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教育名家
你的心情,还敢在朋友圈展示吗?
广告
陈鹤琴
简介
陈鹤琴(1892.3.5-1982.12.30)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他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代表作品
《家庭教育》、《陈鹤琴全集》、《儿童心理之研究》。
主要教育思想
“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1、“活教育”的目的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要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服务的精神。
2、“活教育”的课程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的“活教育”课程大致有五类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卫生等学科);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常识等学科);儿童自然活动(包括动、植、矿、理化、算术等学科);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图画、工艺等学科;儿童文学活动 (包括读、作、写、说等学科)。
3、“活教育”的方法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不重视班级授课制,而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
“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实验观察,第二是阅读参考,第三是发表创作,第四是批评研讨。
陶行知
简介
陶行知(1891.10.18,安徽歙县---1946.07.25,上海享年56岁)原名陶文浚,1917年改名知行,1934年又改名行知,笔名有不除庭草斋夫等30余个,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
代表作品
《幼儿教育论文集》、《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中国教育改造》、《知行书信》等。
主要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育目的是为大众之解放,为民族之解放,为创造富的社会。
教育原则是全民教育原则,全面教育原则,民主教育原则,创造教育原则,生活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方法是教学做合一,知情意合一,工学团一体,教学合一。
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讲真驳假,好学求真,创造开辟,把学生培养“真善美的活人”。
张雪门
简介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生于1891年3月10日,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代表作品
《幼稚园行政》、《儿童保育》、《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幼稚园行为课程》等。
主要教育思想
一、反对以培植士大夫和宗教信徒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主张以发展儿童个性和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二、主张实施“幼稚园行为课程”,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谨以此文
缅怀逝去的中国幼儿教育名家们
供稿吴淑芬
郑欣怡
首赞
+1
平台声明
天天鉴宝高端翡翠超值捡漏!
广告
初探陈鹤琴教育思想背景下的幼儿园游戏的策略论文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即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进食、睡眠等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也是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对于身心发育尚未发育成熟、不需承担社会责任的儿童而言,游戏更是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儿童也正是通过游戏体现并确证着自己的存在。
儿童总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要有儿童的地方一定会有游戏。游戏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这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必然”是基于儿童特殊的、客观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必须”则是因为它是儿童生命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对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环节。有人说,对游戏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的解释,对游戏作用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及儿童期的解释。这些事实和对这些事实的精辟概括启示我们是不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重视和重新认识儿童及儿童期来重新认识游戏呢。
陈鹤琴将儿童的特点,归纳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他认为,“好动心”是儿童得到健康发展“要紧的利器”,应当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适当的刺激,“使他多与万物相接触才好”。“模仿心”的价值在于,“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因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他们的儿童”;“做教职员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还宜养成纯美的校风,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他十分强调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引用了柏拉图的名言“好奇心是知识之母。”他批评旧式学校说,“儿童一到学校,就受注入式教育,没有发展好奇心的余地”。“,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得不注意的,不得不利用的”。“游戏心”是儿童的天然本能。“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他指出“吾国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的。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
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在现代社会更有充分的理由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儿童游戏不应该仅仅以一种教育手段的形式出现,而应当成为儿童的生活。游戏应该是属于儿童的游戏,属于儿童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教育中的游戏。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但不成熟的背后却又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和成人世界一样,儿童之间也有他们自己的规则,一种自然的、不同于成人社会的规则。在成人看来无法理解的现象在孩子们那里却可以取得共识,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逻辑和相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一致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儿童凭借这些可以自如地在自己的群体世界中通行。
近年,幼儿园都在开展各类幼儿游戏, 但其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表观在游戏形式化、游戏自由化、游戏模式化、游戏教学手段化等方面。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研究者基本趋同的认识是游戏是没有社会功利性目的的儿童自发的活动, 游戏是假想的、虚构的、愉悦的。他们盲目崇拜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非功利性, 而混淆了自然游戏与幼儿园游戏的区别。这使得许多儿童教师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 常常是把玩具一撒, 便不闻不问。儿童随意地玩没有教师参与,没有教师指导, 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传统教育目的观认为, 教育目的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传统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严肃认真的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经验的活动。这使得游戏成了服务于某一个活动的工具, 从而成为集体教学的附庸。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时, 过多考虑教的因素, 忽视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游戏过程中过于求全, 希望每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 忽视儿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儿童在教师的“ 精心”安排下机械地消极模仿。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儿童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幼儿园不应当把游戏、日常生活、教学并列为幼儿园教育的途径,这是传统“ 三中心论”教学观的反映。幼儿园也不应使得游戏仅仅停留在教学手段的层面,成为教学游戏。幼儿园的游戏教学应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教学的结果,它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联结点上, 将游戏与学习统一起来。
, 拓展、保证儿童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在走廊的墙壁上和活动室里布置出一个个主题角,划分成一个个区域, 尽可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地方开辟成活动区, 为儿童的游戏提供足够的空间。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让儿童参加自主性区域游戏、户外游戏、角色游戏等。通过游戏, 让儿童与人和物相互作用, 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自娱、自创性, 以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 并在不知不觉中“增进健康、养成习惯、发展能力、获得经验”。
,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孩子互动、交往,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作为老师, 应坚持以爱为先, 热爱与尊重每一个儿童, 有时是他们游戏中的伙伴, 和他们共同嬉戏玩耍; 有时是他们活动中的引导者。 每个儿童都有爱的需要, 这如同草木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陈鹤琴提出“学做人”的大目标,他主张“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烂漫。”有时老师更像一位妈妈, 用自己和蔼的笑脸、亲切的话语、鼓励欣赏的神态, 用一颗慈母般的心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 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依恋感和信任感。
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良师益友,它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应该明确“ 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从来就不是纯粹的‘ 自然’ 的活动, 而是负载着一定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具有促进儿童生理发展、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化发展的多种功能, 并且还具有生成课程的功能。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形成“ 预设课程”的第一 , 随时以儿童游戏为中心线索重新建构课程, 将儿童游戏中出现的预设课程范围之外的内容随时补充进游戏教学中。无论个性还是才智,都要通过孩子本身的行动得以实现,遵从孩子意愿,强调游戏和富于刺激性的环境,及时充分发掘孩子潜能,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教育方法。
四、对游戏教育的探究
(一)幼儿园游戏教学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
(二)幼儿园游戏教学是教师设计而不是儿童自发采用的
(三)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质是培养幼儿的游戏性品质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好游戏的, 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他的游戏理论, 共同探讨游戏化的教学,为把新《纲要》的精神落到实处, 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3.米舌莱《教师与游戏》,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评介
田景正
发表于1998年第4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鹤琴(1892一1982)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几教育专家。探究他
的“活教育”理论及其创建过程,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有很大的启发。
一、“活教育”理论在陈鹤琴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陈鹤琴一生在教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活教育”理论是其中最具亮色的部分。留美
五年后的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从此,他开始了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
从1920年起,他以长子一鸣为对象,进行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和实验,共808天。他把研究成
果与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相比照,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50年代初,陈鹤琴结合
教学完成了《儿童心理学》讲稿,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儿童从新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所产生的
一切变化、。正是由一于他对儿童身心发展进行了镇密的研究,因而为我国儿童教育科学化提供
一
了坚实的基础。
与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素为我国所重视。家庭教育书籍从最
一
早的
《颜氏家训》起,不乏善本。若论及家庭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民士化、艺术化、游戏化,当首推
1925商务印书馆出版陈鹤琴著的《家庭教育》陶行知称该书是“中国做父母的必读之书”,并
肯定此书“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依之著作”。‘价亥书到40年代末已再版10多次,
1981年和1995年又重新再版,说明该一书是经得起历史考脸的。陈鹤琴还撰写了好现今幼稚教
育之弊病》、(我们的主张》等论文,并在四23年创办鼓楼幼稚园,通过实验城
一
究有关幼稚园的
教育、教学及教材、设备等,有效地探索了中国化幼稚教育的道路由此可夕陈鹤琴对儿童心
理研究的中国化,特别是幼几教有中国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因为如此,
.
王伦信称他为“中
国的福禄培尔”。③长期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劝,为他创造“活教育’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提除鹤琴就必提及“活教有”理沦。
“活教育”理论形成于40年f让可以说该理沦:淤经;鹤交长期的教育科学实验和教育经验的
,是他长期对中国文化教育的思考和对现代西方教育教学理论中国化探索的结晶。从理
论深度看,较之陈鹤琴其他教育思想,“活教育”理
一
论是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它反映了一个教育
家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活教
一
育”理论有自己的哲学基础,有连通一贯的目的论、课程论和
方法论。,“活教育”理沦集陈鹤茱执期学习、研究、思考之大成。“活教育”理论有强烈的
针对性和时代性。“活教育”针贬中国传统“死教育”的那种“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的教育形
式,欲以“活”的教育培养出能动手动脑,富有创造力,有才一F的新人。这种教育反对“先人为
主”,提倡“怀疑”精神,其“做中学”“做“!“求进步”的倾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在当时,国难深重
的中国正费要这种教育培养出敢做敢为独辟新路、振兴中华的人才。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高觉
敷教授称赞他:采用日记法,辛勤观察,为新科学!L;童心理学作贡献;提倡活教育,大声疾呼,给
收稿日期:1998一06一12
死读书传统训练扣丧钟。③“活教育”理论在陈鹤琴一生的教育贡献中占其半壁,其理论的严密
性、时代性、社会影响和作用,使陈鹤琴仅以此称为教育家也当之无愧。
二、“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关于“活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时间,王伦信在《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中认为,1940年
陈鹤琴在江西发表的《什么叫“活教育”》的演讲是其活教育理论最早的表述。1940年10月1
日,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创立是“活教育”实验的开始。1941年《活教育》月刊创立,确
立了“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则是“活教育”理论诞生的标志。到四十年代末,“活教育”形成
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④其标志是1947年陈鹤琴在编写英文版《活教育》一书中对
其创立的“活教育”理论所作的系统归纳。“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活教育目的论、教学论、课程
论、师生关系论。
1.“活教育”的目的论
1944年,陈鹤琴在其发表的《活教育要怎样实施的》一文中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⑤教育的对象和出发点是人,教育的目的还是人,命题的本身包括
了人的发展和完善,包含了对人生理想的设计和追求。陈鹤琴从一般到具体,从不同层次论述
了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一、“做人”“做人”是指做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这是“活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层次。
“人”,区别于其它动物,但又有与其他动物共同的特征。,要做人,就要破除清规戒律,他
认为只有率性才能茁壮成长;人思想精神应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一个人只有顺应自然成长,才
可能保持健康。
第二:“做中国人”。“活教育”第二个目标层次是“做中国人”。陈鹤琴说:“今天是我们生
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⑥他指出生活在中国这样一
个国度里的人必须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强调了做人的民族特征。
第三:“做现代中国人”。这是第三个目标层次。“活教育”在这个目标层次强调了做人的
时代性。他说:“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科学民主,这便是中国人当前的生活内容与意向,而
活教育就是要求做这样的中国人,现代的中国人。”⑦
1948年,陈鹤琴将“活教育”培养目的表述改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这个改变表
明陈鹤琴把视野放得更远大,他注意到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溶
人世界的人,不用固定的目标、既有的框架来套住教育对象。可以看出,“活教育”目的论是一
个包含人的发展的丰富内涵的教育目的理论体系,它汲取了杜威“生长”、“生活”概念的基本精
神,又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需要,赋予了教育目的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内涵,从而使其
理论体现了中国国情,紧跟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活”的鲜明特性。
2.‘.活教育”的教学论
分科教学,以为分科教学使“教育的统一性被肢解了”。,主张把学校作为整体,把
童和研究儿童看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反复强调,’)L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
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要做到“一切为了教育”,教
师必须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业务水平,这样,“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适宜学的,我们就应当教
他。’,.,陈鹤琴是在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基调上,以儿童教育为立足点,提出了教育教
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为中国近代科学师生观研究和实践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鲁迅曾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0近
代中国教育家陈鹤琴正是这样的“拿来主义”的实践者。他和陶行知一起从西方“拿来”充满新
时代气息的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使之“翻了个半个跟斗”,从而形成中国近代改造
旧教育和指导中国新教育的“生活教育”和“活教育”理论。目前,如何改变积重难返的应试教
育?以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来支撑教育改革?陈鹤琴创立的“活教育”理论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
启示。“活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他要求把僵化死板、压抑学生主动性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有生气的教育,即要求教育面
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有生气,学校才有活力,学生才有生机。就此看
来,“活教育”似乎天然就反对“应试教育”。“活教育”目的论中的“做人,做现代中国人,做现代
世界人”是个动态的概念,它要求学校培养出既与时俱进,又热爱祖国,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
“五指活动”、“整个教学法”对当今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提供了思路。“活教育”的“活动性原
则”和“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理论范式。“做中学”、“做中
求进步”能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真正得到落实。,“只要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僵死的、
空洞的形式主义,……陈鹤琴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观点必将具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华中师大教科院)
注释:
①《陈鹤琴全集》第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73页。
③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玲93年版,第245页。
②④00王伦信著,《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00,235一236,2铭,190页。
⑤⑧⑨0《陈鹤琴全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5一359,366,368.366页。
⑥⑦⑩《陈鹤琴全集》第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3,63,72一131页。
0《陈鹤琴全集》第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0《外国教育通史》第5卷,膝大春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页。
0《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0《普迅选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0张瑞播、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第二卷,山末教育出版杜,1997年版第318页。
34页。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陈鹤琴全集34页,《陈鹤琴全集》为大教育书馆丛书之一。《全集》采取分类编年体例,分编为六卷。
一、概念界定
陈鹤琴曾对环境下过定义即“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
二、游戏环境
本文中的“游戏环境”将沿用陈鹤琴对“环境”的界定,即凡是可以给儿童游戏刺激的,都是指游戏环境,包括物质因素及心理因素,笔者将从游戏范围、环境质量、游戏材料与游戏氛围几个方面来阐述。
三、设定初衷
大学期间笔者曾多次参与下园实践活动,每所幼儿园在有自己独到的办园理念的,也存在共通之处,如重视儿童游戏,认可游戏式教学法。
但多数的幼儿园在实践上存在一些不足,如虽然重视游戏但儿童一日活动中游戏时间短;虽然认可游戏的价值,但在游戏的准备上不充分;或园内游戏器材新鲜丰富,但操作性不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四、游戏式教学法
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较大数量的家长没有正确认识到游戏对于儿童的真正价值,也并不认可幼儿园所倡导的“游戏式教学法”。
,出于提高社会对儿童游戏必要性的认知度、改善幼儿园儿童游戏环境的目的,笔者希望通过对中国儿童专家陈鹤琴的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梳理,为儿童的游戏环境的创设出谋划策。
综上,笔者的选题理由一是陈鹤琴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价值,二是当前社会与幼儿园的需要,三是笔者作为一名准幼师的工作需要。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即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认识和理解问题与现象。本文重点采用这一方法。
主要通过对《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和第三卷、《陈鹤琴文集》、《陈鹤琴与现代儿童教育》等著作的研读、分析及整理,从而得到陈鹤琴对儿童游戏环境的观点,以及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六、研究现状
总体而言,学者对陈鹤琴的教育领域有很多关注,但对于儿童游戏方面的关注不足,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