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明朝被灭了,清朝没有保留明朝所有的文化遗产,知道的人少之甚少,所以如此。
第二。王学最主要的思想就是“知行合一”,虽然人人都知道,在一些方面这句话是对的,作为这句话的权威领导人,也就是榜样,是很少的。不像基督教,你只要信上帝,信基督,就可以了,剩下的你自己想去。他们的榜样是上帝啊~!这没办法比。
第三。中国人现在并没有很多人重视信仰这类的东西,按我说,他们喜欢现实,对自己有益的是最现实的,你什么高尚思想的没啥用。(我不敢说所有人,但我接触的人大部分如此。)
第四。这就要追溯到当朝历史了。当时王守仁创建王学,几百年后,四分五裂,分成很多个门派,主要有2个不同的说法,门派。为此争执很激烈。到了万历,王学的兴亡又跑到了张居正手中。张居正废了当时的书院,也就是今天的大学。也并没有大肆宣传王学,到了明朝衰落时,更就不会成为每个人的信仰了。
好歹给个辛苦分,慰问一下吧。
在教科书上,王阳明心学是被定性为“主观唯心主义”者,虽然有学者从道德论、量子论角度为他“平反洗白”辩护,但过去教条粗放型的“破除迷信”导致的思维“固化”、定势、板结,即便一时的科学“再启蒙”也难以挽回。
阳明心学,核心在心。心是什么,也就是每个人自己的良知,很难有一个标准的程序化的可操作的纲领,千人千面,因人而异。但这个良知人人确实都有,如何被发现并且被用于工作,生活和修行,是一个难题。
扩展资料
王阳明的学说深深影响了明代中晚期的官员、学者,后来心学流派一分为七,但“阴阳心学”到了清代就落没了,因为竟然还有人将明朝的没落归到王阳明的“阴阳心学”上。但“王学”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
王阳明心学强调的是良知,他提出了无善无恶为一体,意思是世界其实是不分善恶的,因为人类文化,所以有了善恶,王阳明将这一认识拔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