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分为先天与后天形成的。先天同性恋,是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性取向自然定向为同性恋。后天形成的同性恋,在自然发育的时候,有可能原来是异性恋者,经过一系列特殊经历与变故,逐渐对异性失去信心,对异性不再感兴趣。相反,对同性产生好感,认为与同性伴侣生活在一起,也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然后逐渐形成同性恋性取向。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同性恋,都需要得到普通人应有的尊重,不要因为是同性恋,就去进行歧视、偏见、打击、迫害,这些行为都是不正确的。
第一,体质因素主要是内分泌激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分泌不平衡。在同性恋者中间,充当异性角色的一方是真正的或称绝对同性恋者。他们在同性恋中居主动地位,其行为与心理变态程度极大,有较多的异性特征,完全以同性为性欲满足对象,绝对厌恶异性,而且不易矫正。这些同性恋者大多是由于性激素分泌不平衡造成身心变态的。另一方则是从属的、暂时的同性恋者,他们的变态程度较轻,通常是由于暂时的情感联系,或者性欲要求强烈而寻求多种行为。这种同性恋者较易矫正。
第二,心理与人格发展因素长期生活在缺乏与异性交往机会的环境中,如监狱、矿山、军队、远航轮船、寄宿学校或寺院等,不易从异性那里获得情感慰籍,正常的交往和感情需要、生理欲望都被压抑,这种环境和心理状态容易诱发同性恋;在个人生活中曾遭受异性打击、侮辱或伤害,产生对异性的强烈憎恨、敌视或厌恶;或者长期生活在父母不和的家庭环境中,容易导致害怕或畏惧跟异性交往,不愿过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心理。这类情感经历都易促使个人转向同性寻找情感安慰和寄托。
第三,童年经验因素幼年的家庭环境与教育对于儿童性别角色心理起着导向和强化作用。同性恋者常常在幼年就显现出某些性别认同倒错、性别意识混乱的行为,如在游戏中喜欢扮演异性角色,体态、言行与异性类似,喜欢穿异性衣服,等等。这种性心理的混乱,加上青春期对性冲动的好奇和压抑,就容易导致性心理变态,发生同性恋。
同性恋的形成原因目前并不能完全明确,主要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因素。
1.先天性主要是指生理因素和遗传因素,例如家族基因遗传,染色体变异和自身大脑结构和常人不同等,临床上所见的大部分的同性恋都属于先天性。
2.后天性主要是指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例如童年的生活环境、不良的家庭教育、青春期的经历使心理产生差异和地域性同性恋的环境因素等。
如感觉自己有同性恋心理问题,应当去医院心理科明确一下,然后接受心理医生疏导和治疗,同性恋并不是疾病,心理疏导和治疗的目的也并不是来改变自身性取向的,而是调整好心态慢慢接受自己的性取向,要正确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这种现象。
同性恋绝大多数都是天生的,生来就是,生是男身但长了个女心,生是女身却长了个男心,等到他们长到恋爱年龄自然就喜欢和爱恋同性了,这很难改变。但有及少数也许和他们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有关,其实这极少数也应该是天生就是同性恋,只不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环境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性取向是同性,所以他们怀疑可能是后天的,其实不用怀疑,本来就是。至于双性恋就感觉很复杂,但大多数双性恋应该是先喜欢异性,结婚后由于生活环境和特殊的经历让他们有好奇或为了追求性刺激让他们逐渐喜欢了同性,这就产生了不分性别都喜欢的双性恋,这些双性恋应该大多数是后天形成。
同性恋产生的原因至今尚无肯定的学说,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有人发现同性恋者在单卵双生子中远比双卵双生子中多见,而且男同性恋可能是母系遗传的。
(2)内分泌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性腺分泌不平衡是导致同性恋的原因。男同性恋者血液和尿中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少,而女同性恋者尿中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多。男同性恋者精子计数较少,畸形精子较多。
(3)心理因素。如果正常的性心理发展得到不良的家庭或环境影响,成熟的异性恋驱力将被阻滞或者歪曲。家庭的影响在同性恋的发生上是非常明显的。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同同性恋倾向的儿子异乎寻常地亲密。弗洛伊德认为这引起了孩子的自恋,但我认为是爱的排斥性使他们对母亲过分崇拜,其他的女性都看不上,同女人的交往略为失败,从而加强了对异性的应激性拒绝。懦弱无能的父亲也使儿子无法得到一个适当的行为模范。为了儿子听话,常反对粗鲁莽撞行为,而鼓励更富于女性化的活动。
(4)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在同性恋的发生上可能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男性,由于经济贫困无力娶妻或者出于一种逃避男性责任的潜在倾向,易导致同性恋。
1、遗传因素
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这就说明,同性恋的性取向有70%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
2、与同性父母的关系疏远
伊莉沙白。莫白莉博士(Dr.Elizabeth Moberly)未发表她的专论之前,很多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医生都相信同性恋的产生在于同性恋者与异性父母的关系过于亲密,导致他们与异性父母而非同性父母认同。
另同性恋者也与母亲的心理相一致,寻求受男性的庇护。这些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医生的统计也显示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大都是属于过份溺爱他们、独立性 强、强悍的一类。他们的父亲则多数都是属于内向,不苟言笑,与自己的孩子的关系不怎么亲密,甚至疏远的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