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茅山道士是真的吗(茅山道士是真的吗,茅山在

  • 生活知识
  • 2023-05-20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茅山道士是真的吗,茅山在什么地方

  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茅山道士是假的。但茅山作为道教圣地是真,也真的存在茅山道士。
  茅山是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山上景点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气候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灵泉圣池星罗棋布,曲涧溪流纵横交织,绿树蔽山,青竹繁茂,物华天宝。
  相传汉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来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后齐梁隐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创立了道教茅山派。
  茅山的宫观道院最盛时多达257处,有房屋5000余间。太平天国时曾遭兵燹,至清末,尚存“三宫五观“。三宫为崇禧万寿宫、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五观为德佑观、仁佑观、玉晨观、白云观、干元观。1938年9月,日寇扫荡茅山,焚毁了90%以上的道院房屋。“文化大革命“中,茅山道院又遭损毁,只剩一些断垣残壁。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政府拨款修复了九霄万福宫和元符万宁宫,合称茅山道院。

茅山道士真的存在吗

茅山道士肯定存在。
茅山道士来源于道教的“茅山宗”一派。分南北茅山道教,北茅山实际为发源地镇江茅山,祖师爷为陶弘景,南茅山派为广东罗浮山,祖师爷为著名炼丹师葛洪。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

中国是否有真正的茅山道士和道术

茅山道士来源于道教的“茅山宗“一派。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茅山宗的弟子就被称为茅山道士。

很多人都以为茅山道士只不过是杜撰出来的,其实茅山宗一直以来都是道教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关于茅山道士的传闻也是非常之多,据说茅山道士乃是捉鬼降妖的专家,尤其是僵尸的克星.

图上这些法术书籍边角上红色的字为 玄奇阁  有很多道术相关的书籍均出自于此

道教分为五大派:经典、丹鼎、积善、占卜、符篆,其中符篆又分为三大派:龙虎山、阁皂山、茅山,我接下来说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茅山派,茅山派有三位开山祖师,人称三茅真君。

茅山法教,有关于茅山这两个字,甚至很多人将其与上清宗,句容茅山扯上关系。其实林正英演绎的茅山道士,应当是民间南传茅山大显威灵法的茅山法教。

回答中的两本道术的书籍你可以看看,至于如何找到这些道术的书籍,请注意看图中右下角得上的字,上面的红色的字为 玄奇阁   还有很多道术的书籍我就不一个一个介绍了,有兴趣的话自己去那里看看,非常多

一些不常见的道术

【地祇馘魔关元帅秘法】奉中天北极紫微上帝为主法,关圣大帝为伏魔元帅,以符箓化为关帝,持大刀铁索,下加雷煞,禁制诸邪。

【天蓬伏魔法】以符箓拘唤北斗破军星天蓬元帅,三头六臂,身高万丈,及九天杀童大将、四目老翁等神将。

【飞剑斩天皇】神霄派的一个法术,用来求雨的,如果求雨几次都无果的话,便用此术,画天皇符一道,头巽足乾,午夜子时用雄鸡血喷天皇符,拘唤天皇,天皇人首蛇身,头顶水轮、足踏水轮,身高万丈,施法者亦法身万丈,将天皇斩为两段。

【飞灵八方之术】存思白云,将白云化为麒麟,然后乘坐麒麟化为雾露,心之所念,无处不至。

【役六丁法】拘唤六位太岁神,可致物远方及知吉凶造化,《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即会此术。

【立狱法】施术者踏七星步,插竹撒灰连接北斗,以符箓将某地某物化为地狱,收禁鬼神。

【六甲神箭厌】在图上画出想要咒厌的人像,头抵其方位,取绝方之气吸在图上,在其心口写上生辰姓名,然后朝心下一寸射箭,再吹绝气于箭上,七日七箭,必死无疑。《封神演义中》陆压散人的钉头七箭书就是此类。

【青蚨还钱术】用青蚨子母虫血涂在钱上,用完钱就会自动飞回来。

【火光流星狱】以符箓化为法狱,禁制水怪蛟龙毒蜃。

【分形术】分身散形,以一为万,立成六军,千亿里外,呼吸往还。

【草木化人】军中有勇将和敌人相对时,在军中烧符,便有毒虫猛兽,雷鸣火光、豆人纸马奔出。

港片中频频出现的“茅山道士”在历史上有真实原型吗

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曾开创出被称为“灵幻功夫片”的新片种,这类以灵异鬼怪与功夫喜剧为主题的电影名噪一时,卖座的《僵尸先生》、《一眉道人》等影片,让林正英饰演的“茅山道士”形象不得人心。不过港片中的“茅山道士”,只是电影言语描画出来的艺术形象,想象成分居多。那么老港片中频频呈现的“茅山道士”的真实原型究竟是什么?
“茅山道士”与香港民间宗教文化
香港的民间宗教文化带有浓厚的地域颜色,在正统的儒释道三教之外,生动着喃呒、六壬、茅山等中央教派的从业人员。他们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宗教神职人员,而被学界称为“民间仪式专家”,他们的仪式混合了道教、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内容,并带有巫术成分。
在电影里,林正英头戴黑色的瓦梁巾,镶着帽正,身穿黄海青或对襟袍,正是在民间被俗称为“喃呒佬”的典型装束,这种形象在当代香港庙堂中仍很常见。而影片中林正英行咒施符、劾鬼驱邪的情节,则是属于一种“茅山师”的法术。
新界北部地域传播的《道统永传》中说:“其习或为黄冠羽士、或为告斗星巫、或演法茅山、或为设送邪煞,此各道巫,俱尊老君为道教之主。”
他们固然都号称为尊奉道教的老君,但来源却不一样,黄冠羽士指的是道士,告斗星巫指的是术士,而演法茅山者与设送邪煞者,指的是巫师。三者本来界限分明,但在香港复杂的民间宗教文化背景下,教派之间互有杂糅,连当地人也无意去分清他们的身份异同。电影里的“茅山道士”理论并非道士,而是多重身份在角色组合后的产物。
“茅山道士”这个形象,打扮固然与“喃呒佬”相同,并借用了道士的身份标签,但主要表现的是行茅山法的巫师,民间称他们为“茅山师”或者“茅山师傅”。这里说的茅山法,是民间巫法的一个流派,与正派道教的茅山上清派并不是一回事。
巫教中的“茅山法”
在民间,普通将茅山写成“茆山”,或者“毛山”,他们的教派被称为茅山教,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民族学的学者在两广瑶山地域的调查中发现了茅山教,惹起了汉学界的留意。盛行于两广地域的茅山教,与福建的闾山教、湖南的梅山教等有很深的渊源,这些民间巫教通常被称为“法教”,又称作“师教”。巫教的行法者被称为“师公”、“端公”,即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师巫”,福建建阳地域的师公,更是自号为“巫流弟子”。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区别巫术与宗教时提出,“巫术是适用的技术,一切的动作只是抵达目的的手腕”,巫术是一种准宗教现象,但巫术(或巫教)不同等宗教。
巫教的师公们没有宣扬经典与教义,而是控制方技巫术,为寻常百姓提供超验性的效劳,在古代农业社会的社会生活中,他们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巫教是属于中国传统社会里士大夫文化、俗文化之外的神秘文化,其长期隐没于底层社会,致使遭到官府的打压。《大明律》中指出“凡师巫假降邪神、书符咒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一应左道乱正之术”,以法律的方式遏止茅山法等巫术。
但在明代,还呈现了一部反映巫教作品的小说《海游记》,全称《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书中试图将巫教与三教并列,称“自天地开辟之后,人民安业,以儒、释、道、巫四教传于天下”,反映巫教文化在民间社会的影响力。
在《海游记》中,闾山法与茅山法被以为是巫教中的正邪二派,书中描画的闾山与茅山,均是神话世界之中巫法胜地,并非理论存在,也就不会是指道教中的茅山。

经过汉族移民的传播,闾山、茅山、梅山等巫教也在南方少数民族间普遍传播,在瑶族、壮族、侗族、仡佬族、畲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巫教占领了中心部分,例如畲族的《开山祖图》上就绘有其祖先“茅山学法”的内容,这也是宋代以来少数民族汉化的重要途径。
道教茅山中的“上清道士”
而道教的茅山上清派,是指以江苏句容茅山为中心展开起来的上清派。上清派第一代宗师是南岳夫人魏华存,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则是第九代宗师,他常居茅山,在此开设道馆传授《上清经》,使得茅山成为上清派的活动中心,茅山由此扬名。魏华存夫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初次将《上清经》授予琅琊王司徒舍人杨羲。
从兴宁三年(365)开端的数年间,仙真们陆续降临在护军长史许谧的家中授道,一种全新的宗教思想体系,就在夜色下的神启活动中降生。到了南朝,隐居先生陶弘景将茅山降授的内容搜集整理成《真诰》一书,严谨地记载了仙真留下的高尚华美的言语,司马虚等西方学者将之称为“茅山的启示录”。
那么正轨的上清派道士应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呢?
上清派是唐代道教主流,有茅山与天台山等支系。天台山道士应夷节的学道阅历可视作上清道士的人生标杆,他7岁慕道,13岁出家学道,从15岁参受正一经箓开端,至32岁进受上清经法,获得了唐代最高的道教法位。他的终身经过学习三洞经典,取得相应法位的过程,类似今天的学位制度,而与电影中行使驱鬼技艺的“茅山道士”大相径庭。
,在六朝肉体史上具有重要位置的茅山上清派,与民间社会盛行的巫法茅山教,二者本无关联,由于电影的强势影响,才让部分观众堕入混杂是非的尴尬境地。
古代小说笔记中的“茅山师”
,在历代志怪小说与文人笔记中还记载了很多“茅山师”的故事,他们仰仗各种禁咒符术,可以治鬼驱狐,固然写的是幽明两界的奇闻异事,但其中更能折射人情世态,这或许是香港灵幻功夫片创作的思想渊源。不过,古代小说中控制茅山法的人指的就是师巫,有时分他们被称为法师,不是指来自茅山的上清道士。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有一个行茅山法的俗人,“虽非道士”,但却被里俗百姓称为“谭法师”
。话说在江西德兴县,有一老狐化作人形,变成黄老翁的样貌,常去探望他在外耕田的两个儿子,故事的结局令人唏嘘,黄老翁被两个儿子误认作是狐妖而杀死,而谭法师呈现,让冒充黄老翁的狐妖现形,将其扑杀。

明代湖南人江盈科也记有一个故事,说他的家乡有一个叫做李四的师巫,他学的茅山法多是害人之术,“试之立验”,可以令墙团结、令酒发酸、令绳折断。一次,他运用巫术戏弄一个正在走路的女子,女子的裙带突然自动褪落,后来他才看清这女子就是他女儿,自此成为笑柄。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描写有茅山法师与狐妖的故事,与官场索贿的行径很相似。有一户人家遭遇狐患之后,联络了一位茅山师,在他准备动身驱狐的时分,遇到一位老翁,老翁自称与狐交好,出了高额的贿金打通了这位茅山师,阻止他前往驱狐。贪婪的茅山师得钱后并未罢休,而是用“雷斧火狱”相要挟,不时向各处的狐妖索要金银。,不堪其扰的狐狸盗走了他的符印,令他癫狂自杀。
关于普通百姓而言,影视作品与世俗小说的影响力显然比宗教原典大得多。在理想生活中,常有人根据老港片中“茅山道士”的虚拟形象,讯问真正的道士能否“抓鬼捉妖”,遇到这般提问,道士们若非哑口无言,即是啼笑皆非。

茅山术是真的吗

茅山术起源于中国的道教,元末明初,因为战乱连年,哀鸿遍野,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由三位真人创始,宗旨是超度亡魂,降妖除魔,茅山术主要是对鬼,法术基本上对人是不起作用的,而降术则相反,是一种利用阴阳五行的特殊力量,残害触发了某种必要条件的生灵的法术,比如后世日本的一些巫术,用一根头发一个草人便能致人于死地,便由降术演变而来。五毒教很好理解,就是用毒。
  最早的降术从茅山术演变而来,是一个叫洛有昌的人发明的,这洛有昌曾经是当时茅山教的门人,后来因擅自以茅山术中的法术谋取私利或报复恩怨,被当时的茅山教掌教陆祥凌陆真人,打断双腿后逐出师门。
  洛有昌被逐出师门之后,不但不思悔改,反而满腹怨恨,续而又将这种怨恨转嫁于所有人,干脆放弃了对茅山术的钻研,开始专心将茅山术的某些法术研易为害人之术,并广纳心术不正之徒,时至元初,洛有昌自立“降教”,降术之名由此得传。
  元朝是一个对统治极度缺乏自信的王朝,想尽了各种办法来防止中原人造反,其中,降术便是元朝政府用以镇压反叛情绪的法术。相传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曾经招纳数百降师于各个州府,设“降台”百座,以“顺风耳”之术听窃民间怨语,被听者均以周身溃烂而终,当时各地老百姓甚至到了谈降色变的地步,民间歌谣《清阳曲》曾经写到“街亭无心言朝事,三更惨毙月露屋。”意思就是,白天无意中说了对朝廷不满的话,晚上便会惨死在四处漏风的破房子里。也正是因为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降术在元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个降术运用的好的“降师”,每月可得银俸三十五两,这在当时是绝对的高收入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将降术运用得如火纯青,降术是一种逆天的法术,每施降一次,便折阳寿一次,大多数降师年不过四十便无疾而终,最终也导致了降术的失传,到了明初,真正意义上的降师已经所剩无几了,出于人为财死的心理,没个万把两银子轻易是不出手的,但即使已经到了降术的没落年代,随便一些入门级的降术,也足够折磨死一个正常人.

茅山道士是真的存在吗

历史上是真的存在茅山道士的。茅山位于现如今的江苏省镇江市和常州市金坛区交界处,这里就是被道教称为“十大洞天”的“第八洞天”。茅山道士来自于茅山宗,茅山道士也是属于道教的一个分支。
说到这里,茅山道士在历史上是存在的。更为细分的来说,茅山宗分为南北茅山道教,南茅山的祖师是著名炼丹师葛洪,北茅山道士的祖师是陶弘景。茅山道士是有严格意义的分支的,绝不是空穴来风的。茅山道士甚至出现了很多厉害人物。
茅山道人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2年,这时候的茅山道人处于发展时期。茅山道士的代表人物茅盈来句曲山,在这里茅盈采集中草药,就是在这里进行修仙。从这之后,茅山道士开始出现在历史上,并且得到了发展。
到了唐朝时期,茅山宗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唐朝时期,宫、观、殿、宇等各种大小道教建筑多达三百余座、五千余间,人数达到了数千人之多。出现了“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的俗语,由此证明茅山宗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虽然茅山宗在唐朝时期达到了很好的发展,可是到了清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受到了清朝皇帝的阻拦。随着茅山宗在历史上的不断发展,他们的茅山术也是非常的神秘。甚至可以说,茅山术是我国古代史上最为神秘的“法术”之一。
现如今的人们对茅山术的好奇程度是非常高的。古代的时候,茅山术是用来驱除妖魔鬼怪的,发展到现如今,已经是有属于自己教义的了。现如今的茅山术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了,很多人是非常喜爱研究茅山术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现如今的茅山术已经不在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了。在历史上的茅山术是用来去除妖魔鬼怪的,甚至是还是出现了属于茅山宗的咒语。比如说收兵咒、拘三魂法等等,这些法术时至今日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即使是知道,也不会使用了。
大部分茅山术已经失传了。茅山宗的前身是道家的上清派,上清派的祖师是杨羲等和东晋炼丹家葛洪,他们都在茅山修炼过。后来陶弘景继承了上清派的传承,由此演化出了“茅山宗“。在茅山这个地方,陶弘景将上清派的上清经,进行了悉心编纂。
除了上清经,还出现了《真诰》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的两百余卷道经。这些道家经书,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了。在陶弘景之后,茅山宗弟子经过了数十年的整理,将教理发展的更为完备。从这时候起,茅山宗开始发扬光大。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也日渐扩大。唐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茅山宗的大师级人物,比如说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这些道士甚至是得到了唐朝皇帝的赞许。从这一点来看,茅山道士绝不是江湖骗子。
茅山道士在历史上流传已久。茅山宗主要传承了《上清大洞真经》,茅山道士以诵经为主。难以置信的是,陶弘景就曾经炼丹,甚至是给梁武帝进行了炼丹。宋朝到明朝时期,茅山宗发展的还算可以,到了清朝,茅山宗就基本消失了。茅山道士多是以捉鬼降妖而名闻于世,可是这与茅山宗的教义毫无瓜葛。

茅山道士真的存在吗他们真的会降妖除魔吗

道士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职业,是传承于道教的神职人员。道士在古代的作用就是捉鬼降妖,替天下人民驱魔消灾。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传说在古时候,教派分为很多种,不同教派所掌握的降妖除魔的方法都不同,其中茅山教派在这些教派中算是比较大的教派。茅山教派真的存在吗?真的有茅山道士吗?他们真的有降妖除魔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茅山道士,在现代社会这一名词跟随着大量的香港僵尸电影而被世人所熟知,很多人认为茅山道士就是句容茅山派的修习道术的道士,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茅山道士这一名词其实根本不存在。现在所谓的茅山道士其实根本不是道士,严格来说他们应该算是巫,而句容茅山的道士则根本不会驱鬼捉妖,中国历史上的茅山术其实和句容茅山并没有关系。

现在很多人心中的茅山道士形象大多是林朝英僵尸电影中的道士形象,就连林朝英可能都没有弄清楚的是,电影中头戴黑色的瓦梁巾,镶着帽正,身穿黄海青或对襟袍的形象其实并不是道士而是喃呒。由于香港地区的宗教文化有着浓烈的地域色彩,各个流派在香港不断的融合演变,除了儒释道正统三派之外,民间还有三大驱邪流派就是喃呒、六壬、茅山,小流派更是数不胜数。

实际上在《道统永传》一书中就对这些流派做过简单的介绍“其习或为黄冠羽士、或为告斗星巫、或演法茅山、或为设送邪煞,此各道巫,俱尊老君为道教之主”意思也就是说这些流派虽然都供奉太上老君起源却不尽相同。黄冠羽士指的是道士,告斗星巫指的是术士,至于演法茅山、设送邪煞的则起源于巫教,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流派相互影响,就连香港人也懒得去弄清楚他们的分别了。

至于传闻中驱鬼镇僵尸的茅山道士其实正统的名字应该叫茅山师,他们修习的也不是什么道法而是茅山术,是民间巫法的流派之一,和句容茅山的上清道法根本没有丝毫的关系。并且茅山师其实比句容茅山的历史要悠久很多,句容茅山属于道教的上清派,同为上清派分支的还有天台山等分支。而巫法茅山教则没有限定于任何地域,甚至就连起源都很难考证。

历史上茅山师傅也就是现在人们口中所谓的茅山道士并非都是正派人士,茅山术也是亦正亦邪的术法。在宋代《夷坚志》和南朝江盈科的记载中就已经有茅山师的存在,只不过一个是捉鬼驱邪的法师而另一个则是专用茅山术捉弄人的恶人。相比于上清茅山派的足不出户,巫法茅山教可谓是世人皆知、流传久远,历朝历代的记载中都能找到相关描述,就连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都记载有茅山师和狐仙的故事。

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没有了解茅山师和茅山术的历史是很难分辨清楚巫法茅山教和上清茅山派的区别的,这也导致很多人在茅山旅游是经常会问道士们是否会捉鬼驱邪这也让真正的茅山道士十分的无语。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古代,道士、术士、法师其实是有着严格的界定标准的,三者起源不同,所修习的典籍也不同,只不过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分清其中的分别了。

茅山道士是真的吗

是真的。不过现在式微,人已经不多了。
茅山道教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道教茅山宗的摇篮,又是“三茅真君”筑庵修道的栖身之处所。历史上茅山高道辈出,特别是刘宋时期,茅山作为当时都城金陵的后山,朝廷聚兵御敌、帝王掌山执教安民、官僚仕族避世归隐、文人骚客抚琴弄墨、善男信女朝圣等无不聚集于此。

是否真的有茅山道士的存在

是 的 茅山,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又是道教上清、正一、全真多派公修共存之地。但其派的很多符咒和驭鬼术在民间流传或被术士使用,名声较大,而有的民间法术也冠以茅山术之名。但茅山术中的符录和驭鬼术确是很著名的。还有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茅山道士”印象深刻。

茅山道士 是真的吗

  是真的。
  茅山道士来源于道教的“茅山宗”一派。分南北茅山道教,北茅山实际为发源地镇江茅山,祖师爷为陶弘景,南茅山派为广东罗浮山,祖师爷为著名炼丹师葛洪。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茅山宗的弟子就被统称为茅山道士。阙德贵 道长,茅山蒋道德师傅等以茅山文化为基础,弘扬传统文化哲学。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