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齐威王。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原为齐侯,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齐威王驾崩后葬于田齐王陵(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内)。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约50岁),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前314年,燕国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宰相子之,太子平被迫起兵夺回权力,反而被杀。齐宣王乘此大乱,派匡章率军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
前312年,齐宣王杀王后,后娶钟离春为后。相传钟离春是一位样貌奇丑的女子。
随后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势利导,游说齐宣王弃霸道而行王道,齐宣王没有听从,反而军纪败坏,掠夺民财,导致燕人叛乱,不久齐军就在赵、魏、韩、楚、秦等国的压力下被迫撤军,而燕人则共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齐宣王感叹“吾甚惭于孟子。”
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混进竽乐队里,一直到齐宣王去世,都没被拆穿;齐愍王立后,喜欢单独演奏,处士赶紧逃亡,这是成语滥竽充数的典故由来。
齐威王勇于纳谏,是个知错能改的明君,但齐宣王则屡谏不改,不能知人善用,虽然任用了很多人才(包括孟子等人)却不能听取建议,铸成大错
齐宣王,名田辟强,是齐威王的儿子。
齐威王时,田忌因为屡次立功,遭邹忌诬陷谋反,田忌生气攻临淄要杀邹忌,兵败逃出国外。齐宣王一上任,就把田忌召回,官复原职。又任用田婴为相。
齐宣王出了名的礼贤下士。有位叫王斗的故意挑战他,跑到王宫前要见宣王。宣王派谒者引他进殿。王斗却对谒者说:如果我跑过去见宣王,人家会说我势利眼。如果宣王跑来见我说明他礼贤下士。你说该怎么办好?宣玉听说了马上亲自跑到门口迎接。
这次,王斗给他推荐了五位贤人。齐国很快在各方面都得到治理。传说甲兵十万,粟如山丘,富饶殷实。
齐宣王最大的功劳是和他的祖先们一起创建了稷下学宫。扩建规模宏大的学宫,收纳来自鲁、楚、秦、晋、吴、越、燕等地的著名学者,在这里发学术观点,争鸣提高,对于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齐宣王在位十九年逝世,其子田地,继位为闵王。
齐王是泛指当过齐国君王的人的称呼,历史上被封为齐王的藩王有很多,而齐宣王只却有一个。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约50岁),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前314年,燕国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宰相子之,太子平被迫起兵夺回权力,反而被杀。齐宣王乘此大乱,派匡章率军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
齐威王(前378~前320)早在古齐国时,田氏夺取11个姜氏的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齐威王、齐宣王是两位比较贤明的国君,他们招贤纳士,将国家治理的很强盛,列战国“七雄”之首。
因齐初立,见吴越两国俱称王,自己不甘居下,也便自称“齐王”。
齐威王以邹忌为相国,用田忌为司马,孙膑为军师,教兵习战,以谋征伐。
齐国是天下大变化的枢纽,齐威王田因齐即位三十余年,做了三件大事,每件事都改变了天下格局!第一件,铁腕整肃吏治,启动了战国之世第二次变法的潮流,带出了韩秦变法;第二件,与魏国霸权对抗,打了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两场大胜仗,使魏国霸权一落千丈,天下由魏国独霸变为齐秦魏三强鼎立;第三件,建立稷下学宫,使天下士子由争相“留魏”变成了争相“留齐”,天下文明潮头自然也由魏国转到了齐国。在三十年里,齐国能够从中等战国一跃成为首强,自然是齐威王扭转乾坤。秦孝公英年早逝,在方今天下君主中,齐威王就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雄主。
有什么好纠结的,《资治通鉴》卷二说得很清楚是齐威王
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三五三年),齐威王使田忌救赵。
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三四一年)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进入战国中后期,各国都虎视眈眈,拿出看家本领,壮大自己实力,蚕食其他诸侯。本文讲讲楚国和齐国的宣威宣威之治。
楚国的宣威之治世楚宣王和楚威王父子两代的事迹。楚悼王死后,其子臧立,是为楚肃王(-380-370年)。楚肃王在位十一年,当时的楚国,由于吴起变法失败,旧贵族全面反扑,楚国政局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楚肃王,立足于国内,政治上,协调新旧贵族,部分地恢复吴起变法的一些措施,以保持政治稳定,经济上,努力休养生息,以增强国力。
楚肃王死后,其弟熊良夫即位,是为楚宣王(-369-340),其后是其子熊商立,即楚威王(-339-329),宣威在位四十年,在宣威时代,楚肃王息民自重继续得以进行。楚威王比较贤明,楚国国内可称为治,但由于,国力有所恢复,在外交上,又重新开始了北上争霸的战略。文献记载楚国“广辟土地,著税伪财”。
这时期,战国形势错综复杂,兼并战争激烈进行,各国新兴贵族迅速抬头,对土地、人民及财富的掠夺将周朝仅存的一些仁义道德摧残殆尽。楚威王出兵攻打曾一度强盛的越国,占领了大片土地,越国近乎亡国。这就是楚国的宣威之治。楚国一度回复到楚庄王时代的国力,可惜,楚威王嗜酒如命,楚威王死后,其子楚怀王继位,楚怀王是历史上出名的昏君,在其统治下,楚国宣威时代积累的国力被丧失殆尽,秦国这时商鞅变法的成果显现出来,开始四处出击,攻打魏楚,蚕食楚国土地。楚国从此衰败,再也没有回复国力。
齐国的宣威之治,也是齐威王和齐宣王父子两代的事迹。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齐威王时代,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打败魏国军队,杀了庞涓,使得魏国元气大伤。国力从此侯力不足。齐威王晚年齐国和秦国双方在桑丘交战,,虽然齐威王的近臣多次称齐国主将匡章会背叛。但齐威王说匡章是个孝顺父亲的人,连死去的父亲都不敢忤逆,会背叛活着的君主吗?坚持让匡章出战,于是齐军最终击败秦军,获得桑丘之战的胜利。
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享年59岁,其子田辟??继位,是为齐宣王。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几乎灭亡燕国。
齐宣王见到西方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开始发展文化事业。齐宣王喜爱文学游说的士人,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来,闻声而来的有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都赐给府宅,官拜上大夫,不担任官职而让他们自由议论。齐国稷下学者逐渐多起来,将近数百上千人,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
齐宣王死后其子齐闵王即位,这也是个骄傲自大,奢侈无度的昏君,楚国的宣威之治失败在第三代手里,齐国也是如此。这时燕国要报30年前齐国差点灭了燕国的仇恨,燕召王派乐毅做主将,在乐毅的指挥下统帅燕国及赵、秦、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使齐国只剩下即墨、莒这两座孤城,尽管依靠田单以火牛阵破敌复国,但齐国却从此衰落下去。
是正确的。 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孙膑为将,齐国遂变得强大。前353年,齐国大败魏国于桂陵。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
威王晚年,国相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前322年,田忌中了反间计攻打临淄、谋取邹忌,战败后逃亡至楚国。直至宣王即位后,才召他回国恢复旧职。
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我觉得齐威王更优秀。
尽管齐威王刚即位时日嗜酒色不理朝政,但自其“一鸣惊人”后,任用贤才,整顿朝政,力行改革,恤民养战,邹忌、即墨、田忌、孙膑都是在威王时期大展拳脚的。在威王时期,齐国两次打败了强大的魏国,开始称雄于诸侯。到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
而反观齐宣王,虽然他当时见到秦国招贤纳士后,也着手以重金聘贤士,但他所看重的大多是文学游说之士,虽然期中也有孟子这样的圣贤,但却对孟子的意见顾左右而言他。而他之所以能够在任期几乎灭掉燕国,主要是有威王时期的基业,并碰上了燕国的内乱。但我认为他的执政水平远不如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