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儒林外史主要内容(名著《儒林外史》,主要讲

  • 生活知识
  • 2023-05-20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名著《儒林外史》,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写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的意思,指代的是学术界。按照史记说法,国史列传都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区别于正史。此书主要讲述了封建社会时期,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下的人性变质、心灵上的麻木虚荣和精神上的腐败堕落,通过对一些啼笑皆非的事件的描写,讽刺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官僚主义、人们为了功名利禄不惜牺牲人性美好、以及整个社会风气腐败变质的现实状况,以强有力的文学武器控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虚伪和卑劣。

清代科举以八股文为主,这种文体考试不仅落后,制约人的思想和想象,而且由于文体复杂,根本无法选拔出真正杰出的人才,这种制度运行到反倒成为了徇私舞弊的温床,为那些王公贵族敞开了掏钱买官的大门。吴敬梓出生名门,他亲身体验过科举考试,明白其中的弊端和核心危害所在,在考了几次后,他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彻底失望,并对其中的丑恶又黑暗的人性进行了无情地揭露。

《儒林外史》从明末开始,一直记述到清初,在时间上横跨了一个朝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有王冕、周进、范进、严致和、严致中、匡超人、沈琼枝等,通过这些人物,作者还原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人物形象,用一种悲喜交融的艺术形式,为我们展现了封建时期人性的百种形态,后人正是借助这些认识到了落后科举制度对人的危害和摧残。

整部作品虽然是长篇,里面却由一个个短篇构成,而且各个短篇彼此联系,互为环扣,没有给人造成脱节之感,在清代的长篇讽刺小说艺术中堪称典范。此书用语辛辣深刻,白描手法精确到位,加上悲喜交融的手法运用,给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增添了不少艺术色彩。尤其是《范进中举》和《严监生》那两篇,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科举疯子和一个超级吝啬鬼的形象。范进一听说自己考中了,就马上疯掉,需要别人用巴掌击打才猛然醒悟,这种扭曲人性的不正常现象,无疑是对封建科考制度的打脸讽刺,而严监生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也艺术化地表现出了人物既可笑又可悲的生命结局。辛苦了一辈子,当死亡来临,人心里记挂的却是两根浪费灯油的稻草,这样的人生活着跟没活又有什么不同呢?

《儒林外史》的问世,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后来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它的影响,直到五四新文学上台,这股讽刺小说的势头才从中国文学中逐渐衰减,直至彻底消失。

儒林外史主要内容是什么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讽刺小说。

描绘的是清代的社会生活。书中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劣习,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的灵魂的扭曲。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后世影响

《儒林外史》的问世,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并出版了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专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批认为“学而优则仕”的学子。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就是为了要考取功名;还有一些贪官污吏,为了搜刮民脂,不惜牺牲百姓,还高谈什么“三年清知府,十万百花银”等等。

扩展资料

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批认为“学而优则仕”的学子。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就是为了要考取功名;还有一些贪官污吏,为了搜刮民脂,不惜牺牲百姓,还高谈什么“三年清知府,十万百花银”等等。

作品塑造了一群热中科兴、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在当时是有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扩展资料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体表现为

一、是以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为原型

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最足以表现人物的情节和细节,并将这些情节和细节集中使用,以突出讽刺对象的个性特征。

二、是善于运用前后矛盾的情节

揭露讽刺对象的言行不一,表里相悖,让其当场出丑。如第四回写严贡生正在吹嘘自己“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这时,小厮就来报告他家强圈了别人家的猪,被人发现了。一下子揭穿了他贪婪霸道的真面目。他还强辩说“这口猪原是舍下的。”

三、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

以突出讽刺对象的性格特征。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梅玖在周进中举前后的前倨后恭的态度等。

儒林外史有哪些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元末时,诸暨县一个村里有个叫王冕的少年。他天性聪颖,不足二十岁就精通了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各种学问。他淡泊名利、不求仕进,自制了一顶极高的帽子和一件极肥的衣服,每逢花明柳媚之时,便以牛车载了母亲到处玩耍,尽享天伦之乐。知县派人请他出山,他辞别母亲,离乡背井而去;朝廷遣官来召,他就连夜逃往会稽山下。全书借王冕的一生引出一大批儒生来。

周进屡试不第,在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一所蒙馆教课糊口。新中的年轻秀才梅玖当面嘲弄他,举人王惠轻慢他,荐馆的夏总甲嫌他不常去奉承,村里人也嫌他呆头呆脑,他眼看连这只破“饭碗”也端不住了,只能跟着姐夫金有余去卖货。一次,偶去省城“贡院”,他触景生情,只觉无限辛酸,悲痛不已,一头撞在号板,顿时不省人事。众人不忍,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入场应考,不想居然中了,旁人阿谀拍马且不说,他居然自此官运亨通,三年内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他吃足科举之苦,当了权后总要细细看卷,以免屈了真才。老童生范进,应考二十余次,总是进不了学。此番应试,适逢周学道主考,出于同病相怜,拟将范进取为秀才。范进求官心切,不顾岳父胡屠户的臭骂,继续又去城里参加乡试,谁知中了举人。范进得知中举消息,欣喜若狂,两手一拍,不省人事,被他岳父一记巴掌,方打得醒过神来。从此,范进家不是亲的来认亲,不是朋友的来认作朋友,有送田地的,有送店房的,有投身为仆以图荫庇的,趋炎附势,不一而足。三两个月光景,家奴、丫鬓都有了,钱、米更不消说,不料乐极生悲,老母欢喜得一下子有口气没上来,命归西天了。而“七七之期”一过,他便急着和张举人一起奔赴各地去打秋风了。

严贡生是个品德恶劣的儒生。他霸占穷人的猪,赖掉船家的工钱,还欺负守寡的弟媳,强送儿子“过继”给弟媳,夺得其弟严监生遗产的十分之七左右。他的德行还比不上一个唱戏的优伶。鲍文卿和倪廷玺两人虽是戏子,但廷玺过继给鲍文卿倒是出于真心。倪廷玺改名鲍廷玺后,甚是聪明伶俐。他乘杜慎卿做胜会之机,请求赐些银两,让他拉扯一个戏班子起来。杜慎卿将他介绍给堂弟杜少卿,从少卿那里得了一百两银子,他便自去搭班营生了。

杜少卿为人善良、正直、慷慨。他家的娄太爷有病了,其实不过是他家先尊的一个门客,少卿却把他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亲自侍奉汤药。他得知杨裁缝丧母缺钱,又把衣服当了予以接济。,他终把田产卖光,以卖文为活,但却“布衣蔬食,心里淡然”。住在南京的时候,他居然一手携着妻子,一手拿着金酒杯,不拘形迹地去游清凉山,使一路游人不敢仰视。有一个叫沈琼枝的,视富贵如土芥,宁肯刺绣卖字为生,就是不肯给盐商做妾。少卿获悉以后,极为赞赏她的反叛性格,与她结为知己。杜少卿鄙视功名利禄,但他虔诚地信奉儒家的礼乐教化,曾与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人一起,用古礼古乐祭祀“先贤”吴泰伯。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