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
《吊屈原》
楚王不识圣人风,纵有英贤声少通。
可惜灵均好才术,一身空死乱离中。
2
苏轼
《屈原塔?在忠州,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3
苏辙
《屈原塔》
屈原遗宅秭归山,南宾古者巴子国。
山中遗塔知几年,过者迟疑不能识。
浮图高绝谁所为,原死岂复待汝力。
临江慷慨心自明,南访重华讼孤直。
世人不知徒悲伤,强为筑土高岌岌。
4
释文兆
《吊屈原呈王内翰》
抱清谁可群,委质在湘濆。
今日不同楚,无人更似君。
沧波沈夜魄,古庙聚寒云。
吊罢踟蹰处,渔歌忍独闻。
5
张耒
《屈原》
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
哺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
6
赵汝譡
《屈原祠》
忠深独逢尤,怨极翻作歌。
岂云嗜好异,夺此芳洁何。
郢都值末造,听惑贤佞讹。
令尹尊国事,君王信秦和。
内思谋谏尽,旁困谗嫉多。
秉道身必斥,徇时则同波。
我生帝降直,臣节安敢颇。
痛心易激烈,危步难逶迤。
忍观宗绪坠,去复念本柯。
采藻或润滨,茹芝亦岩阿。
下将从彭咸,终已投汨罗。
湘水碧湛湛,湘山郁峨峨。
昔存怀沙恨,今见垂纶过。
仲夏草树蕃,初华粲莲荷。
禅栖寄幽祀,羁思发长哦。
风雅尚遗音,景宋寐殊科。
远游一感叹,白首留江沱。
7
宋祁
《屈原祠》
楚江南望见脩门,灵鼓声沈蕙卷樽。
五日长蛟虚望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兰苕猎翠凄寒露,枫叶摇丹啸暝猿。
贾谊扬生成感后,沈沙投阁两衔冤。
8
陈普
《咏史上·屈原》
仲尼死后百年期,定把离骚继四诗。
占断江南烟雨绿,历山穷子与湘累。
9
李复
《屈原庙》
古庙荒山暗水云,岁时歌舞感乡民。
几伤谗口方离国,欲悟君心岂爱身。
惨惨飞魂号帝阙,冥冥齎志托江神。
千年自有遗文在,光焰长如日月新。
10
宋庠
《屈原》
蜜勺琼浆荐羽卮,脩门工祝俨相依。
蛾眉杂遝无穷乐,泽上迷魂底不归。
《屈原》
司命湘君各有情,九歌愁苦荐新声。
如何不救沈江祸,枉解堂中许目成。
11
徐钧
《屈原》
托兴妃嫔疑亵嫚,幻言神怪似荒唐。
若无一点精忠节,未必文争日月光。
12
李觏
《屈原》
秋来张翰偶思鲈,满筯鲜红食有馀。
何事灵均不知退,却将闲肉付江鱼。
13
林景熙
《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
葵榴入眼明,得酒慰衰齿。
胡为浪自悲,怀古泪纷季。
湘江沈忠臣,越江沈孝子。
沈骨不沈名,清风两江水。
或云非正命,是昧舍生理。
归全岂发肤,所惧本心毁。
哭父天为惊,忧君国将毁。
於焉偷吾生,何以立戴履。
修短在百年,芳秽垂千纪。
之人死犹生,滔滔真死矣。
14
刘克庄
《杂咏一百首·屈原》
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
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
望采纳,谢谢!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屈原的现代诗歌,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
那是从撕裂的肺腑里传出的哀伤
那是诗魂给世人悲壮的吟唱
在汩罗江边轻身一跃
却将离骚留给后人长念
路漫漫兮上下而求索
舞一曲壮歌长剑
让楚国百舸争流
用艾草香熏过的角黍
伴随着九歌里旋转的韶舞
汩罗江啊,你是否仍然在沉思
那是诗人瑰丽珍奇的琼佩
雄黄已经发散开浑厚的酒香
菖蒲把屈原的美德颂扬
一曲豪壮的悲天悯人的音律
在中华大地上数千年荡气回肠
纵是千帆追逐也难以弥补的细节
就让震耳发聩的鼓声催动龙舟
让屈子的情感穿越时空
像是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将我们可爱的中华民族照亮
《屈原》
最先祭拜他的人,一定是名女子
眉目似我祖母。投汨罗江之前
一定有个像我母亲般的女子,离他而去
我一定是那个偷吃祭品的人了,雄黄酒烧得我彻夜难安
来来来,祖父一刀砍断疆绳,龙舟抢先到岸
来来来,父亲一双泥匠手,把鼓擂得震天响
来来来,我手抓艾草,扶门楣,点江山
把离骚、天问、九歌,把楚秦烧还给你
作为交换。你把遗恨千古留给我
留给我在端午这天,抽龙筋、剥龙皮、驱邪断念
留给我在这二十四节气中,关注你一生的传说
“遗恨千古何时了,忠心一片付汨罗!”
屈原大夫,你来,且让我们在端午这天
擎杯对饮,只说诗歌,不谈家国事
只把那匹烈性马往下压了压,然后痛哭出声
《屈原》
端午,心绪伸出纤细的触角
联想渺远的一株幽兰
我闻到了两千年前飘来的阵阵幽香
我去山野采撷苦艾
然后将她斜挂在门扉
屈子,我以虔诚的方式
将你顶礼膜拜
我以纸船代替龙舟
你可听到了桨声欸乃
划进了汨罗江,划进了华夏的水系
也划进了我的心海
我双手擎起粽子,倾听你的太息
也听到了你以身击水的声音
没有谁能剥夺你对生命对理念的诠释
我把粽子抛向空中,撒向水中
我只能以此招回你的清魂
我伫立在潇湘之滨,跋涉你的足迹
天际飘来楚天的云雨,濡湿了我的思绪
我在蒙蒙细雨中看见了你
衣荷镶蕙,峨冠博带,长袂飘飘
正缓缓向我涉水而来
茕茕孑立,瘦若清风
我看到了你紧蹙的眉
也看清了你绝望的眸
你对橘而颂,指天而问
你见风落泪,遇雨伤怀
《屈原》
当诗人决意把身躯
化作一块投江的绝望石头
砸向患有严重软骨病的浑浊时代
身后溅起的那一朵浪花
注定会被时光定格,千代不衰
一个一心爱国的诗人
被自己的国家一步步逼上了绝路
没权利行走,就变做一条鱼
从狭隘的河床里决绝地出走
一路独唱,游向自由的理想之海
第一个包粽子的人
必定也是一位大智慧的诗人
他把极度的愤慨与惋惜,包裹成
一种看似柔软而有棱角的食物
让所有有良知的人们世代口口相传
那蘸糖的一角,恰是某一个时代
矛盾最尖锐的部分
《屈原》
一切皆有可能,火焰以花朵的形式说话
有时大地忘了生长果实
它不是被美魅惑,它需要一场风暴
一场风暴是从一声叹息开始的
他绝不会料到,这些个方块字
就这样在风暴中倒塌
对它们进行重组的
不再是穿着皂衣、青衫、白袍的人
而是山鬼
是从洞庭的波光里走来的帝子
持有命符者张开了嘴巴
吐出了火焰的内核
云中君则将花朵一把把撒下
这哑了的象形文字是国殇的用语,覆盖了
一个国家的尸身
他,这个国家独醒的人
脱下了长袍
试图抖掉衣褶里的尘埃
却使风暴陡然增强。哦,他不知道
他就这样制造了一场刮了两千多年的风暴
现在依然在刮着,不知何时会结束
《屈原》
那香草美人,衣衫褴褛的走来,
呆滞的目光中透出几丝悲凉,
在尘垢的’涂抹下,
也无法掩埋那眉宇间的浩然正气。
那三闾大夫,步履蹒跚的走来,
沉重的步伐踏出铿锵的足音,
一条笔直的道路通向汨罗江,
他长身玉立,气宇轩昂。
那是一个风雨如磐的年代,
古栈道挥剑杀敌的万丈豪情,
千军万马从远山下蜂拥而至,
喊杀声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有的万古留名,有的百世流芳。
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年代,
战鼓咚咚交织着马蹄声声,
在刀枪叮咚和人们的悲喊声里,
多少将士血洒江河,埋骨青山。
滔滔江水呼唤着沉睡了几千年的英雄,
涤荡的浪花祭奠你万丈的豪情,
风声呜咽倾吐你一世的悲壮,
那香烟袅袅的紫炉
寄托着人们对你的思念和敬仰。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
有龙舟的竞渡就有人击鼓,
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
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汀芷蒲兰流芳到现今。
你注定是楚人心中抹不去的一道伤。
《怀念屈原》
屈原是个水手
在汨罗江一泅渡就是两千多年
从漩涡钻到漩涡
从浪尖飞向浪尖
呼唤着歌唱着呐喊着暴怒着
搏击楚国的苦难
求索中华的文明......
屈原是个水手
据说他投江是向昏暗的反击
在汨罗江的水底长眠
在汨罗江的岸上永生
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凝聚成燃烧的语言
喷溅成清亮的胆汁
激荡中国人的脉管
让我们一个个走进他的情怀
我们就这样凝聚揉合在一起
航行在世界
翱翔在太空
我们是汨罗江的浪花龙舟鼓声
沉重的桨橹
我们争先恐后地划动起来
中国与时俱进地划动起来
便形成了一道
流体的长城......
《思屈原》
五月初五端午节,
屈原魂灵在穿越;
清忠一世爱国者,
娴于辞令铸伟业。
三闾大夫千秋绝,
举贤授能献国策;
浪漫情怀永不灭,
楚辞风韵唱大捷。
读着《离骚》千千结,
情思馥郁显忠烈;
吟咏《九歌》振奋悦,
激楚情调爱炽热;
畅想《天问》凭感觉,
神驰飘逸谱歌阙;
聆听《九章》交响乐,
日月光辉照汉北。
秉性耿直遭谗诽,
博闻强志空悲切;
忧思愤懑琴萧瑟,
眷恋秭归不离舍。
汨罗江水冷如雪,
岁月流逝不停歇;
伤心怀石道诀别,
龙舟竞渡寻魂魄。
祭祀亡灵诗人节,
香草美人世代学;
志存社稷载史册,
沧海桑田颂豪杰。
《怀屈原》
满腹文章满腹忧,满怀激情一腔愁。
世皆浑浊我独醒,君王昏聩国蒙羞。
呼号天地谁响应,罢黜朝廷遭放流。
江边踽踽孤老影,舟头哀哀伤病鸥。
丹心赤胆映日月,蕙质兰形气韵优。
问天岂能埋公道,涉江回望故乡楼。
拼将一难省人世,投身汨罗警楚囚。
离骚千古赤县祭,忠良万代护神州。
每逢端午祀先哲,争前恐后赛龙舟。
精选十句供你参考。
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出自屈原的《离骚》。
《离骚》被认为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释义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二、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
出自屈原的《楚辞·九歌·少司命》。释义再也没有比生别离更加令人悲伤,没有比新相知更加令人欢欣的了。
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释义这是我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善向往,希望得到(的东西或品质);虽即使,纵然;九泛指多次或多数;未悔不懊丧,不后悔。
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释义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上天下地寻找心中的太阳。结合上下文则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现在一般引申为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问题。
五、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出自屈原《楚辞·九章·涉江》。释义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出自屈原《楚辞·卜居篇》。释义尺有它的短处,寸有它的长处,没有绝对圆满的事物,人的智慧总有不明的地方,占卜也有失误的时候,即便是神灵也有它不通晓的境地。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七、沧浪之水清兮,可心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心濯吾足。
出自屈原的作品《渔父》。释义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八、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帝子指湘夫人。眇眇望而不见貌。愁予使我发愁。袅袅风吹物而摇动貌。释义湘夫人降临啊到北沙洲,望而不见她啊使我发愁。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涌啊落叶纷飞。
九、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释义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十、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出自屈原的《楚辞·九歌·少司命》。释义再也没有比生别离更加令人悲伤,没有比新相知更加令人欢欣的了。
是的。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社交媒体上用中英文发帖,庆祝端午节的到来,他还借用中国诗人屈原的名句鼓励民众齐心协力战胜疫情。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4日报道,李显龙在帖子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
屈原在这句诗中,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决心。”他表示,对抗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持久战”,呼吁民众抱着同样的决心,应对疫情所带来的种种挑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正月初七日,一说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秭归。次年,居乐平里。
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屈原居乐平里。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
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年),居乐平里。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十分同情贫苦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关于端午节屈原写的诗
1、原文
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2、释义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
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也一样仰慕他。
3、创作背景
根据诗题“己酉端午”可知,此诗作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夏历五月初。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看到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有感而作此诗。
扩展资料
赏析
1、此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起句写景,描述端午节的天气,由于有风雨而天地昏暗,这也暗示着因天气的原因野外少人行。这里借景抒情,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第二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想起了屈原的忠心为国而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
3、这里运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次句中的“无处”既对应了首句的风雨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
1、《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译文
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赏析
梅尧臣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发他的“不遇”情怀。
2、《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
译文
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创作背景
汤显祖此诗写禁止竞渡,别具一格。主要描写了端午节的习俗,面对赛龙舟的情景,想起了屈原。表达了自己对端午节赛龙舟时的想法,对劳苦人民的同情。汤显祖歌咏屈原的诗句很多,其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3、《端午》【唐】杜甫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译文
端午节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可笑的是楚江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创作背景
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伤其冤死,端午当天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