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祯(1874年~1950年),字海秋,清末痒生、教育家,清末民初邹县大峪口村(今属邹城市田黄镇)人。
张道陵天师为天师派第一代张天师,其继承者为第二代张天师张衡(非科学家张衡)张道陵,在道教中被尊为祖天师,由于是第一代,所以又称祖天师。天师职位的继承采用世袭嗣教制度,祖天师化去后,由儿子张衡接任,史称嗣天师。衡化去后,又由子张鲁接任,是为系天师。到了第四代孙张盛时,回归迁居江西贵溪龙虎山,子孙世传其业,一般称第几代天师。统称张天师。民国初期,已传至六十三代张恩薄。到六十三代以后由于历史原因无法认证下一代天师,使得张天师职位停传。当初六十三代张恩薄天师追随蒋介石离开大陆(解放时被国家定为牛鬼蛇神和大地主),狼狈逃亡台湾。本来要传给长子,但长子青年夭亡。张家一族有没有选举出新的人选,于是至今天师职位悬空未定。大陆内地道教方面则表示不承认任何六十四代或六十五代天师。台湾自称是正统的则乱如麻,基本只在张源先(当初在台继承六十四代,为张恩薄老天师的侄子。已故)、张道祯(继承了张源先的职位。但不承认张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认为只是其代理,竟是一派龌龊之象)、张美良(六十三代的幺子。声称张源先当初造假,按遗嘱自己才是真正人选,这里还是龌龊),后面还有一群是不是张氏一族天师后裔都不确定的跑出来说自己是张天师。各方各执一词,真假莫辨。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在第一女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背叛家庭,逃婚来到北平,并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
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春节后她随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的。
不知道你是按照哪本教本来学的?
没有的话推荐按照张家祯老师的《乐易小提琴教程》来学,老师的部落格里面都更新的有乐谱和讲解视频,非常好。
视频在以下位置tudou.com/home/_82708723
从《乐易小提琴教程第1册--1先前说明》看起。
乐理可以边拉小提琴边学,开始只需要认得五线谱上的音与小提琴上指板上对应的位置就可以了。
还有小提琴的姿势很重要,除了跟着视频讲的学之外,最好请教一下会小提琴的同事或朋友,叫他们指正一下,因为可能有些地方忽略了。
既然空闲拉的不错,可以开始拉音阶,然后练习一些小曲子了。
品位可以自己贴,不建议用修改液,比较不容易清洗。我当初的做法是用铅笔在指板上画出相应位置。
拉琴之前一定将弦调准,建议买一个电子调音器,比较方便。
附件中给出自己贴品位的方法,比较不容易搜到。
1、大慈阁
大慈阁建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位于保定市裕华路北侧。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市区裕华西路99号。清代直隶总督处理公务的衙门。该署前身可上溯到元朝,世祖至元七年(1270)顺天路(后改保定路)总管府治中周孟勘修建了宣化堂,作为衙署,明初为保定府衙,永乐年间改作大宁都司署。
主体建筑在中路,共五进院落,均为青砖起脊小式硬山建筑,保留了雍、乾时期的风貌,是中国北方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筑。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保定仍为河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项建设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国家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落户保定,奠定了保定的工业基础,也增强了保定的经济实力,促进了城市建设。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影响,以及自然条件的制约,保定的发展也有过曲折和徘徊。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使保定各项事业的发展真正步入快车道。保定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兴的现代产业受到世人关注。
1954年6月,定县专区撤销,原由其所辖的定县、曲阳、阜平、博野、蠡县、安国6县划归保定专区,行唐、新乐、无极、深泽、安平、饶阳划归石家庄专区。原属保定专区的固安县划归通县专区。保定专区辖22县。
1958年4月,保定市划归保定专区,为县级市。5月,省会由保定迁天津。11月29日,保定专区所辖22县1市分别合并为保定市(完县、满城及清苑县部分并入)、定县(曲阳并入)。
阜平、涞源、涿县(新城、雄县及涞水县大部分并入)、易县(定兴县大部分及涞水县部分并入)、高阳(蠡县并入)、徐水(容城、安新及定兴部分并入)、安国(博野并入)、唐县(望都及清苑部分并入)。
保定有“红色之城”之称,是中国早期革命家的摇篮——留法勤工俭学的发祥地。在土地革命时期,保定创建了中国北方最早的红色政权“阜平苏维埃”;高蠡暴动、五里岗暴动、二师学潮等革命运动先后发生。
在抗日战争中,保定军民写下了许多英雄诗篇,从狼牙山上的五壮士,到白洋淀的雁翎队,从保定外围的敌后武工队,到冀中平原游击战斗的冉庄地道战,到处是杀敌的战场。
保定还产生一批红色文艺经典,如《地道战》《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红旗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