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李小龙资料简介图片(李小龙生平简介)

  • 生活知识
  • 2023-05-20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李小龙生平简介

李小龙生于旧金山唐人街东华医院,年少时期在香港九龙生活,是咏春拳宗师叶问的门生,并且参与演出20多部香港电影。

1959年,18岁的李小龙到美国留学、主修哲学,留学期间,他开展武馆授徒边磨炼武术,又客串演出多部美国电视剧。他的努力改变了亚洲人在美国影片中的形象。

1970年,李小龙获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邹文怀邀请,回到香港主演以功夫为题的动作电影《唐山大兄》而大获好评,李小龙迅速展开其知名度。此后他主演了《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及《死亡游戏》,此4部半动作电影震撼了整个影坛,而且在国际上迅速声名鹊起。

32岁的李小龙于1973年7月20日参与演出《死亡游戏》期间,猝死于丁佩在香港九龙西九龙塘的家中,事件引起极大震撼,其死因至今依然充满争议。

李小龙亦带领了中国电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中国电影积累了丰厚的资本、技术和观众,使得中国电影在1980年代开始风靡全球、为成为东方好莱坞。

扩展资料

童年——

1941年,3个月大的李小龙出演其第一部电影《金门女》。

1946年进入嘉诺撒圣玛丽书院念书。李小龙幼时,他父亲为了使儿子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练习太极拳。

1949年在香港入读德信学校,再转读喇沙书院及圣芳济书院。李小龙酷爱跳恰恰舞,在港期间曾以教授名拳师邵汉生恰恰舞,来换取对方教他中国拳法。

1954年,李小龙拜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

1958年3月29日,转入香港圣芳济书院高中部,并获得全港恰恰舞公开赛冠军。同年在李振辉的电影《人海孤鸿》中饰阿三。

1959年4月29日晚十点告别家人赴美读书。当时自身的条件很困难,依然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博得了师生们的好评。后来认识了琳达·埃莫瑞。

功夫之王李小龙真实身高是多少

李小龙官方通报身高173cm。

李小龙(英文名Bruce Lee,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本名李振藩,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

人物评价

李小龙不相信一成不变的规则,在武术方面,他反对任何既定的形式或固定的内容。李小龙认为无论什么东西,包括哲学,形式是进步的羁绊;他在生活中亦是如此,不断地探索、转换和创新。李小龙的武术哲学是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的,他很灵活,不会呆滞刻板。

李小龙属于那种十分果敢且富有进取心的人;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日常练功上,而且他的性格也正是如此。他心中有一个锲而不舍的目标,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也从未放弃过奋斗,而是始终毫不动摇,勇敢向前。

李小龙是什么国籍

李小龙国籍是美国。

李小龙相关信息

中文名李小龙          别    名李振藩

国    籍美国             民    族汉族

星    座射手座         血    型O型

身    高173cm(5英尺8英寸)

体    重68kg           出生地美国加州旧金山

出生日期1940年11月27日

逝世日期1973年7月20日

职    业格斗教练、武术家、哲学家、演员、导演、编剧、制片、动作指导

扩展资料

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师承叶问,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

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影演员,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主角。

他在香港的四部半电影3次打破多项记录,其中《猛龙过江》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记录,与好莱坞合作的《龙争虎斗》全球总票房达2.3亿美元。 

1962年李小龙开办“振藩国术馆”,1967年自创截拳道,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香港逝世,享年33岁。

1979年美国洛杉矶市政府将补拍版《死亡游戏》的开映日6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7月8日为错误翻译)。

1993年美国发行李小龙逝世20周年纪念钞票,好莱坞大道铺上李小龙纪念星徽;同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大会颁发“终身成就奖”。1998年11月,获中国武术协会颁发“武术电影巨星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小龙

李小龙活了多少岁啊

32岁。

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师承叶问,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好莱坞首位华人主角。

他在香港的四部半电影3次打破多项记录,其中《猛龙过江》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纪录,与好莱坞合作的《龙争虎斗》全球总票房达2.3亿美元。


扩展资料

纪念馆

2006年,为了弘扬国粹,振奋民族精神,纪念李小龙这个“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顺德市政府投入巨资兴建李小龙纪念馆,其间更得到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与支持。

李小龙纪念馆位于广东顺德均安,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总用地面积3.7万平方米,分为纪念馆、演艺广场、雕塑广场等,馆藏图文音像资料最丰富、最翔实、内容最权威的李小龙纪念馆。李小龙18米高的铜像耸立在纪念馆广场上,受到全世界“龙迷”的关注。

中国大陆首家李小龙纪念馆,也将成为顺德市的一个旅游新景点。 国内外武术专家学者在佛山武术论坛上表示,对武术中国文化符号式人物进行研究,发掘其内涵,传承、弘扬其精神,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创新和走向世界具有现实意义。


李小龙的真实姓名叫什么

李小龙的原名李振藩。

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师承叶问,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影演员。

他在香港的四部半电影3次打破多项记录,其中《猛龙过江》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记录,与好莱坞合作的《龙争虎斗》全球总票房达2.3亿美元。


扩展资料

演艺经历

1971年夏季,李小龙接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邀请,以1.5万美元的片酬签下了两部影片,第一部是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唐山大兄》该片预算只有10万美元,而且剧本也是边拍边写的,在这种情况下却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达到了300万港元。

1971年7月29日,李小龙举家迁入新购置的私人别墅——九龙塘金巴伦道41号“栖鹤小筑”,同年,以截拳道宗师身份,入选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名人堂。

1973年3月,暂停《死亡的游戏》的拍摄,开始拍摄《龙争虎斗》。6月拍摄完《龙争虎斗》,返回香港准备继续拍摄《死亡的游戏》。

1973年7月31日,李小龙下葬在华盛顿州西雅图湖景墓地,他的儿子李国豪英年早逝也葬于此地。李小龙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团疑雾,好莱坞为之惋惜,并以多种方式缅怀传奇李小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小龙


李小龙个人资料

李小龙,本名李振藩(英语Bruce Jun Fan Lee,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国际著名华人武打演员 、武术家 、导演、截拳道创始人。香港粤剧丑生李海泉之子,李小龙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

1、家庭背景

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为香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母亲何爱瑜为香港富商何东爵士同母异父之弟何甘棠之养女。李小龙有两姊李秋源、李秋凤、兄李忠琛(林燕妮、张玛莉之前丈夫)及弟李振辉。妻子莲达·艾米莉为其诞下儿子李国豪和女儿李香凝。

2、童年

1939年,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偕妻子及三个儿女从香港远赴旧金山唐人街演出粤剧。1940年为庚辰年,中国人称为龙年,且小龙生于辰(龙)时,后呼应其乳名“细凤”,而艺名“李小龙”为《细路祥》作者袁步云取名,在1950年公映的《细路祥》使用。(细路祥一片的片头字幕与当年在报章上所载之名字却是“李龙“。)而李小龙的英文名“Bruce”的起名者则据说是东华医院的医师玛丽·格洛弗。

1941年,李小龙跟随父母返回香港,开始时与兄长入读嘉诺撒圣玛利书院。1949年因应天主教区要求,所有男生都需转往德信学校继续学业,及后再转读喇沙书院。尽管少年李小龙家境比较富裕,但其居住的地区由于人口激增而逐渐产生了帮派冲突,变得拥挤,危险。李小龙读至中四因打架及旷课被赶出校,转到圣芳济书院继续学业。李小龙自幼身体孱弱,其父为了儿子体魄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以锻炼身体。

1955年16岁时,李小龙重返校院,他在一次帮派冲突中受挫,于是到油麻地利达街拜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虽然咏春练习并不固定,但李小龙曾因咏春练习单调而放弃,后因与街头流氓打架时使出一招咏春的日字冲拳击倒对方而重新回到咏春门下。

在叶问门下学武期间,李小龙曾遇到重重阻力,但李小龙坚持不懈,继续学习。授业师兄(相当于教练)为有“讲手王”之称的黄淳梁。半年后,叶问搬迁到李郑屋邨,李小龙比较少到这里。在拳术方面,多与同样曾习西洋拳的黄淳梁练习。

,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功力拳、蔡李佛、太极拳、谭腿、少林拳、戳脚、节拳等拳种。叶问试图让青少年们参加有组织的拳击,以此阻止他们参与街头帮派的冲突。作为叶问为数不多的亲授学生,李小龙1957年夺得香港校际拳击比赛少年组冠军。

3、回港发展

1970年代,邵氏兄弟曾透过李小龙好友小麒麟接洽邀他回港拍片,但当时李小龙提出影片制作成本不能低于60万港元、要担任影片的武术指导、有权修改剧本,以及由他邀请的外国演员要以美金支薪等要求,令邵氏高层无法接受,最终合作未能成事。其后,邵氏首席执行官邹文怀离职出走,另组嘉禾,并派导演罗维的太太刘亮华到美国邀请李小龙回港发展。

扩展资料

猝逝——

1973年5月10日下午17时,李小龙于片场为电影龙争虎斗配音时突然呕吐及抽筋,陷入半昏迷,呼吸困难,情况一度危殆,被送入浸会医院抢救。2小时后逐渐苏醒,经医生诊断证实为发高热及低血压,事后李小龙对医生说“当我在片场突然晕倒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之后转到九龙法国医院,留医一星期后出院,经医生检查一切如常,只是并未照X光检验脑部,李又再全情投入电影工作。

1973年7月20日下午15时,李小龙与邹文怀转到位于九龙塘笔架山道67号碧华阁A座2楼3室的台湾女星丁佩家中,商谈合作拍摄《死亡游戏》。

约20时30分,丁进入房内查看,发现李正在熟睡,接着致电餐厅知会邹文怀,邹回应给李多休息一会。约21时,丁第二次入房,这时李仍处熟睡状态,且无法叫醒,遂第二次拨电告知邹,此时邹已接近完成晚饭,并谓会回来查看。

21时30至45分,邹回到丁佩家中,发现李毫无反应,心感不妙,遂致电丁的私人医生协助。22时10分,住在附近的私人医生赶到,为李小龙立即检查,发现他没有脉搏、心脏停止跳动,毫无生命征兆,遂于22时30分电召救护车,救护员到场为李小龙施行人工呼吸并用手急救两分钟,后转用氧气机协助其呼吸,没有效果后立即将李送往医院。

23时送抵伊利沙伯医院后虽经证实瞳孔放大,对光线毫无反应,心跳、呼吸完全停止,但仍被抢救一段时间,包括在左胸注射强心针并作心脏按摩,但情况并无改善,直至23时38分终被签发死亡证,正式宣告其死亡。

李小龙的简介及家人情况

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师承叶问,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

李小龙是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影演员,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主角。

由于常与人争斗以致学习成绩不佳,1959年4月29日晚十点告别家人赴美读书,1973年7月20日,正当壮年的李小龙突然去世。

李小龙妻子琳达·埃莫瑞(Linda) ,是爱尔兰裔的美国白人姑娘,是李小龙在华盛顿大学期间的同学,1963年认识李小龙后不久,经好友、华裔姑娘盖素恩(Sue Ann Key)介绍,也加入“振藩国术馆”,成为李小龙的早期女弟子之一。

扩展资料

李小龙作品

1、《死亡塔》该片由洪金宝、元奎、吴思远执导,李小龙、唐龙、元彪、乔宏、黄正利、袁信义、李海生等人主演。影片于1981年03月21日在中国香港上映。该片讲述了许多高手莫名死亡,李振强为查明此事,发现其背后有着巨大秘密。

2、《猛龙过江》(Way of the Dragon)是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出品的动作片,是由李小龙自编自导,李小龙、苗可秀、罗礼士、小麒麟等主演,该片于1972年12月30日中国香港首映。描述了一名香港青年受亲友之托,前往意大利的一家唐人餐馆,帮助老板对付黑社会分子威胁的问题。

李小龙会讲普通话吗李小龙只会粤语和英语吗

只会一些简单的词汇。因为他出生于美国,在香港长大,后又返回美国。生长环境的原因导致他不会讲普通话,虽后来尝试学习过,但放弃了。

早年经历

1946年,进入嘉诺撒圣玛丽书院念书。

1949年,在香港入读德信学校,再转读喇沙书院及圣芳济书院。

1958年3月29日,转入香港圣芳济书院高中部。

由于常与人争斗以致学习成绩不佳,1959年4月29日晚十点告别家人赴美读书。9月3日-1960年12月2日在西雅图市进入爱迪生技术学校补习。

1960年,李小龙进入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他主修戏剧,也学习哲学及心理学等课程。

扩展资料

简介

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师承叶问,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

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影演员,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主角。

他在香港的四部半电影3次打破多项记录,其中《猛龙过江》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记录,与好莱坞合作的《龙争虎斗》全球总票房达2.3亿美元。

武术经历

李小龙幼时,他父亲为了使儿子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练习太极拳。少时酷爱跳恰恰舞,在港期间曾以教授名拳师邵汉生恰恰舞,来换取对方教他中国拳法。

1954年,李小龙拜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他还练过螳螂拳、洪拳、少林拳、戳脚、节拳、白鹤拳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