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正在全国热播,凡是看过《芳华》的观众,无不产生一种压抑感,无不对出身底层的主人翁刘峰和何小萍产生无限的怜悯,以及对他们曲折人生历程的惋惜,尽管他们很努力,心底很善良,但命运很凄惨。
主人翁刘峰出身木匠家庭,为人老实,做人厚实,作风踏实,任劳任怨,帮助部队把何小萍带到文工团,帮助炊事班逮逃跑的猪,帮助同事做沙发,腰扭伤以后,帮助文工团修理灯和其他后勤工作,可以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心里想着是他人,别人吃饺子,他吃烂饺子和饺子皮,有上大学的机会,也把机会让给同事。在观众的眼里,刘峰就是那个时代的活雷锋,不好人,而且是圣人。
命运好像给刘峰开玩笑。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峰让林丁丁看给同事做的沙发时,由于内心对林丁丁爱慕已久,没有控制住自己拥抱了林丁丁,恰恰在这时被同事发现,林丁丁怕玷污了活雷锋,就告发了刘峰,就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活雷锋,因一次青春的冲动,而被审讯,被下放西南偏远的林场,后来又去越南前线,负伤后失去一只胳膊,成为战斗英雄,一个林丁丁为他唱赞歌的英雄,即使是英雄,也没有改变后来的人生命运,买个三轮创业,结果被类似城管机构的人欺负,在家遭到老婆的嫌弃,结果跟着卡车司机跑了。小说结尾的内容更是让人想不到,刘峰患癌症病逝,追悼会上只有何小萍等三个人到场。人性之阴暗,人情之冷漠,世态之炎凉,完全展现给观众和读者。
,作为艺术作品,把人生最光辉的一面和最不幸的一面全部放在刘峰身上是为了增强故事情节,但也是人物原型的大致经历,社会形态的基本反映。刘峰给人的印象就是寒门难出贵子。
针对刘峰跌宕起伏的悲剧人生,我们多几个假如,则结果完全不一样。假如刘峰父母是知识分子,刘峰可能在做好事之余多看点书,说不定就能考上大学。假如刘峰父母是领导干部,在碰到推荐上大学机会时,就会通过打比方、举例子等方式深入做刘峰的思想工作,刘峰可能就会去读大学。假如刘峰也是高干子弟,刘峰在拥抱林丁丁时,林丁丁也许不会大喊大叫,即使大喊大叫,也不会进一步告发刘峰,即使告发刘峰,审讯人员也不会怠慢和诬陷刘峰,即使怠慢和诬陷刘峰,刘峰也不会被下放到伐木场。假如刘峰海外有亲戚,说不定也会搞搞海外贸易,成立一个跨国企业,成为一个由战场的英雄成为商场的英雄。假如刘峰家庭条件很好,刘峰转业后不至于买三轮创业受欺负,老婆也不会跟卡车司机跑,等等。
命运没有假如,出身寒门意味着在所处环境的制约下,刘峰不可能目光远大,高瞻远瞩,志存高远,不可能受到高人指点,自己也很难先知先觉,不可能接收到社会上的很多信息,以供自己做决定时参考,不可能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开拓一番自己的事业。
人生就是这样,除了一小部分出身寒门的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和碰到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外,大部分人还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而趋于平庸,即使非常努力,也很难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我们从自己身上或周围人身上看到刘峰的影子了吗?
《芳华》是冯小刚执导的一部年代剧,这部剧中的女角色真的是不计其数,看起来相当的养眼,而黄轩作为唯一的男主角,自然是非常的受网友们的关注,很多的网友好奇芳华里黄轩喜欢谁,以及黄轩和谁在一起了?据悉这部电影中黄轩的感情戏不少,和多个女角色都有感情纠葛,作为一部带着几分暗黑气氛的战争戏,结局可能都不理想,我们还是先来稍微了解一下这部电影吧!
《芳华》这部拖了将近三个月的电影终于要在下周和大家见面了!电影是黄轩、苗苗、钟楚曦、杨采钰等主演,要说这部电影的亮点,绝对是成群结队出演的众多女演员们了,而且影片中还有很多的舞蹈戏,看起来绝对是赏心悦目,而男角色方面,占戏份最多的就是黄轩饰演的林峰了,那么这个觉得是怎么样的呢?
据悉,黄轩在电影里饰演的林峰是文兵团里的杂兵,每天负责的事情就是帮助其他人做杂活累活,也获得了其他的人的喜欢。在电影中,林峰和苗苗饰演的乡下文艺女孩何小萍、钟楚曦饰演的萧穗子以及杨采钰饰演的林丁丁都是关系暧昧,至于电影的结局,在电影没上映前肯定是不知道的,毕竟这些都是高度保密的东西。
不过像是这种战争文艺剧,肯定是悲剧色彩比较浓重的,所以结局应该是比较悲戚的。说起这部电影的演员们,据说冯小刚曾经也在镜头前一度落泪,哽咽说这些孩子真的很不容易,为了电影都付出了很多的辛酸和努力,如今电影已经马上就要上映,我们还是用我们的支持,来回报演员们的付出吧,也期望这部电影能够大卖。
何小萍是刘峰接到文工团去的,大概从那个时候起,何小萍就默默对刘峰产生好感了。
毕竟刚进文工团的那个时代,文艺兵能够与异性单独相处的机会少之又少,刘峰又是全团出了名的雷锋在世,一路上对何小萍的照顾、呵护一定让小萍倍感温暖。
何小萍的人生里,匮乏父爱这种匮乏,让何小萍深深自卑,分外要强,特别想要通过什么事情来证明自己。多天真是不是?自尊从来都不是靠证明来实现的,可那时那个单纯的何小萍并不懂。
直到她亲眼目睹被冤枉的活雷锋刘峰被发配到偏远地区时有多么凄凉,她才开始摸到冰冷的现实。尽管她打心底里,还是不愿意相信的。
刘峰在文工团里好人好事做尽,却因为一句表白,被审判,被惩罚,最让他绝望的不是皮肉之苦和人走茶凉,是那个他鼓起勇气去表白的姑娘,竟然会觉得爱情是肮脏的。
他鞍前马后为文工团每个人做事的时候,好像大家都跟他很好,可是他被冤枉,却没有一个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他收拾行李的时候,扔掉了所有奖状,那些何小萍欣羡不已的纸。清晨的时候,只有何小萍一人为他送行,团里几乎每个人都受过刘峰援手的,无一到场。很伤人,却也很真实。刘峰对何小萍的感情大概起于这时。
何小萍主动申请调动,跟随刘峰的脚步去偏远地区大概是还怀揣希望,期待重逢吧。两个人相遇,刘峰见到的是一个精神受到巨大刺激的病人何小萍,而眼下的刘峰也因为战场上受伤,截掉了一条手臂。
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一次又一次的相逢,何小萍再也不掩饰自己,她在刘峰这里找到的归属感,刘峰亦然。至于形式上的结合,在他们这对看过太多人情冷暖、大风大浪的人来说,轻得不值一提。
刘峰并不爱何小萍,那不是爱情否则你不能解释为什么他们没有结婚,没有生孩子。刘峰爱的是林丁丁,即使林丁丁伤害了他,他依然想在战场上燃烧自己去向林丁丁证明自己,这才是爱。而刘峰与何小萍之间早已超越了爱情,经历了大半人生的风雨后,他们之间是不离不弃、相扶相持的亲情。
请不要把他们的感情一厢情愿地去往爱情上靠。刘峰不仅是一个好人,更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不会因为同情、怜悯而去和何小萍结婚,那是对爱情的玷污,对何小萍的不负责任。
到了人生后期,他更是看透了生活,早没了激情浪漫的情思,他和何小萍有共同的青春回忆,这时需要的是不离不弃的亲情、互相认同价值观,所以影片才说他们是最满足的人。
昨天下午看的《芳华》,跟随镜头重温了那个动荡的年代。80后的我对于那个年代的事情,都是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有很多东西不能理解透。
上世纪60至70年代,人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搞着运动,锣鼓喧天,鞭炮齐响。在军区的大院里,文工团的青年男女们却没有受到一丝影响。他们除了跳舞、排练、演奏,就是嘻嘻哈哈地打闹,没有界限地开玩笑,毫无忌讳,仿佛院墙外的世界,始终于他们无关。
关于那个年代的爱情,影片里讲得即露骨又含蓄。没有一个亲吻的镜头,却有澡堂子里女兵更衣的画面;没有一个真正谈情说爱的情节,却有白花花的大腿和挺拔的胸部。关于那个年代女人的素颜美,已表达到了极致。
过去的人们总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把一切都归功于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自己。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都没有了,哪里还会有组织。
一个被神化了的刘峰,用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每一个人。年年被评为“学雷锋”标兵的他,注定不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女人。
好人难做。刘峰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为了省钱自己学会了修手表,给即将结婚的战友亲手做沙发,主动给女战友煮挂面,就连猪跑了都是他带头去抓。
这样一个具有时代背景的好人,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好下场。
林丁丁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对刘峰落井下石,使得一个英雄被彻底拉下神坛。刘峰在离开大院的时候,只有何小萍一个人来送别,当初围在他身边的那些所谓的朋友,没有一个人来。孤独的身影,无奈的离去,预示了刘峰悲惨的一生。
战争塑造英雄,也毁灭英雄。惨烈的战斗,横飞的血肉,战友的哀嚎,深深地刺激着刘峰脆弱的神经。看着战友一个个地倒下,他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刘峰为了救战友,为了诠释自己,受到重伤也不离开,一心想用死来保全自己的名声,让英雄的光辉照耀在自己的身上。
何小萍,一个可怜的少女,从小缺少父爱,跟着母亲在继父家生活,受尽了排挤与冷漠。来到军营的她以为可以脱离过去的生活,却又跳进了另一个火坑。舍友的鄙视,舞伴的嘲讽,领导的不重用,无不让她本就脆弱的心灵雪上加霜。
在看到舍友的父亲被平反以后,何小萍幻想着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可以平反昭雪。她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给父亲写信,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封信里,也盼望着能见到父亲,感受久违的父爱。这一刻,她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
可老天总是喜欢捉弄着人们。焦急的何小萍,等来的却是父亲的遗物,被告知父亲死在了劳改农场。她对这个时代彻底绝望了,没有了一点点动力,心凉了。
来到前线,何小萍见到了太多的生死离别,每天抢救伤员,让她身心疲惫。只有在陪伴一位重度烧伤的士兵的时候,才有了片刻的宁静。
可惜,那时候的好人没有好报。何小萍最终成了精神病患者,即便刘峰来看望她的时候,她也是木讷的对待,没有表现出当初对刘峰的喜欢。后来她若不是看到了以前的歌剧,跑出去随歌起舞,她的结局一定是抑郁而终。
夜空下的草地,空旷清冷,剧院里传出的音乐,触动着何小萍的每一根神经。是回忆、是满足、是享受,是过去的种种心酸和泪水,交织着再也熟悉不过的歌曲声,让她彻底地甩掉心灵的枷锁,尽情地释放着那些过往。
那一刻,整个世界都是何小萍的,没有人能抢走。
林丁丁,在我看来是一个可悲的女人。曾经婀娜多姿的身材,在出国以后完全走了样。是物质让人变了,还是心境让人变了?导演用她为例子,反应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是有多大的胃口。
郝淑雯的那一句“我X你妈,你敢打残废军人,战斗英雄!”可谓是整部影片里最给力的一句!
这句话着实讽刺了那个年代的官场腐败,也嘲笑了那个年代普通老百姓对于为国献身的英雄们的怜悯,以及政府对于他们的冷漠和无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卸磨杀驴是那个年代的常态,现在谁又看到了改变?
郝淑雯的老公陈灿,结婚以后只顾着挣钱,老婆孩子一点也不顾及。他的行为也代表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一股下海经商的潮流。中国人穷怕了,饿怕了,也被欺负怕了,突然有了发财的机会,没有一个人会选择放弃,都不顾一切地扎进商海。男人挣钱,女人花钱,看起来天经地义,背后却是无尽的酸楚。
回到刘峰,他因在战场上受伤,失去了右臂,复员以后没有工作,只好靠骑车送书为生。他的妻子跟一个跑长途汽车的司机跑了,是为了情,还是为了财?我们不得而知,刘峰也可能说不上来,或许他努力不去想这个问题。
英雄迟暮,过去是,现在也是,还有谁会记得那些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还有谁会去祭奠他们?
文工团解散的前一天晚上,那顿谁也不想吃的散伙饭,分队长和政委相拥而泣,所有人都一起合唱《驼铃》
那一晚,世界属于文工团的每一个人。他们放开地喝、尽情地唱、痛快地哭,忘乎所以,只求一醉方休,不再醒来去感受那分离的痛。
萧穗子,青春美丽的她,总是做着老好人的角色,对每个人都很热情,也是整个故事的引导者。
或许,是因为太美了,得不到老天的眷顾。萧穗子暗恋的陈灿,却和郝淑雯结婚了。
那一刻,萧穗子先是惊讶,被突如其来的消息给震住了。随后,她回想起了陈灿和郝淑雯的家庭背景,她认命了,对于这些她无力反抗。她在车上悄悄从箱子里拿出情书,撕碎并扔掉的时候,内心的纠结、痛楚,随着汽车的行进,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也是从此刻,萧穗子真正地成长了起来,关于爱情,关于人生。
在那个新思想、新事物、新潮流海啸一般地涌进国门的时期,人们都忘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们大多数都处于迷茫状态,没有了分辨能力,只是知道跟着大流走就没有错。于是,各种在当时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情,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也成就了那些有胆量、有魄力的人。
影片,萧穗子说“原谅我不想让你们看到他们老去的样子,他们都芳华已逝,面目全非。”
历史已经远去,破碎的年华再也无法挽回。随着《绒花》的音乐响起,我们永远也回不去那个做什么时期都要藏着、掖着的年代;永远也看不到那个时代的刘峰与何小萍;永远也找不回那个红色、绿色与蓝色互相交织的年代。
“他们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偎一生。”
或许,这才是那个年代给予刘峰与何小萍,最好的结局。
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营 第6篇
单从剧情上来看,刘峰在电影中说妻子嫌在家的时候不挣钱,挣钱的时候不在家。最终跟一个司机跑了。最小一种可能是两人没有办理离婚证,刘峰老好人的性格也不会去提出诉讼所以婚姻状况还是已婚,自然不能结婚。
更多的可能其实是这样大家尝试以刘峰的视角看看故事。电影中刘峰两次爱情,第一次为了林丁丁放弃上军校的资格,纯情的表白,结果被污蔑,被记过,被排挤,人生遭遇巨大转折,命运就此改写。第二次,为了家庭奔波,看尽脸色,结婚老婆跟人跑了。而他对自己的认识是“我一个残疾人,我不怪她。”可以看出他遭遇了许多重大挫折之后他已经是一个对爱情绝望,不希望自己成为别人负担的人。再加上之后他患上重病(实际上是癌症晚期),更不愿成为何小萍义务上的负担,所以他俩没有结婚。何小萍也是如此。
刘峰,老好人一个,结果就因为一次事件被排挤出去。遭遇了最残酷的战争,变成了一个残疾人。命运依然没有放过他,时代变革,原本的集体经济变成了市场经济,社会的通货从人情变成了金钱。他这样的老好人从人人羡慕人人尊敬的解放军,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还得了绝症。
何小萍,从小就受家庭排挤,在部队又受排挤,接连遭遇父亲冤死,踢出文工团,目睹战场惨象。被授予英雄称号后精神崩溃。
这两个人一个身体残缺,一个精神残缺,两个不完整的人。这还不够,编剧要让他们没有婚姻,拼在一起也不是那么完整,才能引起观众的震动!让观众唏嘘、嗟叹。去思考这个社会,去理解人与人!这就是电影扒开现实血淋淋的残酷,也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在!
看 了电影《芳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为刘峰的命运和结局唏嘘不已,曾经多么优秀、乐于助人、对战友满怀深情、为国家差点献出生命的一个人,竟然过得很悲惨,电影中刘峰生活拮据,被“城管”欺负,妻子也弃他而去…很多人看到这些,觉得是不是“善良”错了,在争议还要不要选择做一个善良的人。
而我想说, 刘峰的善良没有错,而造成悲惨的结局的原因不在于他是否善良,而是一系列认知世界作出选择的结果。
刘峰在文工团表现优秀,年年获奖,获得了领导的肯定,拥有了去大学读书的机会。刘峰为留下来陪何小萍或林丁丁放弃了!刘峰喜欢林丁丁没什么问题,每个人都热爱美好的事物!刘峰不例外。但刘峰只是考虑到眼前生活,鲜有为未来准备。如果他去读了大学,保持书信往来,林丁丁应该不会走的太远。因为人在更大的平台,会给对方创造更好生活的几率更大吧。干守是守不住人的。刘峰的考虑可能质朴,他放弃了读大学机会,选择继续留在文工团。可他忘了,文工团是吃青春饭的,未来怎么办。
林丁丁家境比较好,即使林丁丁愿意和他在一起,林丁丁的父母也不反对,可他稍稍想象,他们到中年时,不能上舞台后,怎样更好的维持生计。家庭出生一般的刘峰放弃了读大学机会,放弃了更有资本的大好机会,没有长远思维,命运开始发生转折。
从 战场上回来只剩下一只胳膊的刘峰,选择拉三轮车卖书,对于这份工作我第一反应是诧异的。刘峰只有一只手,选择去做体力活,是不占优势的,反而是劣势。用自己的劣势在工作,很难做得好、赚到钱。
我不处于当时那个时代,也不知道刘峰的特长,我认为他是没有发挥他的优势。他应该在文字功底方面应该有一定优势,毕竟是有在文工团学习还被推荐进大学;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强,当时在文工团亲自给马班长打了一套沙发,会修手表等;善良有责任感,乐于助人,具有一定领导力、号召力等等。虽然少了一只手,但把其中一些好好发挥出来,应该是比剧中的境遇强。
认识周围一些比较成功的人,他们都很有危机意识。这几十年,时代瞬息变化,他们都有随时清零的心态,甚至有朋友和我说,住着千万豪宅,一旦破产让他离开,他能半天内拿着一个皮箱离开。
社会发展太快,所以我们更需要多想想,哪些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手艺?哪些学习才能让我们一旦失去,还能东山再起?我们有没有想到跟随时代和超越时代的东西?我们怎样保持在任何时代、环境、社会都生存的更好的能力?我们留有转身的余地吗?
关于善良和生存技能,有人说不断的学习和改变去适应周边的环境才是朴素的真理,改变的是生存技能,不变的是善良的品质。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以刘峰为镜,或者前半生顺利或者不顺利的我们,我们有跟随时代的潮流,持续学习吗?有去琢磨社会发展规律,超越社会吗?有在用短板做事而不是长处做事吗?有活在未来吗?…..
在我个人看来,看过《芳华》这部电影的,都知道的结局。“活雷锋“刘峰喜欢上海姑娘林丁丁,但爱慕虚荣的林丁丁,却不喜欢这样一个踏实的刘峰,将“猥亵”女战友的帽子扣在了他身上。而何小萍在暗地里同情并且爱上了刘峰,因为,只有善良的人才懂得善良人心中的勇敢与善良。但他对她的感情,是活雷锋标签夹杂着同情。本是门当户对的两个人因为命运的缘故,没有走到一起。坎坎坷坷、几经周折,到,一个在战场上断了手臂,一个成了精神病,两个没有被生活善待的,善良的人,终于在长椅上相互拥抱取暖。
他们没有结婚,但却过着夫妻一样的生活。他们的爱情,也可能称不上爱情,而是一种不需要一纸婚书的寄托,留下的是依靠,留不下的是牵绊。影片,冯小刚给我们留了一个念想。“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两个善良的人,最终老去后,过着怎么样的生活,是否幸福,我们不知道,但我觉得结局时两人老去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
就这样,两人在岁月的长河里,相知相伴,想扶到老。爱情曾让他们伟大,也让他们最终归于平凡。或许,这才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这才是《芳华》两个曾经没被生活善待的人最美好的结局,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平淡爱情。
怎么样?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给我留言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