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军前身
晋绥军的前身是清末山西新军,暂编陆军第四十三混成协(协统谭振德),下设第85标(标统黄国梁)、第86标(标统阎锡山)。第85标除步兵外,尚有骑兵营和工兵队。第86标除步兵外,尚有炮兵营和辎重队。全协新军共有4000余人,都驻防省城太原 。
第85标第一营管带白文惠,第二营管带姚以价,第三营管带熊国斌(满)。
第86标第一营管带乔熙(同盟会员),第二营管带张瑜(同盟会员),第三营管带瑞荣(满)。
骑兵第四十三营管带马开崧,炮兵第四十三营管带张治垚,工程第四十三队队长殷铭,辎重第四十三队队长焦纯礼。
1912年晋绥军初建
晋绥军初建于山西新军发起的辛亥太原起义。1911年10月29日山西军政府成立后,在军事上设东路军总司令和南北两路司令。所有军队整编为四个标,新成立一个地方武装“忻代宁公团”,以续桐溪为团长。各路军将领为东路军总司令姚以价,参谋长赵戴文;前敌司令乔熙;南路军司令刘汉卿;北路军司令张瑜。第一至四标标统依次为张煌、苗文华、乔熙、张瑜 。
1912年,当时阎锡山从包头返回太原后,组建军队为一个师,师辖两个旅,旅辖两个团。另有直辖炮兵一个团,骑兵一个团。全军改称为晋绥军。其部队长姓名如下
师长孔庚
旅长刘樾西,孔庚(兼)
团长张培梅、倪普祥、赵守钰、台寿铭
骑兵团长张树帜
炮兵团长高树勋
另有工兵、辎重各一营,均以日本陆军为榜样。
部队大部分驻扎省城太原,一部分卫戍汾阳、平定及黄河沿岸;晋北重镇大同、晋南重镇临汾均设镇守使,各辖一个团;晋东南重镇长治亦设镇守使,辖一个营。
张瑜,字玉堂,乳名佛来,南茹村人。其父早逝,母郭氏精女工,善刺绣,靠为人佣度日,家境贫困。有一年过春节,以黄黍面蒸馍供神,蓝慰玉堂兄弟说 “剧人家迎神供银桃,我家供金桃”,其茹苦含辛,乐而忘忧之情可见。张瑜母教子甚严。瑜幼时,其母教训他说 “你年纪小,不能帮助哥哥维持生计,宜好好读书,将来福国利民,振兴家业,我虽寡居,不枉此一生。”张瑜稍长,即坚请外J出,后至太原,寓族叔张新图小店中。是时,阎锡山以其父阎长春生意亏赔来太原避债,与陕西人黄国梁因住张氏小店。三人邂逅,情好日笃,结为金兰。以后,三人同入武备学堂。
1904年,清政府选派青年学生赴国外留学,阎、张、黄一同考取,七月赴日留学,入振武学校学习,蓝经常参加“留日同学会”活动。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同盟会后,张由谷思慎介绍参加同盟会,蓝入“铁血丈夫团”。张瑜因学习勤奋,性情诚实,受孙中山先生器重。孙中山先生曾与他谈话说 “华北革命之成败,唯尔负之”。
1909年,阎锡山、张瑜等回国。阎锡山与黄国梁因善交际,被提升为85标和86标标统。张瑜任86标二营管带,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太原积极响应,张瑜率队攻进越抚衙门。当时太原社会秩序混乱,张瑜任敢死队长,到处憝视。太原起义成功后,成立了山西军政府,张瑜任北路军司令,兼第四标标统,率部队驱走驻守代州的清军首领王国士,攻下代州。忻代宁公团北上代州后,续桐溪同张瑜商定三路进兵大同,中路由张瑜进攻雁门关。在张瑜继续进攻雁门关的时候,续桐溪乘敌不意,突击茹越口,急率大军,攻下大同。张后以功任12混成旅旅长,为阎锡山所器重。后日本人要与张赛跑决赛。张瑜精马术,善长跑,决心胜过日本人,为国增光。因张早患肺病,后离职住在太原坝陵桥阎锡山的东花园内养病.亦无起色,终于病逝,终年3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