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相声经典是《我这一辈子》、《杨乃武写状》、《窦公训女》、《揭瓦》、《大保镖》、《我是黑社会》、《我要反三俗》、《我是文学家》。
1、《黄鹤楼》
名为唱戏,实则卖包子。经典语录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老子上铁路。
2、《白事会》
以办丧事为主题,将北京河北天津地区的丧事风俗基本涵盖。经典语录老爷子,你也有今天。
3、《怯大鼓》
前半部分展示优秀民间曲艺,后半部分讽刺个别民间艺人水平低下,甚至不会说唱大鼓书,却要吃喝,要住宿。经典语录哪是屁啊,勾点儿芡就是屎。
4、《我要幸福》
一个游手好闲的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经历。经典语录有困难要帮,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帮。
5、《我要旅游》
通过描写世界各地民俗风情抖出一系列经典包袱。经典语录巴黎有一个动物园,动物园对过儿批发市场,早点儿去还得会说我拿货。
因为《揭瓦》这个段子,郭德纲几乎是超越了一众老先生,演到了独一档的境界。这就是角色本身跟郭德纲表演风格高度匹配的结果,高德明演的《揭瓦》角色性格就不突出,主要是高德明自身形象以及气质,演不出那种流氓的味道。而魏文亮版的《揭瓦》,人物塑造方面又偏向于耍贱,厚颜无耻令人讨厌,但在殴打闷三并且撒狠的剧情里,魏文亮的表演张力就明显不足。
而郭德纲版本则弥补了高德明和魏文亮版本的缺点,表演到了完美的地步,老郭的形象气质往那里一放,你就感觉他真能干出那种混蛋事情,跟角色剧情完美融合,堪称《揭瓦》历史上的教科书。
郭德纲自己创作或者参与创作的新段子里,大部分人会认为《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我要反三俗》是代表作,但从内容上以及表演形式上来说,这两段应该算是脱口秀而不是相声,所以把郭德纲按照相声演员去论,这两段就不能成为他的代表之作。
这两段相声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没有人物,全是用“我”的口吻去叙事,而且叙事的对象是真实事件,并没有任何加工,或者进行了简单加工,但观众一听就知道在说谁,比如主流相声演员,比如“宋大德”等。这种表演形式属于脱口秀,而且是带有时事性质的脱口秀,相声虽然也有讽刺跟褒贬不良现象的功能,但相声的讽刺需要深加工,而且讽刺的对象要有一定的高度,不能是具体的某个人或者事物,演员表达观点的时候需要塑造一个虚拟的角色,用角色的语言去传递中心思想。说白了,相声必须有皮儿而且有瓤,演员需要用表演将皮剥开,再把瓤拿给观众品尝。
八九十年代相声黄金时期,《五官争功》《宇宙牌香烟》《虎口遐想》《电梯奇遇》《小偷公司》《有话坐着说》等,都是有皮儿有瓤,足以传世的讽刺型相声。
而《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我要反三俗》中没有这样的加工跟立意,郭德纲也没有角色塑造,台词里的“我”就是郭德纲本人,表演形式就是宣泄私人恩怨和情绪,跟赤裸裸的骂大街一样,故事剧情几乎没有,全靠碎包袱填充,这就属于只有瓤没有皮,也不能称之为相声。
郭德纲真正有代表性的相声作品,应该是《西征梦》《论梦》《我是黑社会》《我要幸福》《屌丝青年》,以及传统相声《揭瓦》。这些段子有角色塑造,有剧情推进,也有密集的包袱,还有相声表演技巧的展示。
而这些相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角色塑造有相当的统一性。《西征梦》《论梦》里的异想天开者,《我是黑社会》《我要幸福》《屌丝青年》里的落魄屌丝,以及《揭瓦》里的卖瓦房客,这些角色都是典型的混不吝,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有着强烈的反差笑果。
郭德纲最擅长塑造的就是这类角色,或者说郭德纲基本上就只会塑造混不吝的角色,很多其他性格的角色,被郭德纲演绎出来之后,直接就变成了混不吝。
这大概跟郭德纲自身性格,以及他早年的经历有关系。因为在底层打拼过,吃过苦也受过欺负,所以他本人的性格也偏激而且极端,骨子里就带着流氓气质,做事情也爱犯浑,所以在塑造这一类角色的时候轻车熟路,或者说就是本色演出。
待俺老张把大力牌推土机开来把他房子推倒是相声文本《揭瓦》表演者:郭德纲张文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