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柯蓝为什么改名(母校 柯蓝写作背景故事简介)

  • 生活知识
  • 2023-05-20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母校 柯蓝写作背景故事简介

《母校》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在阔别了母校十多之后回到母校,但作者看着熟悉的校园和活泼可爱的学生时,立马勾起了在母校中自己童年的学习和生活的一连串甜蜜的回忆,从而抒发了对母校的无比热爱之情,这是作者的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的。

扩展资料

《母校》作者原名唐一正,关于柯蓝这个笔名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

“谁说记忆属于过去,记忆给未来增添力量。”1992年,柯蓝与夫人回到长沙县江背镇乌川湖村避难故地重游时,给乌川小学的孩子们留下这样一句诗,其寓意还得从他名字的来历说起。

“柯蓝一直都在,我用她的名字继续活着。”柯蓝生前在接受某报记者采访时肯定和坚毅地告诉他们。

“他的大姐名字叫做唐荣前、二姐唐荣枚,他叫做唐一正。”曾担任过江背区副区长的陶冶老人,与柯蓝打过多次交道,对柯蓝的故事知之甚多。

老人告诉笔者,1937年抗战,徐特立奉命回长沙成立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介绍柯蓝前往八路军一一五师学兵队。于是,17岁的唐一正和二姐夫一起去延安。刚到西安,相关负责人告诉他,延安急缺音乐人才,他的二姐夫是音乐人才,只让他的姐夫到延安去,却要唐一正去山西抗日。“唐一正得知不能去延安了,内心很矛盾,他的理想就是去延安,去鲁迅艺术学院求学深造。”陶冶说,不过他还是去了山西一一五师学兵队。

一次日本飞机轰炸,他所在的学兵队队长负伤了,他被派往护送队长到前方医院就医。当时,医院里有一位漂亮的女卫生员,叫柯蓝。她是南洋华侨富商的女儿,代表华侨联合会赠送大批药品给八路军总部后,便滞留在了八路军医院。本来,唐一正把队长送到医院就可以归队了,但面对有共同文学爱好的女孩柯蓝,情窦初开的他和16岁少女碰出了爱情的火花。

唐一正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与小护士柯蓝产生了感情。到队长伤愈之后,唐想留在医院里,可组织上不同意,要求他回前线。美丽的女孩柯蓝舍不得唐一正离去,于是就随同唐一正一同去前线抗日。两人当时想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再去考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深造,完成共同的心愿。

随后不久,柯蓝在一次掩护伤病员转移时遭到日寇伏击,身中8枪,生命垂危之际还大声喊着一正的名字。

“他告诉我,每次只要想到她,他都是精神恍惚,悲痛得不行。”陶老说,他和柯蓝(唐一正)结识以后有过多次谈话。每每说到此事,柯蓝(唐一正)都不觉潸然泪下。唐一正为了继承恋人的未尽事业,考上了鲁迅艺术学院。为纪念这位美丽而英勇的恋人,1939年,唐一正向组织正式申请改名为柯蓝,一直延用到他去世。这个就是柯蓝笔名的来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柯蓝

二十不惑里那个妈妈买的包是真的吗

姜小果妈妈买的古驰包是真的
段家宝妈妈买的古驰包是假的
一开始姜小果还以为自己的古驰包是假的,后来才知道是真的

为什么柯蓝会叫柯蓝

是柯南,不是柯蓝。
名字来源工藤新一情急之下受到《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阿瑟·柯南·道尔”和日本侦探小说作家“江户川乱步”名字的启发,为自己取名为“江户川柯南”。

柯蓝作家的简介

柯蓝,笔名亚一、木人,原名唐一正,1920年生于湖南长沙。1935年就读于第一师范五十三班,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新闻文化工作。先后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先后任延安群众报社记者、主编。

与文秋合写的长篇小说《暴动》(原名《秋收起义》),以及反映海军战斗生活的长篇小说《祖国海岸》,短篇小说集《竹楼夜话》,散文集《起飞的孔雀》、《上海散记》、《火车上的少校》,散文诗集《早霞短笛》,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儿童文学作品《王孝和的故事》、《雾海枪声》、《马戏团的秘密》、《少年旅行队》等。

扩展资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立波、康濯、柯蓝和蒋牧良并称湖南省文学界四大巨头。当时中央号召作家回原籍体验生活、搞创作。柯蓝积极响应号召,二话不说从上海回到湖南。

“柯蓝这个人淡泊名利,领导问他要不要安排个职务,他一口回绝了,说自己要安心创作。”说到柯蓝的人品,陶冶赞不绝口。

“他平时顺便还写点小文章,主要是小说。那时候他住在浏阳镇头白泉塅,住处很简陋,门到处是缝,他自己用报纸糊起来的。”1963年他回到家乡湖南,从事专业创作,与其夫人王文秋合作写的《秋收起义》,后改名《风满潇湘》拍成了电视剧。

他的老家就在现在的五美社区上高冲,柯蓝的父亲是个小学教师,在当地口碑和声望都很好,大革命失败的时候他们家秘密救助了不少革命同志。他的父亲唐贻承和革命老人徐特立是小同乡、世交,曾共同发起长沙新文化运动。他们全家为革命出很大的牺牲,一家人都参加了革命,他的大姐夫就是因为在他家里避难和他的大姐结识相爱的。

解放后,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徐特立有感于他们一家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为他父亲题写了一块石匾立在墓前正气长存。在坟墓的两边立起了两支华表,时任国家救济总署、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新华日报社总经理的熊瑾玎亲笔题写挽联此公千载著无限之光荣,子女三人皆有功于革命。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