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郑成功是南明著名抗清大将、民族英雄,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曾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虽然被清军击退。
郑成功在南明后期地位极重,得南明朝廷赐姓“朱”,赐名成功,封延平王,世称“国姓爷”、“延平郡王”。
1661年,他率本部残余势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驻军,收复台湾,此后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作为誓死抗清的大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父亲曾投降清朝,是东南沿海乃至、日本、台湾等海域最大的海盗团头目,也是一位身价极高的海商,名为郑芝龙。
郑芝龙出生在福建南安石井一个小官吏家庭,初名郑一官。郑芝龙的父亲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读书科举,将来能入仕光宗耀祖。郑芝龙“性情逸荡,不喜读书,有膂力,好拳棒”,从小喜欢海事,不受其父喜爱。
跅弛放纵的长大十七岁,因为家里生计艰难,于是郑芝龙就带着弟弟郑芝虎、郑芝豹投靠当时在香山经商的舅父黄程。
在跟随舅父跑商之时,郑芝龙学会了卢西塔语和葡萄牙文。因为表现出了商业天赋和智慧,郑芝龙受到舅父重用。天启三年让他跟随日本平户华侨李旦的船只,押送一批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货物。
侨居日本期间,郑芝龙寄身李旦门下,跟随李旦做生意。李旦也对他十分看重,“抚为义子”拨给他一部分船只经营,而郑芝龙也“以父事之”。
因为李旦提供的资本,加之他本身的聪慧,没过几年郑芝龙就成为身家不菲的巨商。李旦不仅是一位商人,也是一位海盗头目。郑芝龙跟随他,学习的不仅是经商还有劫掠。
当时荷兰商人为了赚取金银,完全垄断了对日贸易。为了阻止中国商船运输日本,指使中国人劫掠,郑芝龙就是帮助荷兰的其中一支势力。
明末清初除了起义军和女真军队,倭寇也是政府头疼的事情。虽然名为“倭”寇,但并不代表倭寇都是日本人。相反倭寇的大部分人,都是由中国流寓日本的冒险者和本地贼寇组成的。
郑芝龙就曾经依附逃亡日本的颜思齐的倭寇头头,一直等到李旦去世,其名下船只、产业、士卒都由郑芝龙接手后才自立门户。
面对郑芝龙一脉势力强大的海盗,明朝已经分身乏力,所以采取招抚的办法。明对郑芝龙的招抚,从天启年间一直到崇祯年间都没有停止过。一直到崇祯十七年,郑芝龙才接受招抚,封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
弘光元年,郑芝龙推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册封为南安候,负责南明所有军事事务,权倾朝野。也是在这段时间,郑芝龙认为只要自己手中有力量,不管是在明还是在清都要受到礼待。
隆武二年,清军招抚郑芝龙。郑芝龙心动,其子郑成功劝阻未果,说“若父亲一去不回,孩儿将来自当为父报仇。”郑成功率部离开郑芝龙,继续抗清之路。
郑芝龙最终降清,却不想郑成功一语成箴。郑芝龙降清之后初始受到礼遇,多有封赏,不多久清军就背约。郑芝龙被软禁用来要挟郑成功,郑成功誓不降清,郑芝龙惨遭杀害!
郑芝龙这么一降,既丢了气节也失了性命,实在不划算!
满清之所以能够入关,明朝叛徒吴三桂拥有很大的功劳。当时李自成和满人都在拉拢他,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毅然选择投靠清朝。
其实不只是吴三桂,在当时明朝摇摇欲坠的情况下,不少人都选择了投降清朝。满清入主中原后,始终对汉人存有戒心,不敢让他们拥有过高的权力。那么那些叛明降清的人,最终结局如何呢?
一、吴三桂
吴三桂原本是明朝的辽东总兵,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后,他有意归顺。由于李自成的手下,掠夺了他的爱妾陈圆圆,还打了他爹,吴三桂便决心投降清朝。之后他与清军联手,将李自成赶出了北京。
南明永历帝逃到缅甸后,清廷本想放弃追赶,可吴三桂坚持要带兵去捉拿,在昆明将永历帝绞死。回去以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亲王。
吴三桂一直镇守云南,势力庞大,让康熙下定决心削藩,从而爆发“三藩之乱”。接着吴三桂建立大周政权,不过同年就病逝了。他的孙子吴世璠挣扎了三年,被处决。
二、孔有德
孔有德本是明朝参将,在奉命援助辽东途中叛变,占领登州自立为帅。后来明军将他包围,孔有德只好向满人求救。他曾助满清征讨朝鲜等地,隶属于汉军旗正红旗下。
满清入主中原后,孔有德奉命收复中原地区,被封为平南大将军。因捉拿明朝残余势力有功,被封为定南王。顺治九年,孔有德被南明将领李定国围困,他额头中了一箭,于是自己在王府纵火,北向再拜,自刎而死。
三、耿仲明
耿仲明也是明朝的参将,跟着孔有德一起归顺了满清,不过他隶属于汉军旗正黄旗下,被封为靖南王。后来他的儿子耿精忠跟着吴三桂造反,结果因不敌清军而投降,最终还是被处决了。
四、尚可喜
尚可喜的父亲、哥哥都是明朝的将领,他自己是一名副将。可是他的同僚都很排挤他,于是尚可喜决定投靠后金。满清入关后,尚可喜奉命追击顺军,因功被封为平南王。他死后,他的儿子尚之信跟着吴三桂造反,同样被清廷诛杀。
五、孙可望
孙可望是张献忠的义子,张献忠死后,他接管其部队追随南明。后来孙可望向南明讨要秦王的封号,结果遭到拒绝,反抗又被李定国打败,一气之下他就归顺了清朝,被封为义王。他死后儿子继承爵位,不过爵位降了一等,这算结局比较好的了。
六、黄梧
黄梧本来是郑成功手下的总兵,谁知他却投降了清朝。之后他不仅向清朝推荐了施琅,还主张杀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都被清廷采纳。当康熙决定削藩时,黄梧感到很是惊讶,不久便病逝了。
七、施琅
施琅是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手下,跟着郑芝龙一起投靠满清,被授予水师提督,隶属于汉军镶黄旗。施琅在台湾一事立了功,被封为靖海侯。施琅于康熙三十五年去世,清廷追谥“襄庄”,赠太子少傅。
八、郑芝龙
郑芝龙原本自立门户,因为势力匮乏,才答应了明朝的招抚。由于清朝将领洪承畴和他是老乡,所以洪承畴写了一封劝降信给他,于是郑芝龙又投靠了清朝。因为这样,导致郑成功在南明朝中遭受猜疑。清朝本想让他劝服郑成功也归降,但郑芝龙不肯,于是清廷就将他下狱。康熙即位后,将郑芝龙处死。
,本文的举例并不详尽,但可以看出来的是,凡是叛明降清的汉人,大多结局都不好。这是因为不管怎样,满人都消除不了对汉人的猜忌。功劳小,会觉得你没用,功劳大,会觉得你是威胁。
,真正能在清朝做到大官的汉人,是少之又少。据统计,清朝的高官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进士出身的汉人。在一品到三品的官员中,汉人也仅仅只占了3%-5%,四品到六品的多一些,但大多汉人入仕,都处于七品至九品。
因为郑成功是一个非常正直,民族情结非常强烈的人,他的父亲却为了一己之力选择降清,所以父子间的矛盾很激烈。
清军统帅两次写信向郑芝龙招降,在博洛许以“铸闽粤总督印以相待”后,郑芝龙决定前往福州向博洛投降,以兑现清朝对他的承诺。对于郑氏海商集团来说,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也是一个事关民族气节的大是大非的时刻,郑成功以泣相谏,反对郑芝龙降清。
郑芝龙则不为所动,一意孤行,终于铸成大错。这是一次发生在父子之间的决定家族前途命运的“隆中对”这一降一战,既反映了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在政治上的高下立判,体现了郑氏父子在战略上的生死异途,更关系到郑氏海商集团的兴衰成败。
郑芝龙在降清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上,先是自作主张,并未与其弟、子密商;次则一意孤行,弟、子苦劝不听,置若罔闻;再则刚愎自用,不听弟、子提醒,孤身赴会,惹成大祸;终则一入牢笼,身不由己,只能任清廷摆布,一家十一口人被杀,这就是一代枭雄的悲惨结局。
相比之下,此时年方22岁、羽翼未丰的郑成功,在与父亲郑芝龙的对话中,却显露出其雄才大略郑成功有两次体现其战略思想的进言指出“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对郑芝龙的劝谏“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
实际上郑成功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开启了其坚持近十六年的抗清斗争以及驱逐荷夷、开疆拓土的波澜壮阔的一生。郑芝龙和郑成功。他们虽是父子.但其历史功罪,却有截然不同。
所以我们做人也要像郑成功一样,要怀有一颗爱国的心,要时刻为人民着想,不要为了一己之力伤害了自己和家人。
郑芝龙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小时候由于生活艰难,他便带着弟弟去香山澳(澳门)投靠了舅舅黄程。在此期间,郑芝龙不断与海上国家打交道,渐渐学会了多国语言。
明朝天启年间,郑芝龙的舅舅见他能干,就决定让他远赴日本去历练一番。刚开始来到日本人生地不熟,郑芝龙就以“卖履”为生。可他极具经商天赋,所以后来干脆就跟着舅舅经商,在日本帮舅舅贩卖白糖、麝香等物。
日本华侨李旦也见郑芝龙能干,便带着他从事对外贸易。郑芝龙果然很有天分,短短数年时间,就通过经商成为富豪,常常往来于中国和日本之间。这时日本为了拉拢他,就将日本肥前国平户藩家臣的女儿,田川松嫁给了他。
第二年,田川松就为郑芝龙生下长子,也就是郑成功。当时郑芝龙正值事业高峰期,所以与妻儿聚少离多,田川松也很理解他,便独自一人抚养年幼的郑成功。
郑芝龙的生意越做越大,在海上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加上他又做了日本女婿,这就令明朝感到很不安。于是,明朝先是派人围剿郑芝龙,失败之后,就以高官厚禄招降他。
郑芝龙过久了在海上漂流的日子,也觉得有些厌倦了,认为当个官做做也不错,就答应了明朝的招安,授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与此,郑芝龙想将在日本的妻儿接来团聚。
可惜当时日本正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准日本女子进入中国。田川松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行,最终只能忍痛与儿子郑成功分开,让他先去中国与父亲团聚。在郑芝龙离开日本之前,田川松已经怀有身孕,之后便生下次子田川七左卫门。虽然长子郑成功离开了,次子的出生,也算是给田川松带来一丝慰藉。
明朝崇祯皇帝自缢后,明朝遗臣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了南明政权,改元弘光。弘光帝将郑芝龙封为南安伯,不过郑芝龙等人,却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因拥立之功,被封为南安侯。
这时候郑芝龙认为,自己在中国已经发展得很不错了,于是又想着将妻儿接到中国来。这次田川松想了很多办法,可惜最终日本这边,只同意放她一人去中国,而不同意七左卫门离开。
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以及出于对丈夫、长子的思念,田川松便决定离开日本,忍痛将小儿子留下。原本来到中国,田川松是打算一心一意支持丈夫的事业。没想到,她来中国没多久,丈夫就收到了清朝的降书。更重要的是,郑芝龙最终答应降清。
田川松和郑成功,都是不赞成郑芝龙降清的,可是后者坚持,母子二人也没有办法。既然郑芝龙都选择了投降清朝,为何儿子郑成功,却坚定反清呢?原来,这与其日本母亲田川松有关。
郑芝龙决定降清后,便立马带着其他几个庶子北上。谁知他刚一离开,清朝那边就反悔了。不仅直接发兵进攻福建,还残忍杀害了田川松。等郑成功赶来救援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郑成功从小由母亲抚养长大,对母亲感情极为深厚,而且母亲与他的观念是相符的,母子二人都反对郑芝龙降清。见到母亲被害,郑成功痛不欲生,便坚定了反清的心。
据《赐姓始末》记载“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殓。”
就是说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所以母亲死后,郑成功就用日本人的习俗,将母亲破腹,把肠子取出来洗干净,以还其清白之身,然后隆重下葬。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当时清军将领固山想侮辱田川松,可是田川松宁死不屈,结果激怒固山,便被一剑刺中肚子。尽管如此,田川松仍然不断辱骂固山,直到死去。《平藩语录郑氏兵话》记载“母不少动,骂固山而死。”
但不管怎么说,田川松的刚烈,对郑成功影响深远。所以郑成功带着这份仇恨,决定与清朝势不两立。后来,郑成功出于思念母亲,专门命人打造了一座黄金像。不曾想到,黄金像却被清军抢去,并熔化为金水。如此一来,郑成功对清朝的仇恨便更深了,所以无论如何,他都要抗清到底。
虽说田川松是日本人,但她带给儿子郑成功的正面影响,无疑比身为父亲的郑芝龙要多得多。我们之所以能够见到,后来的抗清名将、民族英雄郑成功,可以说田川松功不可没。
因为郑芝龙对明朝并没有太多归属感,而他的妻子是因为为了不让清军玷污而自杀的,郑芝龙的成就不是明朝带给他的,所以他不会为了一个摇摇欲坠的朝代拼上自己的性命。
郑芝龙的成就都是其义父李旦带给他的,郑芝龙出生在福建,由于家道中落便跟随家人出海经商,然后在日本遇见遇见李旦,而李旦非常喜欢郑芝龙便收他为义子。李旦没有儿子,他在台湾遗产都是传给郑芝龙,李旦死后,郑芝龙为了传承遗产,只能离开了其日本的妻子田川松。来到台湾后的郑芝龙实力大涨,开始在台湾继续发展自己的实力,并且多次击败荷兰军。
郑芝龙不是自愿归降明朝,因为郑芝龙的海上势力发展得太快,引起了明朝朝廷的重视,便派过几次军队去讨伐郑芝龙。在台湾地区是郑芝龙的地盘,讨伐未果之后,明朝朝廷向郑芝龙抛出橄榄枝,而郑芝龙考虑到不接受明朝的招安就会一直被明朝官兵骚扰,这样不利于他的发展,便接受了明朝的招安,私底下郑芝龙对明朝并没有多少归属感。
田川松因为清军的威胁而自尽,郑芝龙虽然归顺于明朝,明朝已经摇摇欲坠了,清军没费多少力气便将其攻占下来,郑芝龙知道明朝已经快要陨落,便接受了清朝招降,但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并不同意招降,还离开了郑芝龙,自己组建军队抗清。所以清朝就软禁了郑芝龙,而且还去寻找田川松来威胁郑成功,谁知道田川松不想成为儿子的负担,便直接提刀自尽了。
投降清朝
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见局面不利,不打算支持南明隆武帝,遂与清朝洽商投降事宜,仅带心腹从人北上降清,其子郑成功劝止郑芝龙未果,遂至孔庙哭庙、焚儒服,后率部出海,继续反清。同年,清军攻克福建,擒隆武帝朱聿键,杨凤苞称“福京之亡,亡于郑芝龙之通款”。 而投降清军的郑芝龙,却遭到南征主帅贝勒博洛的背约,移送到京师。芝龙被编入汉军正红旗,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以归顺封一等精奇尼哈番。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晋封同安侯。为安抚郑成功,清朝对投降的郑芝龙优待有加,芝龙数次奉令命郑成功归顺,郑成功均坚辞不受。 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芝龙被弹劾纵子叛国,乃削爵下狱,顺治十四年(1657年),原明郑将领,提督黄梧上疏,力主叛臣之家族应当逐出帝都,乃被命充军盛京宁古塔(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唯未果行。 顺治十七年(1660年),福建巡抚佟国器截获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议政王大臣会议遂以“通海”罪名拟定将郑氏斩监候,改为流徙宁古塔。
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是明臣,却急不可待地投降了清朝。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是日本人,为何最终却努力抗击清军,不屈而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郑成功剧照)
田川松死后,郑成功把母亲肚子剖开。郑成功为何又要这样做呢?
1604年,郑芝龙出生在福建一个小官吏家庭。由于家道中落,郑芝龙在十七岁那年,便前往澳门跟随舅父黄程讨生活。在舅父的带领下,郑芝龙先是在马尼拉和葡萄牙人打了一段时间交道。后来去日本后,便开始为日本平户的华侨李旦效力。
在相处中,李旦开始慢慢倚重郑芝龙。而郑芝龙也抓住机会“以父事之”,李旦于是越发喜欢他,后来便将郑芝龙收为义子。
在日本这段期间,郑芝龙认识了一个叫做翁翊皇的华侨。翁翊皇娶了一位日本女人为妻,不过这个女子是二婚,她之前就有了一个女儿,名字叫做田川松。日本女子改嫁后,田川松就成了翁翊皇的继女。
后来,在翁翊皇的撮合下,郑芝龙很快与田川松成婚。,在一些历史典籍中,田川松也被写作“翁氏”“翁太妃”。
成婚之后,田川松为郑芝龙生下两个孩子一个是郑成功,另一个则随母姓,叫做田川七左卫门。
郑芝龙的义父李旦没有妻儿,李旦死后,他所有的产业,就全都留给了郑芝龙。不过,这些遗产大部分都在台湾,郑芝龙只得离开妻儿,去台湾接收遗产。
后来在台湾,郑芝龙的海上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引起了明朝的重视。明廷在几次围剿不成后,便生出了招安的想法。
(郑芝龙剧照 )
事实上,郑芝龙的海上势力,常常会对荷兰殖民者造成沉重的打击。比如在1627年,驻台荷军就曾与郑军爆发过战争,郑军最终大获全胜。
利用郑芝龙抗荷,也是明廷想要招安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郑芝龙出于对大局的考虑,也接受了明廷的招安条款,归顺了明朝。
不过,当时的明朝已经是一团乱麻。随着李自成进京和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明朝遗老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成立了南明政权。到隆武帝时期,郑芝龙手握重兵,已经成为了隆武帝最重要的抗清军事力量。
但郑芝龙毕竟是商人出身,他通常会将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见到明朝衰落而清军强盛后,拥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便不再全力抗清。比如在清军南下福建之时,郑芝龙就将军队撤走,让清军顺利进入了闽北地区。
后来,在洪承畴的利诱之下,郑芝龙为保住郑家基业,带着几个儿子北上向清朝投降。
不过,郑成功却坚决反对投降。郑成功在6岁之前呆在日本,后来便回到了泉州安平。在当地人的影响下,郑成功从小便培养出了誓死效忠大明,抵御外敌入侵的英雄气概。这与他的父亲是截然不同的。
郑芝龙决定投降后,郑成功带着部分士兵出走金门,打算继续与清朝抗争。
(田川松剧照)
清廷见郑成功还敢抵抗,先是将郑芝龙等人控制起来,押往京城,然后便派兵直捣郑家的老宅。
郑成功的生母田川松,在一年前刚刚从日本来到安平。在清军进攻安平过程中,田川松提剑作战,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自杀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是,田川松遭到了清军的侮辱,性格刚烈的她不堪受辱,最终上吊身亡。
郑成功闻讯后迅速回援安平,但却只看到了母亲的尸体。根据《赐姓始末》记载“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殓。”
这句话意思是说,郑成功十分悲痛,他把母亲的肚子剖开,重新洗涤了肚肠,之后又将肚子缝上后才下葬。
这里的“夷法”,指的是日本人的礼节。在日本,腹部是人体的灵魂所在。想要进入天国,回报天皇,最好的办法就是切腹自尽。而这个部位,是神圣的,绝对不能遭受侮辱的。
郑成功将母亲肚肠中的污秽洗涤干净,再入殓下葬,是尊重了母亲的民族文化,也体现出了他的大孝。
因为母亲的死,郑成功更加坚定了自己抗击清军的决心。他曾用黄金为母亲铸造了一尊像,珍重地供奉起来。但这尊像后来被清军抢去烙化掉了,郑成功由此更加痛恨清朝。
1650年,郑成功在厦门设立祭坛,并让人宣读了永历皇帝的敕命,将田川松封为“一品夫人”。
一、郑成功拒绝降清的原因
清是关外满族人。在当时来看,等于是外国人。入关后侵占了明朝的江山,相当于现在的侵略。
郑成功是明朝臣子,大明江山亡国后,作为爱国将领, 抗清是义不容辞的。
郑成功没有降清其父郑芝龙在清军入关后于1646年降清后被软禁北京,清朝利用郑芝龙多次招降其子郑成功不成,遂于1655年入狱,于1661年11月24日被杀。
二、人物介绍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
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郑芝龙是降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商人。
商人的本质是追逐利益,他最初降明,也只是秉着落叶归根的思想,要知道当时华夏思想还是深得人心的,当时的大明已是大限将至,当时的南明皇帝唐王朱聿键也是郑芝龙所奉才得以登位,所以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投降满清。
郑芝龙投降之后的待遇还是不错的,虽然被满清背约移送京师,编入汉正红旗。这下善于水军的郑芝龙就如同拔了牙的猛虎,但为了安抚他的儿子郑成功,对他的待遇还是不错的,顺治十年晋升同治侯。