持中立态度的藩王,朱棣登基后,除了将肃王朱楧、沈王朱模等2位封地在北方边疆重镇的藩王改封封地外,其余藩王的爵位依旧,封地依旧,待遇依旧,护卫依旧,未有多少变化。

朱棣即位后,20位在世的第一代藩王,只有5位藩王被贬为庶人,即齐王朱榑、岷王朱楩、谷王朱橞吴王朱允熥和衡王朱允熞,及1位藩王被降封,即徐王朱允熙。而剩余14位藩王,只有辽王朱植被削其护卫,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肃王朱楧和沈王朱模被改封封地,其余9位藩王的爵位、封地和护卫皆未有变化。

如此看来,总体而言,除了对长兄朱标的3个藩王儿子不咋样,朱棣对自己的弟弟们还是不错的,那2位被废为庶人的藩王弟弟,都是因为触碰到朱棣的逆鳞这才被废,如果他们能老老实实的,顶多就是削护卫、改封地,其他的爵位还是待遇什么的,都不会有任何变化,仍然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富贵藩王。

除了第一代藩王,朱棣登基后,还存在着3位第二代藩王秦王朱尚炳(朱樉子)、晋王朱济熺(朱棡子)、鲁王朱肇煇(朱檀子)。秦王朱尚炳、鲁王朱肇煇爵位依旧、封地依旧,护卫依旧,未有任何变化。

晋王朱济熺因对朱棣篡位心怀不满,被朱棣忌恨,加之其弟平阳王朱济熿又借机在朱棣面前不断诋毁他,说他有谋反之心,所以在永乐十二年朱棣下诏革去他的爵位,命其去守朱棡的陵园,改立朱济熿为晋王。

除此,潭王朱梓、赵王朱杞、湘王朱柏等3王因绝嗣,故国除,所以未有第二代藩王产生。

总得来看,朱棣对自己的兄弟、侄子都还算过得去,还是顾念一丝亲情的,虽有废庶人、削护卫等举动,但始终没有对他们下死手,虽然有个别藩王暴卒,死因不明,可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朱棣干的。哪怕是谷王朱橞这样曾经意欲谋反的藩王,被触碰到底线的朱棣也仅仅只是将其贬为庶人,并未有杀弟之举。

大明风华楚王是谁

朱棣的儿子
你好 大明风华楚王是朱棣的儿子,《大明风华》犯的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忽略了距离,这也是所有古装片都会犯的错误。古装片中的人物,明明在这个地方,画像一转却又在其他地方露面,这两个地方其实相隔很远,剧情却忽略了两地的距离,搞得两个地方似乎是隔壁一样。
先看看明朝的人是怎么传送军报的。
杨士奇
自古以来,我国公文或军报的传送都是依靠快马和驿站,在主干道路上每20里建一个驿站,传送公文或军报时到达驿站可以换人换马。如果是紧急军报,则用快马奔弛,仅在必要的时候才会在驿站更换马匹,做到一天24小时不间断传送军报。古代的距离以里为单位,一里在每个朝代距离都不大一致,换算下来约450米到550米之间。按照情报传送的速度要求,正常速度是一天180里左右,即便是紧急军报,速度也是一天300里,如果是非常紧急的情况可达一天600里。虽然古代自有八百里加急的说法,那是有夸张的成分,如果真的一天跑八百里,那必须在理由的状态下,用千里马来跑,即便如此人和马都受不了。实际上,快马传送军报时,也会经常受到路况、天气、突发情况等多因素的影响,不大可能会一帆风顺。
朱高遂
,古代也有更快的军报传送方式,即通过烽火台来传送。烽火台的间距一般十里左右,当前线的烽火台得到敌人入侵的消息,即燃放烟火。下一个烽火台的人可以通过肉眼看到冉冉升起的烟火,根据烟火的颜色、形状、数量来判断具体的情报,然后再燃放同类型的烟火,将情报传送给下一个烽火台。就这样依次将信息传送到京城。明代传报军情还放炮,且加上了硫磺、硝石等助燃,以便识别。这种烽火台传送军报的速度可超过每天2000里,比驿站快马的方式要快很多,但局限性是只能传送比较简单的军报,无法传达复杂的军报,所以只能用于示警。
朱瞻基和于谦
古代还有利用飞鸽传书的方式进行传送军情,不过不具有普遍性。这种方式是利用了飞鸽识别归巢的特性,来达到传送军情的目的,但鸽子飞行的速度相比快马驿站的速度要慢一些,而且飞行的过程中风险极大,例如鸽子容易被射杀、被天敌捕获或受天气影响失踪等。
从以上分析可能看出,古代军情传送用得最多的就是快马驿站的方式。朱瞻基亲征蒙古,驻扎地是在喜峰口(今唐山市北部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此处是明军和蒙古以及后来的清军多次交战的地方,与北京城直线距离就达180公里。如果以古代的道路路况来看,北京和喜峰口之间的距离可能在25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假设古代一里以500米进行换算,北京和喜峰口之间的距离是500里到600里。以明朝传送军情的速度来算,朱瞻基在喜峰口做出与马哈木决战的决策,要传回到北京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白天做出的决策,京中的杨士奇不可能于当天晚上就知道了,最快的速度也要等到第二天白天才能收到情报。到那时,朱瞻基和瓦剌首领马哈木的决战可能已经结束。
徐滨
要说《大明风华》中最忙的人,那肯定是徐滨。在前面的剧情中,这家伙明明还在北京,结果朱瞻基被朱高炽贬出南京时,他又跑出来开导朱瞻基,等朱瞻基回北京后,他又跑到楚王的封地(武昌)抓捕朱高燧,然后再回北京。徐滨在《大明风华》中除了广告时间外,仅有的几次露面,他就跑了好几个地方,神出鬼没的,他的时间都花在路上了。

大明风华楚王是谁的儿子

大明风华楚王是朱元璋第六个儿子楚王朱桢的儿子,世袭他父亲楚王的爵位,也当了楚王,在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起兵造反时,拉拢楚王,结果楚王没有听从赵王朱高燧而他跟随了汉宣帝朱瞻基,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只有跟随皇帝才是正路。

朱桢的楚王世表

第一任 楚昭王朱桢
第二任 楚庄王朱孟烷
第三任 楚献王朱季堄
第四任 楚康王朱季埱
第五任 楚靖王朱均鈋
第六任 楚端王朱荣氵戒
第七任 楚愍王朱显榕
第八任 楚恭王朱英火佥
第九任 楚定王朱华奎 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武昌府 称号 国君姓名 关系 在位年数 注记 楚昭王 朱桢 朱元璋、庶六子 1370年─1424年 洪武三年封。十四年就藩武昌府。永乐二十二年薨。 楚庄王 朱孟烷 朱桢、嫡三子 1424年─1439年 永乐二十二年袭封。正统四年薨。 楚宪王 朱季堄 朱孟烷、庶一子 1440年─1443年 宣德三年封武陵王。正统五年袭封。八年薨。无子。 楚康王 朱季埱 朱孟烷、庶二子 1444年─1462年 正统二年封黔阳王。九年进封。天顺六年薨。无子。 楚靖王 朱均鈋 朱季塛、庶一子 1465年─1510年 以宪、康俱无后,于成化元年嗣封。正德五年薨。 楚端王 朱荣㳦 朱均鈋、嫡一子 1512年─1534年 正德七年袭封。嘉靖十三年薨。 楚愍王 朱显榕 朱荣㳦、庶一子 1536年─1545年 嘉靖六年封长乐王。十五年袭封。二十四年为世子朱英耀所弑。 楚世子 朱英耀 朱显榕、庶一子  初封世子。嘉靖二十四年弑父。取赴京师,正刑。 楚恭王 朱英㷿 朱显榕、庶三子 1551年─1571年 嘉靖三十年袭封。隆庆五年薨。 附楚国宗理 楚府宗理 朱显槐 朱荣㳦、庶三子 1571年—1574年 嘉靖十七年封武冈王,隆庆五年,因英㷿薨,暂兼赞理楚府事。万历二年因无道解职。 楚府宗理 朱显梡 朱荣淑、庶三子 1574年—1580年 隆庆元年封东安王,万历二年,因显槐解职,暂兼赞理楚府事。八年还政。 楚国续封 楚定王 朱华奎 朱英㷿、子 1580年─1643年 万历六年封世子,八年袭封。三十一年,宗人朱华趆等讦其非恭王子,章下国中询问。阖宗哗然。政府右之,事竟寝。崇祯十六年,献贼陷武昌,沈王于江。初谥贞王,后改定王。 楚王 朱华壁 朱英㷿、子 1643年后─1646年 万历九年封宣化王,不知何年袭封。隆武二年六月薨。 楚王 朱华堞 朱英㷿、子 1646年─1649年 隆武二年四月,鲁王封新安王,八月袭封。永历三年六月薨。 楚王 朱华廛 朱英㷿、子 1649年─?年 永历三年七月袭封,薨。 楚世孙 朱盛治 朱蕴?、子  朱华廛孙。不知何年封,于郑成功军薨。永历十六年被执,至福京死。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