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祥(Show Lo),1979年7月30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中国台湾流行乐男歌手、主持人、舞者、演员。1995年因参加“四大天王就是你”模仿大赛正式出道。2003年推出首张个人专辑《Show Time》。2005年举行个人首场演唱会,成为第一位踏上台北小巨蛋的流行歌手。
2020年4月23日,周扬青爆料罗志祥多次劈腿,与多人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从而结束了两人九年的感情。24日凌晨,罗志祥发文向周扬青道歉,也要向被我欺骗过以及不尊重过的所有女性道歉。”
身败名裂的罗志祥如今很想复出,具体观众能否接受他以及他到底能否复出还要等消息。
扩展资料
早年经历
罗志祥1979年7月30日出生在一个康乐队的家庭的里,有一半的台湾原住民(母亲是阿美族人)血统,是独生子。家庭生活靠爸爸的简单乐器和妈妈的歌喉为生。
2岁时,每天在康乐队看着叔叔打鼓。而自己在家里倒放了两个饼干桶作为他的鼓,私自跟随妈妈林香兰练歌曲的节奏敲打饼干罐。后被父母发现有音乐天赋,其后就在康乐队中表演打鼓。
5岁时就成了康乐队的台柱,随着父母在台北和基隆等地表演。在6岁时和爸爸一起参加了中国电视公司《六灯奖》节目的亲子歌唱大赛,荣获亚军。
罗志祥在小学和初中时很肥胖,加上皮肤也很黑,所以被取笑叫“小猪”,并一直沿用这昵称。因不想再被取笑,他于国三暑假以游泳及打篮球的方式减肥,并成功减肥瘦下来。罗志祥考进华冈艺校,但因为经济问题而回基隆就学。后毕业于基隆市培德工家。
罗志祥因青蛙肢而未服兵役,有轻微的心脏二尖瓣膜闭锁不全症,不能吃有咖啡因的食品。 罗志祥于15岁开始跳街舞,导致膝软骨磨损严重,20岁就有“软脚”征兆,医生诊断髌骨软化症,建议开刀做人工软骨,罗志祥怕不能再跳拒绝开刀。
老舍(1899年~1966年),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满族,北京人。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齐鲁月刊》。
1925年, 老舍第一个长篇《老张的哲学》问世,作品取材于老舍在北京教育界任职时的经历。小说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下,教育界的黑暗和混乱,在艺术上表现出幽默的艺术风格。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失败以至于坠落的故事,告诫人们,城市贫农要翻身做主人,单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姓名田汉
出生年月1898年
籍贯中国湖南长沙县人
职务原文化部戏曲改进局
艺术局局长
现代戏剧奠基人、剧作家、诗人。原名寿昌。湖南长沙县人。出身贫民家庭,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1916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所。1924年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以后相继任教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夏大学。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秋到上海艺术大学任文学科主任、校长,年底同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甚广。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同年秋成立南国社,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主编《南国月刊》。从1929年冬开始,他在从事文艺活动的,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30年3月他以发起人之一的身分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7人执行委员会之一,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6月南国社被查封,左翼剧团联盟改组为左翼戏剧家联盟,他是发起与组织者之一。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和夏衍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的面貌。1935年2月田汉曾被捕入狱,后被保释出狱。1937年“七七“事变后,创作了五幕话剧《芦沟桥》,并举行劳军演出。8月赴上海,参加文化界救亡工作。上海沦陷后到长沙、武汉从事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2月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他是组织者之一。1938年初与马彦祥等出版了《抗战戏剧》半月刊,后又去长沙筹办了《抗战日报》。1938年2月到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负责艺术宣传工作,同洪深等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和1个孩子剧团,1940年到重庆,与欧阳予倩等创办《戏剧春秋》,后到桂林领导组建新中国剧社和京剧、湘剧等民间抗日演剧团体,1944年春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主持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对加强戏剧队伍的团结和坚持进步戏剧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1949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文化大革命中于1968年被迫害致死。1979年4月为田汉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话剧代表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乱钟》、《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及改编戏曲剧本《白蛇传》、《谢瑶环》等,充分反映了田汉创作的高超艺术和思想深度,他不仅是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事业的先驱者,也是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事业的卓越组织者和创造者,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注1引自《歌颂“壮族人民的好儿子”一一黄现璠遗作〈韦拔群评传〉出版》报道文,《南宁日报》,2008年10月20日。
注2引自《壮族第一位教授》,《广西民族报》第381期,1999年12月31日;《壮族首位大学教授为英雄韦拔群立传》报道文,《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10月22日。
注3引自梁黎撰《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对新中国的贡献》,《中国民族》,2008年第5期。
注4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成立于1954年5月3日。会长:楚图南,理事有郭沫若、赵朴初、马寅初、黄现璠、茅盾、曹禺、老舍、夏衍、田汉、丁西林、贺绿汀、马思聪 、梅兰芳、焦菊隐、阳翰生、周扬、胡愈之、范长江、竺可桢、钱端升、钱伟长、华罗庚等等。
注5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前一天(1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提出了《关于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法案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中的右派分子黄绍竑等十人的职务的建议》,请大会予以审议。建议如下“关于右派分子章乃器、潘大逵、曾庶凡、黄绍竑、陈铭枢、黄现璠、费振东、乔传珏、马哲民、章伯钧、叶笃义、程士范、潘锷鏱、罗隆基、费孝通、储安平、钱伟长、钱孙卿、欧百川、王天锡、韩兆鹗、丁玲、张东木、谢雪红、杨子恒、郑立齐、黄琪翔、李伯球、徐铸成、黄药眠、王毅斋、张轸、张云川、朱君允、毕鸣岐、谭志清、龙云、李琢菴38人的代表资格问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已经向大会提出建议,认为他们已经丧失继续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的合法根据,不应当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常务委员会决定建议大会罢免黄绍竑、龙云、陈铭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罢免张云川、陈铭枢、黄绍竑、黄琪翔、谢雪红、罗隆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案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罢免龙云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罢免黄琪翔国防委员会委员的职务。”2月1日,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作出了“罢免费孝通、黄现璠、欧百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职务”的决议,结果,黄现璠被错划为中国历史学界头号大右派。(参见《关于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法案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中的右派分子黄绍竑等十人的职务的建议》,《人民日报》1 9 5 8年2月2日第1版;谢扶民撰《两年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的基本》,《民族研究》,1958年 第1期。)
注6《学术与学会的里程——李绍明先生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 11总第195期; “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第一届顾问有吴泽霖、黄现璠、李安宅、杨堃、吴文藻、刘咸、杨成志、方国瑜、江应梁、费孝通、李有义——按出生年序排名。
注7见《广西民族研究》本刊部撰《开拓壮学 真诚奉献——纪念壮族著名教授黄现璠诞辰100周年》,载《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莫君撰《壮学宗师黄现璠》,载《广西日报》,2002年9月3日;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韦纯束撰“序一”,冢田诚之撰“序二”、“马克·本德尔撰“序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注8见黄现璠遗著《韦拔群评传》梁成业撰“代序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注9见《为学贵自辟一一忆桂海学术泰斗黄现璠》,载《肝胆相照》第232~271页,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2007年12月第1版;黄现璠遗著《韦拔群评传》黄荣撰“代序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注10见陈吉生撰《试论中国民族学的八桂学派》,《广西社会科学》第7、8、9、10期,2008年7-10月。
注11见陈吉生撰《试论壮族著名史学家黄现璠对20世纪中国“新史学”实践与建设的贡献》,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注12上述简历摘自黄现璠遗著《韦拔群评传》内收“作者小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网上没有公布过他的出生年份。
罗昊(曾用名高小天),4月20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电影电视传播学士(BSC),电影与多媒体制作硕士(MFA)。
2012年制片并拍摄独立公路电影《天梯》,获得2013年美国加州电影金奖,2014年代表香港参加央视CCTV “美丽中国极拍48小时” 短片竞赛,获得“最佳影片”以及 “最佳视觉效果”两个奖项。
早年经历
罗昊读书期间曾跟随香港著名导演张婉婷、罗启锐、彭氏兄弟学习,毕业后又跟随香港著名剪接师邝志良先生研修剪辑与后期制作,集编剧、导演、策划制作一身。2007年,凭借以关怀艾滋病孤儿的纪录片《彩虹桥的等待》荣获香港首届“张国兴杰出传播人奖”。
2012年与香港导演晴朗合作公路电影《天梯》并担任制片人,该片以中国10大爱情故事之一的“爱情天梯”为线索。
表现了香港著名音乐男子组合Call Star深入重庆山区寻访爱情天梯故事主人公的艰辛历程,荣获2013年美国加州电影金奖、2013洛杉矶“爱无限”杰出影片奖,该片也入围“2013第九届华鼎奖”最佳新媒体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