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惊无喜的空城传
文/梦里诗书
陈木胜在《危城》中希望将西部电影的快节奏带入这场身处乱世的纷争中,可整部电影除了犹如开挂般的功夫能让人稍提兴致外,冗长的故事和单薄的人物都难以粉饰其剧情的不足,用这样一座生硬造作而出的城中事,又何以得见是非善恶的真实。
香港功夫电影的没落,实则就是千篇一律的重武轻文,还充斥着一股聊胜于无的说教意味,但在今时仍旧看到这么一场套路之作还是让人不禁佩服于导演编剧的勇气,整部电影夸穿始终所能吸引人的只有动作场面的利落和比五毛多一毛的特效制作,这并非是说电影没有自身的内在,他不仅表象上有着兄弟的手足之情,内里中也有着强权与公理的隐喻,但欠缺转折,如纸片单薄的人设,且不谈难以去调动观众的情绪,连引人入胜都难以做到。
刘青云、古天乐、彭于晏、吴京、袁泉、江疏影的演员阵容不可谓不好,可正如那难谈惊艳的剧情,糟糕的人物设定也使演员或难以发力或用力过猛,这就例如古天乐的反派只是让热觉得在装疯卖傻,而如刘青云、吴京、袁泉的台词更充斥着一股台词不接地气的迷之尴尬,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长电影几乎没有建立起哪怕一个生动立体的人物,只是在一段段强加的功夫中迷失了电影本所寄望的内在纵深。
其实《危城》之失,如陈木胜之前的《新少林寺》意预诠释禅宗却沦为动作烂俗之作一样,一切皆在意料之中的剧情,单薄的人设故事,立意不同,缺点如出一辙,时代变了,陈木胜却仍旧还是沉浸在过往港片的黄金岁月里,虽然这次的《危城》甚还带有着那么些许黑泽明的人性意蕴,却仍旧难以做作真正的突破,这其实不仅是陈木胜的问题,很多香港导演也陷入了这样的创作窘境,使电影诚意有余,却平庸无常。
这是一部有意而无形的作品,电影虽能依靠动作的精彩来博人瞩目,但始终难掩这群星荟萃下《危城》剧情的空洞,使电影围绕一座城的展开只是是一场无惊无喜的空城传。
电影《危城》的结局是:曹少_被杨克难打下楼,村民上前将曹少_打死,马锋将师兄张亦打败,张亦死在马锋手下,数天后曹瑛亲率大军开往普城,护国军迎战军,结果曹瑛兵败身亡。
我认为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到片头看个几分钟,你就能推断出来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最终结局以及它要阐明的道义。支持我仍旧看下去的,并不是想验证下剧情和自己之前的推断是否一致。而是当今的影坛,实在是充斥着各种讲大道理大智慧大哲学的电影。我理解我们的电影人,他们渴望做出伟大的电影,大制作大剧情背靠大IP已成为第一追求。野心也真的太大了。他们往往缺乏一种驾驭这些“大”的大能力,所以做出来的东西鲜有佳作,不伦不类者居多。而这部《危城》,好像一条逆大流而上的鱼。电影讲的是一代镖师马锋(彭于晏饰)偶然路过普城,目睹了城里发生的一宗命案。事源即将接管县城的军阀少帅(古天乐饰)杀害了三条人命,县城的保卫团团长杨克难(刘青云饰)坚守正义,处斩少帅而惹来杀身之祸。马锋替天行道剿灭少帅,孑然离开。
今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看了《危城》这部电影。觉得拍的挺好,让我们看清了许多人性的弱点。
导演揭露和讽刺了社会真相百姓在强权面前,求自保,可以放弃所谓的道德和是非判断,为了自身安稳,不在乎别人死活都可以。在不涉及自身安危时,好管闲事,呼吁追求公平公开公正。在影片中,刚开始接纳外乡人的矛盾轻易化解,因为他们听从当地权威领导。在遇到更强权时,就见风使舵了,畏惧于更大的强权,妥协自己换取平安,也不敢计较是非对错。
人性历来如此,至今未变,因为他们的基本需求只是想好好过日子,如面馆老板只愿意当喷子而已。
彭于晏演的浪子角色,也是基于过去自己坚持正义给同伴带来灾难而产生心灰意冷和逃避现实不公平的悲情角色,假装冷漠和良心发现之间做着激烈的斗争。后来不想去改变现实,受到刘青云角色的鼓励和激发,才涌起了压抑多年的反抗意识,这个孙悟空终于去捉妖精,救了刘青云。
吴京演的权力派,是非常务实的,他从过去的人生经验中出非得靠自己拥有强权才能去改变现实,他并没有像浪子一样去逃避,于是拥护当权军阀,尽职尽忠,内心的矛盾是兄弟情谊和军人职责之间的激烈斗争。他为了救师弟,被酒罐子砸死,让人特别感动。
古天乐演的军阀公子,滥杀无辜,冷漠无情,把杀人当做笑话。尽情的嘲讽人性黑暗,觉得没有觉悟的百姓不值得怜悯,权力至上,大开杀戒没有丝毫愧疚。也是愤世嫉俗的人,见不得地主的虚伪和见风使舵。杀地主杀的观众很开心。最终恶有恶报,这个杀人狂魔被百姓群殴致死。让人特别解恨。
结果,当地百姓与当地安保团领导想法不一致时,百姓人心不齐,就不再拥护小领导,反倒更畏惧强权,正好与地主的想法不谋而合,可以看出,松散百姓的犬儒主义,不涉及自身利益时,一种态度,涉及自身利益时,又一种态度,导演阐述的淋漓尽致,在松散和平管理的体制下,大众一直都是这样的做派。
讽刺归讽刺,批判归批判,那么在现实中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导演没有提供思路。这个需要自己去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