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半两一般直径和重量都大于汉代半两,文字也略有差异。秦半两直径一般在30mm左右,大一些的达到33mm以上。汉代四铢半两直径只有22mm左右,八铢半两在27mm左右,但比较轻薄。
秦汉是他的艺名,他的本名是孙祥钟,1946年4月24日生于中国上海,祖籍四川华阳,今年也已71岁了。
秦汉出身将门之后,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日名将孙元良。全家移居台湾。1966年毕业于中影演员训练班。
1977年,以《烟水寒》获巴拿马影展最佳男主角,第22届亚洲影展“最受欢迎男明星”;
1978年以《汪洋中的一条船》获第十五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第二十五届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
1988年以《庭院深深》获法国第一届华语影视片金狮奖最佳男主角奖 。
秦汉还出演过多部琼瑶的作品,其中包括电影以及电视剧。
他是将门之后,家教严格,养成了他的平民作风;虽然他自食其力,过着演员的生活,想让实力演技证明自己,容貌、气质红遍华语影坛,演技却永远没有形象来的津津乐道;虽然他演了很多白马王子,一往情深的形象深入人心,生活中的他自己评论自己”没有生活乐趣,及其乏善可陈“
可是和这些相比,秦汉人生最大事情却是和林青霞的那段绵长而无疾而终的感情,牵牵绊绊了在荧幕上,又牵牵绊绊在荧幕下。
当年20岁出头的秦汉与富家女邵乔茵早已结为夫妻,而邵乔茵家是台湾第一百货巨子、当年之Max factor法国化妆品远东总代理,并且非常爱秦汉。谁料婚后秦汉被人挑中拍戏,结果就引出和林青霞一段缘分。
前妻邵乔茵一辈子都不愿意秦汉和林青霞在一起,并且以死威胁,而秦汉的孩子也是不愿真正点头接受林青霞的,而且当时的舆论压力都压的林青霞透不过气来。后来林青霞尝试和秦祥林订婚,但最终还是无疾而终,兜兜转转嫁作邢家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民间银饰精品鉴赏
央视国际 (2006年03月20日 15:42)
盘长缠枝纹鎏金镶珊瑚银冠 蒙古族(清晚期)
开卷有益
自古以来中国人以黄金白银为财富的象征,因为它们既可珍藏,又可以代表身份地位,在古时候尤其在喜庆节日为不可缺少的礼品,在民间的使用较为普遍,,它不同于书画,也不是文人抒情吟诗、寄托情怀的工具,制作金银器饰物必然经历烧炼、雕、镂、打磨等程序才能完成,它们来自民间,蕴藏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感情,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欢乐与企盼。我国的银首饰、银器的使用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据考古资料显示,在我国多处战国墓葬中出土有许多银饰品。如河南辉县战国墓中,曾出土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山东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中出土有猿形银饰。陕西神木纳林高免战国晚期匈奴墓中出土的银虎银鹿、银杯等�山东淄博窝村西汉齐王刘襄墓中出土有汉代银器一百多件,其中有秦始皇三十三年制造的鎏金刻花银盘等,都反映了秦汉时代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唐代是我国银器制作的繁荣时期,据考古资料显示,此时期的银器制作不仅品类多,且分布地区广泛。纹饰精细,设计做工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宋、元时期,银器制品逐渐开始商品化,贵族、富商们所用的银饰品开始在民间流行,品种也逐渐增多,其风格比前代更趋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题材有花鸟鱼虫,楼台亭阁,植物纹样,吉祥图案等各种纹饰,器物设计新颖、造型优美、工艺制作精湛,铸、刻、雕、焊技术都得到了提高。到了明清时期,我国金属工艺得到了空前发展。金银饰物,器皿种类日趋丰富,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花样图案也更为精美。明宣德年间,铸造局专门制定了工匠制度,规定各地区的工匠需轮流到京城服役三个月,专门为宫中制作金银器物,从而更加促进了金属工艺的发展。随着金属工艺水平的快速提高,明清时期金银器开始从达官贵族、富贾商人的府邸进入寻常百姓家,银饰文化在民间落地生根,银作坊逐渐成为一种民间职业而越来越兴盛。品种方面出现了很多可以把玩的小型器物,如银烟盒、银粉盒、银香炉、银手镯、银筷子、银锁、银梳子、银簪、银钗、银首饰、银头饰、银耳饰等,各种工艺技法都得到了很大改进,在清代更是大放异彩。至民国初期,银器的制作工艺多样化,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并且日趋普及,使民间银饰得到了长期的发展与进步,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实物。多少美丽的传说,吉祥的图案,包括银饰中的戏曲故事,文化内涵,纹饰设计,实实在在地丰富了民间大众生活,而且根深蒂固地几百年几千年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给民间民俗文化留下了最宝贵的资料。一个戒指,一对银镯,一只头簪钗不但给人添加了美丽,有很多都具备了传情达意的功用,是礼物,也是信物,这种东西至今仍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而且爱好的人群越来越多。,这些将要失传的传统工艺作品已成为当代艺术设计的有益借鉴。
发饰
古代发饰,即“笄”。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簪为古代男女用来插定绾起的头发或弁冕的。“弁”为古代冠名。“冕”即皇冠。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
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盘花是用细银丝编结而成。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几何形、器物形等,造型多样,其图案多具有吉祥寓意。
头饰
蒙古族镶珊瑚银冠分银镶珊瑚、银鎏金镶珊瑚、银镶珍珠,最讲究的是镶翡翠、红蓝宝石的,现存于世上的已很少。在清代、民国时期是女子最高最好最时尚的嫁妆,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银饰头冠。
盘长是佛教“八宝”之一,图案由模拟绳索编结而来,纹样盘曲连接,无头无尾,无终无止,寓意源远流长、福泽永济,故称“盘长”或“盘肠”,在吉祥装饰中应用极为广泛,建筑的窗棂、栏杆,以至纽扣、佩饰都可做成盘长样式。
颈饰
颈饰
长命锁是颈饰的一种,又称“长命索”、“百家锁”。起源于古代“长命镂(缕)”或“百索”。原为古代江南地区民俗,在端午节以五彩带结成各种形状,系于手臂,用以辟邪,名曰百索。以后彩线演变为“珠儿结”。明以后,逐渐成为幼儿最普遍的一种颈饰。清代长命锁多以银制作,上部为项圈式,下部为坠饰物。坠饰物形状多样,有锁形、如意形、蝴蝶形、“麒麟送子”形等,正面多錾刻吉语文字,如“长命富贵”“五子登科”等。长命锁多为少年男女颈饰。
手饰
指环又称“戒指”、“约指”。大约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直至今天仍是人们最普遍的一种手饰。两千多年来,指环的造形变化不大,除光素无纹的指环外,装饰手法有錾刻图案、雕铸吉文瑞兽、镶嵌钻石珠宝等。一只指环由多只指环组合,称为三连环、四连环、五连环、九连环等,还有的在戒指上挂缀小铃铛。
手镯是手饰的一种,又称钏镯、跳脱、条脱、臂钗、腕阑等。手镯最早出现于汉代,唐代已很流行,至明清及近代,妇女戴手镯已很普遍,以各种材料制作,装饰风格多样。其中以贵重材料制作,工艺复杂的手镯较有特色,或以金、银、木等为骨,包金镶银;或盘丝叠丝,镶嵌以珠宝、雕刻錾镂,繁琐豪华。
耳饰
耳环大约出现于晚唐时期,至五代、宋初,汉族妇女戴耳环已很普遍。今少数民族中阿昌族、黎族妇女多戴耳环,并且直径较大。海南岛黎族妇女戴的耳环直径达18厘米,每耳戴十几个耳环,从大到小一环套一环,非常独特。
耳坠也是一种耳饰,又称坠子。最早的实物为河北省定县华塔遗址北魏石函中出土的金耳坠一对,耳坠长9厘米,主体为金丝编成的圆柱、小金球、圆金片及由锁链连结的圆锥体组成。北京定陵地下宫殿出土的明神宗孝靖王太后的一对金耳坠最有代表性,主题为月宫中捣药的兔子。
带饰
带饰主要指悬挂在腰带上的实用物及装饰物。
古人在腰带上的悬挂物品类繁多,统称为“佩饰”,如佩玉、佩鱼、香囊、佩印、荷包、熏球、银腰挂与吉祥物等。银腰挂起源于古人为自卫与生活方便而随身携带的日常用品,男子多悬挂小型武器及点火用具,女人则佩带针线筒之类的生活用具。其中有些项目演变成纯粹的装饰用品。
服饰
服饰品中的银饰包括银帽饰、银扣子等。
银帽饰民间俗称帽花,帽花是指装饰于帽上的饰物,多用于小孩出生或小孩满月、满周岁等喜庆节日,大小排列成组。还有一些妇女用的帽花,以团花、团寿、团鹤、福禄寿喜、牡丹、菊花、蜘蛛、蝴蝶等图案为主。多为老年妇女所用,很多是婆婆做寿时儿媳赠送的祝寿礼物。
银扣子古代服饰之一,佩戴者根据个人信仰和追求选择不同造型的扣子,达到祈福求吉的目的,如求喜、求福、求财、求平安、求吉庆、求子等。如银鱼扣寓意连年有余,银寿桃扣寓意长寿、银元宝扣寓意财富,银莲花扣寓意一品清廉,银佛手扣寓意福寿等。
生活器具
生活用具主要指银器皿等。
银质器皿是除银首饰以外,银饰品中的一大类别。银质器皿多为贵族、宫廷中使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品种有碗、盆、罐、盘、熏炉、酒壶等。(王金华 文/摄影)
莲花形长命锁(清)
莲花形百家姓长命锁(清晚期)河北
麒麟送子镀金长命锁(清)
二龙戏珠黑玛瑙手镯(清)
点蓝寿字空心手镯(清)
花卉纹点蓝耳环(清)
双喜点蓝耳坠(清)北京
银冠局部
金玉满堂点蓝耳坠(清)
蝴蝶式腰挂(清)
猫蝶相戏腰挂(清末)
蒙古族腰刀佩件———火镰(民国)
鎏金帽花(民国)山西
福如东海银扣子(民国)陕西
蝶恋花银扣子(清)
点蓝银罐(民国)
四艺纹围棋罐(清)
银冠局部
香熏三足炉
点翠花卉簪(清)
点翠簪(清)
珐琅彩蝴蝶纹簪(清)
花卉纹银梳子(清)
麒麟送子镀金长命锁(清)
五子登科长命锁(民国初)
秦汉服饰 百科名片 相关图片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目录 帝王 冕冠 袍 禅衣 裤 平民男子 少数民族 首服 鞋袜 帝王 冕冠 袍 禅衣 裤 平民男子 少数民族 首服 鞋袜 展开 本段帝王 秦汉,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冕冠其制为綖板长一尺二寸,宽七寸,前圆后方,冠表涂黑色,里用红、绿二色。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衣纁裳组成,中单素纱,红罗襞积,革带佩玉,大带素表朱里,两边围绿,上朱锦,下绿锦,大绶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小绶有白、玄、绿三色;三玉环,黑组绶,白玉双佩,佩剑,朱袜,赤九、赤舄,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据汉朝制度规定皇帝冕冠用十二旒,质为白玉,衣裳十二章;三公诸侯七旒,质为青玉,衣裳九章;卿大夫五旒,质为黑玉,衣裳七章;通天冠为皇帝的常服,其衣为深衣制。秦汉帝王的服饰是沿袭战国时期的冕服,它成为中国历史上传统帝王的典型帝服,直到明代。 本段冕冠 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本段袍 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的很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但初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衣敬”之语,显然与内穿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有关。当时的裤子仅有两只裤管套在膝部,用带系于腰间。后因内衣改进,曲裾绕膝,深衣制已为多余,到东汉,直裾逐渐普及,替代了深衣。 汉代文吏穿曲裾、直裾时,头上必须裹巾帻,再加戴进贤冠。 本段禅衣 禅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禅为上下连属,样式与袍略同,但无衬里,可理解为穿在袍服里面或夏日居家时穿的衬衣,也可以解释为罩在外面的单衣。 本段裤 古裤有二:一为裤;一为恽(裈)。 《说文》无袴而有绔,曰:“绔,胫衣也,从系夸声(苦故切)。”恽,《说文》:“恽,重厚也,从心军声(古浑切)恽或从衣。”音义全异。袴绔音义形皆同。《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泽”之泽,为此襗字。《说文》又曰“褰,绔也,从衣寒省声,《春秋传》曰征褰与襦(去虔切)”,所以袴绔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为胫衣则一。袴〔裤〕,《释名》曰:“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急就篇》颜注曰:“袴,谓胫衣也,大者谓之倒顿,小者谓之校口。”裤之两股曰襱。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袴,谓为“今所谓套袴也”,殊误。按裤为胫衣无档,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连,长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着胫衣已足,无须着有裆之裤。今之着套裤另有裹裤,古之着裤则无,不能混为一谈。有档之裤,或以为恽,一作裈,亦有问题。裈,《释名》曰:“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颜注曰:“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段注说文,裈字,亦曰:“今之满裆裤,古之裈也,自其浑合近身言,曰恽,自其两襱孔穴言,曰惚,方言,无桐之裤,谓之犊。郭云:即犊鼻裈。”皆以裈为合档,与古裤异,今裤同。其实颜以裈为合档,段且谓裈即犊鼻裈,为合档,皆属臆说,难以遽信。 裤为胫衣,袴亦无裆(指今之裆,非穷裤之裆),膝以上皆未露,两股间多无衣,必恃垂衣或裳以为蔽,此古服宽长,或上衣下裳之所由来也。(参考黄现璠著 《古书解读初探》) 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后来发展为有裆之裤,称裈。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汉昭帝时(公元前87年至前75年),大将军霍光专权,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为了阻挠其他宫女与皇帝亲近,就买通医官以爱护汉昭帝身体为名,命宫中妇女都穿有裆并在前后用带系住的“穷裤”,穷裤也称“绲裆裤”,以后有裆的裤子就流行开来。汉代男子所穿穷裤,有的裤裆极浅,穿在身上露出脐子,但没有裤腰,裤管很肥大。 本段平民男子 百姓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穿交领,衣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或赤足。裤角卷起或扎裹腿,以便劳作,总体仍较宽松,也有外罩短袍者。夏天也可赤裸上身,下身穿犊鼻裈,一般是体力劳动者或乐舞百戏之人。据当时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杂彩之衣,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才允许百姓服青绿之衣。 本段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服饰也是秦汉服饰的有机组成部分。居于东南地区的百越人穿左衽衣服,剪发纹身,以丝绸、麻布、纱衣、织锦为布料,额头臂上刻纹,发式为“被发”、“椎髻”等,主要以玉器为装饰品;岭南一带的越人穿筒裙;匈奴人衣皮革,被毡裘,与林胡、楼烦的服装式样相近,裤腿较瘦,帽子呈尖顶或椭圆形,帽带护耳,以貂皮贴边,以革筒(皮制铠甲)或铁甲为护具,匈奴人爱用金、银、铜、琉璃、玉石做饰品。滇人的男性衣左衽,长至膝部,头裹巾,前额有圆形饰物,女奴耳坠大环,髻后垂作银锭式,对襟袍服,腕间戴有多箍金镯。 本段首服 朝臣职官品第的区别主要在冠式,除旒冕、长冠(即刘氏冠)、委貌冠、皮弁冠为祭服冠外,其余均为常用朝服,惟长冠为诸王国谒者常用的朝服。通天冠原指的是楚庄王通梁祖缨,秦时采楚冠之制,为乘舆所服,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戴,天子也戴此冠,其制高九寸,正竖顶少邪,直下为铁券,梁前有山,展筒为述。委貌冠与古皮弁制同,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覆杯,用皂色缯绢为之,戴此冠时,则服玄端素裳。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服之。皮弁与委貌冠制同,以鹿皮为之。戴此弁时,上著缁衣,皂领袖,下著素裳,此为行大射礼于辟雍时,其执事者所服。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为亲王日常所戴。进贤冠为儒生文官所戴,其制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至博士两梁,博士以下的吏员和儒生们皆一梁。高山冠形制如通天冠,但顶不邪却,高九寸,无山及展筒,原为齐王之冠,秦灭齐,将此冠赐近臣,汉沿袭之,为官吏和近侍所戴。执法者戴法冠。武冠又名赵惠文冠,秦灭赵,即以武冠赐近臣,汉亦用之,曰武弁,一名大冠,诸武官戴之,其制为横向长方形,两端有下垂的护耳,耳下有缨,系于颌下,前额突出,另包巾帻,汉代宫廷侍卫武官还在武冠上加黄金珰、玉蝉等装饰,还戴一条貂尾作装饰品。廷尉、大司马将军戴鶡冠,其制在武馆左右加插双鶡尾。方山冠,汉制似进贤冠,又如高山冠,用五彩縠为之,不常服,惟郊天时从人及卤簿中用之。宫殿门吏、仆射戴却非冠,其制如长冠。司马殿门卫士戴樊哙冠,其制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各出四寸。术士冠,汉制前圆,吴制,差池四重。卫士戴却敌冠,其制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形制如进贤冠。建华冠、爵弁为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乐舞人所戴。建华冠以铁为柱券,贯大铜珠九枚,形似缕鹿,下轮大,上轮小。爵弁,形如冕,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上用爵头色之缯为之。 据记载,秦汉以前,庶民或卑贱执事者束巾而不戴冠。至汉代,王莽因头凸才裹巾,巾于是被上层士大夫家居所用,后逐渐普遍,汉末文人与武士则以戴巾为雅尚。帻类似于巾,是套在冠下覆髻的巾,起初戴帻皆需覆冠,后才单独戴帻,秦汉武将喜戴红帻,文官穿便服常戴帻,它更为居士老叟所好用。幅巾主要用丝绸或葛布制作,“头戴纶巾,手挥羽扇”是当时文士的普遍装束,上层人士的头巾为黑。汉代,白色头巾为官员免职后或平民的标志,官府中的小吏和仆役们也戴白头巾。帻至汉代被改进成帽子,为头顶上方可盖住发髻的高顶,四周的围沿整齐,颇似近代的无檐帽,有长、短耳之分,帻上加发冠,也有将头巾和帻合戴,出现了平巾帻、介帻、平顶帻、冠帻等。 本段鞋袜 鞋袜的式样至秦汉已非常丰富,有皮靴、皮鞋、木鞋、草鞋、麻鞋、丝履等多种。北方少数民族穿的高统皮靴,当时叫“络鞮”,除胡人外,汉人士兵及北方人也穿用。 西汉初年提倡节俭的汉文帝穿革履,富人在皮鞋上包绸缎的鞋面,在鞋口沿上丝带,制成极为美观精致的革履。 汉代戴帽、穿曲裾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彩绘陶俑)。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开国之君的画像
1、夏朝开国之君夏启(生卒年不详)。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
2、商朝开国之君商汤(生卒年为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为商国君主17年,作《汤誓》后自号武王 ,建立商朝后又在位12年。
3、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姬发(生年不详,卒年为公元前1043年)。
约前1050年继位,号为武王。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多个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武王克殷三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
4、秦朝开国之君秦始皇嬴政(生卒年为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前247年,13岁时即秦王位。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5、汉朝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生卒年为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
在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公元前209年聚众响应陈胜起义。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反秦领袖-西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但双方很快展开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天下, 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
6、晋朝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生卒年为公元236年-公元290年)。
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中原。290年,司马炎病逝。
7、隋朝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生卒年为公元541年—公元604年)。
北周时,杨坚承袭父爵封为随国公。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589年,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604年,杨坚在仁寿宫离奇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7、唐朝开国君主唐高祖李渊(生卒年为公元566年—公元635年)。
隋朝贵族出身,七岁袭封唐国公。617年隋朝土崩瓦解,李渊父子攻取长安。次年五月,隋炀帝被杀,李渊自立,建立唐朝。之后相继剪除各地农民起义军及地方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大业。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传位于李世民,自称太上皇。635年,李渊病逝。
8、宋朝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生卒年为公元927年—公元976年)。
在后周时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宋朝。依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976年,赵匡胤逝世,在位十六年。
9、元朝开国之君元世祖孛儿只斤 · 忽必烈(生卒年为公元927年—公元976年)。
1253年,受京兆封地。同年,忽必烈受命远征灭大理国。1259年9月,蒙哥汗在合州前线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出兵击败阿里不哥,即蒙古大汗位。1271年,建国号为大元。1279年消灭了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1294年,忽必烈病逝。
10、明朝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生卒年为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1356年,攻占集庆路(今江苏南京)。十多年间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统一长江流域。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口号,举兵北伐。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1398年,朱元璋病逝。
11、清朝开国之君清世祖爱新觉罗 · 福临(生卒年为公元1638年—公元1661年)。
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1644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同年,迁都北京。1650年,多尔衮病死,福临才得以亲政。1661年,顺治帝驾崩,终年24岁。
没有合照
不相上下
周润发身高180cm,秦汉身高183cm,秦汉高一点,至于合照百度图片里面有,我这上传不上,抱歉啊,嘿嘿!
秦朝版图包括现在的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一部分、贵州、湖北、安徽。汉朝版图除了原来秦朝的版图,还增添了甘肃、新疆一部分、云南一部分,鼎盛时期增添了朝鲜北部和哈萨克斯坦一部分和蒙古一部分。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襦、裙。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