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他的部队都用来横扫各路起义军了,最终导致章邯没办法再与项羽火拼。章邯是秦朝末期最为勇猛的大将,若不是他带兵顽强抵抗,秦二世的政权灭亡得更快。虽然他不敌项羽,归降了,不能来否定他之前为秦朝做出的贡献。
秦始皇去世之后,秦二世篡权成为秦朝的第二任统治者。此时秦朝没有了秦始皇的镇压,各方势力已分崩离析,再加之秦二世的昏庸残暴不亚于秦始皇,于是民间势力纷纷揭竿而起。在陈胜吴广等农民的号召之下,一瞬间由农民组成的起义军纷纷向秦朝统治者进发。当时秦二世抓住章邯这个救命稻草,命令他率领军队进行抵抗。章邯手中并没有兵力,于是他灵机一动,将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工们聚集在一起,并且将他们的身份由努力转为士兵,一瞬间章邯获得了数十万的兵力。
这些劳工由于自己的身份不再是低贱的奴隶而变成了光荣的士兵,所以在战场上他们表现得极为勇敢,并且士气高涨。章邯率领着他们将周文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周文由于战败而自刎。不得不说,章邯在当时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陈胜吴广号召起来的起义军刚刚被消灭,项羽又带着他的精兵冲过来了。项羽在当时势如破竹,无人可挡,甚至还俘获了当时秦朝大将王离。
这让刚刚平定了起义军的章邯手足无措。随着关羽的进一步胜利,秦朝的进一步失利,章邯害怕朝中的赵高将这些失败的原因都归咎在自己身上,于是面对气势如虹的楚军,章邯投降了。章邯投降之后,秦朝的命数基本已经尽了。
因为项羽把他的粮道给断了,章邯战功赫赫,也让赵高不爽了,所以章邯就输不起了,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
在他粮食没有断之前,他还是很厉害的,项羽叔叔项梁都被干掉了,按照当时的大势,章邯重复秦始皇的伟业似乎也不是不可能——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於钜鹿。
项羽在巨鹿之战最出彩的地方无疑就是“九战九捷,绝甬道,俘王离”,而章邯在巨鹿之战惨败给项羽后,他的下场就很尴尬了——继续打的话,也不是没可能打得败项羽,可是王离和长城军团的覆灭的大锅肯定是要往自己头上扣了,毕竟章邯本来就是与王离互为犄角,再加上自己之前战功赫赫,赵高逮到这个机会,不大做文章才怪。
不打的话,自己刚刚在定陶之战搞死了项羽他叔父,斩杀了五六万楚军,项羽这些部队也不会放过自己才对。章邯本来就为难,这个时候又被项羽围困了,粮食又断了,关键时刻只要项羽做出了不记私人旧恨允许章邯投降的允诺,章邯的选择就会出现很明显的倾向。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幕——章邯在断粮之后,有一战之力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接着被项羽封为雍王。其麾下降卒的粮食问题就成为了项羽该考虑的问题,项羽选择了坑杀这条办法解决了这个粮食问题。
这种暴力解决的方式却让章邯更加尴尬——关中子弟的父老从此就恨上了章邯和项羽,项羽他无所谓,但章邯可是关中人且被项羽封为关中的王爵。所以后来明明在和起义军打仗时可以称之为一代名将的章邯,在投降项羽后,变得越来越弱,后来刘邦攻略关中的时候,章邯只有自杀。
项羽之所以不杀章邯,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他们两人是同一类人,于是便起了爱才之心,而章邯之所以会失败,最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敌人实在是太多了。读过史书的人应该都知道,章邯和项羽两人可以说是秦朝末年最为出名的两个武将,不过在巨鹿之战的时候,章邯所需要面对的敌人其实并不仅仅只是项羽一人,当时章邯不仅正面要和项羽对抗,而且还要防止诸侯和陈胜吴广等人在背后搞小动作。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项羽之所以会和章邯正面对抗,主要还是为了替自己的叔父报仇,当时项羽的叔父由于不满秦朝的暴政,于是便揭竿而起,却被章邯给歼灭了。项羽为了报此仇,于是便主动请缨前去抗击章邯,当时项羽带着自己的兵马刚踏过黄河,便下令让所有的人破釜沉舟,而且只留了三天的口粮,也恰恰是因为这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让项羽最终打败了章邯。
在项羽第一次打退章邯之后,章邯便开始心生惧意,于是便派人回京城请求增援,不过却一直都没有得到答复。此时的章邯知道自己横竖都是死,于是便打算和项羽签订盟约,不过却被项羽拒绝了,而且在拒绝之后不久,项羽再一次带兵在污水攻击秦军,而这一次也彻底的将章邯的信心打碎了。
为了活命,章邯只好第二次派人去和项羽谈判,而这一次,项羽最终还是答应了盟约。不过为了防止秦军重整旗鼓,项羽便将章邯的手下都杀了,而这也让章邯背上了千古骂名,至于项羽为什么不杀章邯,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两人都是各为其主,没有对错可言,而且他们其实都是同一类人,可以互相理解了,所以不杀章邯也不奇怪。
秦军兵马粮草之路被切断。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几万楚军,大破秦将章邯、王离所率领的四十万主力,这场战争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值得注意,巨鹿之战中项羽没有打败章邯,甚至诸侯联军被秦军吞并,那么为什么章邯占据军事优势的条件下投降项羽呢?
秦国中央军对反秦力量的压制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在中原地区打退陈胜、周文的农民军;在山东地区打败了楚军主力,项燕在定陶城被斩,秦军以胜利之势横扫两岸,想要切断叛军的南北联系,将反秦势力压缩在晋冀地区,然后发动决战,决心将反秦力量一举歼灭,北方无战事,南方独木难支,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对秦国意义非同小可。
秦国规划很好,一场战争胜负挽救一个国家,在选人用人上选贤举能,被冷落了的章邯成为秦军主帅的最佳人选,大秦国运也都寄托在章邯身上。反秦的力量被章邯剿灭,诸侯内部意识到危机来临,尤其是赵国,张耳猜测秦军北上攻赵的意图,所以他派人南下求援,另一方面想策反章邯,就算没有成功,拖延秦军也是好的。
不出所料,章邯没有被张耳语所迷惑,章邯坚信秦军实力,再他受到了二世胡亥的重用,事业蒸蒸日上,为朝廷剿灭叛逆分子,封侯拜爵也是指日可待,章邯自信秦国的将来,决心在巨鹿打场漂亮仗,宣告他的实力。
章邯沉浸即将到来的胜利之时,作为统帅的王离部被项羽击溃,成为巨鹿之战的转折点,王离全军覆没,对秦军的决战部署和影响很大,王离军团覆灭也是章邯降楚的原因。章邯不知所措,担心步白起、蒙恬的后尘,加上项家军的利诱,章邯萌生降意。
章邯当将军的时候横扫六国,为什么败给了项羽?
,当时秦虽无道,然兵力仍然强大,章邯本身又是个不世出的名将,能征善战。可是反秦起义军都是些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明朝学者胡应麟这样评价章邯“章邯,白起之亚也”。才能仅次于战国名将白起的章邯,他面对的却是一些无能的对手,陈胜吴广,周文田儋等等,这些起义军通通缺乏全局战略观及统摄观,乱成一团,没有能力驾驭瞬间万变的战场。起义军当中唯有项梁等人因为是名将之后,颇懂战术,项梁因为太过轻敌,被章邯袭击身亡,实在可惜。
,陈胜吴广等起义军只会召秦反秦,却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更没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反秦势力也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联盟。当时神勇善战的章邯率领的又是勇猛的“刑徒”之军,再加上秦军其他力量的配合,在这个过程中,起义军连连出错,而章邯又准确出击,一路势如破竹击破起义军,先在戏水灭周文军,后又破吴广部将,再破陈胜军,又杀魏咎,灭田儋项梁等,简直是一气呵成,水到渠成。
,章邯被封为秦王后,连刘邦都打不过绝对不是偶然的。
,尽管时为雍王的章邯驻守关中,人心已失。
章邯最大的问题是投降项羽后,没有极力保护降军,反而被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消息传来,关中百姓无不咬牙切齿,对章邯恨之入骨。而对章邯犯下的这个错误,韩信也是看在眼里的。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军跟刘邦对策时,曾这样评价章邯等三王“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于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韩信的意思是说,章邯等三王害秦军二十万降卒被坑杀,关中父老早恨死他们三人了,现在即使项羽封他们为三秦之王,秦民没有人再拥护他们了。
,刘邦深得关中百姓拥戴,渴望其重返关中为王。
刘邦是第一个进入咸阳的人。按当时楚怀王的义约,他应该被封为秦王,后来被项羽所忌,才贬往汉中之地当汉王。刘邦尽管为汉王,却被关中秦民所喜欢,因为刘邦进入关中时,没有抢劫掠夺百姓,而是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恢复秩序, 也正如,极得关中百姓民心。所以当刘邦面对项羽大军的压迫不得已离开咸阳还军霸上时,关中百姓夹道为之送行,都渴望他回来当他们的秦王。
,章邯面对的对手是韩信辅助的刘邦,自然要败。
在整个秦末汉初,韩信是战无不胜的将军,章邯是败给项羽而得名的,可韩信后来是因为打败项羽而名震千古的。章邯面对韩信辅佐的刘邦,自然就不是人家对手。
,章邯太过轻敌,致其失败。
章邯以为,刘邦已经烧掉栈道而无东还之心。可是后来韩信派樊哙等人明修栈道时,章邯却只是加强防守,以为这样刘邦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来。不料,人家来了个暗渡陈仓,却将他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只好退守废丘,守城一年后被刘邦派人灌水攻城,终于防守不住,只好自杀了结。
由此可见,章邯当年横扫六国绝不是偶然的,而后来被刘邦横扫更不是偶然的。正所谓形势比人强,形势不同,人的成败也自然有所不同。
“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很多人却误以为项羽在这场战争中歼灭了秦国主力部队,给了刘邦率先入关的机会。但历史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巨鹿之战项羽虽然打赢了,他只是消灭了秦朝的部分军队,从未与真正的主力——章邯部队爆发正面交锋。但结果却是章邯率领接近三十万军队向项羽投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章邯的投降就是典型的外部作战受挫,内部领导猜忌,他虽然手握重兵,但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项羽并未与章邯主力部队进行大规模交锋
在上篇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章邯在秦国危难之际(周文已经率领数十万大军抵达戏水,威逼咸阳)劝秦二世释放骊山七十万刑徒,让他们拿起武器反抗起义军。在秦国正规军的率领下,这批新生的秦国军队很快就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章邯先后击败了周文和项梁部队,开创了“楚地兵不足忧”的局面。
随后,章邯及王离、涉间等人北上救赵,对巨鹿城形成了包围之势,致使率领数万大军驻扎在巨鹿城北的陈馀都不敢出兵救援。在这种情况下,刚刚取得楚军指挥权的青年项羽以锐不可当之势,以破釜沉舟之勇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
项羽所取得的胜利是局部的,他取得了“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的战绩,沉重打击了士气高涨的秦军,却未能与章邯所率领的秦军主力作战。所以,在巨鹿之战后“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此时的章邯依然在军队数量和地理区位上占据绝对的优势,项羽虽然“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并且在随后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却未对章邯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如果章邯与项羽真的在此时举行决战,其胜负是不可断言的。
占据优势的章邯主动与项羽议和
正在此时,“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感觉到压力,又想坚持自己的策略——此时秦军有甬道保证粮草的供给,而项羽则是孤军深入,补给正是他最大的问题。所以,章邯派长史欣前往咸阳给秦二世汇报战况,但遭到了赵高的阻挠。这让章邯感觉自己已经失去了秦朝的信任,内部的长史欣和外部的陈馀都开始劝章邯投降
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长史欣夫将军居外久,多内却,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鈇质,妻子为僇乎?——陈馀
这些话都说到了章邯心里——此时确实没有再给秦国卖命的机会了!
所以章邯先后两次主动提出要与项羽部队“约和”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
而此时项羽也终于因为粮草不济而答应了议和,双方最终在“洹水南殷虚上”会盟,章邯从此不再是项羽的敌人,反而倒戈相向“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为履行和议的条款,此时尚未被封为诸侯王的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章邯的有条件投降极大地打击了秦国的有生力量,并扩大了起义军的实力,极大推动了灭秦战争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