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属于艺术圈的领域,本人对艺术圈不熟,我喜爱画画,知道这位名叫陈丹青的画家。这位曾经向往自由而去追寻“美国梦”的大画家,在美国混不下去回到国内后,如今却是名利双收,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油画起源于欧洲,是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品带进中国自此油画在中国发展起来,与中国的绘画融合发展至今。1949年以后,中国的油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老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画家汇成团结的队伍,巨大的社会变革使油画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深刻的变化。现在在我们外行人来看油画的发展可能并没有那么的繁华。
即使没有那么繁华,但在中国油画领域还是有着代表性的人物,陈丹青就是其中之一他有一句名言“艺术家是最狂的,最自得其乐的一种动物。真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从他的语录中能看出他为人的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性格。
他是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他的代表作有 《西藏组画》《退步集续编》等作品,他的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早年的陈丹青曾经去美国发展自己的艺术他崇尚、向往美国的自由,他觉得那是他理想的国度,到了美国后发现自己的期望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去了美国后语言的困难、环境的不适应、种族的歧视围绕着他,连维持基本的生活都是困难,何谈追求理想。
他靠卖画来维持生计,而他所举办的画展也基本没有人来观赏,有的也是华人,这对于陈丹青来说是极其打击信心的一件事吧。
后来陈丹青又回到了中国,他在美国的艰难经历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而旁人只当陈丹青是学有所成之后回国的,那个年代出国留学回国后,大家都会以为他是成功人士,他担任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而这些荣誉将他的身价拔高,他在经历了美国的冷场到回国后的热烈追捧,他的言行开始违背事实、美化自己,将自己在美国的经历以及对美国的自由传输给中国人,而对于自己的国家发表了不当言论。
这种违背事实的自夸,迟早会被人拆穿,何必呢?诚实些不好么?中国的油画融合了中国传统画作的元素,外国人接受不了很正常,真正该做的是想办法消除这种差异,使得中国油画走出去。
陈丹青,是一个画家,然后,他被公众熟知意见领袖,已知的嘴炮。
陈丹青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画家,天赋和技术的人都说在一个封闭的文化、稀缺资源的教育时代,可以直观地和00个艺术画一样,真是太神奇了。他对艺术的热爱是其精神内核,这解释了为什么他去了纽约,后来成了陈丹青,谁是熟悉的人。
陈丹青的生活经历可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青年时期,在美国,改革开放后,与中老年人在新世纪。
文革时期的压抑导致他对于极权式的政治和文化作风一直颇有微词。
在纽约浮沉的艺术生涯,他受到西方(尤其是他待的还是美国)各个方面的强烈影响,但不足撼改一个5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的本质。
后来他归国了,于是一个思维受着西方影响,但骨子里还是那个在江西插队的穷苦艺术青年,出现了在我们眼前。这种冲突使他对于国内的种种怪现象感到『诧异』,但他又不善于掩饰(或者说善于制造话题),于是各种激烈言论都出来了。
试想,如果没有对于艺术近乎天真狂热的爱,他还会去纽约闯荡吗?还会对积疾已久的国内艺术体制大呼失望吗?还会闲着没事就出来骂骂这个评评哪个嘛?用『炒作』、『想出名』去解释都不够有说服力,试看他在《纽约琐记》中那诚恳又委婉含蓄的文章,实在不像出自一个沽名钓誉之人。
所以我更愿把他的经历看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的碰壁。他在纽约大饱原作的眼福后,也开始投身于残酷的资本主义艺术市场了,在80年代艺术风起云涌的美国,传统的写实绘画有多边缘,那真是不太敢去细想。回国了,发现年轻时厌恶的那些东西还在这,就算有了胆气和资历来骂几句,还是吃了那一鼻子灰,无益于改变现状。
但好歹,他还有才华的,不管别人怎么误解,才华都在那。
目睹耳闻了他的种种经历,觉得这种生活还是很酷的,很爽气的,是值得一过的;了解了他,似乎也看清了一点自己在冥冥之中要走的路,心里也有了一点点狂妄。不狂,活着有啥意思?
“艺术家是最狂的,最自得其乐的一种动物。”这句话出自于陈丹青之口,对于文学艺术有那么一些兴趣爱好的人应该都听过陈丹青的名字,甚至是都曾感叹于陈丹青作品中蕴含的艺术。
可以说他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被人们称作是“准大师”,最近几年的时间里陈丹青的负面评论却越来越多,他虽然更多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却渐渐成为人人口中的“臭公知”,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缘由呢?
陈丹青显露出的才华让人们都为之赞叹
从小陈丹青就对绘画情有独钟,当时的条件不是特别允许,父亲知道陈丹青喜欢绘画,有时候会找一些小油画给他临摹,到了14岁的时候陈丹青已经可以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像来。
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到了初中毕业后陈丹青就被下放到偏远农村成为了一名知青。
当知青的日子虽然生活得并不是很富裕,他一直坚持着自学画画,直到20岁时陈丹青很幸运地被调到江西出版社学习画连环画。
从1973年起陈丹青的连环画开始有了成本的作品,例如《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等。
要说起陈丹青出名的巨作就得说到《西藏组画》,陈丹青从1976年第一次进藏以后立刻就热爱上了这片土地,这里的风情和独特的人文气息也为自己的油画创作提供了不少灵感,由此几年间陈丹青回到西藏,并且画下了7幅油画,被称作是《西藏组画》。
1980年陈丹青《西藏组画》的发表立刻就引起了整个美术界和文艺界的轰动,这种蕴含着人文精神和写实主义的作品确实让很多艺术家都顶礼膜拜,陈丹青的名字也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虽然在绘画方面陈丹青已经有了不小的成绩,他还有着其他方面的造诣,作家的陈丹青写了不少的作品,例如《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多余的素材》等等,涵盖了社会、艺术、教育、音乐、历史等等方面。
可以说他是很有思想的,被人们看作是“准大师”,然后就去了国外生活,可以说在之前的这段时间里陈丹青名利双收,已经很成功了,就是这样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却渐渐地转变了形象。
回国后的陈丹青开始更多出现在公众面前
要说陈丹青的故事可以从2000年进入到下一个转折,当时的陈丹青从美国回到了中国,国家历来对于文学家都更为重视,于是聘请他成为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
这在人们看来已经是很好的职位了,没过多久陈丹青就选择了辞职,原因是不满意学校的制度。
在这件事上陈丹青说过“人文艺术学院还要考政治,然后艺术、再考外语,所以我四年找不到研究生就是仅仅因为他的政治差一分,他的英语差一分,就算他画的和梵·高、毕加索一样好也没用,艺术学院应该招一些疯子而不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好孩子。”
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的学校都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陈丹青看来当时学校就因为学生外语成绩一直把门槛把死,有很多很有天赋的学生都没有办法进入到学校学习,于是他就干脆不认同这种制度,而这次的辞职也把陈丹青推到了舆论的顶端。
回国后的陈丹青一改之前默默无闻创作的形象,开始对于很多自己不满意的事情直接进行言语攻击,而这种攻击必然会引起不少反击。
比如说他对于很多文学大家的评断,直接就说那些人的文笔比较差,将国家的绘画教育制度抨击得体无完肤,嘲笑他们只不过是在临摹,能画大卫肖像的人多了去了,大概这么放肆的话也只有他说得出来。
对于很多人来讲,陈丹青这个名字可能是非常陌生。中国的改革开放时间相对于其他部分国家可以说是比较缓慢,尤其是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文化相对于来讲是比较落后的,而陈丹青作为一个出身于农村的人,当时的人们几乎接触不到文化的熏陶。
陈丹青那些令人无法超越的成就。
陈丹青在1980年的时候创造出轰动中外艺术界的《西藏组画》,这一组画可以说彻底的改变了陈丹青。那时的陈丹青不过也只有25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正处在青春奋斗的时期。这一组画作除了带给了陈丹青更好的名誉,在当时处于落后的国家的来讲,还使陈丹青成为了八十年代第一批进入美国的中国公民。
▲《西藏组画》
陈丹青在美国的崇尚自由的十八年
八十年代的美国可以说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国家,相比较于中国来讲可以说是非常先进的。不管是对于一些文化的知识还是艺术上的造就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当时的中国,所以那时的陈丹青去往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对于一个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在艺术上都要远远高于中国的国家,其中所包含的优秀画家也是非常多的。根据著名画家丁绍光后来所讲述,那时候的陈丹青刚到美国的时候,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是很大的问题。丁绍光可以说是和陈丹青在同一时期去的美国,丁绍光当时的成就和陈丹青来讲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陈丹青
对于画家而言,开设属于自己的画展可以说是令每一个画家都所向往的。而根据丁绍光所讲当时的陈丹青在美国洛杉矶的时候,在当地的大学也开设了属于自己的画展。像大家展示了新的画作《吻》系列,不过与想象中的事与愿违,不仅没有人捧场,就连搬画的钱都需要自己掏腰包。那是人们对于陈丹青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吃软饭的主,甚至有时候连北都找不到”。听起来或许有些许的讽刺,事实情况就是如此。在中国可以名誉事业双丰收而到了美国确成为了吃软饭的人。
尽管在美国的经历并不是十分美好,陈丹青在采访的时候仍然在夸赞美国的自由可以带给人别样的感受。
在美国吃软饭的主,在国内却是大受欢迎
2000年的陈丹青回到了国内,一回国就受到了国内各大艺术界的广泛欢迎。毕竟在那个年代“海龟”还是非常少见的,尤其是陈丹青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创造出了《西藏组画》这样优秀的画作。所以当时就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更甚至为陈丹青专门的成立了“陈丹青研究室”这样纯艺术教学研究室。
▲陈丹青作品
一边令人感到讽刺一边令人感到心痛。中国可以说一直以来都非常崇尚“海龟”,俗话说得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所以尽管在美国一直吃软饭度过的陈丹青在回国之后就或得了如此大的荣誉。在被聘为教授之后的日子里,陈丹青可以说在中国走向了顶峰,各种嘉奖各种荣誉扑面而来。
功成名就人人赞赏的陈丹青如何变成了现在“众矢之的”的“臭名远扬”
名誉可以成就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毁了一个人。对于陈丹青来讲亦是如此,名誉和周围的赞赏多了起来之后,陈丹青成为了一个社会的评论家。对于画画来讲,《西藏组画》之后陈丹青在没有画出来一副令人们所赞扬的画作。
▲陈丹青
尽管在美国的十八年过得并不是十分的尽人意,现在的陈丹青在采访的时候还是一如既往的崇尚美国的自由。赚着中国人民的金钱,宣传着其他国家。我认为,不管是喜欢陈丹青也好还是否定的也罢,我们都不能也不敢有人否定他的才华。现在的陈丹青可以说在艺术界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席地位,不管他是痛斥中国的教育也好还是敢于对现在社会中不合理的进行批评也好。我们都得承认除了时势造就了他,其自身的才华也是非常卓越的。
陈丹青(1953年-),中国画家,文艺评论家。祖籍广东台山,1953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恢复高考时,以同等学历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录取。1980年陈丹青以油画《西藏组画》一举成名。他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 主要成就 1977年 全军美展(《进军西藏》)北京中国美术馆 油画作品1977年 全国美展(《泪水撒满丰收田》)北京中国美术馆 1978年 以同等学历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校。 1980年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展(《西藏组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展览馆) 1982年 赴纽约定居,自由职业画家。 1982年中国美术展,巴黎·春季沙龙 1987年 (洛杉机·圣塔安娜现代美术馆) 1995年 陈丹青油画展(台北·国父纪念馆) 1998年 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纽约·哥根汉姆现代美术馆) 1998年 陈丹青作品展(香港科技大学技术中心) 2000年 受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 1968-1999年个人巡回展,北京、武汉、沈阳、广州、南京、上海 2001年 二十世纪新古典主义回顾展,比利时 2002年 中国与德国当代艺术对话展,德国 2003年艺术与战争,奥地利。 2004感觉记忆,艺博画廊,中国上海评价陈丹青是80年代在画坛产生较大影响的青年油画家。1980年他创作的《西藏组画》较早开始摆脱俄罗斯—苏联油画对中国油画展的影响,追求用传统西欧油画的写实手法来表达对现代生活、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的真实感受。陈丹青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摘自《中国油画展280年》画集 陈丹青的画令人爱看,耐人寻味,是用他的高超的写实手法,真实地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令人百看不厌的境地。——冯法祀(中央美术学院 油画教授) 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是陈丹青艺术中主要的艺术底蕴,这是他本人情感品格的自然体现,浸透了他的自身经历,包含着他对底层人民的深切理解、怜悯和尊重。这种人道情感个人格力量赋予他的作品以辉煌和崇高的意义。 可参考百度百科 陈丹青 http://baike.baidu.com/view/16269.htm?fr=ala0_1_1陈丹青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qing,可以更加详细了解陈丹青
陈丹青,中国当代画家、文艺评论家、作家;著名艺术家,油画大师,素描大师。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月愤然辞职。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无可否认,陈丹青是国内近现代极具才气和人文关怀气息的画家及教育家。
其人.早年当知青上山下乡,自学绘画,参加考试,进入美院,后到美国生活近20年。回国后进入清华美院当博导,两年来始终找不到学生(至少是他自己认为有才情的学生),愤而辞职,然后抨击国内招生体制。
其画。据我通过学习了解,陈由西藏组画为画界所知,然后一系列人体习作,毛泽东系列,古书系列(记忆中的,但肯定不止于此)。
至于您的提问,我以个人观点说几句。
陈是否有骨气,不得而知,因为不知道其在国外20年的所作所为,但至少从他的文字里能感受到,其有一颗坚硬不媚俗的内心。教育的现状,以其一己之力无法改变,他做过努力,试图尝试改变,似乎改变了一些,但对体制无能为力。于是,他选择离开。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改变不了,还不如退出。与其说伤心,不如说是失望;与其说骨气,不如说是自我反省。。
个人浅显分析,仅表个人观点。 纯手码,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