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江心屿西塔简介(江心屿的西塔高还是东塔高)

  • 生活知识
  • 2023-05-20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江心屿的西塔高还是东塔高

东塔28米,西塔32米,参见如下介绍(来自百度百科)

东西二塔
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一说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曾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重建。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多次重修。塔高28米,底径8米余,6面7层,青砖围砌。过去外围层层有平座、栏杆和出檐,内有扶梯直上塔顶,可俯瞰瓯江澎湃,饱览风光旖旎的鹿城全貌。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辟为商埠。1894年始在东塔山下建造英国驻温领事馆,次年落成。英借口警卫工作需要,强迫温州地方当局拆除东塔内外的飞檐走廓,留下这座中空无顶的塔身。塔顶自然生长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绿,实为奇观。今塔仍巍峨雄伟,像一座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东峰之巅。

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明、清曾多次修缮。塔高32米,底径7米,6边形,7层,中空,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远远望去,碧水蓝天,全身披绿的西峰山托着砖红色宝塔,塔刹直入云端,蔚为壮观。就近处,江风吹动四十二个檐角的铜风铃送声,四周枝头飞禽清脆的啼呜,交响成趣。塔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塔周围置青石坐凳,万木扶疏,清幽格静,引人遐思。因塔身倾斜,曾于1982年进行大修葺。今塔仍保持宋代风格。

希望有帮助

江心屿西塔传说

南宋时节,有个种田人名叫薛和玉。有一日,他随手劈死了一条花蛇,救了只黄雀。第二日天刚亮,黄雀化身黄衣女芙蓉前来以身相许,报答相救之恩。从此,黄衣女安身薛家,与薛和玉一起在后屋种起带了山神所赠的桔核。

桔核落土不久,就长出苗来。它日长夜大,几个月后花繁叶茂,到了秋后,满树都结出黄澄澄的桔来,又大又甜;临冬时节,足足收了三十一担,卖得了很多钱。

官府眼馋薛和玉的收益,派人到薛家要挟桔子的秘密,薛和玉说了是山神所赠,官府不信,打死了薛和玉,要拿芙蓉来抵差。芙蓉哀叫一声,化作黄头雀儿,叼起桔树根下的桔核向北飞去了。

之后黄雀飞到了江心孤屿。她疲惫得再也飞不动了,就停歇在西塔顶上,一边流泪,一边悲啼,叼在嘴里的桔核掉落在塔的砖缝里。之后那粒金桔核就在西塔慢慢生长起来,不出几年,长大成了干壮叶茂的桔树。

扩展资料

江心屿西塔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明、清曾多次修缮。塔高32米,底径7米,6边形,7层,中空,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远远望去,碧水蓝天,全身披绿的西峰山托着砖红色宝塔。

塔刹直入云端,蔚为壮观。就近处,江风吹动四十二个檐角的铜风铃送声,四周枝头飞禽清脆的啼呜,交响成趣。塔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塔周围置青石坐凳,万木扶疏。因塔身倾斜,曾于1982年进行大修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江心屿

江心屿东西两塔的建造时间

江心东塔和江心西塔是江心屿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景观。
东塔位于孤屿东峰山,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一说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曾毁于兵火,重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1),是一座高28米,底面直径8米的六面七层宝塔。塔顶的榕树终年长青。
西塔位于江心屿西山峰,始建于唐咸通10年(869),融入了宋代的建筑风格,高32米,底面直径7米,也是一座六面七层宝塔。
每一个佛塔附近都有两块石碑和一个亭子供游客欣赏和休息。

写游江心屿景点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写游江心屿景点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写游江心屿景点作文1

江心屿是个好地方,那里风景优美,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

春天,小草长出尖尖的嫩芽,大地铺上一层绿绿的毛毯,小朋友在柔软的草地上爬呀、滚呀,开心极了。柳枝抽出新芽,细长的枝条挂下来像少女的辫子,在微风中摆来摆去,美丽极了,看得游人们留连忘返。

夏天,江心西园格外热闹,游乐园里的孩子可真多啊!有的在玩过山车,有的在玩碰碰车,有的在玩旋转木马,还有的在玩摩天轮……湖面上漂着一条条小船,有白鹅、大象、老虎,人们坐在小船里欣赏着四周的美景。

秋天,江心屿仍然景色如画。那一株株古老又年轻的榕树随外处可见。它们有的年龄已经超过四五百岁了,却依然挺拔地站在那里,像战士一样守护着江心屿。

冬天,江心屿少了一分喧闹,多了一分宁静。高高耸立的东塔和西塔互相对视,像一对夫妻在说悄悄话。

这就是江心屿,一个美丽又好玩的地方。

写游江心屿景点作文2

春风和熙,阳光明媚,真是个游玩的好日子。今天学校安排我们年级去游江心屿。小鸟在枝头歌唱,柳枝在向我们招手。我们穿着校服戴着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向我们春游的目的地—-江心屿出发。

江心屿好玩的地方很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游玩鬼屋。我和同学们一起坐车走进阴森森的鬼屋。里面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突然,一只凶猛的老虎向我们扑来。女孩子们吓得尖叫起来,我的心也提到嗓子眼。紧接着一条大蟒蛇向我的手臂爬来,我使劲一甩,的蛇没有了踪影。一只只丑陋无比的恐龙向我们跑来,我们兴奋地大叫,因为我们都太喜欢恐龙了。一声声恐怖的`鬼叫声把我们从兴奋中拉回来,红。黄。蓝。绿的鬼火一闪一闪的,一个骷髅头猛地一下掉在我们面前。一阵阵惊恐的尖叫此起彼伏。终于,前面出现了一点点亮光,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终于的了出口。我们的鬼屋之旅结束了。走出鬼屋许多同学的脸都下得通红通红,大家都觉得很刺激很好玩。

我们还游玩了英雄纪念碑。激流勇进。自控飞机等景点。一直玩到一点半我们才念念不舍的离开。

这次春游真开心!

写游江心屿景点作文3

我的家乡温州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江心屿更是大有名气,到过温州的人没有去江心屿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远看,江心屿仿佛一艘巨轮,刚从外海游而来,停泊于奔腾的瓯江中。

来到岛上,第一个要去看的便是古老大江心寺,寺门口挂着一幅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它是宋朝王十朋写的,这幅对联是由多音字组成,含义深远,别有韵味,第一次看到这幅对联的人很少能读正确。我特意请教爷爷,在爷爷的帮助下才读对。

江心屿的东塔是六面七层,高约28米。上面长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榕树,据说是鸟儿把榕树籽叼到上面,然后靠阳光和雨水生长出来的。西塔在江心屿的西峰上,一共有七层阁楼,高32米。因为塔身有点倾斜,所以在1982年重修了一次。

江心屿有一个人工湖,里面游着小鱼和海龟。春天,湖边长着一排排柳树,在微风里摇摆。江心屿的樟抱榕最为有名,樟树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抱着孩子——榕树。

江心屿历史悠久,真是瓯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江心屿西塔高有多少米

江心屿西塔底层边长约3.5米,直径约7米。三开间,每边各层设一壶门,主门、壶门及座向一致;塔身高为7层,西塔高32米。
西塔 在市区江心屿西峰山上。始建宋开宝二年(969),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明洪武、万历和清乾隆间曾多次修缮。塔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中空,平面呈六边形,7层,高32米,底径7米。各层壶门内今尚留有十六尊石雕佛像。因塔身倾斜,1982年重修。

江心屿西塔佛龛还有几个

7个。根据查询江心屿西塔可得知雄伟壮观的西塔共有七层、六边形,每层每面都有一个小佛龛,所以该塔佛龛共有7个。江心屿西塔石雕的佛像端坐在里面,这些佛像造型精致,神态各异。

江心双塔的基本介绍

“一川砥柱横沧海,两塔凌空映彩虹”,“潮声喧万马,塔影浸双龙”。温州江心屿享誉古今,蜚声中外,作为聚焦空间的标志物,屹立于龙翔、兴庆二峰之上的双塔,更是挺拔清秀,古朴端庄。,岁月无情,双塔屡经修砌,饱经沧桑,身份却淹于浩瀚现有双塔东唐西宋说,有双塔西唐东宋说,有明塔遗迹说等等。
地杰靠人传,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强化文物保护,发掘历史文化价值计,应认真予以研究。 从屡次修砌的程度上看,双塔“真身”未改。据考证,江心屿双塔各自在宋嘉佑、宋绍兴、元代、明洪武、万历、清乾隆及近代均有不同程度修缮,如宋绍兴八年,重建东塔的,对西塔“则加木昂木共楹槛,盖砌而丹?焉,以其旧筑耸固,无事改造也”(出处同上);明洪武十一年,据王渊《重修两塔记》载“……撤旧作新……其费缗数一万二千有奇。始事于洪武十年丁巳冬十月,讫于明年戊午秋八月”。从费用、工期来看,在当时条件下应认为是大修而未必是重建;明万历二十年和二十三年分别对东、西塔有过修缮,修东塔“自上而下”,“召工计费,千金有余”,“经始于辛卯孟秋望日,落成于壬辰冬月朔日”(明万历二十年,王典《重修江心孤屿东塔记》碑刻,录自光绪《永嘉县志》卷36)。修西塔“始万历癸巳仲秋望日,迄甲午腊月八日而工竣,费凡若干金”(明万历二十三年,卢逵《重建江心孤屿西塔记》碑刻,录自光绪《永嘉县志》卷36);乾隆年间,双塔均有不同程度修缮,“李公琬守郡时,曾修东塔”,而西塔修理则“不二周告成厥事”(清乾隆四十年,傅永纟孛《重修江心寺西塔碑记》录自《孤屿志》卷5)。根据以上史料及金文资料,结合现存实物考证分析,西塔修理的程度应大于东塔,但总体上看,修缮过程中的保护意识较强,以至二塔在主体结构及建筑风格上,可以相互参照因借,保留了唐塔的基本特征。
双塔均可能成为国粹。我国现存唐代楼阁式砖塔很少,如西安玄奘塔、大雁塔等,仅为方形,多分布在北方。而江心双塔为六边形砖木结构,这对建塔史是个很大的突破,对研究我国江南建筑乃至古代文明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江心屿景点介绍

江心屿景点介绍

  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中游,呈东西长、南北狭的形状,属于中国四大名屿。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历史发展

  江心屿古时为两个小岛。东晋南朝宋初郡守谢灵运曾登上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名句。唐季以还,屿上逐渐建成梵宇和浮屠。

  咸通七年(866),于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

  宋开宝二年(969),又于东山西麓建普寂禅院,并先后建西塔、东塔。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曾驻跸普寂禅院。

  绍兴七年(1137),僧清了奉诏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填塞中川,两屿遂连接为一;填塞处,建寺,名中川寺,通称江心寺。未久,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其后,外国僧侣也慕名来参禅膜拜,至明清两代,仍络绎不绝。

  1974年,在政府的重视下,成立了“江心屿扩建工程指挥部”进行航道整洁,滩涂改造。原来只有60亩的公园扩建到现在的1000 亩。其中扩建了小飞虹、盆景园、花柳古亭、青少年活动中心、共青湖、情人岛、儿童乐园、综合性游乐场等,形成了江中有江,岛中有岛,园中有园的格局。

  1981年东西双塔列为温州市第—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东西双塔被国际航标组织列为世界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国际航标协会正式宣布其为世界航标遗产。

  1998年,市政府再一次投入3800万巨资启动“亮丽工程”并于1999年2月11日竣工,使夜游江心屿成为现实。

  2000年,东瓯大桥建成通车把江心屿和南岸的温州和北岸的瓯北连为一体,江心屿的西扩工程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2006年6月,江心屿灯光秀开始动工建设,动用现代影射原理和多种手法,重点突出二塔一寺。

   主要景点

   江心十景

  江心“十景”之说载于嘉庆年间《孤屿志》。江心屿每年不节,不同地点,有其独特的景观,前人推敲提炼为“十景”。

   罗浮雪影

  温州冬雪较少,人们见雪心喜,赴江心屿赏雪。白雪覆盖着山下的农舍,画面极佳,为十景中第一佳景。古人题景诗云“雪中望罗浮,玉峰峨峨起,不知山下村,人住梅花里。”

   春城烟雨

  立于江心寺大殿前,南望鹿城,烟雨如丝,正合“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意。前人题诗云“是烟复是雨,东风不开束,一夜霏空潆,染得城头绿。”

   海淀朝霞

  东峰下,瓯潮涨落,太阳升起,朝霞染红潮水。有诗云“殿角水禽鸣,曙色扶桑东,飞霞捧日寂,亦作玛瑙红。”

   瓯江月色

  中秋之色,从东峰山巅遥望瓯江,只见月出于东山之上。古人题景诗曰“月出海门东,闲云扫晓风,江长飘玉带,人生琉璃中。”

   孟楼潮韵

  于浩然楼上聆听瓯潮澎湃,水石相击。古人题云“潮音漱石根,琅琅小楼上,一笑顾老僧,何如渔山唱。”

   翠微残照

  从西峰山隔江遥望鹿城西门外的翠微山,夕阳西下。古人题景诗云“倦鸟渡江回,西山夕阳催,都看一双塔,偃卧在苍台。”

   远浦归帆

  傍晚远浦渔船扬帆归来。古人题诗曰“江路夕阳明,归帆遥可数,五两折轻风,欲近上戍浦。”

   沙汀渔火

  风尾鱼的渔船灯火遍燃,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写景诗曰“衲子入定来,斋堂钟磬罢,唯有渔舟灯,几点汀洲夜。”

   塔院筠风

  盛暑时节,江心屿的竹林下,是人们纳凉的地方,风吹竹声。古人题景诗云“洁夏绿筠荫,南熏披袂袂,人间烦暑多,此是清凉界。”

   海岩泉香

  龙翔寺之旁,有寒井一口,泉水清冽。每日清晨,和尚们就去提水煎茶。古人题景诗云“携钵汲寒泉,试将松火煎,自从谒赵州,不参五味禅。”

   江心寺

  现存之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天王殿,东

  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今宋代古钟尚存。中殿为圆通殿,最为壮观,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江心寺为全国32所观音道场之一,。殿内槛联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由书法家方介堪正楷重写。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1983年列为全国对外开放142座重点寺院之一。

   兴庆寺

  兴庆寺原名净信院,又名西塔寺院。宋高宗驻跸孤屿时,改称兴庆。重建于清嘉庆年间。寺两侧有琉璃泉,泉水清冽,为温州三大名泉之一。寺墙内有橄榄一株,相传明万历十五年(1587)为郡守卫承芳所植,今尚结果累累。建国后温州市博物馆建于此寺,常年展出历史文物。

   东塔

  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一说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曾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重建。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多次重修。塔高28米,底径8米余,6面7层,青砖围砌。过去外围层层有平座、栏杆和出檐,内有扶梯直上塔顶,可俯瞰瓯江澎湃,饱览风光旖旎的鹿城全貌。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辟为商埠。1894年始在东塔山下建造英国驻温领事馆,次年落成。英借口警卫工作需要,强迫温州地方当局拆除东塔内外的飞檐走廓,留下这座中空无顶的塔身。塔顶自然生长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绿。

   西塔

  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明、清曾多次修缮。塔高32米,底径7米,6边形,7层,中空,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远远望去,碧水蓝天,全身披绿的西峰山托着砖红色宝塔,塔刹直入云端,蔚为壮观。就近处,江风吹动四十二个檐角的铜风铃送声,四周枝头飞禽清脆的啼呜,交响成趣。塔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塔周围置青石坐凳,万木扶疏。因塔身倾斜,曾于1982年进行大修葺。今塔仍保持宋代风格。

   浩然楼

  浩然楼位于文信国公祠东侧,明万历八年(1580)建。楼为木结构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造型别致。楼名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屿,易名为孟楼。光绪元

   澄鲜阁

  澄鲜阁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陆阁,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明万历十年(1591)重修时,取谢灵远诗句意,改名澄鲜阁,系二层三间木构建筑。

  象岩与狮岩象岩

  象岩与狮岩象岩在屿东江中,因石色洁白,鼻长似象而得名。狮岩在屿西江中,因石呈翠色,似一只雄狮于此盘踞。

   天祥祠

  文天祥祠位于江心寺东面。南宋德佑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作《北归宿中川寺》诗。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洞。祠内原有文天祥石质雕像和名人题诗碑刻,后被毁坏,仅存清人秦瀛《宋文信国公造像题记》碑。1981年整修,回廊镶嵌《正气歌》及20块后人凭吊诗词碑刻,并有联云孤屿自中川,逝水难消亡国恨;崇词足千古,英风犹挟怒涛鸣。

;

江心屿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诗之岛,世界古航标“

中国诗之岛历代著名诗人谢灵运、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尤其是东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任永嘉太守(温州古名永嘉),非常喜爱江心屿的秀媚景色,写下《登江中孤屿》的传世之作,其中有“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月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千古名句。后人特地建了“谢公亭”、“澄鲜楼”以资纪念。数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江心屿“十景”,如春城烟雨,瓯江月色,孟楼潮韵,远浦归帆,沙汀渔火,塔院韵风,海眼泉香,翠微残照,海淀朝霞,罗浮雪影,更是留下众多古今诗人的题咏。所以,称江心屿为“诗之岛”恰如其分。
世界古航标世界古江心屿上有双塔,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高28余米;西塔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高32米。自唐以来,温州商业与造船业发达,温州港桅樯林立,业务繁忙,江心屿上的双塔蹲踞瓯江入海口,便成为船舶进出温州的引航标志。直到今天,航海者仍把这两座塔当作导标。国际航标协会将江心双塔评为世界灯塔百强之首,这就是“世界古航标”的来历。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