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汪植历史上有这个人吗(历史上姓汪的的名人与

  • 生活知识
  • 2023-05-20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历史上姓汪的的名人与姓董的坏人

汪姓
汪 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
汪 华绩溪(今属安徽省)人,唐时因功封越国公。少以勇侠闻,隋朝末年,割据称王,保境安民,武德间为王雄诞所败,遂降。授总管六州军事和歙州刺史,封越国公。
汪 藻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崇宁进士。高宗时,累拜翰林学士,后升显谟阁学士,博极群书,志不释卷,有《浮溪集》。
汪直(?-1559年),大明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又名五峰,号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贸易商人,著名海盗,在火枪传入日本的事件中为关系人物而有较大历史知名度。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贸易中断,汪直召集帮众及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自称徽王,但最终因为失控而酿成倭寇之乱,被兵部尚书胡宗宪(徽州绩溪人)诱杀。
汪 昂安徽休宁人,清代医学家,集当时医方之大成,对普及医学颇有贡献。有《素灵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
汪 中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清代学者、骈文家,对经学、方志学等均有著述,尤精于先秦诸子之学,有《广陵通典》、《容甫先生遗诗》等。
汪 昂清代医学家,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非常实用,流传很广,对普及医学有所贡献。
汪伯彦今安徽省祁门人,宋时宰相,颇有政绩。
汪应辰今江西省玉山人,宋代名臣。十八岁中状元,因逆秦桧主和议,被贬为通州通判。秦桧死后,方调回朝中任职,因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闻名,官至吏部尚书。著有《文定集》。
汪元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被俘囚禁牢中时,他常去探望,两人唱和歌颂抗元活动,表现出英雄气节。
汪大渊江西南昌人,元末航海家。自幼好游,至正中,年甫二十,即买舶浮海,前后两下东西洋,越数十国。就清中叶以前,其游踪之广泛,汪氏当居前列。有《岛夷志略》。
汪士铎清江苏江省宁(今南京)人,他提出了人口论,把“世乱”之由归于“人多”。著有《汪梅村先生集》、《南北史补志》、《悔翁笔记》等。
汪士慎安徽省休宁人,清代著名书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善诗,精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善画梅,笔墨清劲,有《巢林集》传世。
汪由敦清代军机大臣,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有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汪中,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所作《哀盐船文》被杭世骏所叹赏,从此文名大显。他尤其致力于西洋数学,曾经自制仪器多种,测绘黄河新旧海口地势。他还曾为墨子荀子翻案被统治者视为“明教之罪人
汪大燮浙江省钱塘人,民国时曾任熊希龄内阁教育总长,后任交通总长、外交总长、代国务总理等。
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1883年-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省山阴(今绍兴),出生于广东省三水。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10年3月谋刺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狱中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武昌起义后获释。曾任《民报》主编。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任宣传部部长。1925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成立,被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1927年在武汉发动“七·一五”事变,宁沪汉三方合流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1931年5月,联合反蒋各派在广州另组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九·一八”事变后,蒋、汪合组政府,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抗战爆发后任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地位仅次于蒋介石。1938年12月29日,发“艳电”,电文称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尊重中国之主权”,能使中国“完成其独立”,以“互相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三原则,“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这样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安,即抗战以来沦陷各地亦可收复,而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亦得以保持”,公开为日本侵略者辩护,投降日本,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组建伪“国民政府”,汪任“行政院长”兼“国府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最高国防会议主席”。1944年11月10日,汪病死于日本名古屋。
董姓
董卓(?-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西凉军阀。官至太师、郿侯。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其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联合讨伐,但联合军在董卓迁都长安不久后瓦解。后被其亲信吕布所杀,余部由李傕等人率领。

汪植是历史上的人物吗(医馆笑传)

是的。汪直,广西大藤峡瑶族人,明代权宦之一,自幼入宫,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开明代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在《成华十四年》中为什么皇上不相信汪直了

主要是因为汪直在担任西厂督公的时候,得罪了宫中的不少人,逼得当时的内阁首辅联名六部九卿上书皇上,请求他罢免西厂。因为宫中大臣数落出了汪植的种种罪过,以至于让皇上失去了对汪植的信任。而汪植也从皇上身边的大红人一下子变成了被贬人臣,也可以说是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了。

《成华十四年》主要讲述成化十四年的大明,有两个探案能手,六品推官唐泛和锦衣卫总旗隋州,两人强强联手,在第一次破获侯爷公子遇害悬案,正是这个案子两人结下深厚的情谊。在这部剧里面,汪直虽然不是主角,却比主角更讨人喜欢。

汪直的扮演者是刘耀元,他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毕业生,身高182cm,长相十分清秀帅气,之前因为是团队出身,所以十分具有偶像气质,深得广大网友喜爱。 而在剧中,他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的,他的一颦一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时而霸气侧漏,时而妩媚动人,堪称史上最美太监。

而在《成华十四年》里面,汪直并不算完全的反派,虽然是而恶名远扬的西厂,但他的本性并不是全坏,很多都是仗着万贵妃行使权利,但所作所为都在位国家利益着想。他一腔赤子之心,对皇帝忠心,对国家忠诚,身为西厂提督,汪直知世故而不世故,他一直尽职尽责。

看了汪直的戏份之后,观众朋友们无不感叹,刘耀元完全有出演男一的潜质,相信在下一步剧中,他一定会以男一号的身份出演。随着这部剧的剧情逐渐深入,探案情节将会更加紧张更加刺激。喜欢《成化十四年》的观众,一定要及时关注这部剧,按时追剧。

真实历史上,明朝四大权宦之一的汪直是个什么样的人

近期,一部热播剧《成化十四年》让男主角之一的汪直圈粉无数,剧中的他甜起来可以乖巧卖萌,狠起来又能手不留情,可以说让人喜欢的欲罢不能,风头大大盖过了男主唐泛和隋州。历史上真实的汪植却并非是这样的形象,作为明朝数一数二的权宦,汪植的历史名字为汪直。

一、命运悲惨,却得到上天眷顾

和剧中的人物设定一样,汪直确实是一名宦官,是广西大藤峡瑶族人。

在成化三年(1467年),汪直以幼童的身份被俘入宫,后经宫刑以后分赠给王公贵族,而汪直比较幸运的是被安排侍奉皇帝最宠爱的万贵妃。

因为万贵妃和明宪宗之间的关系,为汪直的发迹提供了便利条件。

成化十二年(1476年),道士李子龙勾结太监闯入进入皇宫,后虽被杀死,但却让成化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留下了心理阴影,而且当时京城中有关于“妖狐夜出”的灵异事件,于是明宪宗派汪直外出查探。在汪直将所探查的事情一一报告给明宪宗以后,明宪宗十分高兴。

这件事让汪直在明宪宗的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为他后来的发迹奠定基础。

朱见深剧照

二、掌管西厂,命运开始改变

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

因念及东厂办事不力,也想重用自己的亲信,明宪宗亲自建立了一个特务机构----西厂(全称西缉事厂)。汪直被任命为提督,其飞黄腾达之路由此开始。

汪直的第一单生意便是处置“三杨”之一的杨荣曾孙建宁指挥使杨晔与其父杨泰。原因是二人在家乡横行霸道鱼肉乡里,被仇家举告,逃入京师以后企图用贿赂脱罪,被汪直发现以后逮捕入狱。

有了皇帝的信任,西厂权势气焰熏天,已经稳压东厂一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更何况西厂已然是臭名昭著,最终在成化十三年五月,便内阁首辅商辂等大臣上书请求罢撤西厂。

这并不仅仅是文人士大夫一惯对特务机构发自内心厌恶的结果,而是因为西厂设立之后确实如此行事,明宪宗迫于无奈只好暂时罢撤西厂,令汪直回御马监。汪直虽然被免职,对他的宠幸依然不减。在这期间,汪直仍然继续率领校尉在南北两京侦缉异己。

汪直剧照(右)

成化十三年六月中,明宪宗以御史戴绪和王亿别有用心对汪直歌功颂德的奏章,下诏汪直复置西厂,

这个结果使得群臣的努力毁于一旦。

而上任后的汪直自然不会放过当初迫害自己的政敌,一番权力斗争后,最终,朝臣和宦官之间的斗争以汪直的胜利而告终。

伴随着汪直权势日益增强,人们对汪直的恐惧和厌恶也随之愈烈,盛极而衰,不无道理。

三、外出辽东,黯淡收场

历史不容假设,我们无法得知如果汪直没有前往辽东处理边疆事务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却是汪直的外出的结果。而汪直的黯然收场和他经略辽东有很大的关系,不论经略辽东是否出于本意,毕竟他离开京师长达五年之久。

从成化十四年(1478年)开始到成化十九年,汪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方边境和蒙古鞑靼等少数民族作战,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也因军功屡次得到升迁,危机也在慢慢出现,最终在成化十八年汪直外出巡视边境后朝中大臣上疏请求明宪宗裁撤西厂,而最终明宪宗的同意让西厂在宪宗一朝退出历史舞台,到了成化十九年,明宪宗将汪直调到了南京御马监。而正是这次调离,让汪直彻底失势。

五年的时间里,汪直几乎都在外地,即便不全是在辽东,也是在大同这样的边镇重地。

可以看得出来,每次遇到敌寇犯边 ,明宪宗都会让汪直监军,这是对汪直的信任,也是器重。能够看到汪直军功日炽,这五年的空白期对汪直来说也无疑是致命的,而对他的反对者来说却是扳倒他的绝好时机,显然朝臣把握住了机会。

汪直的得宠就在于常在明宪宗面前出现,

有了这个第一印象,久而久之明宪宗就会在想要办一些事情的时候想到汪直,而这也是汪直宠幸长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哪怕汪直做错了事情,只要到明宪宗面前申诉一番,明宪宗恐怕就会将这件事情避重就轻。

而汪直错误的决定就在于外出巡视积攒功勋,这样就会让自己和皇帝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空白期的时间越长,双方的间隙也会越大。

对明宪宗而言可以有千千万万个汪直,对汪直来说只有一个皇帝。离开了京城,也就脱离了对京师一举一动的掌控,再兼之伴随着西厂的裁撤,也说明明宪宗不需要汪直,至少不需要这个特务机构。没有了西厂还可以存在东厂锦衣卫,对汪直来说却没有了的依仗。

汪直的落幕也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汪直想要凭借军功来巩固地位,这无疑是一招败笔。哪怕他是宦官,手握兵权依旧会让皇帝心生忌惮,即便是这个人是皇帝最信任的臣子。

身为一名宦官,他应该做的是围绕着皇帝,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手中的权力,而不是常年在外。

从明宪宗将汪直调离南京就可以看得出来明宪宗已然不再信任汪直,否则的话就会仍旧待在大同,或者即便调离回京也是北京,而不是陪都南京。而明宪宗借助群臣上疏罢免汪直不过是寻找一个由头而已。而且在汪直因为与许宁不和请求班师回朝时,明宪宗便顺势解除了他的兵权,种种迹象表明,汪直已然倒台。

对于失势后的汪直,虽然仍有朝臣攻击,明宪宗却并没有对汪直进行贬斥。不过在这次事件之后,史书对汪直的描述少之又少,甚至他的死亡时间也没有记载,不知所终。

四、时过境迁,后世评之

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权宦汪直算是一个,其余的是王振、刘瑾、魏忠贤。相比较其他三个人,汪直的危害更小,甚至汪直也有一些有功于大明的事迹。

仅论汪直经略边疆,数次打退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略便是有功于社稷,即便是没有亲自指挥,以当时汪直的身份地位,一些重要的决定显然是需要他同意的,这一点是不能够抹杀汪直的功劳。,在汪直当政时期,为了健全明朝的科举制度,汪直曾经提出过重要的建议。

在成化十四年,汪直请求设立武科乡、会试,悉视文科例。这是有利于武科人才的全面选拔,也是对科举考试体系的一个完善。功过是非,已然是过眼云烟,于今人而言,我们需要做的是需要从历史中感悟罢了。

西厂汪植是好人吗 成化十四年汪植谁演的是个怎样的人

  《成化十四年》汪植应该是观众最期待的角色之一,原著里他是个十七岁少年,年纪轻轻就坐上西厂督公的位置,可见他有心机也有手段,一般像汪植这种享受高官俸禄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那么汪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是否会被环境所影响随波逐流?
  汪植扮演者是刘耀元,他是演员也是歌手,出生于1996年,今年二十四岁,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因为是刚出道的艺人,网上关于他的资料不全,作品也不多,除了《成化十四年》外,刘耀元还参演过《新龙门客栈》。

  刘耀元曾经是ZERO-G组合成员,之后退出,他经常在抖音录制视频,能歌善舞,没想到他跨界当了演员,从《成化十四年》这部剧的表现来看,刘耀元需要继续努力,多锻炼演技,这样才能在演员行业站稳脚跟。
  剧中汪植是西厂提督,权倾朝野,深受皇帝和万贵妃的器重,表面上看汪植野心勃勃,其实他非常讨厌宫里的尔虞我诈,他把郑和当成自己的偶像,希望有朝一日能像郑和一样离开高墙内的深宫,与其说汪植有野心,不如说他有抱负,一腔热血只为江山稳固。

  汪植九岁的时候就进宫,成为皇帝和贵妃身边的红人,享受恩宠,之后他成为西厂督公,在外人眼里,西厂臭名远扬,凡是被带进西厂的犯人没有活着出来的,它就像一只吃人的野兽,令人闻风丧胆。
  汪植汪植亦正亦邪,算不上怀瑾握瑜的好人,也算不上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为人狡猾,八面玲珑,心思通透,善于隐忍,能坐上西厂提督的位置,也算是难得一见的少年英才,很多人在他面前卑躬屈膝,背地里却看不起他,因为汪植是个阉人,所以低人一等。

朱元璋严防死堵,打压宦官,为何明朝还是经常出现宦官乱政呢

一、明朝太监的崛起必须感谢他们自己的努力,如果不是太监们在靖难之役中拼了命的帮助朱棣,东厂根本不可能存在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严令禁止宦官干政,并在宫门口悬挂铁牌警示。洪武一朝,对宦官干政的打压力度也最狠。

按理来说,有朱元璋以身作则,又留下祖训,严防死堵,明朝不应该会出现宦官猖狂的现状。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虽然给宦官设下了重重障碍,但这一切都被他的不孝子给踏平了。

洪武三十一年,一代雄主朱元璋驾崩,皇长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刚刚登基的建文帝朱允炆环视偌大的明王朝,惊觉四方藩王拥兵自重,自己虽空有皇帝之名,却早已群狼环伺,随时有倾覆之危。

朱允炆

于是,在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决定效仿西汉景帝,以雷霆之势尽削四方藩王。

起初,削藩进行的很顺利。在齐泰和黄子澄等重臣的支持下,建文帝很快就削平了第一位藩王,周王朱橚。

之所以要削他是因为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胞亲弟弟,而朱棣又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藩王,如果二王联手,形势会变得十分严峻。

至于为什么不先削燕王,那是因为当时的燕王朱棣战功赫赫,颇得人心,是块硬骨头,削藩这种大事要先易后难。

明朝藩王图

随着周王朱橚的削平,年轻的建文帝开始志得意满,在一个月内,连削了三位藩王,而且其中还有一位愤而自杀,一时之间,诸藩惶惶。

要说建文帝毕竟年轻,如此激进的削藩手段,如此短暂的时间间隔,如果不是朱元璋余威由在,天下早反了!

不过,此时的朱允文明显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两个月后,他削平了一位藩王,岷王朱楩,但这也是他削平的一位藩王了!

建文元年七月,被建文帝严防死守的燕王朱棣突然用计接手了北平城,之后的一个月里,朱棣聚集旧部誓师,以清君侧为名,悍然出兵,自此靖难之役拉开帷幕。

靖难之役

战争中期,虽然朱棣能征惯战但毕竟只是一藩之力,和积威日久的朝廷中枢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再加上此时朝廷方面也涌现出了盛庸,铁弦等能臣干将,所以战争进行的并不是很顺利。

这个时候,一个特殊的群体开始发挥作用了,他们就是宦官。前面说过,朱元璋时期对宦官干政控制极严,这种情况在建文帝时期得到了延续,建文帝宫中的宦官依然没有权力。

,不管再怎么没有权力,宦官的特殊性都摆在那里,由于身份的便利,他们很容易探听到各种各样的情报。

这一点就被朱棣完美的利用到了。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朱棣就看到了宦官身上的价值。在朱元璋严厉打击宦官的年代,朱棣就收罗了一批有才干的宦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下西洋的郑和了。除了郑和以外还有领兵宦官狗儿,大外交家候显也是在朱棣手下平步青云的宦官。

郑和下西洋

正所谓“天下事不患寡而患不均”,南京的宦官们一看在朱棣手底下混这么好,再一看自己凄惨的样子,顿时就不干了,纷纷开始投靠朱棣。

这批宦官的加入,不仅带来了大量的情报资源,而且帮朱棣完成了对建文帝方面的全面监控,这在以后的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批宦官来的太及时了,朱棣打心里觉得宦官是自己人,这一点,从他称帝后,大量封赏宦官,并设置东厂就可以看出来。

而宦官群体从此以后也彻底挣脱了朱元璋时期的桎梏,接着朱棣的宠幸开始了他们在明朝的干政历程。

二、明朝特殊的权力架构造成了皇帝的人才危机,为了应对文官和锦衣卫的威胁,启用宦官只是早晚的问题

虽然宦官群体的做大始于朱棣,但事实上,从明朝特殊的权力架构上看,宦官被重用只是迟早的事。

终明一朝,政治制度都在围绕着高度集权而建设。所以,不管明朝的皇帝是贤是愚,在加强集权这件事上都有着高度统一的认识,为了集权,什么事都可以做,为了集权,什么人都可以用。

这一点从明朝的开国皇帝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就通过设立锦衣卫,屠杀功臣,大封藩王等手段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

这些手段在当时是卓有成效的,在很短的时间内稳定了朝局,也稳定了天下大势。使得明朝在刚刚建立的苦日子,朱元璋不仅能安心发展生产,还能发动八次北伐,把北元朝廷活活掐灭在捕鱼儿海上。

朱元璋八次北伐

要知道,不管是多么强大的王朝,在建立之初总是非常虚弱的,汉朝建立之初就不得不使用和亲政策来缓解北方匈奴的压力,一直用四代人的努力才成功洗刷耻辱。

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渊以垂老之身向突厥使臣行下跪礼才获得了突厥的支持,也才有了后面享誉国际的盛唐帝国。

明朝能在立国之初就有如此彪悍的功绩,跟朱元璋施政的英明独到离不开关系。

,随着时间的发展,局势慢慢发生了变化。

其中,锦衣卫作为唯一的特务机构,掌控朝臣把柄,权力渐渐增大,甚至开始威胁皇权。永乐年间,朱棣就认识到了锦衣卫的危害,开始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对抗锦衣卫。这其实就是明朝皇帝基于中央集权的目的启用宦官的最早例子。

锦衣卫

而除了锦衣卫以外,朱元璋屠杀功臣也导致文官集团的发展,在成化、弘治年间发展成为了威胁皇权的重要力量。那个时候,负责监管朝臣的东厂和锦衣卫逐渐变得官僚化,而且常常互相倾轧,严重影响职能发挥。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皇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本能地想到了宦官。因为实在没人了,文官都组成了自己的小团体,开国元勋凋零殆尽,武将平时也接触不到,此时的皇帝身边,除了宦官,实在是没人了。于是明宪宗设西厂,明武宗设内厂,宦官集团空前地强大起来。

由此可见,明朝重用宦官实在是大势所趋。这个祸根从明初就开始种下了。

三、宦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的发展,但其本身的危害也很大,而他们与文官集团的对抗更是给国家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其实,换一个角度看,宦官集团本身能被使用就证明这个集团有着某些独到的优势,这在明朝的历史上也多有证明。

明太祖时期算得上是明朝宦官影响力最小的时期,但也是在这个时期,皇帝和朝臣几乎势同水火,解决矛盾的手段也只有杀戮一途。从长远看这种关系是很危险的,皇帝杀戮过多必定会让朝臣产生抵触情绪,要么消极罢工,要么干脆兴兵造反,非常不利于朝廷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也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危急,所以十分宠幸当时以仁德著称的太子朱标,借着太子朱标来安定朝臣的情绪。即便朱标死后,他还是坚持立长孙朱允炆,这与朱允炆的仁德之心不无关系。

但到了朱棣时期,情况回到了原点,皇帝必须直面朝臣,解决矛盾的途径也只有杀戮一途。时间长了,朱棣也发现不对了。于是,他开始着力于寻找一个皇帝与朝臣之间的缓冲带,来避免冲突的发生。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宦官闪亮登场了。把宦官往皇帝和朝臣中间一放,皇帝的旨意都通过他们来发放,对了是皇帝的功,错了是宦官的过,无论皇帝还是朝臣都保留了基本的颜面,皆大欢喜!

可以说,宦官的出现很大的缓和了皇帝和朝臣的关系,不仅维护了中央集权,还给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了贡献,,物有两面,宦官确实有一定的历史贡献,但他们的危害同样不小。

这种危害不仅仅体现在“陷害忠良”方面,而是通过皇帝的意愿蔓延到各方各面。明朝历史上危害最大的太监,差点完成一人毁一国历史成就的大太监王振就是通过满足明英宗的北伐愿望成功葬送了大明王朝的全部精锐,团灭靖难功勋集团。

八虎之首刘谨

其后的大太监西厂创始人汪植,八虎之首刘谨,九千岁魏忠贤都是已经跨越了“陷害忠良”的基础段位,上升到通过掌控朝政或与文官相互倾轧影响朝政正常运转来危害天下的大太监程度。

宦官,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畸形产物。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变迁,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了不同的活跃度。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历史皇权集中程度的变迁,可以说他们的历史意义还是有的。

《成化十四年》中的幕后黑手是谁

《成化十四年》这部电视剧在网络热播,由六品推官唐泛,西厂督工汪直,锦衣卫总旗隋州组成的三人断案小队,抽丝剥茧,屡破奇案。事实上,剧中,三人并无交集,就是在一宗案件中,三个人走在了一起,而且,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似乎,所有的案件和三年前的一起爆炸案有关。问题来了,三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个谜?幕后黑手到底是谁?也是个谜?

一,成化十四年幕后黑手到底是谁?万贵妃?权臣万安?还是锦衣卫指挥使万通?东厂督公尚铭?还是另有其他?

在剧中,说到反派人物幕后黑手相信大家首选的是西厂督公汪直,事实上,汪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派人物,其实汪直虽然有点小傲娇,为人处世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他推崇“我帮你你帮我的原则”,为人处事圆滑,万贵妃和皇帝面前的小红人,说他幕后黑手并不是。

那么是万贵妃?更不是,万贵妃和成化皇帝情投意合,屡次三番助皇帝于危难,说她是幕后黑手绝无可能,至于说万安,权臣一个,善于溜须拍马见风使舵,贪财,贪得的银两全数隐藏在家中花园湖中,这种人是幕后黑手也不可能。说说锦衣卫指挥使万通,东厂督公尚铭也不可能!在剧中,万通被网友们戏称为“万通筋骨贴”,可见此人有勇而无谋,近乎草包一个。东厂督公尚铭,虽然诡计多端老谋深算,说他幕后黑手,他一个宦官图什么?也无可能。

二,问题来了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么幕后黑手究竟是谁呢?答案呼之欲出!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幕后黑手肯定不是上述的这几个,其实有一个人还是忽略了,那就是李子龙。这个人可是不容小觑的一个人,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记载 “成化十二年,黑眚见宫中,妖人李子龙以符术结太监韦舍私入大内,事发,伏诛。帝心恶之,锐欲知外事。直为人便黠,帝因令易服,将校尉一二人密出伺察,人莫知也,独都御史王越与结欢。第二年设西厂,以直领之,列官校刺事”。 这段话可以看出,西厂的建立都与此人有关。在剧中此人也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年前的爆炸案“博浪”与他有关,三年后预谋爆炸案,虽然最终没有得逞,不得不说,李子龙的谋略绝非一般,一盘棋,很早就开始下,运筹帷幄,不是碰到了成化断案三人组,或许最终结果还未可知呢。

,成化十四年,乍一看,反派挺多的,汪直,万通,万贵妃,尚铭。有很多人说幕后黑手是尚铭,其实并不是,尚铭确实是有野心,也在培植自己的势力,而且大结局中,也确实想参与谋反,,其实他是观望态度,仔细看一个细节就知道,当时他说了一句“李子龙一旦成功我们就是功臣,一旦李子龙失败,我们群起而诛杀之”。什么意思,很明确,朝堂之中的汤铭仍旧在观望,在见风使舵,一旦李子龙成功,尚铭必反,一旦李子龙失败,马上诛杀李子龙,相反唯有隐藏于市井之中的李子龙,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幕后黑手!

《成化十四年》中李子龙是正派人物还是反派人物

《成化十四年》中李子龙是一个反派人物,虽然他不是终极boss,但在剧中的李子龙仍然是唐泛和汪植等人不可小觑的一个对手,为人非常腹黑、阴险。他和汪直一样,在历史中都有人物原型,不过不同的是汪直只不过是明宪宗的爪牙,而李子龙却欲借着身份接近明宪宗,意图伤害明宪宗,不过并没有成功落下个非常凄惨的下场。

在历史中,李子龙利用身份蛊惑人心,在朝中经营出了很大的势力,虽然被汪直发现了他的意图,被明宪宗铲除,也经过此事,明宪宗开始惶惶不安,总觉得危机四伏,所以就成立了西厂,专门侦查朝中大臣是否有图谋不轨之心。也因为汪直的功劳,明宪宗就令汪直做了西厂的厂督,一时之间,汪直一步登天,开启了汪直的西厂时代,当时的汪直可以说是权力滔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成化十四年》剧中,李子龙同样摆脱不了他的反派形象,处处针对汪直和随州等人暗处下绊子,不过,李子龙隐藏的非常深,至今还没有让汪直等人发现端倪,仍然会败在汪直手中,这已经是设定好的结局,毕竟汪直还要踩着李子龙的肩膀往上爬。

李子龙的扮演者王茂蕾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演员,出道也有20多年了,虽然没有大火,但却是演艺圈的黄金配角。曾经出演过多部古装剧的王茂蕾,正是凭借着行色各异的“坏人“角色一直活跃在荧屏中,《神雕》中的赵志敬,《完美超越》中腹黑毒舌的高管王经理,扮演起“坏人”的角色王茂蕾可以说游刃有余,而这一次在《成化十四年》中的饰演的反派李子龙同样令观众印象深刻。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